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宇宙探秘之最
45848000000117

第117章 现存最早和星数最多的石刻星图

星图是人们观测恒星、认识星空的一种形象记录,根据其坐标位置我们就可以比较方便地认识天上的星星,因而,它的意义就好象我们平时用的地图一样。

敦煌星图星图的绘制,在我国有比较悠久的历史。作为恒星位置记录的科学性星图,大约可以追溯到秦汉以前。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尊上就发现画有太阳纹、月亮纹和星象的图案。到殷商奴隶社会时,已经有星名刻在甲骨片上。到了战国时代,大约公元前3世纪左右,我国便出现了正式的星图。在公元前四世纪前后或更早,中国的天文学家已开始对星空进行有计划的观测,并通过一种中国式的赤经和赤纬座漂系统,把当时的恒星位置纪录下来,编辑成星表。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流传较久的,是天文学家甘德、石申和巫咸分别完成的三本著作(公元前370~270年),可惜后来都相继失传。

在公元四世纪的三国时期,天文学家陈卓(310年),把这三派的星表汇编在一起,加了注释,并根据这些数据,绘制了一幅恒星和星官图,所包含的恒星已有1464颗,星官(古代的星座)283个。不过,今天大多数的天文史家相信,古代中国最早的星图绘制,应可追溯到汉代张衡(78~139)所绘的《灵宪图),只可惜也是失传了。南北朝间(424~453年),钱乐之根据陈卓的名单,绘成一种经过改良的星图。并用铜铸造了一个浑仪(即天球仪),以红、黑和白三色来标认三派天文学的观测记录。以后的一段长时间,更成为各家绘制星图时的参照基础。

星图著名的敦煌星图(940年前后)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和星数最多的星图,属于这种着色星图的手抄本。敦煌星图大概绘制于唐代初期,内容相当丰富。图上共画有1367颗星,图形部分是按十二次的顺序,从12月份开始沿赤道上下连续分画成12幅星图,最后是紫微星图。文字部分采用了《礼记·月令》和《汉书·天文志》中的材料。

其实这个时期的古星图,基本上已具备了近代星图的两个主要特点,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这两个特点是:1.中国星图所用的,是一种赤道坐标系,而当时欧洲所流行的,却是希腊式的黄道坐标系。他们维持了很久,直至到第谷时代(1546~1601)才放弃使用,改而采用赤道坐标系。2.中国星图上赤道附近的恒星,是利用圆筒投影法,把恒星投影到星图上的。这个有效的方法,比后来欧洲的麦卡托所使用的类似投影法,早了600多年。

如果想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古星图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我们可以阅读李约瑟博士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内的一段文字:“了解到世界其它各地绘制天图的情况,我们就会明白到,决不可轻视中国星图从汉到元、明这一完整的传统,公元940年左右的星图手稿是所有现存实物中最古老的一种。”

敦煌星图原藏于敦煌的莫高窟中,为卷轴形式。1907年,它被斯坦因秘密地偷盗出国。该图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斯坦因编号为MS3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