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古典文学荟萃(老子)
45721900000039

第39章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而取此。

“章旨”

本章是德篇的开始,把德分成两大类,即上德和下德,它们的分界线是,上德是不德,下德是不失德;上德是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是为之而有以为,界线很分明。上德是无为所以近道,下德是有为(为之)所以离开了道。下德又可分为三个等级,一是上仁,二是上义。三是上礼。

这三者都是“为之”,所以都是下德,不过上仁为之而无以为(非故意表现它的仁)是下德中的上流;上义为之而有以为(故意表现它的义)是下德中的中流;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得不到任何反响)所以是下流,如果列个表的话,可如下表:

道→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界线在“有为”还是“无为”,“表现自己”还是“不表现自己”。礼最讲形式,最讲表现,因此称之为忠信之薄,祸乱之首。前识(先知)问题是哗众取宠的东西,所以也不是好东西。老子提倡敦厚朴实的风气。

德经一开头就给道德分类,目的是在使大家有所归向(采《老子新解》的意见)。

上德不德:前一个“德”是名词,指道德。后一个“德”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不以为有德。

“译文”

高层次的“德”不自认为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低层次的“德”自认为不丧失“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高层次的“德”是顺其自然,无意表现它的“德”。低层次的“德”是做道德事、有意表现它的作为。高层次的“仁”有所作为,而无意表现它的“仁”。高层次的“义”有所作为,而有意表现它的“义”。高层次的“礼”有所作为,却没有人响应它,于是就卷袖捋臂地硬拉强拽人按礼行事。所以丧失了“道”,然后才讲“德”;丧失了“德”,然后才讲“仁”;丧失了“仁”,然后才讲“义”;丧失了“义”,然后才讲“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的淡薄,邪乱的祸首。所谓先知先见之明,不过是“道”的浮华,而且是愚昧的开端。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于浅薄,存心朴实,而不居于浮华。所以要舍弃浅薄与浮华,而选取敦厚和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