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几年前对一个老前辈的一句诺言,我在今年继续办起了当初和他一齐创办的香山书院。由于我的不济,很不幸,一年下来毫无成绩,书院的人一个个地走光了。尤其让我苦恼的是,有些人一走就向我要钱,并说我亏欠他,给的不够。对此我相当恼火,我感觉他们想在我身上捞一把,人心很坏。当然也有一半的人不是这样,毕竟还是有些人真正地在做事做人。
每当人家不放过我时,我就心里害怕。但一想我并没做错什么时,我就坦然。恐瞑心渐渐消失,自然有了应对的办法。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用去管他!
当初我也打算用种种办法不放过某人,到最后关头又都放弃了。放过别人就是放过自己。
传说王安石当初迫害苏东坡,写信给苏东坡,信上只有六个字:“去死,去死,去死。”
王安石很反感苏东坡反对他的新政,因此不顾朋友之情,动了杀念。
苏东坡见信大惊,马上回信给王安石,信上也只有六个字:“何必,何必,何必。”
信还没寄走,佛印和尚走来,不由分说,将苏东坡的那六个字抹掉,另写了六个字:“甚善,甚善,甚善。”
苏东坡大悟,立即不再害怕了。把信马上寄给了王安石。王安石看了那“甚善,甚善,甚善”的六个字,羞愧不已。
千万要强迫自己
越是强迫自己,越能给自己自由
老子说:“强行者有志也。”
老子在此发出了强者之音,不再以柔弱示人。人很多事必须强行突破。
老子一面说“无为”,一面说“强为”(强行),这是针对不同情况。总的来说,当以强为达成无为。
《圣经》里耶稣说:“匠人所弃的石头,已做了房角的头块石头。”
第一次是抛弃与放弃,第二次则重用它。这是因为可用材料不多了,或者那块石头本身是块好材料,因为要用它做基石。
万物都是有用的,没有什么资源不可以用,人喜欢的,可以尽管去用,并可以强行去用,因为这一切是自然赐予。
人越强迫自己,越接近无为而成的自然状态。
人越是强迫自己,越能给自己自由。
非洲雄狮为了捕到羚羊,强迫自己趴在草里一动不动达半天之久。澳洲鳄鱼为了捕到小野牛,把自己半浮在水面装成一段枯木,它强迫自己不动,才能突然爆发出地动山摇的威力。
不强迫自己,怎能解放自己。
压力越大,释放越大。
有一片云,羡慕别的云能下雨。它心想:我为什么不能下雨呢?它在空中飘来飘去,找不到答案。
一块老年的云告诉它:“小东西,你不要东游西荡,你要站在下方有水的地方一动不动,等太阳把水蒸气蒸发上来。”
小云说:“那样不是要等很久,很难受吗?”
老云说:“是很难受,那你玩去吧!”
老云说完,哈哈大笑,又忙着电闪雷鸣,下雨去了。
小云想了想,终于决定强迫自己飘到了一面大湖的上面,停住不动了。风来它不管,鸟来它不看,它一心晒太阳。太阳渐渐越来越大,把湖里的水蒸气,“哗哗哗”地蒸了上来,小云满心欢喜,像海绵一样地吸着水。它终于吸满了水,全身又热又冷,急剧膨胀,竟变成了一块巨大的山一样的大乌云,遮蔽了天空。下午的天气越来越热,空中气流忙碌地奔跑,一阵大风吹来,大乌云喊出来了:“我要下雨!”它忍不住向着天空一声痛快地尖叫,向着大地“轰”的一声打开了风雨的仓库。转眼大雨倾盆,它终于做出了很早以前就想做出的样子。
乘物以游心。
乘物以游心
——《庄子·人间世》
打个比方,我们要修一座大楼,就要挖地基,用什么来填坑呢?并不一定要好材料,一般的石头瓦片就可以,甚至垃圾也可以。这就叫一切为我所用。
婴儿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他看到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因此她是完美的,整天洋溢着欢乐。
人一长大,就不知足。各种规矩告诉他什么是你的,什么不是,什么碰得,什么碰不得,这样,人就与世界产生距离,遗憾充盈人心,甚至仇视整个世界。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万事万物都是在一个世界中,每物互含而互有,我是山,我是水,我是日月乾坤,总之,我是一切。
