喘证,临床以气喘,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但最多见的是肺部疾病,其他脏腑疾病影响于肺也可致喘。
西医学认为该症最常见的原因是气管、支气管、肺部疾病所致,如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气肿等,某些疾病如心脏病、癔病、矽肺、肺结核等,在病变过程中也可并发气喘,可参考喘证的理论与方药进行辨证论治。单就气喘这一主症的诊断和辨证并不难,但形成喘证的机理、辨证分型及治疗用药却有相当的难度,特别是一些久治不易除根的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以喘证为主者,当属疑难病范畴无疑。
哮病往往也以喘息为主要症状,所谓哮必兼喘,但以反复发作、喉间有哮鸣者为主要特点。哮病以喘息为主症时,虽也可按喘证辨治,但从临床实践看,其病机与治疗的难度与喘证有较大的不同,故我们主张以分别论治较好,即哮病不应包括在喘证之内。
一、病因病机
喘证病因外有邪气侵袭,内有肺、脾、肾等脏腑虚损及失调,其关键处在于内外合邪、虚实并见及久治不愈的辨治。
1.外邪侵袭,肺失宣肃若外感风寒邪气,外闭皮毛,内阻肺气,肺气郁遏而不宣,或挟痰上逆而作喘;若风寒化热,或外寒内热,内迫于肺,肺气上逆作喘;或风热邪气犯肺,内遏肺气,热邪壅肺作喘;或热邪煎熬津液成痰,痰热壅阻肺气,宣降失常而作喘。正如张景岳所说:“实喘之证,以邪实在肺也,非风寒则火邪耳。”一般而言,此证若辨证准确治疗得当,甚易奏效,偶有部分邪实正虚毒重者,较为疑难。
2.水饮内阻,痰热犯肺饮食不节,恣食肥甘酒酪,脾运失健,水湿凝聚成痰,痰饮阻肺,肺气不利而上逆作喘;或素有痰饮内蓄,又为外邪所诱发,则成内外合邪,寒热错杂之证;或素体阴虚内热,外邪化热入里,炼津成痰,痰火内蕴,郁闭肺络,则肺气宣降失常而成喘逆之证。此证寒热错杂,内外合邪,虚实相兼,无论辨证或治疗,疑难之处不少。正如《直指方》所说:“唯湿痰邪气伏藏,痰涎浮涌,呼不得呼,吸不得吸,于是上气喘促。”
3.情志不调,肝病犯肺肝主疏泄,肺主气。若肝气不舒,脏气不和,气血不利,上迫于肺,则为喘逆。或肝郁犯脾,脾失健运而津凝成痰,上犯于肺;或肝郁日久化火,炼津成痰,痰火犯肺;或气虚日久及血,气滞血瘀痰凝致使肺失宣化畅达之职而作喘。《医学心悟》所说“惊扰气郁,惕惕闷闷,引息鼻张气喘,呼吸气促而无痰声者”,即指情志因素所引起的喘证。
4.久病劳欲,肺肾两虚若咳嗽日久,经年累月不愈,久咳肺虚,不能主气司呼吸,而致短气而喘,此即《证治准绳》所说之“肺虚则少气而喘”之证。
劳欲过度,日久必损及脾肾,精气内夺,真元损伤,根本不固,不能纳气归肾,则常见呼多吸少,动则喘甚。肾虚不能暖土,脾虚不能运化,或肾阳虚不能主水,水湿上凌心肺,心阳不振,亦可致喘。此即虚实夹杂或上实下虚之证。如《医贯》所说:“真元损耗,喘出于肺气之上奔……乃气不归元也。”
二、辨治思路
喘证虽为一常见之症,以喘证为主症者诊断不难,然而喘证中虚实并存,寒热夹杂,标本不同,缓急各异种种证候,辨证却非易事。我们认为辨证时可抓以下几个要点:
1.辨虚实,辨病位虚实两证系喘证最常见最主要的辨证纲领,所以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高度总结说:“在肺为实,在肾为虚。”喘证首辨虚实:实喘多责于肺,多因风寒、风热、痰浊、热邪、气逆等郁闭或壅遏于肺,致宣肃失宜、肺气上逆。虚证多责于肾或肺肾,多因肾虚纳气失常或肺肾两虚,肾不纳气,肺不主气。然更多见的是上实(肺气与痰浊壅实)下虚(肾虚、下元不足)之证。
喘证之病位不离于肺,但有肺脏本身病变者,有他脏(如脾、肝、肾)波及者,也有肺与他脏同病者。辨证时尤需分清病位重在何处,兼及何脏,兼见何邪,方不致误。
2.辨标本,辨缓急喘证之标多为寒热、痰浊、肝气、火热等邪气,是造成肺宣肃失常的主要病理因素,临证治疗时必须注意祛除和疏理。喘证之本,主要为久咳肺虚、脾虚、肾亏,肺不主气,肾不纳气。此证辨治之关键是要处理好标本的关系,分清标本轻重缓急,以便确立正确的治法。
