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所有的美好,都是恰逢其时
45870400000014

第14章 人生长恨: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乌夜啼》(一名《相见欢》)

这是一首很美丽也很凄凉的精致小词。凡是对文字的音韵色彩十分敏感、对四季风物景象流变也十分敏感的人,会第一眼爱上这首词。它几乎不像是一般文人那样作诗填词作出来、填出来的,而是直接从眼中来的,从心灵中流出来的。自然、轻盈、流畅,却又跌宕有致。一个多余的字都没有,一点夸饰的技巧都感觉不到。怎么说呢?就像是一曲心灵的天籁。

在那个年少不知愁的岁月里,我常常捧着一本《李煜词集》,在校园的小树林里默默地看。念到这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常常会抬头眯起眼睛,看着林子里的那些星星点点的花草。一些落花在风里轻盈地飘舞,转瞬间就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天上那些淡淡的流云在静静地行走,只有这个世界依然安详宁静。

花落无声。历史上那短暂却华美的南唐正像一片落花,早已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李后主用才情建立的那个艺术王国却永存下来,在烟水迷离的梦中融入永远的时空。于是,我常常会有一种幻觉:历史上真的有李煜这个人吗?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开篇的文字就这样精致而凄艳。唇间轻轻读过这一句,总会感到内心有一种无言的感动,短短的九个字中似包容着极深广的内容,有许多话想说却又一时不知从何说起。正是秋雨绵绵的时节,湿凉的风不时穿过窗帘扑在脸上,传递着秋天的寒意。这秋雨总能带给人或深或浅的伤感气息,心中也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意绪。

于是,眼前恍然有个清瘦的身影在晃动,那也许就是萧索寂寞的李后主吧。读他的词时,我总禁不住想象他的模样、形象。也许,他该是一个白衣纱帽、清清瘦瘦的男人。当他出现在蒙蒙雨雾里时,脸色是苍白的,神情有些淡淡的忧郁,也似有几分倦意。在他的身后,一片片被雨水打湿的花瓣儿不时从树梢飘落。那些殷红湿冷的花瓣儿一片片似是从天而落,绕着这个男人的衣襟飘舞。看着那些片片飞红,他的目光中闪动着某种梦幻般的光泽,看上去有些若有所思。他的发际和衣襟可能被雨打湿了,却是浑然不觉。

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一定是落寞而苍凉的。正像那两句杜甫诗所说:“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林花”这个词很美,说的不是庭院里、阳台上摆放的花,不是人工栽培的花,而是树林中的花,带有大自然的原始特质,是大自然中一切美丽生命的象征。这样的花既不是一朵两朵,也不是一树两树,而是千树万树鲜艳的红花,还可能是满山满谷的林花。它们象征了大自然在春天特有的一种青春烂漫的蓬勃生命力,象征了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

“春红”这个词也很精美,色彩十分鲜明。春红就是春天最美最亮丽最具有代表性的色彩。一看到这个词,我们眼前就隐隐有万紫千红,明丽鲜亮,心底就会升起一种美好和欢悦之情。曾经不少女孩子的名字都用这个词。“林花谢了春红”,当大片树林中的花朵都凋谢了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就与面对一两朵花的凋残完全不一样了。当林花盛开之时,那种满山满谷充满跃动、繁闹的生命景象何等热烈,何等生机勃勃!而一旦凋残,繁闹的红尘花开转眼间就只见千树万树缤纷花谢,风中飘舞着落红,满地狼藉残红。树林里褪尽了盛装,大地上只剩下凋零颓败的景象,到最后真像《红楼梦》里说的“只落得大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这种景象就不是那种小清新、小伤感、小惆怅,而具有一种天地变换、山河易色的强烈感受。这种感受投射到人的主观世界,就会产生强烈的身心体验。于是下面就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太匆匆!”

这么美好的林花,这样灿烂的春红,美得让人心醉,说凋零就凋零了,而且是天地间的花儿无一例外,全部凋谢。美好的春梦转瞬即逝,一去不返,何其太匆匆。在大自然面前,生命怎会如此脆弱短暂!“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美好的花迅速地凋零已经“太匆匆”,无奈从早到晚还要承受寒风冷雨的侵扰。李煜长期生活在南方,习惯了南方温暖湿润的气候,小桥流水的江南风物,后来到北宋汴梁过着亡国之君的生活。其实,斜阳发现李煜在入宋后的词中,多有畏寒苦冷之语。除了这首词里的“朝来寒雨晚来风”以外,还有“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这种寒当然是由心情沉郁引起的寒冷之感,同时与不习惯北方天寒风冷的气候也不无关系。正是这身与心的双重寒意,使他感到了人生命运的无奈。

