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诗歌
45858500000009

第9章 古代诗歌(9)

陶诗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被后人推崇备至,看成是“为诗之根本准则”。它的基本风格是率真、自然,毫不矫揉造作。读陶诗如与诗人促膝而谈,只觉得真情流注,肺腑相通。陶渊明抒写情感很有特点:他善于用散漫的笔法勾勒出几幅寻常的农家生活场景,经营出一个宁静谐美的境界,让自己的情感自然地从画面中渗透出来。他也善于在咏物写景中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和个性特征。在他的笔下,傲雪盛开的菊花、“含熏待清风”的幽兰、“卓然见高枝”的青松、“暖暖空中灭”的孤云、“日暮犹独飞”的归鸟,都是他孤高傲世、守正不阿人格情操的象征。陶诗的语言也很有独到之处。诗人擅长用“草屋”、“墟里”、“桑麻”、“并灶”等这类浅显古朴的“田家语”和白描的手法传写农村的生活情调和气氛,描绘出一幅幅平淡无奇却极有神韵的画面,达到了“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化工”境界。诗人还善于用精练准确、简淡平易的词句来体情状物。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一个“贮”字,使盛夏林木的清凉之意似乎有了形状,成了贮积在浓荫中的一泓清潭。再如:“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仅十字就传达出雪的轻虚洁白,甚至使人感到雪野在静穆中仿佛发出神秘的声音。又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把迎风拂动的禾苗写得生意盎然、活泼可爱,似有性灵,有生命。类似的传神之笔,在陶诗中随处可见。如果用绘画来比喻,陶诗既不是精致细密的工笔画,也不是浓涂艳抹的重彩画,而是曲肖神理的写意画。前人说,陶诗的语言风格,“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与苏辙书》),即质朴中含有文采,貌似枯槁实则丰腴,不仅明白如话,而且诗情浓郁,具有言淡旨远的特点。

陶渊明是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他最大的贡献在于开创了田园诗派。他的田园诗和稍后谢灵运的山水诗把无数诗人引入崭新的创作天地,改变了玄言诗统治文坛的局面。由于陶渊明第一次大量地发掘田园生活素材,并在艺术上卓有成效,才使后来的人们真正认识到田园生活的确有着世俗生活所没有的特殊美感,并继续致力于对这一领域的开掘,这就有力地推动了古典诗歌的发展。陶诗的艺术境界渊森林茂,衣被后学,诸如王维、孟浩然、韦应物、范成大等山水田园诗人,无不祖述陶诗,在学陶的基础上形成各自的创作风貌。陶诗以其自然真率被后人奉为“平淡之宗”,历代有成就的诗人极少不对他表示推崇和受到他的艺术熏陶的,其中包括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等。

陶渊明对后世的思想影响也很深远。他在诗歌中所表现的高洁不群、光明坦荡的人格和蔑视权贵、不肯同流合污的气节,给后人树立了一个守正不阿的榜样。他的“桃花源”理想给后人以深刻的启示,鼓励着人民去追求自由和平的生活。至于那些“金刚怒目式”的诗篇,也激励着有志之士为正义真理而斗争。

南北朝乐府民歌的特色

南北朝指从东晋灭亡到隋统一(420~589年)的170年间。这时,南朝相继为宋、齐、梁、陈;北朝自北魏统一北中国(439年)起,后分裂为东魏、西魏,又相继为北齐、北周所代,最后均为隋所统一。

这个时期的民歌创作继汉代民歌以后又一次活跃起来,它们像一片灿烂的繁星辉映诗坛,像一股充满活力的清泉滋润着当时及后世文人的诗歌创作。

南朝乐府民歌今存400余首,主要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绝大多数属于《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和“西曲歌”两个部分。此外,《杂曲歌辞》和《杂曲谣辞》中也各有少数几首。“吴声歌”产生于当时首都建康(今南京)一带,“西曲歌”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一带。

南朝民歌内容比较狭窄,几乎全是反映男女爱情的,而且有许多不健康的东西。这是极端腐败的南朝统治阶级,为了自己声色享乐的需要而专门采集的结果,许多直接反映社会问题的歌谣则被排除在乐府之外。尽管如此,那些真正来自民间的作品仍然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面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散发出朴素清新的气息。南朝民歌的代表作是收在《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中的《西洲曲》。这是一首抒情长诗,可能经过文人的加工润色。诗中倾诉一个女子的四季相思之情。全诗抒情细腻真挚、含蓄委婉,想象新奇丰富;善于运用景物来暗示时间季节的推移,以动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运用了接字钩句、谐音双关、比喻等丰富的修辞手法,如“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等,使作品环环相扣,连贯流畅,又将难言之隐、难写之情以隐语出之,令人回味无穷;诗的语言清新、自然、优美,节奏明快,韵律和谐,通篇五言,四句一换韵,韵脚平仄相间,读来琅琅上口,具有极优美的音乐效果。《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在艺术形式上最成熟的杰作。

