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乳腺癌综合诊治规范化手册
4573500000026

第26章 乳腺癌重要临床试验简介(1)

研究方案代号中英文对照如下:

ABCSG奥地利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研究组

BCIRG国际乳腺癌协作组

BIG乳腺癌国际研究组

CALG癌和血液病协作组

DBCG丹麦乳腺癌协作组

EBCTCG早期乳腺癌临床试验协作组

ECTO欧洲可手术乳癌协作组

ECOG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

NCCTG美国癌症合作治疗组

NCIC加拿大国家癌症研究中心

NSABP美国国家乳腺癌和肠道外科辅助治疗计划

一、Bonadonna的CMF方案

乳腺癌的辅助化疗始于20世纪70年代。意大利医生Bonadonna于1976年首次发表了CMF方案的辅助治疗结果,并于1989年和1995年先后发表了随访14年和20年的结果。辅助化疗组与单纯手术组患者的2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5.7%与26.8%(P<0.001);无病生存率分别为33.8%与24.6%(P=0.03)。

2005年Bonadonna等发表了对1973~1980年期间的4项CMF临床试验随访30年的结果。辅助CMF能降低复发和死亡风险。

有3个以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肿瘤复发和死亡风险显着升高。12个周期的CMF并不优于6个周期。在中位随访20年时,静脉用CMF方案能使淋巴结和雌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患者的复发风险降低35%(P=0.009),死亡风险亦降低35%(P=0.01)。

评价:该研究确立了乳腺癌辅助治疗的作用和地位。

二、含蒽环类药物方案的临床试验

1.CALGB9344试验3121例可手术伴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术后接受常用的AC(阿霉素、环磷酰胺)方案,随机分为3组。

环磷酰胺均为60mg/m2,阿霉素则分别为60mg/m2、75mg/m2、90mg/m2,化疗周期为3周,共4个周期。此后3组均随机分为2组,一组不予任何治疗,一组每3周给予1次紫杉醇(175mg/m2),共4次。

结论:接受3种不同剂量阿霉素治疗的DFS(无病生存率)和OS(总生存率)无差异。

2.FASG05试验比较FEC(F500mg/m2,C500mg/m2,每21天为一周期,共6个周期)方案不同剂量表阿霉素FEC100(E100mg/m2)与FEC50(E50mg/m2)对疗效的影响。

结论:FEC100疗效明显优于FEC50,但前者的血液学毒性明显增加。

3.NSABPB25试验比较AC方案增加环磷酰胺的剂量对疗效的影响。

结论:AC联合化疗中提高环磷酰胺的剂量强度和总剂量并没有显示出优越性。

4.NCICCTGMA5试验比较腋淋巴结阳性的绝经前乳腺癌术后患者CMF方案和CEF方案辅助化疗疗效。

结论:CEF较CMF的DFS和OS均有提高。

5.NSABPB15试验比较腋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术后4周期AC方案与6周期CMF方案的疗效。

结论:4周期AC方案与6周期CMF方案的疗效相等,但AC方案毒副作用更小,费用更低。

6.NSABPB23试验比较腋淋巴结阴性及ER受体阴性乳腺癌术后4周期AC方案与6周期CMF方案的疗效。

结论:4周期AC方案与6周期CMF方案的疗效相等。

7.INT0102试验评价淋巴结阴性的高危乳腺癌患者术后6周期CAF与CMF方案的疗效。

结论:CAF稍优于CMF,5年DFS和OS皆提高。

8.CALGB9741试验比较腋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术后4AC4T与4A4T4C序贯治疗,比较AC3周给药与2周给药。

结论:序贯治疗和联合化疗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无显着差异;密集化疗与传统3周化疗相比,疾病复发风险下降26%,死亡风险下降31%,总生存率略有提高,毒副反应两者相近。

评价:提高环磷酰胺和阿霉素的剂量均不能提高疗效。确定了AC方案标准剂量(60/600mg/m2)。与阿霉素不同,表阿霉素则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蒽环类方案优于CMF方案,含蒽环类药联合方案治疗4周期与CMF方案化疗6周期的疗效相当。CAF(CEF)、AC方案已成为目前乳腺癌辅助化疗的标准方案。但由于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作用,对于患有心血管疾患的患者不适宜用蒽环类化疗方案。对老年、低危患者仍可选择CMF方案。密集化疗与传统3周化疗相比疗效、生存率提高,而且患者可以耐受。

