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中国古塔
45817000000007

第7章 古塔举撷(1)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塔,这种古老的建筑,不仅被佛教界人士广为尊重,也为各地山林园林增添了不少绚丽的色彩。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誉为中国古代杰出的高层建筑。全国各地古塔众多,这里推介十座较为知名的古塔。

(一)山西飞虹塔

飞虹塔,是国内最大最完整的一座琉璃塔,该塔矗立在山西洪洞县东北17千米的霍山山顶的广胜寺内。广胜寺分上、下二寺,相距数里,共有殿堂11座,现存建筑为元、明两代兴修建造。整个佛寺,以琉璃宝塔著称,其中上寺的琉璃宝塔即为飞虹塔。飞虹塔塔身五彩纷呈,神奇绝妙如雨后彩虹,“飞虹塔”因而得名。该塔始建于汉,屡经重修,现存为明武宗正德十一年始建,嘉靖六年完工,历时十二年建成的。明熹宗天启元年,京师大慧和尚又于飞虹塔的底层加建了一圈回廊,终成今日所见之规模。

飞虹塔是我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与河南开封的佑国寺塔齐名,被誉为“中国第二塔”。塔全高47.6米,平面为八角形,是有十三檐的楼阁式佛塔。塔外形轮廓由下至上逐层收缩,形如锥体,除底层为木回廊外,其他均用青砖砌成。塔身外镶黄、绿、蓝三色琉璃烧制的屋宇、神龛、斗拱、莲瓣、角柱、栏杆、花罩及盘龙、人物、鸟兽和各种花卉图案,制作精巧,彩绘鲜丽,至今色泽如新。从底层围廊顶上的琉璃瓦,到二层以上八个主面的琉璃浮雕悬塑的千百个构件,技艺超凡,令人叹为观止。相传清康熙三十四年,临汾盆地八级地震,此塔却依然屹立不倒,并保存至今。

(二)河南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郑州登封市城西北5千米处嵩山南麓峻极峰下嵩岳寺内。塔始建于北魏正光四年,至今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密檐式砖塔,也是中国现存各类古塔中的孤例。嵩岳寺塔用糯米汁拌黄泥做浆,小青砖垒砌,这种选材及用料在世界上是首创,也是独创;历经多次地震、风雨侵袭仍不倾不斜,巍然矗立,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工艺之高妙。

该塔以其优美的轮廓而著称于世,塔身上下浑砖砌就,层叠布以密檐,外涂白灰,整个塔室上下贯通,呈圆筒状。塔高37.6米,底层直径10.16米,内径5米,壁体厚2.5米,由基台、塔身、十五层叠涩砖檐和宝刹组成。塔基随塔身砌作十二边形,台高0.85米,宽1.6米。塔前砌长方形月台,塔后砌砖铺甬道,与基台同高。该塔底部在低平的基座上起两段塔身,中间砌一周腰檐作为分界。其中下段高3.59米,为上下垂直的素壁,比较简单,仅在四正面有门道;上段高3.73米,为全塔最好装饰,东、西、南、北四面各辟一券门通向塔心室,四正面券门与下段门道通,券门上有印度式火焰券门楣,其余八面各砌出一座单层方塔形壁龛,各转角处砌壁柱。中部是十五层密叠的重檐,用砖叠涩砌出,檐宽逐层收分,外轮廓呈抛物线造型,其意匠显然来自中国的重楼,其内部则是一个砖砌大空筒,有几层木楼板。最高处有砖砌塔刹,通高4.75米,以石构成,其形式为在简单台座上置俯莲覆钵,束腰及仰莲,再叠相轮七重与宝珠一枚。该塔塔心室作九层内叠涩砖檐,除底平面为十二边形外,余皆为八边形。塔下有地宫。

嵩岳寺塔无论在建筑艺术方面,还是在建筑技术方面,都称得上是中国古塔中的一件珍品,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无上崇高的地位。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来考察后,在其《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调查笔记》中说:“后来的唐代方塔,如小雁塔、香积寺塔等均脱胎于此……”嵩岳寺塔刚劲雄伟,饱满韧健,高高耸出于青瓦红墙绿树之上,为山色林影增添了一抹亮色。

(三)云南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背靠苍山,面临洱海,位于原崇圣寺正前方,呈三足鼎立之势,是苍洱胜景之一。崇圣寺始建于南诏丰佑年间,大塔先建,南北小塔后建,寺中立塔,故塔以寺名。该塔是中国南方最古老最雄伟的建筑之一,作为云南古代历史文化的象征,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塔又名千寻塔,高69.13米,共有16层,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是中国现存座塔最高者之一,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塔心中空,在古代有井字形楼梯,可以供人攀登。塔顶四角各有一只铜铸的金鹏鸟,古籍《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塔前照壁上镶有大理石镌刻“永镇山川”四字,每字1.7米,笔力雄浑苍劲,气势磅礴。据《南诏野史》(胡本、王本)、《白古通记》等史籍记载,当时崇圣寺与主塔建造时,用铜40590斤,费工708000余,耗金银布帛绫罗锦缎值金43514斤。三塔中的南北二小塔在主塔之西,与主塔等距70米,南北对峙,相距97.5米,均为五代时期大理国所建造。两塔形制一样,均为10层,高42.4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外观装饰成阁楼式,每角有柱,顶端有镏金塔刹宝顶,华丽异常。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

