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张学文中医世家经验辑要——当代中医世家系列丛书
45878200000010

第10章 中医内科急症的源流与治疗

一、中医对内科急症的主要贡献

中医在内科急症辨证论治方面,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在长期的救治实践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远在《内经》一书中,就对临床常见的急症,从病因、病机、症候等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讨。如心绞痛证,《灵枢·厥病》记载“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厥心痛,痛如以锥刺其心……取其然谷、太溪。”又如抽风惊厥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灵枢·热病》亦记载“风痉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中,及血络出血”等等,从而奠定了中医辨证治疗急症的理论基础。

至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对中医辨证治疗急症的理论,又大大推进了一步。因伤寒本属急性热性病的范畴,病变过程的很多阶段都是以急症特点而出现的。而张氏提出的六经辨证纲领,直接指导了这类急症的治疗。如太阳表实证,则宜解表散寒。阳明腑实证,则宜通泄腑实。少阴寒厥证,则宜回阳救急。太阳蓄血证,急宜破血逐瘀。厥阴蛔厥证,急宜安蛔止痛等等。他如杂病部分,对于“卒死而壮热”“卒死而张口反折”“卒死而四肢不收失便”及“尸蹶”“自缢”“溺死”等急症,皆有记述,且载有急救方药。对于食物中毒则论述更为详细,如记有“菜中有水莨菪,叶圆而光有毒,误食之,令人狂乱,状如中风或吐血。治之方,甘草煮汁服之即解”。“食蟹中毒治之方,紫苏煮汁饮之三升”等等。可见当时对于急症救治学的内容,较前已大为充实。晋·葛洪著《肘后备急方》,列病数十种,可算我国论述急症较早的专著,对后世治疗急症有很大的启示。

唐、宋以后,中医治疗急症的经验不断丰富。孙思邈《千金要方》载有解毒专篇,列有数十种解救中毒的方药。如用防风等治疗乌头、天雄、附子、芫花中毒等。宋《和剂局方》记载的开窍醒神,以治急症窍闭之至宝丹、紫雪丹和苏合香丸等,迄今仍为临床医家救急的必需之品,可以说是对中医急症治疗学的一大贡献。金元·朱震亨《丹溪心法》列有“救急诸方”专篇,对有些急症的治疗作了颇为详尽的记载。

明·吴又可著《温疫论》,除创立戾气学说外,对于温疫病中起病急剧,变化迅速,症情凶险的类型,提出了以逐邪为主的治疗原则,主张“急症急攻”“数日之法,一日行之”的观点,尤其推崇大黄,注重攻下,实发前人治急症之所未发。延至清代,酝酿已久的温热病学说,已形成了一个独立而较完整的体系。在叶天士《温热论》、薛生白《湿热论》、吴鞠通《温病条辨》等著作中,对于急性温热病中所出现的高烧、惊厥、抽风、神昏、谵语、斑疹、吐衄、阴脱、气脱等紧急症候,在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的指导下,采取了解表、清气、透营、凉血、解毒、化斑、通络、开窍、救脱等一系列应急治法,并创立了银翘散、安宫牛黄丸、清营汤、大小定风珠等有效方剂,在中医治疗急症方面独树一帜,别开生面,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医内科急症学的内容。

清代赵学敏氏所著的《串雅外编》,搜集整理了大量民间防治急症的宝贵经验。此书专列起死门,对于溺死、误死、卒暴死等急症,皆详细论述了其临床症状及救治方法。如说:“急痧将死,将口撑开看其舌处有黑筋三股,男左女右刺出紫血一点即愈”。并对毒痢暴急、卒心急痛等内科急症,皆一一提出了有一定疗效的救治方法,从而为中医在救治内科急症方面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在急症治疗中,运用活血化瘀法,清代的王清任有重大贡献,如在他所著的《医林改错》中,对于中风证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二便失禁等,用补阳还五汤。对于温毒、吐泻、转筋等,用解毒活血汤。对于抽风、惊厥等症,用可保立苏汤。对于癫狂症,用癫狂梦醒汤。对于呃逆、急躁、心跳、心慌等,用血府逐瘀汤。对于阳气暴脱,气血病滞,用急救回阳汤。凡此种种,皆以逐瘀活血而论治。这些治疗经验,对后世活血化瘀法在急症中的应用有极大的影响,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近代张锡纯氏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亦记载有急救回苏丹治霍乱、吐泻、转筋诸般痧症暴病,又立急救回阳汤,治霍乱吐泻已极,精神昏昏,气息奄奄,至危之候,以及重用生石膏以清热救急等,也是很有见地的。

