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博弈的智慧
45712500000046

第46章 富人为何要偷破烂

经济学里面有两个十分具有哲理性或者说十分值得回味的概念,这就是边际效应递减和级差地租。

现代经济学认为:同一物品的每一个单位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满足程度是不同的,随着所消费的该物品数量的增加,该物品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种现象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租种中等地比劣等地交纳的地租多,而租种上等地又比中等地交纳的多。这种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叫做级差地租。

边际效应递减的规律,体现出了一种占有量超过需求量所带来的困境,红楼梦里面说“咋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说的就是占有量超过需求量之后,人们反而会为多占的资源发愁的情况。

而级差地租的现象,则揭示了为了荻取收益不断对资源进行掠夺的行为。揠苗助长、涸泽而渔,都是以级差地租形式掠夺资源的表现。

看上去,这两者是水火不容的,一个是递减,一个是递增。但是,这两个概念却能在社会现象之中融合,而不仅限于经济领域。

在同一发展过程中,人们在想要获得更多资源的时候,往往会采用级差地租的掠夺方式,但是当掠夺的资源极大极多的情况下,就会转化成为边际效应递减的情况。

在社会现象中,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就表现为一种对自己的欲望和需求的扭曲扣限制,而级差地租则表现为对人才的控制和对人才能力的过度使用。说得更为直接一些,边际效应主要用于人们自身的修养,而级差地租则用于皇帝或政府对人才和资源的控制。

墨子讲过一个故事讽刺楚王,说一个富人有好马好车,却去偷窃邻居家的破车破衣服。墨子的故事是讽刺楚王贪得无厌想要吞并宋国的行为,不过这种“富人偷破烂”的心理却在历朝历代都有所表现。

富人们的逻辑是:财富越多越好,为得到财富付出的费用应该是越少越好。现在有不用付出成本就可以得到的财富,所以,应该不计后果地多拿。正是由于这种错误的逻辑推理,使得这般平时视绫罗绸缎如粪土的贵族们丑态百出。但这种富人偷破烂的情节实在是太具有诱惑力,在这种错误逻辑下身败名裂的达官显贵可谓是不计其数。

清朝的和珅是贪官的代名词。和珅是满族正红旗人,姓钮枯禄氏,家世低微。他自己是文秀才出身,稍通文墨,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充当三等侍卫,似乎难有出人头地之日。没想到他的堂堂仪表帮了大忙,乾隆四十年(1775年),皇帝在检阅侍卫时发现了他。

和珅时来运转,不久升任御前侍卫和副都统。这只是他一连串好运的开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接连升为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兼内务府大臣,兼步军统领,兼北京崇文门税务监督。四年后,他从户部侍郎升为尚书,副都统改为都统,内务府大臣之上加衔领侍卫内大臣,军机大臣之上加议政大臣、御前大臣,兼理藩院尚书,取得了皇帝之下独一无二的最高权力和最高威望,乾隆帝并且把和孝公主许配给和珅之子,君臣两人结成儿女亲家。

和珅在历史上是以贪污而闻名的,他贪污几乎达到了毫无廉耻的程度。一位叫做汪如龙的官员送了他几十万银两,谋求肥缺。和珅立即回报,汪顶替了另一位官员征瑞做了两淮监政。征瑞每年向和珅贡献十万两,可是眼睁睁地看着汪如龙得宠,霸占自己的官职,心中不悦,向和珅质问:“和大人,吾每年也向国家(此国家乃和珅之家也)贡献白银十万两。贡献如此之丰,何以迁我边关?”和珅抓住他的双手,用自己的双手盖在征瑞手上,笑眯眯地说:“别人的贡献更大。”征瑞自然无话可说。江苏吴县有个叫石远梅的人,专门贩卖珍珠,每个珍珠外面用赤金包裹成丸状,大粒值两万金,次等万金,最便宜的也值八千金。官员争相购买,向和珅进献,为的是保官升官。

上门进献也非易事。有位山西巡抚派其下属携银二十万两,专程赴京给和珅送礼。可是连去了几次,也没人接待。一打听才明白,即拿出五千两白银,送给接待的人,这才出来一个身穿华丽衣服的少年仆人,一开口就问:“是黄(金)的,还是白(银)的?”来人说是白的,少年仆人吩咐手下人将银子收入外库,给来人一张写好的纸柬,说:“拿这个回去为证,就说东西已收了。”说完,扬长而去。送去那么多银子,连和珅的面也没见上!和珅把持朝政二十余年,像这样的事,俯拾皆是。

和珅贪污也是大小通吃,敛财的手段也是无所不用。他为了创收,甚至连北京的崇文门税官都愿意担任!和珅所定的税率几乎高达到雁过拔毛的地步,寻常百姓宁愿绕道而行,也不愿过其门。为了更好地控制京城税务,和珅打破惯例,兼任了本应由内务府掌管的崇文门税务监督。有了和珅的控制,崇文门便天下知名了,清人记载:“天下榷税之关,以京师崇文门胥吏最侈且暴。”为了征税,甚至连进京朝圣的官员,赶考的举子都不放过!清人陈焯在其笔记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崇文门税收情况可见一斑:“凡外吏入都,官职愈尊,则需索愈重。大臣展觐,亦从无与较者。吴江陆中丞以山东布政使陛见,关吏所索过奢。公实不能与,乃置衣被子外,携一仆前行曰:‘我有身耳,何税为?’既人,从故人借衾褥,事竣还之而去。”可见,崇文门税吏在行人带随身衣服时都要收税,而且,即使是外省大官亦不留丝毫情面。

和珅为什么能够得到乾隆的长期眷顾,到现在还是一个谜,就连他贪污多少财物,从清朝到现在还是人们争论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