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976年-997年在位,原名赵匡义、赵炅,赵匡胤之弟,性格沉谋英断。太祖死后即位,在位22年,武略稍逊,文治英明,国势强盛。统一中原,北伐契丹;鼓励开荒,兴修水利;勤干政务,关心民生;完善科举,编撰典籍。在位期间两次北伐均告失败,社会各阶层贫富开始加剧。后因箭伤屡发而死,终年59岁,死后葬于永熙陵(今河南巩县西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庙号太宗。
太宗登基和“金匮之盟”之谜
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皇位由其弟赵光义继承,正史认为光义乃合法继位,是奉太后“金匮遗诏”之命行事。但后来有人对“金匮之盟”一事提出质疑,使得这一事件变得扑朔迷离。
“金匮之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传说,说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临终之前嘱咐自己的儿子: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大宋江山,千万不能让小孩子继承皇位。如果赵匡胤去世时儿子还小,就要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如果赵光义去世时儿子小,就要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美。理由是小孩子斗不过狡猾的大臣。要接受后周小皇帝柴宗训被赵匡胤这样的大臣夺了皇位的教训。这个故事之所以流传甚广,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主意体现了杜老太后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二是宋朝的史书里记载很多,反复渲染。
《宋史》有好几处提到“金匮之盟”事,《杜太后传》里面记叙:“建隆二年(961年),太后病,太祖始终在旁服侍不离左右。太后自知命已不长,召宰相赵普入宫。太后问太祖:‘你知道自己是怎样得天下的吗?’太祖曰:‘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统治天下耳。假如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所拥有乎?汝死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国家之福也。’太祖顿首泣道:‘敢不如教诲!’太后转过身对赵普说:‘尔同记吾言,不可违背也。’赵普于床前写成誓书,普于纸尾写‘臣普书’。藏于金匮(同柜),命谨慎小心的宫人掌之。”
在司马光《涑水纪闻》、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著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历史上人们虽然相信有所谓的“金匮之盟”,但却找不到盟约的原文。一千多年来,没有人怀疑“金匮之盟”的真实性,这一盟约就成了宋太祖坦荡无私的例证。直到清代,古文学家恽敬对盟约内容提出疑问。
