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发明
45861300000005

第5章 伟大的古代生产科技发明(5)

据说鲁公扈与赵齐婴二人,同时请扁鹊治病。病好后,扁鹊对他们说:“你们俩的外感病已经用药物治好了。但是,你们身上还有一种病,是不能用药物治好的。”公扈、齐婴惊疑地问扁鹊是怎么回事,扁鹊回答说:“公扈善于思考问题,但是胆子小,优柔寡断,这叫‘志强而气弱’;齐婴不善于谋虑,但胆大敢干,这叫‘志弱而气强’。假若把你们两人的心互相换一换,那就两全其美了。”二人听后,思索片刻,表示同意。于是,扁鹊让他们同时喝一种“毒酒”(实为麻醉药),两人都“醉”死三天,扁鹊便剖开他俩的胸膛,将心脏取出,互相交换,然后缝好伤口,敷上’神药”。调养了几天,公扈和齐婴都恢复了健康。两人告别了扁鹊回家,公扈回到了齐婴的家里,而齐婴却跑到了公扈家。两家的妻子见了都不认识,感到非常惊讶,于是去打官司,最后请出扁鹊作证人,才解决了问题,这个故事很虚妄,只是古人的一种幻想。然而,联想到今天人工心脏、人工肾等器官的移植,说明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这些幻想,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公元2世纪,着名外科专家华佗采用“酒服麻沸散”麻醉,成功地施行腹腔肿物摘除等“刳腹破背,抽割积聚”手术,则是有确凿证据的史实。

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县)人,大约生活在汉冲帝永嘉元年(公元145年)到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他一生致力于医疗实践,对内、外、妇、儿等科都有很高造诣,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体育保健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尤其突出的是,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应用全身麻醉进行腹腔手术的人,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乃至世界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消除疼痛是进行外科手术的重要条件。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对许多药物的性能和功用都有论述。其中记有一种叫草荔的植物,具有镇痛作用。成书于汉朝的药学着作《神农本草经》有“莨子……多食令人狂走”的记载。莨子就是莨菪子。据现代科学分析,它的主要成分是莨菪碱,具有镇痛和麻醉作用。书中还提到羊踯躅,据说是因为羊吃了这种草以后踯躅不前而得名,也叫闹羊花,这是后世常用的麻醉药。华佗继承了前人的这些可贵经验,并且同自己的临床实践相结合,经过反复实验,不断改进,终于研制出一种全身麻醉剂——麻沸散,并成功地运用于胸腹部大手术,在外科学和麻醉学方面做出了前所未有的突出成就。

据《后汉书》和《三国志》等史书记载,华佗对于疾病郁结于身体内部,吃药、针灸都治不好的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在动手术前,他先让病人用酒冲服麻沸散,等到病人全身麻醉,失去知觉后,就开始做手术。若是“积聚”(类似肿瘤),就割除掉;若是疾病发生在肠、胃,就把肠、胃切开,除去疾秽,洗涤干净,然后仔细缝合,再在切口处敷上药膏。四五天以后伤口就能愈合,一个月以后就可以平复如故,行动如常。

华佗利用全身麻醉和手术的方法,救治了不少用其他方法不能治愈的垂危病人。

有一天,天刚蒙蒙亮,华佗一家正酣然入睡,突然,砰砰的敲门声把华佗一家人都震醒了。

徒弟小阿跑到门口看,只见两个人抬着一个约莫40来岁的病人,两手捂着肚子,额上汗珠儿直冒,嘴里哎哟、哎哟呻吟不停,痛得直在担架上打滚。小阿见状赶紧跑进来告诉华佗说;“先生,来了急症病人,得马上抢救。”华佗匆忙披衣起床,通过望色、切脉、按诊腹部,诊断为肠痈病(急性阑尾炎)。他吩咐弟子说:“小阿,快拿针来,先扎两针试试看。”说着,又取出几丸药,让患者用白开水服送。扎针服药后,患者稍稍安静了片刻。过了一会儿,疼痛更剧烈,呻吟也更历害了。随来的中年妇女央求说:“华大夫,您行行好吧,我家就靠孩子他爸这个劳动力啊!”华佗安慰说:“甭着慌,有办法的,万一不行就开刀。”患者的家属听说要开刀,有些恐惧,又求情说:“开刀多可怕呀。华大夫,您还是另外想个办法吧!”华佗解释说:“这个病,扎针吃药都不顶用,如果不开刀,病情势必恶化,那就十分危险。你不要怕,这样的手术我们已经做过不少了,效果都很好呢。”病人家属这才勉强同意开刀,但惊恐疑虑的情绪未完全消除。华佗让弟子们将“麻沸散”及手术刀具取来,先让患者用酒吞服“麻沸散”。病人开始还在呼叫呻吟,不久就安静地躺着不动了,逐渐失去了知觉,就好像醉死了一样。华佗让弟子小阿和小普做助手,随即动手开刀。剖开腹部一看,里边全是脓血,腥臭冲鼻,原来阑尾已经溃烂,难怪患者那么惨叫疼痛。华佗首先将脓血和污秽清除掉,再把阑尾割去,又用药水把患部洗涤干净,然后缝合起来,敷上一种特效的药膏(当时称为“神膏”,可惜已经失传)。四五天之后,创口逐渐愈合。过了一个月左右,病人恢复了健康。后来,患者和家属专程前来拜访。向华大夫表示感谢。

又有一次,有一个人患病,请华佗治疗。华佗说:“你的病很深,只有剖腹开刀才能见效。

然而治好以后,你的寿命也不会超过10年。你就忍受一点算了吧!”那个人忍受不了病魔的折磨,坚决要求华大夫给他开刀做手术。华佗照例先让病人用酒吞服“麻沸散”,使他失去知觉,然后用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他的腹部,将腹腔内的溃烂部分清除掉,然后缝合起来,涂药敷治。疾病很快就好了。那个人十分激动地说:“华大夫,能健康愉快地活上二三年,比痛苦地活10年还要强呢!”