所以,前面这两句其实是对大自然景象、对生命、对宇宙流变的大感叹。光阴太匆匆,春去太匆匆,花落太匆匆。而人对此是无能为力的。花犹如此,人何以堪?不仅林花是如此,自然界一切有生命的事物也是如此,人的生命之春不也是如此?曾经勃发的青春生命,曾经梦幻般美好的人生理想,如今只留下破碎的一地残红、几缕春梦。美丽的生命在光阴流转中转瞬就变幻了容颜,怎不令人感到时光太匆匆!

如果联想到李煜本人的现实处境,我们就会有一种更加真切的体会:“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朝来寒雨晚来风”自然是造成“林花谢了春红”的原因。林花是美丽的又是柔弱的,朝来雨打,晚来风摧,何能消受?让人不禁想起《红楼梦》里林黛玉的《葬花词》:“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无奈”两字饱含了一种生存的无奈,对美的消逝的无奈,对山河巨变的无奈,对人生无常的无可奈何。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这几句比较朦胧,大致上表达的是惜春伤别之意。细细品来,“胭脂泪”这三个字从直观上就显然具有一种女性色彩。于是就有学者,如百家讲坛的赵晓岚教授就认为是指与词人话别的红颜知己。李煜曾有词云:“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女子离别时的眼泪染上了胭脂红,故云“胭脂泪”,又叫“红泪”。这美人之泪,就是在回忆当初惜别时的情形。“相留醉”,在有的版本中又作“留人醉”。一个“醉”字很令人品味。可能是说临别时与红颜女子饮酒而醉,也可能说词人临别时心情繁杂,如痴如醉,也可能是想起当时情景,至今让人神迷心醉。“几时重”?那样的日子、那样的情形还能重来吗?这里,“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三句就成为和红颜知己饮酒作别而醉,并相期再次重逢的意味。

其实,“胭脂泪”不一定就是美人红泪,还有可能是从上面“林花谢了春红”而来。唐代诗人杜甫《曲江对雨》诗云:“林花著雨胭脂湿。”这个“湿”还有的版本作“落”。无论“湿”或“落”,都与红颜之泪具有相似之处。这“胭脂泪”就可能是林花遇雨的写照,一种主观情感向雨中落花的投射。如此一来,“相留醉”三字显得含蓄蕴藉,情意婉转,道出一种词人与林花流连相守,如痴如醉的情意。人在对大自然风物的静静观照中,常常会有一些景象能与人的主观情感发生碰撞、交融、纠结。这种天人融合的过程,常常对一个人的思想感情与性格气质产生重大影响。读李煜生命后期的词,我们能够发现落花、流水、寒雨等意象和他内心情感总是有着难解的呼应与纠缠。所以,正是词人的流连多情,让林花带雨如泪,难舍难分。“几时重”,盛景何时重来,落花何时重开?此问此情,绵绵无尽。那雨中落红的凄美无奈之状,令词人如痴如醉。他不禁要问,几时才能再见到林花重新绽放,春红何时再来?

然而一切都过去了。于是,李煜在最后发出了深长的一叹:“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人生的忧愁与悲伤绵绵不尽,就像滔滔江水一样永远向东流。这一叹,似乎是为“林花谢了春红”而发,似乎又是为了“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而发。然而细细品味似乎又不止于此。那与江水共滔滔的忧怨心绪,似乎还有更加深广而悠远的意味。它似乎是面对整个人生的悲剧性而发,似乎还将所有人面对生命的短暂、面对大自然的无情、面对命运的无奈都包容其中,从而引发人们的联想和内心深深的共鸣。

李煜似乎特别爱用江水东流来比喻人的内心情感。如他的另一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还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江水滔滔滚滚,无穷无尽,犹如人生忧愁离恨之绵绵无期。这种类比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这种文字上的比喻对于不同的读者来说,感受力和冲击力是迥异的。据说现代作家张恨水特别喜爱李煜的这一句词,以致他取的笔名“恨水”就由此而来。

当一个人心情沉郁的时候来到大江之滨,江水奔流东去的那种深远宏大的景象常常很能触动满腔情怀。孔夫子就是如此,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面对大江,人常常面对的其实是整个世界,是时间与空间的迁延与位移,特别能直观地呈现一种深刻的思想。而人们往往将自己的主观情感投射到这样恢宏崇高的自然景象上,产生一种对个体命运和现实情境的超脱与反省。

