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音乐
45859800000016

第16章 中国历代舞蹈(1)

殷商的乐舞

殷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在殷代,由于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缺乏科学的认识,人们仍然极为相信鬼神。为着祭耙祖先和鬼神的需要,殷人制作了许多乐舞。不过,这些乐舞都不是人们审美的产物,而是宗教崇拜的结果,具有浓厚的宗教性质。

殷商时的乐舞,据甲骨文和古代文献记载,有招、羽、万、般、桑林等。

招,又称韶,也称大招、九招。据说是商人的祖先天帝舜所作,韶乐是一种很美妙的音乐。

孔子曾听过这种音乐,过后,三个月不知肉味。招舞大概是伴招乐而招请诸神所跳的祭舞。

《周礼》曾说:“舞大招,以祭四望。”所谓四望,就是四方群神,包括日、月、星辰、风伯、雨师、五岳、四渎等神。

隶舞,据说是一种以牛尾作为舞具的舞蹈。在甲骨卜辞中,常可以见到隶舞的记载。它多用求雨的祭祀仪式,有时也用于祈年、祭祀先王和山岳等祭祀仪式。

羽舞,是用以祭祀四方之神时而跳的一种舞。跳这种舞时,舞者手中拿着五色羽毛。羽舞大概因此而得名。

万舞,据《韵会》说:“汤武以万人得天下,故干舞称万舞。”万舞是一种武舞。跳万舞需要众多的人参加,舞者手中拿着干戈,以战鼓伴奏,动作则健有力,场面甚为壮阏。《诗经》中有些诗曾对万舞有描绘。《商颂,那》:“庸鼓有皲,万舞有奕。”《邶风·简兮》:

“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万舞除在祭祀时用以祭祖外,平时也用它来训练武士和战士。

般乐,据说是用以祭祀四岳海河的歌舞,可能是因为舞态盘旋而得名。甲骨卜辞中曾有“王作般隶”和“呼象般乐”的记载。

桑林舞,是用以祭杞自然神的一种舞蹈。传说汤时大旱七年。据龟卜的要求,说要用人作祭品祭祀上天,天才下雨。汤不忍用人作祭品;便自己穿上麻布粗衣,身披干枯的茅草,驾着白马拉的车,以自己为祭品到神社所在的桑林去求雨。于是,天油然作云,下起了倾盆大雨。人们欣喜欲狂,跳起舞来庆祝。这舞留下来,便是桑林舞。据记载,表演桑林舞时,舞者头戴五色羽旌,形状可怖。公元前563年,商的后代宋平公曾以此舞招待晋悼公,舞队一人场,晋悼公便被吓得退到房里去了,并因此而得了一场病。

北里之舞,为商纣王时所作。商纣王是一个荒淫的君主,好酒淫乐,他觉得以前的那些乐舞不足以为乐,便使乐师师渭制作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据说这种歌舞演奏起来,能迷魂夺魄,想来是一种很猥秽的舞蹈。商纣王曾在沙丘举行晚会,“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一边演奏这乐舞,一边让男男女女光着身子在其中相互追逐作乐。

汉代的楚舞

在汉代,与“楚声”相辅而行的是楚舞的发展。古代的“乐”,包括音乐与舞蹈。“歌主声,舞主形”(《通志·乐略》)。歌与舞相呼应,舞蹈要应和音乐的节奏,“兀动赴度,指顾应声”(傅毅:《舞赋》),无论停顿还是舞动都要合着旋律,手指目顾都要应着节奏,受楚声的制约;其节奏快慢、韵味风采,都要与楚声相一致。因而在乐舞结合的汉代,随着楚声的流行,楚舞必然如影随形一起传播,甚至比楚声影响更大,发展更快,像春江湖水,滟渡万里,衣被两汉舞坛400余年,在中国古代舞蹈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在汉代舞蹈中,一般舞蹈大都属于楚舞体系,它以其婉曲流动的艺术美和富于浪漫遐想的色彩,与手执干戚羽旌的中原宫廷的典重肃穆的雅舞迥然不同。费秉勋在《楚舞考略》一文中说:“楚舞的第一个特色是飘逸。体现楚舞飘逸风格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长袖。”第二个艺术特色是“轻柔”。轻柔美的造成,主要得力于腰肢的纤细灵活。此外,环右舞奇的服饰“尚华艳”。这种看法是正确的。长袖、细腰,是楚舞的基本特征,也是与荆楚一带长期形成的地方风尚和审美观紧密相关。长袖是舞者手臂的自然延伸。舞者扬举长袖,在空中飘扬,忽如烟起,忽如虹飞,给人以飘洒的美感和游龙登云的神韵。张衡《西京赋》中的“奋长袖之飒墉”,傅毅《舞赋》中的“袖如素蜿”。崔驷《七依》中的“振飞毂以舞长袖”