北朝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今存70首,数量不及南朝多,反映的社会内容比较丰富,艺术风格也迥然不同。北朝乐府大多产生于北方平沙大漠、草原旷野之地,故而风格豪放刚健、慷慨激昂,意境雄浑壮阔。题材范围广泛,除了大胆直率的情歌以外,还有战歌、牧歌和反映人民困苦流离的歌谣,现实性和战斗性都很强,有浓厚的汉乐府色彩。例如《陇头歌》三首抒写了人们在战乱频繁、徭役沉重的境况下饱受颠沛流离的痛苦,读之令人感慨。又如《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由鲜卑语翻译过来的敕勒族的牧歌,仅用27个字,便生动地勾回出苍茫辽阔的草原,随风起伏的牧草,时隐时现的牛群和羊群,气势雄浑。歌手开阔爽朗的胸襟和乐观豪迈的性格,清晰地浮现在读者面前。

北朝民歌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是《木兰诗》。这是一首广泛流传的长篇叙事诗,诗中叙写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纯朴、勇敢、智慧、坚强的爱国女英雄形象,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妇女的优秀品质,有力地批判了重男轻女的封建陋习,展示了妇女要求平等和独立解放的精神面貌。这首诗下笔大刀阔斧,情节腾挪跌宕,擅长运用排比笔法和复迭句式来叙事抒情,也善于渲染一种喜剧情调。全篇以五言句为主,又多用杂言句,和谐统一,语言活泼明快,流畅自然。诗中还运用了夸张、比喻、对偶、铺排等多种修辞手法,却无雕琢之痕,保持了古朴刚健的自然本色。押韵不避重字,转韵自如,读来琅琅上口。诗的结尾唱道:“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用一个新鲜的比喻,妙写木兰为自己乔装得叫人男女莫辨俏皮而自豪的心态,饶有民歌的活泼风趣,耐人寻味。《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民间叙事诗的“双璧”,异曲同工,辉映千古。

南北朝乐府民歌以清新明快的风格和生动活泼的口语,打破了晋诗典雅板滞的语言和玄言诗质木枯燥的风格,对南北朝诗歌语言风格的变革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为南北朝诗乃至唐诗的发展开辟出一条康庄大道。南北朝乐府民歌创造了抒情小诗的新体裁,成为五七言绝句的源头。北朝民歌刚健清新的气质,对隋唐边塞诗有直接的影响;而南朝乐府的大量情歌,也为后世爱情诗创作提供了艺术营养。南北朝民歌巧妙而多样的修辞手段和各种艺术技巧,丰富了我国古典诗歌的表现能力,使后世诗人沾溉无穷。

南北朝诗人对诗艺的贡献

在学习、借鉴南北朝民歌的过程中,南北朝文人的诗歌创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对诗歌的发展作出了各自不同的贡献。特别是南朝文人诗歌,其成就远远超过北朝,并成为唐诗全面繁荣的必要准备和过渡阶段。

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谢灵运与山水诗。从晋末宋初开始,流行了一百多年的空泛、神秘的玄言诗逐渐被山水诗所代替。这是南朝诗歌的一个显着变化。自东晋以来,由于社会动乱,隐逸之风愈加盛行,企图逃避现实的土大夫沉溺于山水之间,把玩赏山水当作主要的精神寄托。东晋以来盛行的玄言诗,也往往借助自然山水来表现玄理思想,因而本身就包含着一定的山水成分。但玄言诗平淡寡味,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因此,当谢灵运为排遣政治上的失意而写下大量的山水诗时,立刻被人们所接受并模仿。于是山水描写终于从玄言诗中独立出来,一个崭新的诗歌领域出现在人们面前。谢灵运便是确立山水诗派的第一位着名诗人。

谢灵运(385~433年),出身大士族家庭,祖父是东晋大贵族谢玄。他18岁袭封康乐公,所以被称为谢康乐。他用富丽精工的语言,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清新奇秀,逼真如画。如:“白云抱幽石,绿篆媚清涟”,写深山云石相抱,竹涟相媚,景物如人;“连障叠嫩愕,青翠杳深沉。晓霜枫叶丹,夕熏岚气阴”,写山峦起伏,雾霭苍茫,红枫似火,秋意浓烈。又如“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写暮春的素雅;“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写秋夜的旷远;“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写山林黄昏的幽美;“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写冬天雪野的白亮寒峭等等。这些散见于各篇中的“名章迥句”,确“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体现了谢灵运对于自然山水景物观察敏锐,刻画细致,色彩鲜艳,画面注意空间层次等特点。谢灵运诗虽多名句,却少佳篇,多数采用“叙事一写景一说理”的三段式结构,单一而少变化,在写景后面仍拖着“玄言尾巴”,情景未能通篇交融;语言上也有过分雕琢,好用生僻典故,晦涩冗繁等弊病。尽管如此,谢灵运的山水诗打破了东晋玄言诗的一统天下,扩大了诗歌的题材,他那“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文心雕龙明诗》)的艺术追求,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技巧。后来的诗人如谢朓、何逊、阴铿等竞相学步,使山水诗曰趋成熟,到唐代终于达到了高峰。