20世纪40年代初张荫麟曾作《宋太宗继统考实》,后收入《张荫麟先生文集》,认为“金匮之盟”是赵普伪造的,全盘否定此事。除此之外,邓广铭、吴天墀、李裕民、顾吉辰、王瑞来等学者也持同种观点,怀疑它的真实性或断定“金匮之盟”的伪造性。其理由大致如张荫麟所言,建隆二年(961年)杜太后病重时,宋太祖只有34岁,正值年轻力壮之时,赵光义才23岁,而太祖长子德昭也已经14岁。当时太祖身体健康,没有短寿夭折之象,即使太祖只能再活20年,那时,长子德昭已30多岁,怎么会有幼主之说?杜太后凭什么猜测太祖早死、幼子继位,而宋朝重蹈五代的覆辙呢?实在没有道理!如果确如太后所预料宋太祖中年夭折,人们还可以推测,也许杜太后凭经验或灵感有超前的洞察力,尚可勉强解释。但是,太祖活了50来岁,并没有早逝而面临幼子主政的局面。如果真有遗诏,太祖临终前应该命人打开金匮,就算是突然死亡,皇后也应该知道此事,掌管金匮的宫人同样也知道此事,为什么要等到太祖死后六年才由赵普揭露出来昵?即使公布遗诏,赵光义应该把全文都公布出来,因为这是他合法继位的有力证据,但实际留下来的却仅是一个大概的内容,而且内容还不完全一致。更何况,太宗并未遵守遗诏办事,传位给他的弟弟,而是传位给他自己的儿子。
但对“金匮之盟”持肯定观点的学者们提出了相反的证据。关于立此盟约的条件,持肯定论者认为它符合常理。杜太后亲身经历过五代,这是一个王朝更替频繁的特殊时期,五代君主十三人,在位超过十年绝无仅有,有七人死于非命,杜太后凭什么否认宋太祖可以摆脱“宿命”,而不像周世宗英年早逝、最终幼主执政失国而终呢?杜太后在赵匡胤刚当上皇帝时说出了“吾闻‘为君难’,天子置身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则此位可尊,苟或失驭,求为匹夫不可得,是吾所以忧也”这一段话。杜太后认为刚刚建国,根基未稳,随时有可能成为短命的“第六代”。尽管当时太祖正值牡年,但政治变化无常,哪里知道宋太祖不会暴死?哪里知道宋太祖不会被人杀掉?假如真的发生了,十多岁的德昭显然是不足以应付。而拥有丰富政治经验的赵光义,应是理想的继承人。
“金匮之盟”疑案属于皇家禁宫疑案,否定也好,肯定也好,都是根据当时历史事实、政治背景所作出的判断。比较双方的观点,其资料和解释、推断均偏向于对己方所持观点有利的一边,因此越争论疑点越多。
宋太宗大开杀戒之谜
宋太宗赵光义原名赵匡义,兄弟三人,兄即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弟乃赵匡美。在陈桥驿兵变中,赵匡胤为元帅,赵光义年纪尚轻为少将军。北宋建立后,赵匡义被任命为殿前都虞侯(殿前司里的总帅叫都点检,两个副都点检下面那个位置即殿前都虞侯),后又被封为晋王。赵匡胤即位后为了避讳,赵匡义和赵匡美将名字改为赵光义和赵光美。赵光义登基后,赵光美的名字又被改为赵廷美。
乾德四年(公元966年)六月,也就是赵匡胤称帝的第七个年头,攻下后蜀国,俘虏后蜀国主孟昶携及其母李氏、慧妃花蕊夫人等。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同时喜欢上了花蕊夫人,都想把她纳为已有。孟昶死后,赵光义以为没有了阻碍,可是正当赵光义在为花蕊夫人安排的庭院中焦急等待时,消息传来,花蕊夫人已被赵匡胤安排在了延庆官。听到这一噩耗,赵光义先是后悔,后悔为什么不早一点把花蕊夫人接来,随后又是狂躁和愠怒,怒的是自己精心安排好的一切,竟然被皇兄抢了先机!他知道这女人一旦进了后宫,就难得一见了。
这天,正当赵匡胤为攻打北汉而有了初步的总体方案,又接到李煜递上奏章,请求和眷属团聚。赵匡胤之所以把周飞琼与李煜分开安置,一方面是出于对李煜拒不投降的惩罚,另一方面尚有消闲解闷之需,他听说江南女子大都天生丽质,既精丝竹,又善歌艺。时至今日,还不曾领略这周飞琼何以能把那个风流国君迷得六神无主,不顾江山娇美人。于是差人唤周飞琼等人献舞。
这个周飞琼就是周后娥皇的妹妹。正当周飞琼等南国女子跳着南唐独有的金莲之舞时,赵光义求见。赵匡胤说:“晋王来得正好,与朕同赏歌舞。”赵光义非常高兴,他对周飞琼的美艳和歌舞技艺早有耳闻,李煜一行到汴京后,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设法将周飞琼弄到手,谁料赵匡胤总是胜自己一筹,还没等自己缓过神来,赵匡胤已经把李煜的嫔妃一个不留地全接进了宜香苑,这使赵光义大为懊丧,不过这一回他用的心思可真不少,考虑得也颇为缜密,绝不会再延误时机!