一切都是同一的,都有共性。
之所以我们看到一棵树感到“好看”,是因为认同它的姿态及种种感觉,从根本上讲,是认同树的灵魂。
树的灵魂是什么?那就是一种生命的美。人当然也有生命的美,于是能认同这棵树。
两种生命相遇,生生不息。
两种美相逢,更美。
我是树,树是我。
庄子说“乘物以游心”,就是这个意思。鲲要借助大海之力才能飞起,人要借助身边的物才能成功。所谓“游心”,指心随物走,而不是自己出神。“心随物走”,就是同化。同化就会加人大化,从而得道,修成自然之身。
庄子说“鱼相忘于江湖”,但也说“乘物以游心”,就是物要与物在一起更有力量,人借助物势,才能逍遥游。比如两棵树各自生长在悬崖边,索然无趣,有朝一日它们忽然相逢,当然更美。
庄子的这两种说法没有矛盾,都是自然状态。比如两条鱼游着游着就把对方忘了,游着游着又相逢了,这要看环境的大小了。环境小则易相逢,环境大则不易相逢,环境极大则永不相逢。
庄子讲了一个寓言“孔子教子高做人”。
楚国的叶公子高将要出使齐国,齐国对待使者很傲慢,如果办不成事,他担心要受楚王惩罚,事情办成功了,定会因忧喜交集而生病。因此来请求孔子的教导。
孔子说:“注重内心修养的人,不受悲欢的影响,知道世事艰难,无可奈何而安心去做事,道德就修到了极点。遇到不得已的事情能把握真情并忘掉自己,哪里还有贪生怕死的念头。借事物的自然而使心志自在遨游,寄托于不得已而蓄养心中的精气,这是最好的办法。”
孔子的大意也就是要心随物走,自然可以做到一切为我所用。
不要做先驱,先驱早死。
不要做先知先觉,先知先觉必犯众怒。
也不要落后于人,落后就挨打。
紧跟物走,这才是自然状态,可以获取成功。春天就看花,秋天就赏红叶,如果想在春天就赏红叶,用现代科技手段也可以办到,但有什么用?不如任其自然。
从前有两个人在悬崖边上玩,不小心掉到瀑布里。一个人挣扎,被水边的大石头碰死;另一个人索性不动,结果被冲下悬崖,上,醒来身上完好无伤,太阳晒在屁股上,非常舒服。
各人走好平衡木
命运虽不平等,心里却要平稳。
又被卷到沙滩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老子在此处说“负阴抱阳”,在前面还说过“知雄守雌”,都是讲要平衡阴阳,从而推动自身发展。
阴阳不和,必损阳,而不会损阴。
《圣经》里耶稣说的:“人都说你们好的时候,你们就有福了。”
为了真正的好,耶稣上了十字架,以自身为羔羊,以肉身而成道。
我们可以把老子这句“负阴抱阳”很自然地理解为“负罪而拥抱阳光”,这是我们肉身成道的有效途径。老子没有“负罪”的学说,但有“负阴”一说,后世道教(太平道)则有“承负”的学说(“负罪”),可以说是继承了老子的思想。
在罪与非罪之间,在爱与恨之间,在命运之间,我们要走好各自的平衡木。
当然,我们不可能都像刘璇一样灵巧,但我们既然有了走独木桥的经验,也就可以慢慢地找到平衡了。
所谓“平衡”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安排好生活,平衡各种关系;二是心里要平衡。主要是心理要平衡。心里一失衡,就会怨天尤人,过得不舒心。
需知我们的命运虽不平等,心里却要平衡。
有了"这平衡,一切皆可平定。
没了这平衡,自家先乱了阵脚,如何干大事。
枯木死灰的好处
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庄子·齐物论》
凡是你认为自己是个死人了,是好的。好在哪里?好在对别人没有伤害了。人一动就错,一思考就错,一行走就迷失,认识到这一点你会惶恐,好,惶恐好,人不惶恐不知道好歹,人不绝望不知道去路。死过一回的人特别能打拼。
庄子说:“近死之心,莫使复阳。”
庄子这话是说:要死的人不要让他再活过来。什么意思?是不是太残忍了?
