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对联
45860900000001

第1章 政治家与对联(1)

王安石对联拾缀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曾任宰相,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工诗善联,传世之作颇多。《梦溪笔谈》载有他这样一副集句联:

断送一生唯有;破除万事无过。

联尾的“无过”即不过是,应读平声。这是将韩愈的“断送一生唯有酒”和“破除万事无过酒”两句诗,各舍去尾字“酒”而得,目的是阐明酗酒的害处。此联委婉而讽,启人反省,劝诫之旨,不言自明。

王安石撰作的另一副隐字联:

老欲依僧;急则抱佛。

据《河南邵氏闻见录》卷十九载,有一次王安石怅然对客人叹道:“投老欲依僧。”意为垂老之日出家为僧。客人以为索对,答日:“急则抱佛脚。”王安石觉得有趣,一用古人成句,一用民间俗语,客人也说以“佛”对“僧”,着实不错。王安石又说,隐去“投”字,可成一上联。谐音“头”字。客人说,我这隐去“脚”,字,可成下联。上下联隐“头”(“投”的谐音)藏“脚”,颇有趣味。

相传当年王安石赶考路过马家镇,有马员外出联择婿,在走马灯上写出上联:

走马灯,灯走马,灯息马停步:

王安石一时对不出,就忙着赶考去了。面试时一看考官出的上联,一不禁喜出望外。原来上联是:

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他当即以马员外的上联相对,天衣无缝。考完返回马家镇,又以考官那联对上了马员外那联,而被马员外择为快婿。完婚之日,又接到了中考的喜报,喜上加喜。王安石豪兴大发,挥笔在红纸上写了个“双喜”字贴在门上。

传说,王安石一次和朋友同饮,席间,一友提出行酒令,出联之内容必须够上死罪的罪状。有人先出联,“持刀奸节妇:下海劫商船。”此上下联均够死罪,大家同贺一杯。又有人接着出联,“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大家认为此联虽无新意,也符合酒令的要求,于是又都举杯同贺。当轮到王安石出联时,他放声吟道:

酒粘衫袖重;花压帽檐偏。

朋友们听了,感到茫然。一人提出这不符合酒令要求,喝酒够不成死罪,该罚!于是众人嚷嚷着要王安石喝罚酒。王安石看看众友说:“人喝醉酒了,酒助人胆大,胆助酒发威,什么事情干不出来?难道不包括杀人吗!”几位朋友一听,觉得言之有理,于是大家同饮一杯。

王安石三难苏轼

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三卷,记载了王安石三难苏东坡的故事。说的是当朝宰相王安石觉得苏东坡既有才气,又有傲气,应该煞一煞他的傲气,于是先后三次拟出上联,要苏东坡对出下旬,苏东坡虽善于赋对,终敌不过王安石,每每无以应对,深感惭愧。这段佳话流传下来,不少文人雅士跃跃欲试,有的对句颇有韵味。

王安石出的第一个上联是: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要理解联意,得先从“两头春”说起。如1998年和1999年的“立春”都在2月4日,农历戊寅年始于1998年1月28日(春节),结束于1999年2月15日(除夕),这样虎年就有两个“立春”。王安石出联那年闰八月,正月立春,12月又立春,也是个“两头春”。他的上联构思巧妙,词句凝练,数字用得自然。苏东坡虽是才子,只因事属罕见,一时寻对不出,被王安石难住,“羞颜可掬,面皮通红了”。

后人对得下联云: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旧时纪年用“甲子”,六十岁为“花甲”,“再周天”是六十一,自然是“重逢甲子”了。对仗较为工整,对得也还有趣。只是下联中的“花甲”、“再周天”,充其量是“准数字”,有点勉强。

王安石出的第二个上联是: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联语说的是从苏州的金阊门外到虎丘,这一带路叫作山塘,有七里之遥,路的中间正巧取名为半塘。要对这个上联,既要切地名,又要切数词,的确不易。难怪“东坡思想多时,不能成对”。

此联后人也有对句:

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

对句巧借武夷山的天然美景,自然贴切,极为巧妙。

从湖州到黄州,路经镇江,镇江古代又名铁瓮城,临于大江,有金山、银山、玉山,都建有佛殿僧房。当王安石得知苏东坡已游览过这三座山时,又以此内容出了第三个上联:

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苏东坡虽是博雅鸿儒,娴于联对,但这个上联出得实在奇巧,当场又没应对上来。苏东坡被三次难住,“只得谢罪而出”。

广东顺德的杨秋先生来河北张家口市,游览了名胜赐儿山云泉寺。

寺北翠霞峰下排列三个天然岩洞,仅距咫尺,景观迥异。右为水洞,洞中泉水清清,数九隆冬不结冰:左为冰洞,洞内四季结冰,晶莹剔透,盛夏不溶:中间是风洞,一年四季冷风嗖嗖,呼啸作响。杨秋先生游览云泉寺想到王安石三难苏东坡的第三个上联,灵感顿生,吟得一个下联:

云泉寺北,风、冰、水洞一霞峰。

浩气肃霜御史联

据《通典》载:“御史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后来人们称御史台为“霜台”、“霜署”,御史的奏章为“霜简”。御史职司就是弹劾贪官污吏,甚至还要批评皇帝。历朝历代的御史中刚正不阿的正人君子留下了不少名联。

洪舜俞是南宋嘉定进士,历官监察御史,他曾撰书一副自警联:

事可对人语;福向俭中求。

联如其人。洪舜俞为人耿正,直率敢言。他对时政的污浊腐败小满,不畏权贵,上疏奏“今之宰相,招权纳贿,倚势作威而已”,矛头所向,直指当朝宰相史弥远。奏本中抨击其他官员末尾一句也必用“而已”二字。史弥远气得毛发倒竖,无奈没有把柄可抓,于是只能将洪舜俞搁置一边,十年内未曾升迁。洪舜俞又撰一副自嘲联:

未得之乎一字力;只因而已十年闲。

“之乎”、“而已”是古汉语中的虚词,但在此联中却有实指。“之乎”可看作读书、科考、及第的代词:“而已”是指上疏弹劾之事。上联说没有得到科考及第的一点好处;下联说反倒因为奏章得罪了“今之宰相”及其同党,被冷落了整整十年。此联为自己经历的真实写照,语言朴实无华,但又耐人寻味,读后深感自嘲的内涵,联想到那些堵塞贤路、任人唯亲的官僚权贵的丑行劣迹,更觉得此联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自嘲。

刘宗周官至南京左都御史,南明政权覆亡,绝食而死。他有一副自励联:

无欲常教心似水;有言自觉气如霜。

联语警策自己要克制私欲,绝不徇私枉法,使心地纯洁,如水一样清澈平正,只有这样才能不畏权势。言之凿凿,具有肃霜般的勇气。

明代监察御史何维柏,因弹劾严嵩被廷杖除名,归隐天山草堂讲学授徒。他在客厅悬挂一副对联:

座中斟酌谈心易;局外输赢袖手难。

上联指在此讲学,师生以心相交,谈吐毫无拘束,不似旧日置身尔虞我诈之宦场,出言吐语皆须谨小慎微,以防不测。下联所言之“局”,表面是写棋局,而实指时局、政局。联语以下棋为喻,抒发了虽被罢官,仍惦念朝廷忠奸之争、国家兴败命运的思想感情,表示绝不袖手旁观,而要利用讲学宣传正义,培养人才。此联写日常生活之景,抒忧国忧民之情,手法巧妙,内容深刻。

明嘉靖末年,宦官高刚于堂中悬有一副赞扬两位御史的对联:

海无波涛,海瑞之功不浅;林有梁栋,林润之泽居多。

上联赞海瑞,我国明朝着名的清官和谏官,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力主严惩贪污;下联赞林润,嘉靖进士,南京监察御史,刚直敢言,多有惠政。

古人退职抒怀联

有一位退职宰相自书门联:

粗衣淡饭布衣裳,这点福让老夫消受;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事有儿裴担当。

作者含浑消遥,知足知退,豁达开朗,恬淡自适。这种心态在封建社会“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达官显赫口是心非、务踞高官的情况下,确属难能可贵。未尝不关心国事,实为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正是古人所说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

清代戏曲理论家李笠翁,晚年由南京移居杭州,住在西湖之滨,自题这样一副楹联:

繁冗驱人,旧业尽抛尘市里;湖山招我,全家移入画图中。

上联写自己年近古稀,对往日的“旧业”已感“繁冗”,力不从心,索性“尽抛”,表现出除却烦恼后的轻松;下联写西湖山水招我,举家迁入这如画般的美景中安度晚年,表现出陶醉湖山中的喜悦。

清代名人崔述引退后撰联用以抒怀励志,联云:

蔬食味偏馨,岂为家贫乏刍豢;闲居情最适,非因命薄谢簪缨。

“刍豢”,指肉食。上联说,不是因为家贫吃不起肉食,而是我觉得粗茶淡饭分外香。“簪缨”,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联中借指做官;下联说,并不是我“命薄”当不了官,而是认为年迈“闲居情最适”。

有关武则天的对联

从太原驱车南行两小时,就到达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的故乡——距文水县城东5公里的南徐村。早在唐朝时期,这里就修起了武则天祠。庙宇规模不大,一副楹联却格外引人注目:

六宫粉黛无颜色;万国衣冠拜冕旒。

这是一副集句联。上联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联语用来形容武则天容貌艳丽,娇美绝伦,六宫嫔妃均不及。下联出自王维的《和贾舍人早朝》:“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冕旒”,本指皇冠及其前后的玉串,这里借指女皇,意思是说许多国家的使者朝拜女皇,说明武则天治国有方,政绩显赫。

这副七言联从“美貌”和“政绩”两个方面,赞颂了武则天的超群和非凡。有趣的是,这副不知名的集句联作者,用两位山西籍诗人的诗句颂赞其同乡女皇,足见构思之奇巧,用心之良苦。

传说武则天爱才好文,时常吟诗作对。有一次她召见一对神童小姐妹,她们在佛祖殿御河岸边游玩时,见一和尚正在河里摘花,武则天以此为题吟出句:

河里荷花和尚摘去何人戴;出句连用“河、荷、和、何”四个谐音字,难度不小。十三岁的姐姐忽闻优乐堂琴弦切切,歌声袅袅,遂即对句:

情凝琴弦清音弹给青娥听。

对句也用“情、琴、清、青”四个谐音字,切情切景。武则天甚喜,她又指着一幅兵战浮雕,出句要小妹属对:

冰冻兵车,兵砸冰,冰碎兵车动;只见九岁的小妹眨了眨眼睛,有了对句:

龙卧隆中,隆兴龙,龙腾隆中升。

武则天把小姐妹搂在怀里,龙颜大悦。

武则天登基后,励精图治,国政日兴,但是她也渐渐好人奉承起来。当朝一位学士姓白名马,极善拍马,人称“拍马学士”。一天,武则天路过玉女河,听敲梆声很有节奏,一时兴起,吟道:

玉女河边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

鸿儒学士面面相觑,没想到武后会出此俗对。拍马学士灵机一动,立即趴倒在地,行三跪九叩大礼后奏道:

金銮殿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

“万岁”一语早在战国时期就通用,是臣下对皇上的尊称。而“万万岁”的称呼,据说从此开始出现。

对联天子朱元璋

据清人陈云瞻《簪云楼杂话》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朱元璋大力提倡贴春联,使对联一夜普及到千家万户,并成为一种制度,形成除旧布新的一种礼俗。朱元璋也就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对联天子。

朱元璋工于对联,他的联语切人切事,自然顺畅,流利可诵,无斧凿之痕。明周晖《金陵琐事》记载着他御书赐给中山王徐达的春联。

他还送给翰林学士陶安一联:

国朝谋略元双士;翰院文章第一家。

朱元璋还给老百姓写过对联。那年除夕,他颁旨让文武百官和平民百姓贴春联后,微服出观,发现一阉猪户因不识字没贴对联,于是御笔亲书一副:

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联语上下贯通,浑然一体,题旨鲜明,贴切之至,可谓神来之笔。

朱元璋以应对为嗜好,至今流传着许多佳话。一次,他见大臣陶安枕书而眠,遂吟一联:

枕耽典籍,与许多圣贤并头;陶安慌忙下床,指着朱元璋手中的扇子吟出对句:

扇写江山,有一统乾坤在手。

君王谬赞臣下,臣子阿附君王,二人一唱一和,倒与各自身份恰恰切合。

宋濂是开国大臣之首,一次叩见皇上奏报公务,朱元璋却指着自己身上的龙袍说:

身缠龙,龙缠身,身转龙翻身;宋濂看到皇上身后打扇的两个宫女,头随着摇扇动作颤悠着,于是有了对句:

头站凤,凤站头,头摇凤点头。

对了一个又一个。当朱元璋还要出第三个上联时,宋濂连忙跪奏:“臣有要事奏报,容臣先奏公务。”朱元璋这才作罢。

朱元璋还常和老百姓对句。一次,他到一家小村店饮酒,没有下酒的菜,朱元璋酒过三杯,即兴出一联:

小村店,三杯两盏,无有东西;店主似乎猜出了来客的身份,应出对句:

大明国,一统万方,不分南北。

又一次,朱元璋微服私访,遇一农夫卖藕,他随口吟道:

一弯西子臂;农夫指着藕眼笑答下联:

七窍比干心。

触景而发,对答工稳,比喻巧妙。

对联圣手清高宗

紫禁城内的百余副对联,大多是清高宗乾隆撰题。京城近百处名胜,到处有他的墨迹。沈阳故宫、承德避暑山庄,以及京郊、河北、江苏等地十余处行宫,也少不了他的楹联。乾隆不愧为对联圣手,他留下来的对联,大概比历史上历代皇帝留下的对联总和还要多。

不过,皇帝在深宫大殿题写的这些楹联,与百姓关系不大,其中又多生僻字词,晦涩难懂,平稳有余,风雅不足。倒是乾隆游览各地名胜留下的一些联语,颇值得玩味。如乾隆题苏州虎丘山寺联:

雁塔影标霄汉表;鲸钟声渡石泉间。

联中不直表虎丘山寺,只写了虎丘塔(雁塔)和寺内的大钟(鲸钟),而山寺自见。塔影钟声,令人读之神往。非此寺不能成此联,非此联不能称此寺。

乾隆题山东历城大禹庙联:

绩奠九州垂万世;统承二帝首三王。

“二帝”,指尧、舜:“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此联颂扬大禹得当,统承二帝首三王,也属实情。

和对联天子朱元璋一样,对联圣手乾隆帝也留下不少对句的故事。

乾隆年间,杭州科考,两个考生难分高低,适逢乾隆南巡到杭州,考官呈上两份答卷请皇上定夺。乾隆阅后,令属下将二考生带到西湖边。他对二人说:“朕有一出句,令你二人对句。”乾隆的出句是:

烟锁池塘柳;一考生看罢出句,转身就走了。另一考生绞尽脑汁搜尽枯肠也没得出对句,只得怏怏离开。乾隆钦点先离去的考生为状元,大臣们不解,乾隆说:“朕乃绝对,谁人能续?在瞬间断定者,才华必高也。”这出句不仅形象地描绘了西湖美景,而且偏旁部首含“金、木、水、火、土”五行,要对此句,的确不易。而现在在东莞虎门即林则徐禁烟和抗击英军进犯的要塞,有这样一副与此相似的对联:

烟锁河堤柳;炮镇海城楼。

此联上下联所对应的字皆同偏旁,且联中也暗藏“金、木、水、火、土”五行,可谓绝对。

传说乾隆出巡到了顺天之通州(今北京东郊通县),想到了江苏南通也称通州,于是出一上联: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出句中的方位词“南”、“北”二字重复使用,增加了属对的难度,众侍臣一时对不上来。纪晓岚看到通州的当铺甚多,灵机一动,对出下旬来: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联语对仗工稳,立意巧妙,堪称佳对。

纪晓岚是乾隆的侍读学士,陪皇帝长了难免想家,乾隆猜出了纪晓岚闷闷不乐的原因,便在纸上写了一句上联递给他:

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联中用“口、十、心”三字合成“思”字,然后又指出了思的内容。纪晓岚见皇帝看出了自己的心思,忙跪拜禀告说,如蒙皇上恩准回家省亲,定感戴圣上隆恩。于是巧对下联:

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乾隆一听下联拆字巧妙,内容得体,对仗工整,心里非常高兴,当下就批准他回家省亲。

有一年除夕,乾隆微服上街,沿门挨户欣赏各家的春联。有一户的春联竟然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