等,都是形容长袖飘动的一刹那。从安徽寿春出土的玉雕舞女(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安徽临泉古城曾庄出土的战国时代的对称玉雕舞人(今藏安徽阜阳地区博物馆),都可证明这一点,两者都是一臂将长袖横向甩过头部,在头顶之上形成一个“S”形曲线。在全国各地出土的汉画像石、画像砖中的舞女形象,都是突出长袖舞动的一瞬间,从而造就了体态如“矫龙”、“惊鸿”的艺术效果,显示出楚舞飘逸的特色。如《南阳汉代画像石刻》的《舞乐百戏》中,就是如此。

重细腰,是楚舞的又一特色。古代舞者,尤其是舞女,以细腰为美。因为纤细的腰肢,更能显示楚舞婉曲流动的艺术美和富于浪漫遐想的强烈色彩,以飘逸的艺术风格。历代诗人墨客无不用“纤腰长袖”形容楚舞的艺术特色,如:

今鼓舞眷绕身若环,曾绕摩地,扶于阿那,动容转曲,便娟拟神,身若秋药被水,发若结旌,驰骋若惊。(《淮南子·修务训》)委蛇蚺娟,云转飘忽。体如游龙,袖如素蜿。(傅毅:《舞赋》)这里把楚舞中婀娜多姿的腰肢动作、飘动长袖的舞姿描绘得非常鲜明生动。这一习俗,为后世所继承,唐人咏舞的诗文中。出现了“纤腰舞尽春杨柳”(薛能:《柳枝词》),“至今犹自细腰多”(刘禹锡:《踏歌行》)等着名诗句就是有力的证据。

楚舞的艺术特色,与楚人的审美观念和社会风尚不无关系。楚舞中充满了深长的情愫和丰富的想象,与楚人崇尚浪漫、多所幻想有密切关系。楚人判断美女的标准就是“小腰长袖”,因而楚地女子的服饰多是小腰长袖,《大招》中就是用“小腰秀颈”、“长袂拂面”勾画楚地女子的服饰特色的。《招魂》中更是用了近四分之一的篇幅,详尽地刻画了“实满宫些”

的“九侯淑女”以及歌伎、舞伎、乐伎“小腰长袖”的“嫡容修态”。《韩非子·二柄》云:“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梁张率的《楚王吟》:“相看重束素,唯欣争细腰。

”应该说是整个楚地一带长期形成的社会风俗。随着楚人汉王朝的建立,必然影响扩大到长安宫廷内外,因而西汉流行楚舞,仍以细腰长袖为艺术特色。

首先一个善楚音楚舞的人是汉高祖刘邦最宠幸的戚夫人,她自幼生活在民间,会弹瑟击筑,能歌善舞。她的“翘袖折腰之舞”的舞姿,在河南南阳和山东曲阜的汉画像石中有刻画。南阳画像石上有两个细腰舞女,甩动长袖折腰而舞,但不是向后折腰,而是向右侧折腰,两袖向左侧甩,呈现翘袖的姿态。山东曲阜画像石上同样是女子双人舞,舞者束高髻,上襦下裙,长袖有不同。由此可见,“翘袖折腰之舞”的舞姿形式多样,它像一颗宝石,在楚舞艺术的宝库中,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还有一个以能作掌上舞而闻名的舞女是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赵飞燕善鼓琴。能歌善舞。据说她身姿“丰若有余,柔若无骨”,“纤便轻细,举止翩然”(《赵飞燕外传》)。因她体态轻盈,所以有“飞燕”之名。据《三辅黄图》载,每年秋天,飞燕与成帝常泛舟于上林苑太液池,相互娼戏。一日,秋高气爽,万里无云。飞燕舞兴大作。挥袖起舞,如临风播曳的柳枝,好似偃于秋风的香草。成帝怕她乘风飘去,落入池中,拉住她的衣襟。可见她的舞态何等飘逸、轻盈。

对汉代乐舞的表演场面,在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留下了很多栩栩如生的形象资料——乐舞图,如腾固《南阳汉画像石刻之历史及风格的考察》一文中,录有这样的画面:

存于七孔桥的一楣石,宽约丈余,左面一部作贵人车骑。护车森严。左部作乐舞,凡十人,白左至右,二人坐,一人倒竖,二人踏鞠对舞,二人摇鼗,二人坐,一人击鼓。此作绘声慕影,图像中作倒竖,作长袖舞,作抚琴,作击树鼓,作拂(巾)舞等。

