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运筹帷幄(中华美德)
4571500000056

第56章 至深至浅清溪

纵览唐诗,每有佳句触动心扉,诗人的容颜便会穿透千年的时光,如水般漫上心头。李冶是唐代不多的女诗人之一,每每读她的诗句,浮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发髻高挽一袭青衣的形象,飘然不惹红尘,静若出水之莲。

她是中唐的女道士,工翰墨,善弹琴,幽居之间常以诗句自娱。每天复每天,她独对寂寂山水,闲暇之时便抱琴而弹,“一弹既罢复一弹”,直弹得松风无语、明月高悬,才怅然而起,让微不可闻的叹息融入长夜。她亦时常揽镜自顾,青丝红颜依然,而心已秋。于是回想前尘,挥不去的种种如潮漫涌,躲得过凡尘,却躲不过寂寞。

孤高出尘的李冶,常自喻为巫山神女,可见在她的生命之中,亦曾有过至情至性的火热。而云烟散尽,耳目清明,心却陷入云中雨里。那段了却了的往事,辉映着她绝美的年华。那个时候,她如许多女子一样,在心底编织着最美的初相遇。而那一刻终于来临,她却于猝然之间不及去抓住点滴的感动。透过岁月的风尘,我始终看不清那个叫朱放的男子的身影,却知定是深情之人。李冶曾写过几首送别的诗,于其中一首里,我窥见了真情流淌。“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那份相思,如月色弥漫,哪管人间天上,无远不至。只从留别之中,便可见其情之深、情之浓、情之不可断绝。

可是世事沧桑,那个让李冶念念情深的朱放,终是一去不返。守望而无望之后,李冶垂眉黯然。她的命运因其才华而迥然。她六岁那年写下了一首诗,其父看后既惊且忧,惊其才,忧其心,认为她小小年纪便春心萌动性情不宁,此后必为失行妇人。便于她十一岁那年,将她送入剡中玉真观做了女道士。那一次的美丽相逢,就是在李冶为道后情窦初开的时候。那些清规如枷锁般,将一颗渴望爱情的心困囿。

李冶在最美的年华里,心中情感的河挡也挡不住,当时的一些名士才子,如刘长卿、陆羽等,都与她相从过密。可是繁华落尽之后,剩下的只是世人的白眼,李冶终于了悟,恍若从一个梦中醒来,尘世间的熙来攘往,在她眼中如尘埃飞舞。于是在一个柔柔的春日,走出了玉真观,离开的那一刻,那些美丽过和美丽着的,在她身后纷纷凋零。

李冶真正地远离了尘嚣,过了一段无扰的时光。如果能与高天明月为芳邻,让岁月于拂弦浅吟之间逝去,也算是静美。可是天地之大,风雨无孔不入,况乃她又涉世一遭。她心动之际,去长安寻访一闺中至交,却不想正值朱某之乱。也有流传说,她去长安是奉唐玄宗之召,不过细思之,似是不妥,卸尽铅华超然物外的她应该不会再入宫门,而且她此时已年过不惑。总之她是到了长安,而长安却如飘摇之舟。她目睹流离,上诗给朱某,浅吟间有劝诫有点醒,却无意间触及了唐王朝的痛处。乱平后,德宗鉴其上朱某之诗,大为震怒,下令将李冶处死。至此,她情深情淡的一生走到了尽头,在生命的最后,用一腔热血绽放了最美的一朵花。

在去长安之前,李冶数尽前尘,终运慧剑斩断羁绊,唯长安一愿未了。当她最后一次将往事在心中重演后,纵目四望,微笑着写下了这首清浸后世的名诗《八至》: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我似乎能看见她当时的微笑,那眼波流转千年,如一泓清溪,而她的生命又何尝不是如此。如是深情,如是纯净,敢爱敢恨,出世人世之间,皆是浓得化不开的眷恋与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