迄至目前,由于中医政策的不断深入贯彻,中西医结合工作的不断发展,中医对急症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方面,许多兄弟单位又有了新的进展,且总结了不少新的防治经验。以中医为主,或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内科急症,已引起广大医务人员的极大重视。这将为不断提高中医诊治内科急症的水平,打下良好基础。

二、中医内科急症的范围

中医内科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内科方面疾病发生与传变预防和治疗的一门科学。它在临床上基本包括了外感时病(伤寒、温病)和内伤杂病两大部分,其范围比西医为广,如部分现代医学属于外科、五官科方面的疾病,像胆囊疾患、眩晕、鼻衄等,也列入其内。

中医内科急症,则是指内科学所包括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病因过于强烈,或病原因素长期作用于机体,严重破坏了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使机体阴阳平衡状态极度失调,或正气急剧衰退而引起的紧急或危重病症。临床上可有起病急骤,变化迅速,突发而成和久病痼疾,损伤正气,渐发而成两种。这与一般中医内科疾病相比,在涉及范围、病因、病理、症状、治法等方面,虽基本相似,但也有不同之处。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下突出了“急则治其标”或“标本同治”的特点。

三、中医内科急症的特点

各种不同类型的内科急症,虽各具特点,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共同性。如在病因方面,一是邪气太盛而突发,正虚于一时而无备;一是正气虚极,邪乘虚入。在病机方面,一是邪盛正不衰,正邪激烈相争,引起机体气血极度逆乱;一是正衰邪盛,正气无力与邪气抗争,导致阴阳过度失调。

在证候方面,一为发病迅速,变化急骤,而出现高热、昏迷、谵语、抽风、惊厥、剧痛、癃闭等紧急病症;一为心、肝、脾、肺、肾等重要器官生理功能严重损害而出现亡阴亡阳,气脱血脱,津涸液竭等危重证情。正因为他们皆以危重症状而出现,且又属于内科学之范畴,所以统称为内科急症。

四、中医内科急症的治法

急症发病急骤,病情危重,在治疗方面要求我们必须沉着镇静,紧张而有秩序地进行抢救。要采取简便迅速和行之有效的各种综合措施,针药并用,内外合治,中西医结合。根据病情适当缩短给药的间隔时间和加大药量,以维持药物的有效浓度及作用时间。例如,古人应用清瘟败毒饮,就有大剂、中剂、小剂之分;治疗上,有“急证急攻”之法;服药上,有昼夜兼服之说;临床上,我们对急性高热,急性中毒,败血症,肝坏死,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细菌性痢疾等病,试用大剂频服,或缩短服用间隔时间,一般24小时,服二剂为宜。在具体治疗中,根据病情往往采取多种方法交替使用,方药灵活加减,以期提高疗效。其常用治法如下:

1.汗法汗法就是指开泄腠理,逐邪外出,调和营卫的一种治法。适应病证及应用指征:用于外邪,水肿,麻疹初起,以及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急性肾炎等病证。

汗法注意事项包括:发汗的多少,缓急,时机,要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和季节而确定。一般地说,只要微微有汗即可,而猛烈的发汗,汗出如洗,常会导致亡阳亡阴等严重后果。同时也要注意与季节环境的关系,如冬季多用辛温发汗,春夏多用辛凉发汗,必须灵活掌握,以适合病情为原则。并且煎药方法亦须讲究,因发汗药主为辛香,容易挥发,故一般煎开后,再煮十分钟左右即可。剧烈吐泻,以及大失血等正气虚弱者,原则上禁止发汗,否则会进一步耗阴伤阳。用汗法时,腠理开泄,应预防外邪乘虚再袭,要嘱病人注意起居,避受风寒。

2.吐法吐法是引导病邪或有毒物质,使之涌吐而出的治疗方法。凡停留胸脘的有形之邪,经用吐法,可使毒物排出,气机通畅,免使毒邪扩散。适应病证及应用指征为中毒早期,食滞,癫痫,狂躁,痰涎壅盛,阻塞咽喉,气息急促的喉痹,乳蛾,以及痰厥等病证。应用的指征是:有可吐的病史及证候,如中毒早期,有明显的痰涎,舌苔腻,脉滑数等。