一阵轻歌曼舞之后,赵匡胤命周飞琼等人退去。赵光义对赵匡胤禀说了两件事,这第一件事是攻打北汉建议赵匡胤御驾亲征,以鼓士气,威慑敌国,并愿与皇兄各监一路,会师太原。第二件事劝其以江山社稷为重,不要被女色所惑。对于李煜带来的这些南国女子,不如请个高僧给她们讲说佛法,以荡涤其心秽,免得再度极尽其媚,节外生枝。赵光义禀的第一件事,赵匡胤也曾考虑过,自北宋建立以来,先后收复了荆南(高继冲)、湖南(周保权),平定了西蜀(孟昶)、南汉(刘鋹)、进而攻下了南唐(李煜),至于北汉这个堡垒,赵匡胤倒也有心亲率众将,一举拿下北汉这块硬骨头。关于让周飞琼等十几个女人接受佛法教育,赵匡胤也没有反对。赵光义对自己的计划很是得意,这不仅使李煜不能再占有周飞琼,就是皇帝纳幸也不能无视佛门戒规。把周飞琼置于此,接下来便是等待时机了。
花蕊夫人巧留遗言,赵匡胤破玄机崩逝
花蕊夫人入后宫十多年来,很少得到这里人的关爱,甚至不少大臣都认为她在宫中受宠大不应该,尽管赵匡胤为了她把皇后和晋王都得罪了。但他日理万机,又能有多少时间来填补自己的精神需求呢?赵匡胤对她的宠爱是她活着的理由吗?不管怎么说,花蕊夫人听说赵匡胤将要御驾亲征去讨河东,不由产生了丝丝的惶恐。赵匡胤让赵光义留守京城监国事,赵光义心中乃是一阵狂喜,虽然他一再表示要随驾出征,但那不过是鼓动赵匡胤亲征而已,自己并没有真想出京参战的念头。如今这样部署,终于有机会接近自己心爱的女人了。
赵匡胤亲征已经一个多月了,正如赵光义预料的那样,此战必久,没有速胜的可能。不过赵光义绝不会为赵匡胤久战不归而感到着急。这段时间里,他或是东巡西走,或是宣召大臣,俨然一副国君的姿态。除此之外,他自然也时时惦记着令他垂涎已久的后宫里的女人们。
他先是到了宋皇后的宫中,一番试探撩拨之后,谁想宋皇后对他的一片“痴心”并不领情。他对宋皇后的欲火燃了也不止三年五载,偶尔寻机见上一面,也不能“有所作为”,只能望人兴叹。再说那个周飞琼是铁了心地想李煜,一点余地都没有。还有那个花蕊夫人,这些年来自己为她受了多少煎熬和折磨。目前是拥有她的好机会,不能再像当初那样比皇兄迟了一步,但此刻,站在花蕊夫人的宫门前,赵光义三回五折,如热锅上的蚂蚁。因为他猜不出这个花蕊夫人对自己的出现会作何反映。此外还有一件令他更为不快的事,那就是大臣们在传说有些人劝皇帝早立太子。眼看着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渐渐长大成人,自己做皇帝的可能性是一天比一天小了。他见了花蕊夫人先是一番寒暄问候,接下来便是接近于调戏的话语:“贵妃想不到本王会来吧?”“臣妾料到晋王会来的,臣妾有句话想问晋王,已经等了好几年了,今天皇上不在宫里,晋王总算来了。”花蕊夫人说道。赵光义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激动地说:“贵妃想问什么?”“孟昶是怎么死的?”花蕊夫人厉声问道。赵光义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将话题转向了诗文,问花蕊夫人能否赋诗一首,花蕊夫人沉思片刻,走近案前,挥毫而出:“宠光无限妾深知,恩义如天忍笑痴。隆杀贵贱从远来,厚我惟余一首诗。”赵光义对此诗一知半解,大概懂得是感激皇恩的意思。花蕊夫人心里明白,赵光义到此一非问安,二非赏诗,只不过想拥有自己罢了。赵光义走到花蕊夫人身边,伸手想搂抱,花蕊夫人哪里肯从,顺手抽出早已预备好的剪刀向赵光义刺去……亲手杀了花蕊夫人,这是赵光义进宫前没有想到也是他绝不想看到的。一位无辜的红颜女子,就这样毙命于强权者的掌下。皇兄赵匡胤讨伐北汉御驾亲征,留守京城的他却干了这等见不得人的卑鄙勾当。