此类乐舞,也见于汉镜花纹中。在汉镜中有一人物画像镜,若将其分四格,其中有一格“正中立一人,张大袖而舞,扬其一足,衣褶分明,帽似簪花,衣有边缘旁,一人坐地抚琴,琴旁有一香炉,后有一剑。又二女子裸体,翻身而舞,细腰如线,似不胜乎罗绚,舞态轻盈,若仙女之乘风,嚼清商而却转,如惊鹤之出群。”

“在舞者之左右二格,各坐一贵人重席而坐。在左格,贵人左右,侍从者各二人有摇鼗者,其他亦各有执持,想系乐器。右格贵人之旁亦有二人侍坐,又有二女子垂手侍立。皆高髻大袖,腰细长裙。此二贵大概为主人,侍坐者为乐人或部从,垂手侍立之女子,则为婢妾”(翦伯赞:《秦汉史》)。

目睹这一乐舞图,我们仿佛看到当年达官显贵和宾客们踞坐于高堂帷幔中,仆役侍立两旁,“中山索女,抚流于堂上,鸣鼓巴俞,交作于堂下”(《盐铁论。刺权篇》)的歌舞场面:仿佛看到婀娜多姿的仙女在琴瑟伴奏声中,飞扬长袖,翩翩舞来的景色。

唐代的字舞

在大型运动会的开幕、闭幕式上,常以团体操、舞,摆出各种图案和字形,或用人翻图版变换背景图案。这类表演形式,在中华舞蹈史上,有悠久的历史,尤以唐代“字舞”场面最为恢宏。

唐代着名的宫廷宴乐《坐部伎》、《立部伎》中,有五部乐舞是歌颂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立部伎》中的《圣寿乐》是一部由140人表演的大型“字舞”。舞人穿五色画衣,戴金铜冠,用优美的舞蹈动作。巧妙的队形变化。有条不紊地在舞队行进中摆出十六个字:“圣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万岁,宝柞弥昌。”其中有“万”、“岁”、“宝”、“弥”等字形繁难、笔画结构复杂的字。不但要舞得美,每字摆成“定格”时,还要字形清晰。舞蹈设计者颇费匠心自不必说,表演者也要以规范的动作一丝不苟地完成各自的表演。更值得注意的是,字绝不是呆板地摆出来的,而是在如诗如画的舞蹈中形成的。

自唐以后,宋元明清及至今日民间,仍有“字舞”流传。有以人、以灯摆字的。也有高举字牌的。各代多以摆“天下太平”四字为最普遍。明代着名乐律学家、数学家朱载育,绘有《灵星祠雅乐天下太平字舞缀兆图》,以16人撄字,设计精确,队形变化路线明晰,可称古代舞谱中的“场记图”,朱载墒着《乐律全书》中共载舞谱五种。它比世界着名的“拉班舞谱”早300多年。

唐代三大乐舞

《新唐书·礼乐志》载:“唐之自制乐凡三。一曰《七德舞》,二曰《九功舞》,三曰《上元舞》。”这就是唐代的三大舞。

《七德舞》原名《秦王破阵乐》,是唐武德三年(620年)唐太宗平定刘武周时,由军队创编出来的凯歌军乐。战士随乐起舞,形成独特形式的军舞。《九功舞》本名《功成庆善乐》。

庆善宫是唐太宗的诞生地,贞观六年,太宗宴群臣于庆善宫,赋诗十韵,后由乐府谱曲渲奏,名为《功成庆善乐》。后又改编成《九功舞》。“舞者六十四人,衣紫大袖裙檑,漆髻皮履。舞蹈安徐,以象文德洽而天下安乐也。”(《旧唐书·音乐志》)《上元舞》是唐高宗戗编。“舞者百八十人,画云五衣色,以象元气。”(《新唐书·礼乐志》)

中国古代舞谱

我国现存古代舞谱自唐代至清代初步统计共十三种。记录舞蹈的方式,董锡玖的看法分三种:

1.用单的符号来表示节拍或动作;2.用一些专用舞蹈术语来表示动作;3.把舞蹈者或舞蹈队形原样临摹下来。而其中又以第三种的运用最为广泛。

现将这十三种可以查到的中国古代舞谱的有关检索项目记录如下:

1.“敦煌舞谱残卷”,见《敦煌摄琐》,刘半农缉。

2.“柘枝谱”,见《说郛》,(宋)乐史着。

3.“德寿宫舞谱”,见《癸辛杂识》,(宋)周密着。

4.“灵星小舞谱”,见《乐律全书》,(明)朱载埔着。

5.“小舞乡乐谱”,见《乐律全书》,(明)朱载埔着。

6.“二佾缀兆图”,见《乐律全书》,(明)朱载埔着。

7.“人舞谱”,见《乐律全书》,(明)朱载育着。

8.“六代小舞谱”,见《乐律全书》,(明)朱载育着。

9.“六佾舞谱”,见《皇朝祭器乐舞录》,(清)徐畅达着。

10.“文昌乐舞谱”,见《皇朝祭器乐舞录》,(清)徐畅达着。

11.“关帝庙初献乐舞谱”,见《皇朝祭器乐舞录》,(清)徐畅达着。

12.“钦颁文庙舞容谱式”,见《皇朝乐舞录缉要》。

13.“乐舞就位式、乐舞转班法、文庙舞谱”,见《圣门乐志》,(清)孔传锋辑着。

另外,日本、朝鲜两国古代的舞谱诸如《左舞之谱》、《右舞之谱》、《乐学轨范》、《进撰仪轨》、《进宴仪轨》等,由于其中所记大多是从我国古代传出去的东西,所以,对于研究中国舞蹈也是很有价值的文献。

宋代民间舞

宋代民间舞丰富多彩,就现有文字记载的看,像《村田乐》、《划旱船》、《讶鼓》、《舞鲍老》、《十斋郎》、《扑蝴蝶》等,可作为代表作。这些民间舞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生动贴切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如《村田乐》,它以“乐旦”、“正末”扮为一对在农村劳动的伙伴,用唱、对、念和模似辘转搅水、捣米、放牛等劳动动作,表现农家愉快的劳动和丰收的喜悦。又如《划旱船》,是在陆地上表演龙舟“竞渡”。它是很多地方元宵节时的重要节目,元宵之夜在灯市夹道而行,“船”上表演着一群各种面目的水傀儡(相当于今天逗狮舞的大头佛)。其余有的表现各行各业的人物(《讶鼓》),有的表现生活的片断(《扑蝴蝶》),有的是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讽刺(《十斋郎》)。其中有的节目很有娱乐性(如《十斋郎》、《舞鲍老》),它们把日常生活动作加以夸张,使之滑稽、诙谐,引人发笑,反映宋代社会的《水浒全传》,在33回对《舞鲍老》就有这样生动的描写:“那舞鲍老的,身躯扭得村村势势的(全身关节扭动的样子),宋江看了,呵呵大笑。”

宋代民间舞也有以鬼神为题材的,如《抱锣》、《硬鬼》、《跳钟馗》等。但这些鬼神舞,很多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不过,宋代民间舞表演性强,可以说,它是我国民间舞由群众自娱开始变为群众观赏的明显标志。从此以后,即使最流行的民间舞如《花鼓灯》、《秧歌舞》,也是少数人跳、大多数人看的。这种变化,是舞蹈史上一个令人为之扼腕的遗憾。

“舞神”

中国的“舞神”,就是那“东君”之神,显赫的“日神”,它是光明之神,生殖之神、又是舞蹈之神。它也有几种不同的形象,有:“光明神相”、“生殖像”(男根)、“金乌相”、“舞神相”等、这些形象都存在于3000年前的甲骨文字以及全文中,长期不为人识。

在远古时代先民的知觉中,大自然中的太阳对人类的影响最大,光明与黑暗,暑热与寒冷,动、植物的生长、死亡,都与太阳有关。所以,太阳最早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

在我国各地发现的岩画中都有太阳神或象征太阳神的画像。太阳神一般头部作圆形,光芒四射,或人羊执太阳,或画圆日形,圆形中画十字、米字或星状。或蛎字。

值得注意的是在圆形中画十字,或在圆形中画十字的形象,可解开一个难解之谜,即3000年前甲骨文中的“巫”字,写作“”,不知包含何意,这个巫字原来来自太阳。因为巫最早是太阳的神使。圆形中画十字,或字,是象征太阳每日从东到西的旋转运行。如风车样的甲骨文巫字,同样是旋转的象征,巫舞也是以旋转动作为特征的,巫所穿的裙子,全用飘带组成,旋转时纷纷飘起,像带有魔法的太阳光芒。

“巫”读“乌”不是偶台,前者是太阳神的使者,后者是太阳中的神鸟。“巫”的降神手段是“舞”,《说文》释巫:“以舞降神者也。”巫是以舞使太阳神附体,“巫”、“乌”、“舞”三者融为一体,太阳之神的法相就以舞蹈之神的法相。出现姗年前的甲骨文中正有此太阳神的“舞神相”,此相头为“日”字;头顶上有光芒,身为人形,两臂敞开,两腿分立。下有象征正在舞蹈的两脚形象。日神之相见下甲骨文的计有四种:

1.舞神相;2.光明神相;3.生殖神相;4.金乌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