崇圣寺及三塔建成后,历经千年沧桑和风雨剥蚀,崇圣寺毁于清咸丰年间,三塔却巍然屹立。崇圣寺三塔布局齐整,保存完善,外观造型相互协调,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三塔与远处的苍山、洱海相互辉映,点缀出古城大理的历史风韵,成为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是我国南方最壮丽的塔群。

(四)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因塔内供释迦佛,而得名。木塔是佛宫寺的主体建筑,因全塔是木制构件叠架而成,故常称之为应县木塔。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金明昌六年增修完毕,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世界木结构建筑的典范。

应县木塔建造在4米高的台基上,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制作精美。塔身共分五层六檐(如果加上内里四层暗层,也可以算是九层),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8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该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二层以上设平座栏杆,每层装有木质楼梯,游人逐级攀登,可达顶端;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设木隔扇,光线充足,出门凭栏远眺,恒岳如屏,桑干似带,尽收眼底,心旷神怡。塔内各层均塑佛像:一层为释迦牟尼,高11米,面目端庄,神态怡然,顶部有精美华丽的藻井,内槽墙壁上画有6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壁画色泽鲜艳,人物栩栩如生;二层坛座呈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萨和二胁侍;三层坛座呈八角形,上塑四方佛;四层塑佛和阿难、迦叶、文殊、普贤像;五层塑毗卢舍那如来佛。各佛像雕塑精细,各具情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木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应县木塔全靠斗拱、柱梁镶嵌穿插吻合,不用钉不用铆,设计科学严密,构造完美,巧夺天工,是一座既有民族风格、民族特点,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筑。有人计算,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木塔整体比例适当,建筑宏伟,艺术精巧,在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可以说达到了最高水平,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据考证,在近千年的岁月中,木塔除经受日夜、四季变化、风霜雨雪侵蚀外,还遭受了多次强地震和炮弹袭击,然而木塔仍傲然挺立。应县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应县木塔有三颗宝珠:避火珠、避水珠、避尘珠。这三颗宝珠分别安放在释迦牟尼塑像最高贵的部位,从此,塔内一片佛光宝气,木塔可以自行防火、防水、防尘。避火珠是说无论天空打雷,还是炮火袭击,木塔一概没有失过火,是有避火珠把火逼走了;避水珠是说原来应县城四个角都有水,可是到了塔底下就没有水,这座塔寺也不下沉,是避水珠起了作用;木塔上面一直没有尘土,就是说一有尘土,避尘珠就把尘避走了,所以塔上非常干净。斗转星移,岁月悠悠。不管科学解释,还是民间传说,这座近千年屹立不倒的木塔在应县人民心中已经成了当地的保护神,他们以木塔为骄傲,以木塔为荣耀,每年的端午节,当地百姓都要身着新装,全家老少一起到木塔前烧香祈祷,场面十分隆重。

(五)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内,故又名慈恩寺塔。该塔建于唐代永徽三年,是玄奘为藏经典而修建的,以“唐僧(玄奘)取经”故事驰名。大雁塔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西安市徽中央绘制的便是这座著名古塔。

大雁塔名称由何而来呢?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他在印度所闻僧人埋雁造塔的传说,解释了最可信的雁塔由来之论说。相传很久以前,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的一个寺院内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吃三净食(即雁、鹿、犊肉)。一天,空中飞来一群雁。有位和尚见到群雁,信口说:“今天大家都没有东西吃了,菩萨应该知道我们肚子饿呀!”话音未落,一只雁坠死在这位和尚面前,他惊喜交加,遍告寺内众僧,都认为这是如来佛在教化他们。于是就在雁落之处,以隆重的仪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唐朝高僧玄奘在印度游学时,瞻仰了这座雁塔。回国后,在慈恩寺译经期间,为存放从印度带回的经书佛像,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一座仿印度雁塔形式的砖塔,这座塔就叫雁塔,名称延续至今。