辨缓急,即辨喘证的病势缓与急。喘证发作时,大多急而重,呼吸困难,喘憋不已,此时重点应治标驱邪,畅利气机,豁化痰涎,以迅速改善喘憋症状。缓解期不喘或虽喘而不甚严重,此时应将重点转到益肾治本,收敛肺气,纳气定喘方面来。
3.辨重危,辨虚脱喘证虽多在肺、肾,但重症每多及心,心肺同属上焦,宗气贯心脉而司呼吸。若喘证日久,不但肺肾已虚,且心阳、心气亦衰。临证如果出现喘咳欲脱,面色、舌色、指甲青紫,喘而汗出,或冷汗如油,胸闷如窒,脉急疾或浮而无根者,多为亡阴亡阳的外脱证。此时病情危急于顷刻之间,必须及时中西医合力挽救。临证时必须高度重视,仔细辨别重症之危险,虚脱之证候,方不致误。
三、治疗方法
喘证的治疗原则,一般在辨清新病久病、实喘虚喘的前提下分证论治。
实喘以祛邪为主,虚喘以扶正为先。虚实夹杂,寒热错杂者,又当根据具体情况辨治。不少实喘多是西医学急慢性炎症所致,辨证时要审清病因,不能见喘治喘,而要治其喘证之源。咳、痰、喘三症常同时出现而各有侧重,治疗时必须辨三者之间何为主、何为次,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能取得良效。
1.实喘(1)风寒袭肺,肺失宣肃证:喘息,咳嗽,呼吸急促,胸闷,痰多白而清稀,口不渴。发病时间较短,初起多恶寒发热,喉痒或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紧。治法:辛温解表,宣肺平喘。方药:轻者三拗汤,稍重者麻黄汤加减,喘而汗出者可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三拗汤药虽少,却对肺受风寒而宣肃失常者最宜。麻黄发散风寒,又可宣发肺气,杏仁宣降为主兼宣肺郁,甘草止咳化痰,调和药性。不少方中均以此方为基础,如小青龙汤。
麻黄汤用麻黄、杏仁,宣肃肺气而平喘,桂枝助麻黄解表散寒,甘草调和诸药。用于风寒较重喘因外邪所致者,具有发汗平喘双重功效,外感风寒致喘者最宜。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用桂枝、白芍发表解肌,调和营卫,厚朴、杏仁降泄肺气而祛痰平喘,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用于风寒表虚自汗而喘者。
上三方只要辨证准确,酌情加减,均有较好疗效;若兼痰浊、气滞、正虚等病机者,则应权衡轻重,适当加减即可。
(2)外有风寒,内有寒饮证:喘息,咳嗽,痰多清稀,恶寒发热,无汗,形寒肢冷,或背冷,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白滑,脉弦紧。治法:解表化饮平喘,方药: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加减。
小青龙用麻、桂发散风寒,兼以平喘,细辛、干姜温化寒饮,半夏降逆化痰,芍药、五味子收敛肺气,大枣益气和中。咳喘重者可加杏仁、苏子,痰多胸闷者可加葶苈子、瓜蒌。
临证应仔细分辨是表证重还是里饮重。若脾肾阳虚,寒饮重,症见恶寒肢冷,面目虚浮,脉细微,苔白滑者,可用真武汤温阳利水,或兼散外邪;平素缓解期可用六君子汤健脾燥湿,或用肾气丸以治本。
(3)热邪壅肺,肺失清肃证:喘逆上气,胸胀闷或胸痛,呼吸急促,甚则鼻翼煽动,吐痰粘稠,身热口渴,或伴有形寒身痛,有汗或无汗,苔薄白或黄,舌边红,脉浮数或滑数。治法:宣肺泄热,清肺平喘。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方中用麻黄、杏仁宣肃肺气平喘,石膏清泄肺热,并制约麻黄温热之性,甘草调和诸药。此方为治疗外寒内热之喘证的良方。
临床体会:汗出而喘者,说明热重郁轻,应重用石膏,或再加黄芩、鱼腥草;无汗而喘者,属热闭于肺,麻黄与石膏比例一般在1∶3左右;痰多者可加瓜蒌、贝母、葶苈子等。临床体会,鱼腥草对肺部感染效果好,可重用至30g左右。