赵匡胤征讨北汉两个月了,刘继元仍无归降之意,这日,他正与诸将商讨下一步攻城之事,突然接到宫中来报:贵妃娘娘嫔天了。当赵匡胤一路颠簸回到汴京,花蕊夫人的丧礼和出殡事宜已告结束。对宫中一些人的盘问自然是少不了的。被问的每个人都战战兢兢的,折腾了几天,毫无结果。赵光义以生病为借口躲着不见。赵匡胤确实累了,昏昏沉沉睡了一夜,早晨醒来精神好了许多,漫不经心地走到花蕊夫人日常定诗作画的大案前,命花蕊夫人的贴身使女把她近来作的诗画抱到案上。一张一张地翻看,当他读到“宠光无限妾深知,恩义如天忍笑痴。隆杀贵贱从远来,厚我惟余一首诗”这首诗时,不由睁大了眼睛。花蕊夫人曾对自己说过有一种诗叫藏头诗,就是将一首诗每句的首字连读,便自出一意。于是便将这首诗的句首四个字连起来一看:宠恩隆厚。这是花蕊夫人临终对对自己表达的深情厚谊,真是一个懂得感激的女子。他下意识地再将每句的第二个字连起来一念:光义杀我。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更不愿相信这是事实。
赵匡胤决意要和晋王好好地做一次彻夜长聊。在这之前,他还需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德昭和德芳都已成人,杜太后不立幼子的遗命,他精诚恪守了15年,这种情况已不存在了。这天赵匡胤带着宋皇后和两个皇子来到敬萱殿,立贺氏皇后之子赵德昭为宋太子。
晚上,宫中只有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二人,深夜宫中单独的谈话,这对于赵匡胤和赵光义都是史无前例的。赵匡胤和这个皇弟共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个不解的夜晚。
第二天早上,当宋皇后听到赵匡胤驾崩的消息后,拉着德昭和德芳慌慌张张地来到陛前时,赵光义早已安稳地坐在那张硕大的龙床上了。
赵德昭命丧王邸
太祖皇帝驾崩,宋皇后带着赵德昭、赵德芳两个年纪尚轻的孩子,是没有足够的能力与羽翼丰满的皇叔抗衡的。赵德昭守着先皇帝留下的那份立太子遗昭,左思右想,心潮澎湃,自知自己还年轻,对如此重大的事情,一人当然无力承担,于是他去找京城和外郡先皇帝的忠臣们商量,希望父皇的忠臣烈士与自己共倡大义。大臣们心里都明白,今皇帝拿着杜太后的遗命,武功郡王拿着先皇帝的遗命。现在的太祖遗诏除了引起祸端之外,一点用处也没有!现实就是正统,现实就是正大光明,就是神圣不可侵犯,无论何人用何理由,要反对现实,就是反正统,就是倒行逆施,就是罪不容诛!
为了实现统一全国的大业,赵光义决定亲征河东,这对赵德昭来说,想要夺回皇位,无疑是天赐良机。这天,赵德昭来到赵德芳府上,兴奋不已地告诉德芳:“陛下要亲征河东了,这正是大好机会,为这一天为兄已经准备三年了。只要皇帝一出京,自会有人把宫门打开。到那时为兄往崇政殿上一坐,天下就重新回到咱们兄弟手中了。”话毕又把遗昭交给了德芳,说:“你把这东西收好,千万不要对任何人说起,到该用它的时候,为兄自会来告诉你。”
可赵德昭怎么也不曾料到自己费尽心机的长期谋划,被赵光义随口一句话,随随便便一个主意,就彻底打破。“你们这些孩子,都是蜜罐里长大的,不知道天下是怎么得来的,更没见过什么是浴血奋战,所以朕要带你去河东,借机历练历练。”此外,让赵廷美随军出征,也许是赵光义的主意。
赵光义出征北汉是威风凛凛,场面是让人叫绝的热闹和壮观,此战动用了蜀、岭南、吴越、荆南,还有西夏诸兵,数国之兵汇成大宋一国之军,过不了多久,北汉刘继元的官兵也将编入大宋之军。这是战争的宣言,是此战必胜的决心,是赵光义的肺腑之言。可北汉之坚城不是一鼓作气就能拿下的,几天下来,宋军时战时停,守城的汉兵被拖得疲惫不堪。正当进攻太原城打得不可开交之时,赵光义前来督战,人群中突然有人大喊:“皇帝殡天了,又要有新皇上登基了。”接下来又有人喊:“要立武功郡王为新皇帝啦!”士卒们顿时乱作一团。没多大工夫,人群中又有人尖声喊起来:“快看,皇上回来了。”局势很快平静下来。
攻下太原城,赵光义继续北征幽州,失利后返京,把赵德昭软禁在了武功郡王府,几天后,武功郡王赵德昭在自己的王邸被害。不知他是否后悔自己为什么那么多次可以刺杀赵光义而没能果断地下手,甘心不甘心地就这么孤独地告别这个本该属于自己的天下。
赵德芳含根辞世
李煜、孟昶、郑国夫人无声无息地去了,大宋王朝没有几个人会在乎他们的存在或不存在。赵德昭去了,朝臣百官们可是窃窃私语,议论纷纷,因为大臣们知道赵德昭是赵匡胤立的太子,如果赵匡胤不是骤然驾崩的话,现在坐在龙床上应该是赵德昭,而不是赵光义。现在赵光义心里想的最多的是追随德昭诸人的动向,他要弄清楚,这世界上除了赵德昭,还有谁敢摇晃他屁股下面的龙椅?
