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运筹帷幄(中华美德)
4571500000059

第59章 边墙狼石及其他

前些日子,《狼图腾》以文化冲击,《沙场点兵》给人视觉震撼,蒙古以及蒙古军人形象铺天盖地,汹涌而来。驻训期间,有幸一睹成吉思汗边墙的容颜。瑟瑟秋风下,破壁残垣遥遥伸向天边,没入草际,显得那样的寂寞,那样的深沉。它不似长城那般巍峨雄壮,也不似哭墙那般彪炳史册,甚至连起源与功用都无从可考,但它却与一个伟大的人物,一支伟大的军队交融在一起,令每一名来到此处的军人遐想沉思。

风吹草动,恍惚间,一杆大旗迎风飒飒,旁边的天骄沉着从容,鹰目四顾。忽而,一支古代大军挥舞战刀,踩踏征尘,呼啸而过,势同风雷,勇往直前。刹那间,一股热血直冲脑际,随之涌动,继而沸腾。正是这支骑兵,统一蒙古,征服华夏,横扫欧亚大陆,直至里海边牧马放歌。是什么造就了这支所向披靡的军队?又是什么令区区十万骑兵拥有如此巨大的战斗力?我猜不出,想不透。

时隔不久,我见到了闻名已久的狼石,仿佛仰天长啸,又似对月嚎歌,惊叹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我感觉自己找到了答案。

蒙古人以狼为图腾,腾格里就在这里树了座狼石。成吉思汗大军以狼为导师,以狼为战神,以狼为楷模,学会了狼的勇敢、强悍、智慧、雄心。说到底,是狼性、血性赋予了这支骑兵以视死如归、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而以这种精神武装起来的军队才能称之为铁骑劲旅,才得以征服世界、睥睨全球。

其实,中国军人历来都是不乏狼性、血性,不乏这种视死如归、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的。好男儿当马革裹尸还。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一场场血淋淋的拼杀,把中国军人的战斗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岳武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烈慨雄风,让金人有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叹;戚继光舍家弃小,凭着不除倭寇誓不还的视死如归精神,训练出了钢铁般的戚家军,杀得浪人胆颤心寒,蜗居海上;近代军人更是谱写了决战台儿庄,血染喜峰口等一曲曲慷慨悲歌。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是从建军起就重视战斗精神的培养,南昌起义,荡除军阀;五次反缴,辗转长征;八年抗战,三载破蒋。各个时期的中国军人,抛头颅,洒热血,上演了一幕幕攻坚破险、血染山河、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其战斗精神永放光芒。

如今,几十个和平春秋悄然飘逝,我军的战斗精神更是有了丰富的内涵,决战三江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献身国防履行使命死而后已,独臂英雄血性风骨书写忠诚……一批批具有狼性、血性,具有崇高战斗精神的军人前仆后继,积极投身于方兴未艾的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把中国军人的战斗精神更加发扬光大。

原来,竟是这样的原来,凭着一股股激情,一脉脉传承,使得中国军旅事业如此辉煌!我默默举起右手,将从未示人的誓愿说给这传承的激情,愿将我所有的青春,愿将我所有的热情,洒向这日益壮大的中国军队,洒向这日益壮大的我伟大的祖国边墙不倒,狼石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