所以,李煜词的境界在北归之后产生了质变,境界、气象都脱离了花间风格的藩篱。这首词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可以断为李煜在南唐国灭入宋为臣虏时所作。我们可以看到,经历家国离乱的李后主笔下虽仍有精致优美的意象,但文字间俨然已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大格局、大气象,已经含有某些触动人思绪的深刻体悟。可以说,李煜生命后期的词的意境格调更加深广,更具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深刻内涵。有生命,有血,有泪,因而已经具有一种伟大的感染力。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由此,李煜成为一代词宗。

落花,其实深具东方的审美观,代表了生命过程行将结束时的一种安谧、忧伤和凄迷的美。印度诗哲泰戈尔就表达了一种充满佛理的生死观:“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一夜风雨之后,那些落花以一种凄美的舞姿离开朝夕相伴的枝丫,纷纷扬扬飘落红尘。曾经是那样芬芳和嫣红的美丽生命,顷刻间便碾作了尘泥。它们飘落的姿态也许优雅而安详。在落地的瞬间,整个世界静谧无言。

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落花,似乎与青春红颜关联更密切。那花本来就宛如女性生命的一个隐喻,摇曳在红尘中,随风轻轻舞动,经历着一样的风雨和悲欢。所以,落花还象征着生命中最为灿烂的青春。流光无情,岁月不居,青春便注定会成为一道明媚的忧伤。

记得曾经在江边的沙滩散步,当俯身抓起细细的沙,流沙却从指缝轻盈地滑过。于是凝眸,浅笑,悟出那流淌的不是沙,是人生所有把握不住的东西。手握得越紧,沙流得越快越多,比如情感和时间。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想念和挽留些什么,其实都如指间沙一样悄然失落。

摇曳的那些花季,飘洒的那些雨季,那些忧伤的、欢乐的、幸福的,或深或浅的记忆有着相同的结局。再回首,那转身离去的背影渐行渐远,化成迷离空蒙的幻影,落花般散落在成长的岁月里,铭刻成生命中永久的情殇。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令》

这首《浪淘沙令》就是李后主以歌当哭的绝笔词,亡国之痛可谓凄怆欲绝,力透纸背。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帘外雨声潺潺而来,寒气袭人。那温暖的春意已经不再有了。正是五更天的潺潺雨声惊醒了睡梦中的词人,使他感到了被衾轻薄,不耐深寒。值此深宵天寒之际,他感到了几分凄凉孤寂,更加留恋刚才梦中温暖的情形:“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只有在梦里,他才没有感到自己在北地为虏的亡国之君身份,安享片刻之欢愉。这几句在不经意间传递了深微的心事,蕴含多少春花秋月、凤箫歌彻的甜美回忆。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词人独自凭阑时,望着眼前无限辽阔美好的江山,生起对南唐故国的怀念。这里,前面梦里的“一晌贪欢”隐隐与这眼前无限江山引发的故国之思是有关联的。刹那间,或许眼前闪过无数绚烂缤纷的画面和往昔生活的镜头。“别时容易见时难!”这是李后主亡国后的切身之叹:只怕今生今世都难回那江南的故国了。这里的“别”,不是暂时的别离,而是永久的别离,是人世间最为痛苦的别离。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水自长流、花自飘落,春天自要归去,人生的春天也已完结,一个“去”字包含了多少留恋、惋惜、哀痛和沧桑。“天上人间”用在这里暗示自己来日无多,“天上人间”便是最后的归宿。“天上人间”是对人世的绝望,对天上人间的神往,隐含有弃世升天、魂归极乐的潜意识。一字一泪,一声一泣,心中的血泪化成了最后绝望的呼喊,透露了内心世界生与死的矛盾情结,令人感慨难已。

这首词感情深挚,哀婉动人,李后主惨痛欲绝的亡国之痛和为虏之悲尽在其中,真可谓“语语沉痛,字字泪珠,以歌当哭,千古哀音”。正如王国维所评说的,这源于李后主的一片“赤子之心”,“真所谓以血书者也”。“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词中“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等语句,有一种“上穷碧落下黄泉”的通天彻地之大气象。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李重光之词,神秀也……‘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

宋蔡绦《西清诗话》云:“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天上人间。’含思凄婉,未几下世。”

辽阔的天空,是谁的衣袖在挥舞寂寞的歌声?每一颗挂在天边的星星,空照繁华的江南。写过这首《浪淘沙令》后不久,一代文采风流的“词中之帝”就此陨落。曾经的风流繁华终归于一场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