赵德昭的母亲是赵匡胤的结发夫妻,而赵德芳的母亲则是那个为赵匡胤缝制第一件龙袍的女人,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龙袍就是赵德芳的母亲亲手缝纫的,只是当时两人还不认识。赵德昭和赵德芳虽不是一母所生,但兄弟两人的母亲都去逝得早,二人相处也算融洽。赵德昭的突然死亡,对赵德芳打击很大,赵德昭留下的遗诏该怎么处置,他连一点身后的交待都没有给自己留下,赵德芳心里很是凄怆。立德昭为太子是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历,可赵光义又有杜太后的“遗诏”,他提前一步坐住了龙椅,一切都不同了。虽然自己没有什么野心去争做皇帝,可赵氏一家人如此争来夺去的,总不是一件快事。
这天,宫里人又来到了赵德芳府上,向其索要赵德昭留下的那件宝贝,并且说得很清楚:“那件宝贝原先是装在一个锦盒里,武功郡王送给你的时候把盒子留在自己府上了,如今武功郡王家里人把盒子献给了皇帝,皇上想让这两物合一,所以打发本官前来索取。”这一诈还真灵,赵德芳是既没有否认,也没有交出遗诏。他原来只打算把那件东西好好地保存起来,等闲下来的时候看看那上头的字,就如同见到了父皇,看看那上头的内容,就如同见到了兄长,也算是个纪念物。宫里人这么一逼要,等他们走了之后,赵德芳一气之下把它烧了。
话说赵光义则很担心那道遗诏会流出去。那可是赵匡胤亲笔所书,具有最高的权威性,谁也不可能否认它的正统地位,而承认了它的正统,就等于否定了自己正统,篡逆之名,即使自己立再大的功业也会被抵消得只剩下罪过,无论如何也要把它从赵德芳手里夺回来。一番斟酌后,赵光义决定索性把赵德芳的府宅监护起来,待他交出遗诏再让他自由。
赵德芳烧了遗诏,面对宫里人的催逼,他怎么也说不清楚,交不出遗诏自己又出不了家门。父皇,武功郡王,你们告诉我该怎么办?他们怀疑我会用遗诏聚拢大臣夺回王位,上天作证,我赵德芳何尝敢有此心?思来想去,不禁潸然泪下……几天后,赵德芳在府邸不幸告别了人世。
赵廷美被贬病死房州
听到赵德芳辞世的消息,赵光义心里不禁一阵阵战栗,又是一条年轻的性命啊!是谁导致这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皇族悲剧?这难道说都是出于我赵光义一人之手吗?赵匡胤为什么要中途变卦?夺去德昭和德芳两条年轻生命的是皇兄赵匡胤,而自己实在出于无奈呀!
赵家接二连三地丢了三条性命,齐王赵廷美坐不住了,心想谁对赵光义的皇权和威严形成威胁,谁就离死不远了。也有人给齐王出主意,要赵廷美力劝皇上再次御驾亲征,只要皇上一离开京城,齐王就一屁股坐在龙椅上,让皇帝退居别宫,有何不可?对于再次御驾亲征赵光义没有持反对意见,心想:朕如果不还契丹以颜色,愧对大宋皇帝这个称号。
万事俱备之时,赵光义一道圣命,像当初打破赵德昭的谋划一样,又把赵廷美的美梦击了个粉碎:“齐王赵廷美随銮驾一同出征。”如若想当初赵匡胤多点防范,让赵光义随銮驾一同出征,恐怕历史就要改写了!