吐法的注意事项包括:吐法对人体能引起较剧烈的反应,故体质虚弱或高血压、心脏病、中风、动脉硬化、动脉瘤、有出血倾向疾患、肺结核患者及孕妇等禁用。凡用吐法,以一吐为快,不宜久用、多用。涌吐之后,应特别注意调养,以进清淡稀软饮食为宜,并避免感受风寒。

3.下法下法是以通泻大便为主要手段,攻逐体内结滞的治疗方法,如胃肠有燥屎、水结、蓄血、虫积或毒物等,具体分为寒下、温下、逐水、润下、通瘀、驱虫等方法。临床用下法,必须注意把握时机和缓急。

下法注意事项:下法用于实证,得效即停服;虚证用下法更要慎重,常常要加扶正之品如黄龙汤、增液承气汤等即是。表邪尚重,或邪在半表半里,用下法宜慎重,否则,可使表邪内陷。孕妇及产后体虚者慎用。

4.开窍法开窍法是针对神识不醒,机窍不灵,属于闭证的一种治法,特点是用辛香走窜的药物,通关开窍,醒脑复苏。

开窍法注意事项包括:开窍法亦属应急措施,得效即止,同时,应当配合其他救治措施。开窍法的应用,主要针对邪实的闭证。对于脱证及出血证,则非所宜,而对于孕妇亦应谨慎。

5.救逆法救逆法是针对正气暴脱而采取的一种治疗方法,特点是用甘温固脱性药物,回阳救逆,益气生津。同样道理,救逆法主要针对正气暴脱之证,凡属实证者,则非所宜。

6.祛痰法祛痰法是指消除痰涎的一种治疗方法。当痰涎壅盛无法排出时,必须立即用吸痰器吸痰,或用针管抽痰,或口对口吸痰。

祛痰法注意事项:祛痰法与开窍法合用,可加强效果。得效后,即应配含其他措施。祛痰法的应用指征,应在于辨有痰浊或有痰涎内伏。

7.熄风法熄风法是针对抽风及惊厥所采取的一种方法,一般分热极生风与阴亏风动两种,这里所言仅介绍热极生风、阴亏风动者,可参照其他章节的有关内容。

熄风法注意事项:热极生风,关键是热,故要加强清热药的应用,如大剂清热药物,仍不能制止抽风者,可加入僵蚕、全蝎、蜈蚣等虫类熄风药。

8.解毒法解毒法是针对急性中毒而采取的一种方法,多种中毒患者除用涌吐、洗胃等积极进行抢救外,可用本法治疗。

解毒法注意事项:应用解毒汤,应大剂频服。对于接触性中毒者,要清洗皮肤,以防毒物继续吸收。

9.止血法止血法是针对出血而采取的治疗方法,虽然出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急性出血,“塞流”是当务之急。

止血法注意事项:出血量多者应考虑输血和请他科紧急会诊。如属气不摄血者,用独参汤或归脾汤;如属虚寒性出血者,用黄土汤;如属血热妄行者,用犀角地黄汤辨证治疗。出血若已控制,应继续寻找病因治疗以防复发。

10.针灸、按摩及外治法在急症治疗中,除药物外,针灸及外治法亦有很好的效果。俗语说“一针二灸三吃药”,在某种意义上讲,对急症来说有一定的道理。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适应症广、操作简便、疗效明显等特点,数千年来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特别是针刺止痛效果明显,而灸法则常与药、针并用。药物外治法往往亦能收到良效,例如,我们试以伤湿止痛膏贴于胃脘部,以治疗虚寒及伤食胃痛,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切疼痛、酸麻、困胀的部位,使用按摩、贴药膏或外敷、薰洗等,也会不同程度取得疗效。现将临床处理急症中之常用穴位简要介绍,以备急用。

神昏:人中、内关、涌泉穴。心律不齐:神门、内关穴。高烧:少商、大椎、合谷、十宣穴放血。抽风:内关、太冲穴。血压过高或过低:内关、曲池穴。厥逆及脱证:足三里、三阴交穴,艾灸百会穴。尿潴留:复溜、中极、次穴。痰多:丰隆、太渊穴。荨麻疹:曲池、血海穴。以上仅是内科急症常用的几个法则简介,具体的方法,尚应根据病情辨证论治。不过,急症总是要突出“急”字,因此一般的传统煎药方法往往是来不及的,所以创造新的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势在必行。国内不少单位在此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使之不断提高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