原来这话的真正意思不是上面所说的字面意思,而是说:要尊重将死之人,不要干扰他的死亡,不要用强行手段“拯救”他。
这种“拯救”往往是不人道的,致死的。死亡并不可怕,它是一种自然过程,虽然不必赞美,但应该尊重。人类社会搞得乌七八糟,很多力量让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各种力量打着“拯救”的旗号到处招摇撞骗,严重地伤害了世人,故庄子有此说。
庄子在另一处还说:“人其尽死,而我独存!”
当然说的并不是要所有人都死,他一个人独活,庄子是说要保持一种遗世独立的姿态,这种姿态是一种拒绝,但正因为是拒绝,所以有距离,从而不会对人产生伤害。自美自圣,又使人看见,能将世人引向善的一面。归于大道。
《圣经》上耶稣说:“天国近了,你们应该悔改。”并说如不悔改就要下地狱。同样地,耶稣这话的背后意思是劝人向善,并不是真要收拾人。耶稣伟力无边,但只救人,从不杀人。他临死还为刽子手祝福,确有博大仁爱。
由此见,做人做得好像枯木死灰一样,是好的。
凡是你感到没意思了,是好的。
凡是你感到绝望了,是好的。
凡是你感到无路可走了,是好的。
凡是你认为自己是个死人了,是好的。
好在哪里?好在对别人没有伤害了。人一动就错,一思考就错,一行走就迷失,做任何事情都会对某人某物造成伤害。比如你走在路上,自以为无事,其实你已经踩死了一个蚂蚁,杀害了一个无罪的精灵。
认识到这种无所不在的现象你会惶恐,好,惶恐好,人不惶恐不知道好歹,人不绝望不知道去路。
做人好像枯木死灰一样,你就知道反省了。内心不屈的意志强迫你为善,内心的渴望强迫你奋起,死过一回的人特别能打拼,因为他无畏,已能放开一切。因为他珍惜机会,不再浪费赎来的光阴。
就这样,枯木逢春,死灰复燃,你获救了,救你的乃是自己,更是一种慈爱而公正的自然规律。
庄子说:“近死之心,莫使复阳。”意思就是说过去种种,该死的都让它死吧。过去不死的话,今日就没法活。因此痛定思痛,以一种枯木死灰的冷酷姿态笑看昨日的我死去,换求今日的新生。
庄子说:“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泠风即人风,飘风即地风,厉风即天风。天风来了,众窍为虚。意思就是说万事万物都在天风的面前暴露出了它空空洞洞的内部结构,风来风往,无物可挡。
手不能穿墙,声音能穿墙。嘴巴啃不动石头,水滴却能穿石。风,就是这种声音与水,它以一种伟力穿透一切事物,当然也穿透所有的枯木死灰,赋予它新的新生状态。
枯木好燃,死灰飘得远,它们离生最远,离重生却最近。
庄子说枯木死木好,意在指出枯木是最好燃的。同样,人只有把自己变成枯木,才能最好地燃烧起来。所谓枯木,就是指一种枯槁而精神内敛的自闭状态。
从前面我们已知道,逍遥游不是一般意义的获得自由,而是重获自由。因此枯木死灰是最能重获自由的。它以近死的姿态而不死,以遗世独立的姿态不伤害任何人,它以身体的朽换来心灵的全面复苏。圣人都是形如枯木死灰的,枯木死灰好。
当然,这只是形如枯木死灰,不是真正的枯木死灰,二者要严格分开,否则要误导世人。真正的枯木死灰是将死的不祥征兆,有什么好?我们尊重死,但更珍惜生。惜生者必得全生。
朝三暮四的故事并非意在指出猴子愚蠢,被人愚弄。而意在指出:颠倒来看事情,往往效果不一样。就拿“枯木死灰”的问题来看,我们是先生后死呢?还是先死后生?当然先死后生好。我说的“枯木死灰好”,意思等同于“哀兵必胜”、“置之死地而后生”。
在此基础上,还多了一层更精妙的意思,什么意思呢?《庄子》又特意为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丽姬是艾地封疆守土之人的女儿,貌美如花,晋国征伐丽戎时俘获了丽姬。丽姬因被俘而悲痛欲绝,泪水浸透了衣襟。后来她进了晋国的王宫,跟晋王睡觉,与晋王一同享受山珍海味,晋国的富庶超过艾地,丽姬这才后悔当初不该哭泣。
其妙义即为:顺生者必得全生。要想人生美满,就要顺其自然,如此而已,而已。
所有的伤害都会把你转移到更好的地方去,绝处必逢生,任何困难挺一挺就过去了。庄子指出:枯木死灰是一种渡过难关、战胜痛苦的必不可少的心态。人如果不曾体会过枯木死灰的心情,人就不能重新为人。要绝望就绝望到底,这样才会另寻出路。
与其后悔不如忘掉
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及我无身,吾有何患?