(4)痰浊壅肺,上盛下虚证:气喘,咳嗽,痰多而粘腻,咯吐不利,胸闷恶心,苔白腻脉滑。若属上实下虚者,常伴痰涎壅盛,咳喘短气,腰膝酸软,肢倦神疲等症状。治法:降气平喘,祛痰利膈。方药:祛痰平喘可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上盛下虚可用苏子降气汤加减。
二陈汤燥湿化痰,合苏子、白芥子、莱菔子降气祛痰利膈,有比较强的燥湿化痰降气平喘作用。上盛下虚者多用苏子降气汤。此方用苏子降气祛痰,半夏、厚朴、前胡祛痰止咳平喘,共治上焦痰涎壅实;肉桂温肾祛寒纳气平喘,当归养血补肝,又治咳逆上气,生姜、苏叶散寒宣肺,甘草、大枣调中和药,是治喘良方。惟方中肉桂一药,良者少,劣者质燥助火,若欲温肾纳气不如沉香为佳,平素肾亏者,核桃肉、蛤蚧、五味子亦可酌加。若日久化热或用药过多痰黄苔而粘者,酌加黄连、黄芩、胆南星、鱼腥草一二味。
实喘还常见因外感风热或燥邪引起的,证情轻,一般用桑菊饮加减;燥热伤肺致喘者,可用桑杏汤或清燥救肺汤加减;外寒内热者,可用定喘汤加减。此等证候,大多属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支气管炎,及一些轻型支气管肺炎等。若辨证准确,治疗及时,加之证情较单纯,一般容易奏效。
2.虚证(1)肺虚喘证: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咳痰稀薄,自汗恶风,面色白,舌不红,脉细弱者,多属肺脾两虚,不能主气固卫;若兼见面红口干,咽喉不利,舌质淡红或中心少苔,脉细数者,多属肺之气阴两虚。治法:补肺益气,养阴定喘。方药:偏重于肺脾两虚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偏重于气阴两虚者,一般用生脉散加减。补中益气汤用人参、黄芪、炙甘草补益肺气,五味子敛肺平喘,柴胡、升麻升发清阳,白术健脾,当归养血,陈皮理气使补而不滞。生脉散用人参补益肺气,麦冬养阴清热,五味子敛肺定喘。必要时,可酌加沙参、百合以养阴,川贝、百部以化痰止咳,紫菀、冬花以平喘。若喘之肺病及肾者,可酌加山萸肉、核桃仁、沉香等补肾纳气。
(2)肾虚喘证:喘证日久,经久不愈,动则喘甚,气难持续,神倦,腰酸。偏肾阳虚者多兼肢冷汗出,尿频,轻度浮肿,痰多清稀,舌质淡,脉沉细无力;若偏于肾阴虚者多兼耳鸣,口干,心烦,五心烦热,面赤,潮热盗汗,尿黄,舌质红,脉细数。治法:肾阳虚为主者,补肾纳气;肾阴虚为主者,滋阴补肾,纳气定喘。方药:补肾纳气用金匮肾气丸加减;滋补肾阴用都气丸化裁。
肾气丸用熟地、山萸肉、山药补肝脾肾,泽泻、丹皮、茯苓泻湿浊、肝火;肉桂、附子少少生火,以化生肾气。此方治肾虚喘证久服有良效。若兼痰饮湿浊者,化痰降气之品亦可加入。都气丸用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五味子纳气定喘,大法虽备,药显单薄,若喘甚可加蛤蚧、磁石、沉香之品。气怯神疲者,人参亦可加入。临床所见,虽可分肺虚、肾虚,然肺肾两虚者亦属常见,可在辨清主从的情况下,适当兼顾。
(3)气虚欲脱证:喘喝欲脱,张口抬肩,端坐不能平卧,被动则喘甚欲绝,常兼汗出、心悸、面青、浮肿、痰鸣,舌紫暗,脉浮大无根或脉细欲绝等。治法:益气固脱,回阳救逆。方药:参附龙牡汤合黑锡丹加减。
参附龙牡汤用人参益气,附子回阳救逆,生龙骨、生牡蛎镇潜固脱,并可冲服黑锡丹以镇摄肾气;若偏于阴脱者,可用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或用生脉散加山萸肉、生龙牡以益气养阴固脱,待脱止厥回后,再根据病情酌议培补元气之方。此类喘证大约相当于西医学的呼吸衰竭之类,往往伴有痉厥闭脱等重险证候,辨治时应结合病人全身情况,采用综合疗法全力抢救,不宜仅仅着眼于喘证而忽视厥脱等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