上述病例说明华佗已经能够成功地进行诸如腹腔肿物摘除、胃肠吻合等大手术。华佗在1700年前,之所以能成功地进行这样高明而成效卓着的腹腔外科手术,是和他已经掌握了麻醉术分不开的。他是中国第一个用麻醉法的人,也是全世界最早运用麻醉法的人。全身麻醉术的创制成功,使许多看来难以进行的大型外科手术变为可能,这样就扩大了外科手术治疗的范围,为人类战胜疾病痛苦提供了新的手段,同时也为医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这不仅在中国医学史上是一个重大发明,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一项杰出贡献。华佗的麻醉法曾经传到朝鲜、日本、摩洛哥等国。据拉瓦尔在《世界医药学史》中说:“阿拉伯人使用麻醉剂可能是中国传去的,因为中国名医华佗是擅长此术的。”欧美各国的医学界,直到19世纪初期才施行全身麻醉法。这和华佗相比,晚了1600多年。

华佗运用全身麻醉进行外科手术的方法,对于那种克服疾病完全抱着消极态度,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迂腐见解也是一个有力的批判。他从朴素的唯物主义立场出发,破除封建迷信。敢于革新创造,为了给人治病,不但“毁伤发肤”,而且敢于开肠破肚,大胆进行手术治疗,表现了高度的科学态度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华佗的这种高超医术,在当时世界医学界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华佗医技精湛,名扬四海。然而,他不为名利所诱,不为威武所屈,最后惨遭曹操的杀害。

他生前曾把自己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写成了多种医着。临死前,他把整理的一部医学书稿交给狱吏,并告诉他说:“此书可以救治人,你留着吧!”但是狱吏怕受牵累,不敢接受。华佗也不强人所难,向他索取柴火,将书烧掉了。所以华佗的医术没有专门着述流传下来。他的弟子曾经把他的经验辑录成书,但是也只有书名散见于一些史籍和医书中,而内容却大部分亡佚了。此后1000多年,“酒服麻沸散”的药方也就失传了。麻沸散的失传是人类医药学史上的一大损失。

此后,古人重新研制并使用过一些麻醉药,如晋唐时期的乳香酒、乌头酒,宋元时期的睡圣散,明清时期的蒙汗药,但都未能达到完全有效的麻醉要求。为此,后人十分惋惜“麻沸散”处方的失传。

由于中药的组方配伍犹如“魔方”,数味药组合而成的方剂,其疗效绝不是单味药疗效的相加。例如,张仲景所制“四逆汤”一方中的甘草、并无强心功效,而加上单用时强心作用并不明显的附子之后,却使该方具有明显的强心作用。因此,重新摸索“麻沸散”的配方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古人的中医药学方面积累的经验,来源于无数次临床人体应用的检验,而其理论古朴简奥,难以准确理解和掌握。因此,每一则药方往往蕴含着几代人的心血,一旦失去便难以再现。这也许是中医药学重继承、讲尊古的重要原因。

几年前,我国外科医师和麻醉师合作,用曼陀罗花等作为手术麻醉剂,取得可喜的效果,使湮没的中药麻醉剂重放异彩。实践证明,它不仅效果可靠,使用安全,而且有抗休克、抗感染的优越性,是其他麻醉剂所不能比的。

绿苔消毒法

东汉末年,一个夏天的傍晚,在一处农舍旁,独坐着一位乘凉的老人,他就是名医华佗。

华佗一生致力医疗实践,对内、外、妇、儿等各科都有很高的造诣,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体育保健等方面亦有卓越成就。尤其突出的是,在世界医学史上,是他第一个成功地应用全身麻醉进行腹腔手术,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古典文学名着《三国演义》还留下了他为关云长“刮骨疗毒”的脍炙人口的故事。

这天,华佗乘凉观赏着田园景色,忽然,他望见一只马蜂撞到了蜘蛛网上,连忙走过去观看蜘蛛怎样把马蜂吃掉。马蜂在蛛网上拼命挣扎着,机警的蜘蛛迅速地爬了过去,企图用蛛丝将马蜂缠紧,不让它挣脱。蜘蛛刚一接近马蜂,马蜂连忙伸出毒刺,狠狠地将蜘蛛蜇了一下。蜘蛛的身子当时肿了起来,掉下网去,落在屋檐下的一片绿苔上。

“蜘蛛是否被马蜂蜇死了呢?”华佗连忙蹲下来观看。只见蜘蛛在绿苔上打了几个滚儿,肿就消了。它并不罢休,又迅速沿着蛛丝爬上网去缠马蜂。再次较量,马蜂又将蜘蛛蛰肿了。

蜘蛛又用老办法,落到绿苔上打滚,肿消后又上网去缠马蜂。这样反复斗了几个回合,马蜂最终耗尽体力,成了蜘蛛的一顿美餐。

华佗看到这种情景,陷入了深思。他想,蜘蛛的消肿可能与绿苔有关,绿苔很可能是一种消肿去毒的良药。

时隔不久,华佗到广陵去行医,路上碰到一个妇女被马蜂蜇了,痛苦地捂着脸。华佗立即想到了以前观察到的蛛蜂相斗的场面,急忙弄来一些绿苔,敷在那位妇女肿疼的脸上,说:“两天后,我再来看你。”

过了两天,华佗带着徒弟来到那个妇女家中。那妇女肿疼全消,感激地说:“多谢先生!您的办法真灵验,不愧为神医!”

了不起的发明——双动式活塞风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