三、含紫杉类药物的辅助临床试验

1.NSABPB28试验腋淋巴结阳性患者随机分为4周期AC或4周期AC加4周期紫杉醇,比较4周期AC与4周期AC后加4周期紫杉醇方案。

结论:加用紫杉醇虽然无病生存率有所提高,但没有看到总生存率的改善。

2.CALGB9344试验腋淋巴结阳性患者术后先以AC方案化疗4周期,然后分2组,一组加4个周期紫杉醇,另一组则不用紫杉醇。

结论:加紫杉醇组DFS提高,疾病复发风险下降,OS提高,死亡风险下降。

3.BCIRG001试验比较含多西紫杉醇的TAC与FAC方案辅助治疗腋淋巴结阳性乳腺癌的疗效。

结论:TAC方案能够显着提高DFS和OS。

4.NSABPB27试验2500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①AC方案术前化疗4个周期;②AC方案4个周期加多西紫杉醇4个周期;③AC方案术前4个周期加术后多西紫杉醇4个周期。

初步结果:三组肿块和乳房切除率无差异,但AC方案术前4个周期加术后多西紫杉醇4个周期组临床CR率及病理CR率高于其他组。

5.E1199试验比较多柔比星(阿霉素)联合环磷酰胺(AC)序贯紫杉醇或多西紫杉醇3周方案或每周方案辅助治疗腋淋巴结阳性或高危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

结果:AC序贯紫杉醇与AC序贯多西紫杉醇疗效相近,但序贯紫杉醇方案较序贯多西紫杉醇的毒性反应发生率更低,因此具有更佳的治疗指数。此外,与AC序贯紫杉醇标准3周方案(P3)相比,AC序贯紫杉醇周疗(P1)方案显示出有改善DFS的趋势,虽然这仍需进一步随访的证实,但提示在乳腺癌辅助治疗中紫杉醇周疗方案值得推荐。

6.GEICAM9906试验比较腋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6个周期FE90C与4个周期FE90C序贯8次紫杉醇(每周1次)的辅助化疗疗效。

结果:序贯紫杉类药物治疗提高了T0~3N1M0期患者的无病生存率,而两组总生存率没有统计学差异。

7.PACS01试验比较腋淋巴结阳性、可手术的乳腺癌患者接受6周期的FEC100与3周期的FEC100再序贯3周期的多西紫杉醇(100mg/m2)方案的疗效。

结论:3周期的FEC100再序贯3周期的多西紫杉醇(100mg/m2)方案没有增加毒副反应,是可行的。

评价:以上结果基本支持在辅助治疗中使用紫杉类药物,对ER阳性、1~3个淋巴转移患者,更趋于推荐含紫杉醇治疗方案,但常规使用仍需要进一步扩大临床研究。

四、他莫昔芬临床试验

1.NSABPB09和B14试验评价乳腺癌术后服用他莫昔芬(TAM)的疗效。试验结果证实了乳腺癌术后服用TAM的疗效,其效果与患者的年龄、ER、PR及腋淋巴结状态有关。TAM服用的理想时间为5年。

2.NSABPB21试验评价隐匿性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基础上辅助TAM的疗效。试验表明,对于肿瘤直径<1cm、腋窝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患者接受肿块广泛切除术后,放疗对乳腺癌的局部控制优于TAM,而放疗联合TAM比单用放疗或单用TAM对乳腺癌的治疗效果更好。

3.SWOG8814目的是比较绝经后腋淋巴结阳性、激素受体阳性患者化疗与TAM序贯和同时给药的疗效。结果表明,序贯性而不是同时给予CAF加TAM治疗能显着提高乳腺癌患者的DFS。

4.EBCTCG多组随机临床试验的联合分析比较手术后口服TAM5年能否使患者受益,结果显示,口服TAM5年能使复发和死亡率皆降低,并能使对侧乳腺癌发生风险降低一半。进一步分析提示TAM疗效与受体状况相关。目前一般认为,对受体阳性的患者,无论是否绝经,应常规给予TAM治疗。

5.STAR试验比较雷洛西芬(Raloxifene)与TAM在预防绝经期后且Gail模型预测高风险人群乳腺癌发生中的作用。雷洛西芬是一种结构不同于TAM的二代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对乳腺组织具有抗雌激素作用,对骨以及脂代谢则有阳性雌激素作用,故有潜在预防绝经期后妇女骨质疏松的作用。结论表明雷洛西芬可以替代TAM降低治疗绝经后妇女发生侵袭性乳腺癌的发生率,且子宫内膜癌、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发生率更低。

评价:确立了TAM在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中20余年的“金标准”地位。新一代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有可能成为乳腺癌辅助治疗的有效药物。

五、芳香化酶抑制剂临床试验

1.ATAC试验比较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阿那曲唑(Anastrozole)、TAM单用与两药合用治疗受体阳性的绝经后早期乳腺癌临床试验。

结果:阿那曲唑比TAM组复发风险下降20%,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阿那曲唑组患者的DFS较TAM组越来越高。阿那曲唑使对侧原发乳腺癌的危险下降明显优于TAM,在降低子宫内膜癌和非骨骼副作用、提高无病生存率方面也优于TAM。

2.NCICCTGMA17试验比较绝经后受体阳性早期乳腺癌术后患者,先口服TAM5年,然后分为两组,实验组改服来曲唑,对照组服安慰剂,中位随访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