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约45米,高约5米的台基上。塔七层,底层边长25米,由地面至塔顶高64米。一层塔座登道的墁砖处,平卧有一通“玄奘取经跬步足迹石”,所刻图案生动地反映了玄奘当年西天取经的传说故事,以及他万里征途、始于跬步的奋斗精神。二层供奉着一尊铜质镏金的佛祖释迦牟尼佛像,被视为“定塔之宝”,在两侧的塔壁上,还附有文殊、普贤菩萨壁画两幅及多幅名人书法。在三层塔室的正中,安置一木座。座上存有珍贵的佛舍利及大雁塔模型。大雁塔的模型是严格按照1:60的比例制作的,惟妙惟肖。五层陈列着一通释迦如来足迹碑,上有诸多佛教图案;在五层的塔室内,还收集展出玄奘鲜为人知的数首诗词。可见玄奘高超的诗词艺术造诣。六层悬挂有唐代五位诗人诗会佳作,诗圣杜甫与岑参、高适、薛据、储光羲曾相约同登大雁塔,凭栏远眺,触景生情,每人赋五言长诗一首,流传至今。在第七层大雁塔的塔顶,刻有圣洁的莲花藻井,中央为一硕大莲花,花瓣上共有14个字,连环为诗句。壁上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他在印度所闻的僧人埋雁造塔传说,向游人解释了最可信的雁塔由来之论说。

塔身用砖砌成,磨砖对缝坚固异常。塔内有楼梯,可以盘旋而上。每层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登临远眺,西安风貌尽收眼底。塔的底层四面皆有石门,门桅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据传为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手笔。塔南门两侧的砖龛内,嵌有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记》两块石碑。唐末以后,寺院屡遭兵火,殿宇焚毁,只有大雁塔巍然独存。至今,大雁塔仍是古城西安的标志性建筑,也是闻名中外的胜迹。

(六)雷峰塔

雷峰塔,因《白蛇传》为世人所熟知,它坐落在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南屏山日慧峰下净慈寺前。雷峰塔一名西关砖塔,初为吴越国王钱俶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为庆祝黄妃得子而建,故又名黄妃塔。据《临安府志》记载,从前有个姓雷的人在此筑庵隐居,因而称作雷峰。雷峰塔,因位于雷峰之上而得名。雷峰塔原是一座八角形、五层的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塔,塔檐、平座、游廊、栏杆等为木构。

该塔建成后多次遭遇重创。北宋宣和二年,雷峰塔遭到战乱的严重损坏,南宋庆元年间重修,建筑和陈设重现金碧辉煌,特别是黄昏时与落日相映生辉的景致,被命名为“雷峰夕照”,列入西湖十景。明嘉靖年间,入侵东南沿海的倭寇围困杭州城,纵火焚烧雷峰塔,灾后古塔仅剩砖砌塔身,通体赤红,一派苍凉。明末杭州名士闻启祥曾将其与湖对岸的保俶塔合在一起加以评说:“湖上两浮屠,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此说一出,世人称是。清朝前期,雷峰塔以裸露砖砌塔身呈现的残缺美以及与《白蛇传》神话传说的密切关系,成为西湖十景中为人津津乐道的名胜。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屡屡遭迷信者盗挖。1924年9月25日下午1点40分,以砖砌塔身之躯苦苦支撑了400年遍体创伤的雷峰塔轰然倒塌。不仅作为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成了空名,而且“南山之景全虚”,连山名也换成了夕照山。浙江省和杭州市人民政府按雷峰塔原有的形制、体量和风貌建造雷峰新塔。雷峰新塔于2002年10月25日如期落成。雷峰新塔建在遗址之上,保留了旧塔被烧毁之前的楼阁式结构,完全采用了南宋初年重修时的风格、设计和大小建造。新塔通高 71.7米,由台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其中塔身高45.8米,塔刹高16.1米,地平线以下的台基为9.8米。由上至下分别为:塔刹、天宫、五层、四层、三层、二层、暗层、底层、台基二层、台基底层。打开一道沉沉的古式门,可以走进新塔底层,这里就是古塔遗址。而在台基二层,可以看到遗址的模样。新塔二、三、四层将分别展示铜版线刻壁画“吴越造塔图”、雷峰塔历代诗文佳作、彩绘壁画当今“西湖十景”。全塔上、下、内、外装饰富丽典雅,陈设精美独到,功能完善齐备,以崭新的风貌和丰厚的内涵在西湖名胜古迹中大放异彩。雷峰新塔建成后,已经消失了七十余年的雷峰夕照再次重现。

而《白蛇传》的传说,由来已久。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又将其记录整理,题为《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至此故事基本完整,并与杭州西湖、镇江金山寺等地名紧密相连。雷峰塔,在某种意义上,它名播万里正是因为镇压白娘子的传奇。

(七)苏州虎丘塔

虎丘塔,位于苏州城西北郊云岩寺内,又称云岩寺塔。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就葬其父(阖闾)于此,葬后三日,便有白虎踞于其上,故名虎丘山,简称虎丘。该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九年,初建成木塔,后毁。现存的虎丘塔建于后周显德六年至北宋建隆二年,为砖塔。元代和明代几经修葺,现第七层为明崇祯十一年前后修建的。虎丘塔是现存最古老的砖塔,也是唯一保存至今的五代建筑,塔身设计完全体现了唐宋时代的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