其二,鲍照,与七言诗。谢灵运之后,刘宋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是的照。鲍照(?-466年)字明远,曾做过临海王刘子顼的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他出身寒微,在门阀制度盛行的时代抱负无法施展,一生不得志。他在诗歌史上的突出贡献在于:善于向民歌学习,继承并发扬了汉魏乐府民歌和建安文人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写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形式渐趋成熟的七言诗;变曹丕《燕歌行》的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并可以自由换韵,显得音节错综,抑扬顿挫,富于变化,很有独创性,被后人称为“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沈德潜《古诗源》),对后世七言歌行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唐代诗人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等对鲍照的艺术成就都很推崇。

其三,沈约、谢朓和“永明体”诗。齐梁时期,我国诗歌形式出现了重要变化,产生了新体诗。所谓新体,意指新的形式,相对于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而言。文学史上称这种新体诗为“永明体”,因为它是齐代永明年间沈约、王融、谢眺等人创造的。永明体已经初步具备了格律诗的某些基本特征:①句式渐趋于定型,以五言四句、八句为主。②律句大量涌现,平仄相对的观念已经十分明确。十字之中,“颠倒相配”,联与联之间同样强调平仄相对。大量的非律句亦贯穿了乎仄颠倒相配的原则。③用韵已相当考究,主要表现在押平声韵居多,押本韵很严;至于通韵,多已接近唐人。④在对偶方面,追求自然与情理的完美结合。永明体的出现,揭开了我国诗歌史上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诗,向严谨的格律诗转变的崭新一页,为唐代格律诗的最后形成和发展在形式上奠定了基础。

在永明诸诗人中,谢朓(464~499年)创作成就最高。他与谢灵运同族,故有“小谢”之称。他曾任宣城太守,故又称“谢宣城”。他的诗歌最出色的是那些描写山水行役的作品。他吸收了谢灵运山水诗刻画精美的特点,语言更加洗练流畅,写景与抒情比较和谐统一,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以一种自然秀朗、清新流丽的风格,有力地推动了山水诗的艺术发展。其代表作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游东田》等。他的写景佳句很多,例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等。这些诗句清雅淡远,有别于谢灵运的富丽精工。谢月主张“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他的诗确实做到词藻清秀,对仗自然,声调和谐,意脉流畅,体现了新体诗的基本特点。他模仿南朝民歌的五言四句小诗,写得相当精美可爱,如粒粒珠玑,对唐代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其四,梁、陈诗人和宫体诗。梁陈时代,诗歌的格律更加精整,辞句更加华丽,内容却愈来愈狭窄:梁前期比较优秀的诗人是江淹、何逊、吴均和阴铿:江淹(444~505年)诗歌的显着特点是善于摹拟:由于他努力学习前人作品,使他写出了一些语言流丽而不失苍劲之气的诗篇,如《望荆山》、《赤亭渚》等:何逊(?~518年)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但情辞深婉,颇有谢月的风致。吴均(469~520年)擅长摹写乐府古诗,诗体清拔,时有刚健之气,在当时颇具特色,号为“吴均体”。稍后的阴铿(?~565年)诗风清隽秀雅,以写景见长,尤其擅长描写江上景色。他比较注意通篇意境的营构,技巧圆熟,工于声律。尽管平仄仍不尽合律,但与唐人的五律已相当接近。

从梁后期到陈代(531~589年)诗坛上,特别是在贵族和宫廷中,流行着一种风格轻艳柔靡的诗体,时人号之曰“宫体”。“宫体”之名,始于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宫”即太子所居之东宫。

这类诗以描绘宫廷贵族女性的体态和生活为重要内容:这主要是南朝君主、贵族声色娱乐生活的反映:宫体诗的代表作家是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及其周围的文人庾肩吾、庾信父子,徐离、徐陵父子,陈后主陈叔宝及其侍从文人。庾氏父子和徐氏父子的诗作又被称为“徐庾体”。宫体诗格调不高,但它作为诗歌发展史中的一环,也有其历史必然性和一定的意义。例如,它对人体美的集中描绘与表现,就拓展了审美对象的领域,对后代文学、特别是宋代的婉约词有相当大的影响。又如,宫体诗人对美的细腻感受和精微表现,也是超越前人,启迪来者的。至于它继永明体之后,使格律、对偶等诗歌形式更趋圆熟,从而推进了由古体向近体的转变,那也是不可否认的。

其五,庾信与南北朝诗风的初步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