——《老子·十三章》
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等到我没了这身体,我又有什么可忧患的。人本来就生在忧患中,因此注定有怨有悔。其实敢后悔不失为勇夫,很多人连后悔的勇气也没有。该后悔的时候就后悔,有后悔才有总结。但与其后悔又不如忘掉。
读了苏东坡与秦观的诗,我们再来读黄庭坚的诗。黄庭坚《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黄庭坚此诗全篇充满悔恨和遗憾。我少年时读此诗,备觉压抑。黄诗虽好,不如苏诗。苏诗苏词总能让人心胸开阔,舒一口长气。哪怕是苏东坡遭贬时写下的那首著名的《卜算子》,也有几分洒脱。
苏东坡写道:“拣尽寒枝不肯栖,飘缈孤鸿影。”有傲骨,有洒脱,这就是苏东坡,不愧是宋人风骨的代表。黄庭坚与他相比,毕竟差一些。
黄庭坚学不来苏东坡,但他学到了杜甫真实的一面。所以黄庭坚的诗也可以一读,黄庭坚的人也可以一交。
其实敢后悔不失为勇夫,很多人连后悔的勇气也没有。该后悔的时候就后悔,有后悔才有总结。但与其后悔又不如忘掉。
世界上不是缺少黄庭坚,而是缺少苏东坡。黄庭坚是可有可无的,苏东坡却必须有。
做人如苏东坡,人生就无悔无求。
魔鬼说——
你太没用了,一做就错,一错就悔。你不如自杀算了。
天使说——
鸟儿追求天空,鱼儿追求水。说什么追求,世界本来就是我的。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凉,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及我无身,吾有何患?
故责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于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十三章》
荣辱对我来说都好像让人吃惊,不如都不要。我最看重忧患了,就像看重我自己的身体。为啥说“荣辱都好像让人吃惊?”世人希望得到宠爱,害怕被欺辱,这两种情况在到来时让他吃惊,当有一天没人宠爱或没人欺辱了,也同样让他吃惊,这种心理又虚荣、又有受虐倾向,见风就是雨,一天到晚胆战心惊,太看重别人对他如何了,这就叫“荣辱都好像让人吃惊”。啥又叫“看重忧患就像看重自己的身体”?因为我之所以有这样那样麻烦,是因为我有这个身体。等我没这个身体了,哪来什么麻烦?所以把自己的身体看得比天下还重要,这样的人好像就可以托付天下了。热爱自己的身体甚于热爱天下,就可以寄居在这天下了。
“宠辱”,荣辱,被宠爱与被欺辱,这是人的两种极端感受。
“大患”,大忧患、大麻烦,指人有生以来不可避免的生存危机与心理危机。
《老子》这章重点讲身体的可贵,老子讲“无我”并不是“无身”。无我是无小我、无私心。老子不但主张“有身”,甚至主张“贵我身”,把自己的身体搞爽。
《老子》书中多次讲要“为腹”,管好肚皮。本章又讲身体比天下重要,不可以自己糟蹋,应该荣辱不惊,而不是荣辱若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