赵光义北征契丹打了败仗,很是懊恼,又听说赵廷美欲乘御驾出京之机篡夺皇位,一不做,二不休,还是老办法,把齐王赵廷美限制在府第里不准随便出走。赵廷美在自家厅里转来转去,像热锅上蚂蚁,嘴里不住地念叨:“赵光义到底想干什么?你这个狗东西,你杀了德昭,又杀了德芳,如今该轮到杀本王了!”
正当赵廷美急不可耐之时,赵光义的儿子卫王赵元佐来了,赵元佐自幼脾气暴躁,近乎偏执,未成年之前赵光义还认为他有大家气象,打算培养他统帅军队,越到后来越觉得他和自己不对脾气,经常为一些事与自己争执不休。他母亲李氏死后,性情变得更加暴躁,急了他就放火烧宫,并且见人就打,赵光义对这个宝贝儿子也是无可奈何。赵元佐见了赵廷美更是气愤不已:“我看他是疯了。皇叔还记得几年前我母亲的死吗?母亲死得冤啊!她不过是劝了父皇几句,就惹得他天大的不快,人都要死了,他都不来看上一眼。”说着忍不住呜呜地哭了起来。
为赵廷美的事,赵元佐与赵光义在皇宫是一阵吵闹,被赵光义骂了出去。刚一出来,碰见他的妹妹慧智公主,慧智公主和赵元佐乃一母同胞,虽然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但脾气挺合得来。兄妹俩到了慧智公主的宫里,把赵家近来发生的事细细议论了一番,都表现出对赵光义的强烈不满,慧智公主则感叹生在帝王家是个大错误,还不如生为农夫与僧尼。赵元佐也企图使妹妹高兴起来,劝了慧智公主一一会儿,只是这慧智公主心底深,再劝也没有用。没过多久,慧智公主手持剪刀当着赵光义的面一剪刀一剪刀把自己的头发剪了个精光,出家当了尼姑。半年后慧智公主溘然而逝,关于她的死因,众说纷纭,一直没弄明白。
为了赵廷美,赵元佐与赵光义大闹一通,也于事无补,后来赵廷美被贬到了房州(今湖北省房县),一家二三十口一个不剩限三日内出京,否则以抗旨论!赵廷美到了房州后,时间一久,郁闷至深,病死房州。
赵光义最怕有人篡位,谁想让他从龙椅上下来,谁就得倒霉,连亲儿子也不例外。据说赵元佐因犯有篡逆之嫌,而被流放均州。由于群臣百官齐奏跪求才赦免了他。当时赵元佐南行已走到了半路,又被官员追了回来,如若赵元佐到了均州,用不了几天就会被野狼和毒蛇咬死!后来赵光义将赵元佐拘禁在南宫,命一队禁军专一守护他。
赵德昭、赵德芳、赵廷美相继被赵光义害死,赵元佐也被赵光义监管起来了,这下再也没有谁敢来摇晃他的龙椅了。不过,只是他一直恶梦不断,梦见花蕊夫人和周飞琼来到大庆殿为自己献索命舞;随后又梦见宋氏带着德昭、德芳,还有赵廷美气势汹汹地朝自己走来,还有李煜、孟昶……赵光义被这群人从梦里逼到梦外,醒来一身冷汗,心惊胆战,后半夜就再也难以入睡。每当上朝时,朝臣们一提起太祖皇帝,赵光义就会像被蝎子蜇了一样,心里一颤,眼前还会闪现德昭、德芳两张年轻的面孔朝自己怒目而视,耳边还会响起皇兄驾崩前的骂声。遇到这种情况,他总是极力克制自己的情绪,并一再告诫自己:千万不要再杀人了,也不要再轻易贬人了。赵光义就这样日夜煎熬,受尽折磨,连临终前拼尽力气对未来的皇帝说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不要再一杀——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