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尊师重教
4571100000009

第9章 韩干以马为师

放牛娃小韩干早年丧父,家里很穷,全靠母亲替人家洗衣服和做些针线活养家糊口。小韩干买不起纸笔,就用树枝在泥地上练习画图画。他画的小青蛙、小翠鸟……都像极啦!乡亲们都夸奖小韩干有才能、画得好!小韩干有一个心愿:进城里去拜师学画!等啊!盼啊!终于机会来啦!前村心好的刘大叔介绍他去城里金记酒店当了个打杂的小伙计。小韩干不怕苦、不怕累,勤快地干着活,打算把节省下来的工钱积攒起来,以后就去拜师学画,做个有出息的人!

一天,酒店的金掌柜派小韩干去东大街王大人家送酒。他提着酒罐,边问边找不到巷口,忽见前面空地的老槐树下,拴着一匹高大的枣红马,长长的鬃毛,矫健的马蹄,昂首嘶鸣,多美的雄姿呀!小韩干心想:要是能把它画下来多好啊!看着看着,情不自禁地放下酒罐,拣起地上一块尖角的石子,对着枣红马,比比划划,就在泥地上画了起来。小韩干画着画着,完全忘记了送酒的事儿。这时,酒鬼无赖张三路过这里,伸出一双黑手,悄悄地把放在一旁的酒罐偷走了。小韩干还在全神贯注地描画着……忽听背后有人夸奖道:“画得好!画得好!”小韩干闻声回头一看,只见一个风度翩翩的中年人微笑地注视着自己。这时,小韩干忽然想起了酒罐,伸手一摸,没啦!他急得哇唾大哭,转身一把抓住中年人的衣襟叫道:“你还我的酒罐!”一旁的家仆大声喝道:“小子,休得无礼!他是尚书右丞王维大人。你别瞎胡闹!”小韩干一愣:“什么,你就是王大人?我是金掌柜差来府上送酒的呀!”王维问:“送的酒罐呢?”小韩干结结巴巴地说:“刚才我在画马,不知怎么的,酒罐一会儿就不见啦!呜呜……”王维安慰说:“孩子,别急!酒么,就算你送到了。金掌柜那里,我替你去打个招呼,没事的!”小韩干“扑通”一声,纳头便拜:“谢谢王大人!”王维赶忙扶起小韩干,又问道:“孩子,你真的喜欢画画吗?”小韩干睁大眼睛答道:“喜欢,一百个喜欢!”

就这样,王维帮助小韩干离开了酒店,并把他推荐给京城画马名家曹霸先生。说起曹霸,这人教画怪怪的,他不给小韩干纸笔,却让他去当小马夫。曹霸家后院有一匹大黑马,县关外友人送给他的。小韩干来到曹府,就被安排睡在马厩里,他不嫌脏,心想只要以后能学画就行。大黑马又高又大,鬃毛油光闪亮,昂首站在那里,怪神气哩!当小韩干走近时,大黑马连瞧也没瞧他一眼。小韩干想:“哼,咱放过的大水牛比你大得多,难道还怕你吗!”说着,便去解开拴着的缰绳:“喂,咱们一起出去溜达溜达!”话音刚落,“唰”的一下纵身跃上马背。不料大黑马“呜——”的一声嘶叫,昂首腾起前蹄,后屁股使劲一蹶,将他重重地摔在地上。小韩干从地上爬起,拍拍身上的灰,叫道:“哼,你敢甩我!”说罢大喊一声“嗨!”再次跳上马背。大黑马“咴咴”嘶叫着,前蹦后跳,还想把他甩下去。“哼,看我制服不了你!”小韩干伏在马背上,死劲地拉着缰绳不松手。忽听大黑马“呜——”长嘶一声,

扬起四蹄,跃过后院矮墙,一路飞奔……小韩干双手紧握缰绳,耳边风声呼呼,仿佛腾云驾雾。跑呀!跑呀……大黑马将他带到一片碧绿的大草坡上。“哇,多美的风景呀!”小韩干骑在马背上,大黑马自由自在地在啃吃青草。他拍拍大黑马说:“哇哈,不摔不相识,原来咱们是好伙伴呀!”从此,小韩干和大黑马熟悉亲近起来。小韩干一声唿哨,大黑马就会奔到他的身边。小韩干抚摸着大黑马锃亮的皮毛和刚劲的骨骼,用脸庞紧贴在大黑马的身上,他俩成了一对好朋友。

数月后,王维前来看望小韩干,见他还在马厩里干活。王维不满意地问曹霸:“这是怎么一回事?”曹霸却道:“我看这小子学得挺不错的呀!”王维更是摸不着头脑:“曹大师,你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曹霸用手一指说:“你瞧,这大黑马这马厩,都是学画的好课堂!作画一挥间,观察十年功。要把马画好,就要细心观察马的外形,还要用心去理会马的神情。这样,你心有全马,画出来的马才会活起来!”这时,小韩干大声叫道:“老师,您的一番良苦用心,学生明白啦,谢谢您的教诲!”

花开花落,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小韩干已成为誉满京华的画马大师啦!他画的御马图——《照夜白图》,获得了唐玄宗的赞赏。他在画马技法上不断改革创新,成就超出了他的老师。韩干常说他有两个老师:“一是曹霸,二是御马厩里的数千匹骏马。”“以马为师”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一段佳话。韩干虽然功成名就,但始终尊敬他的启蒙老师——曹霸。“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韩干一直铭记着这个美德古训。

王羲之是东晋时著名的大书法家。他从小酷爱书法,坚持天天练字,还善于学习别人书法的长处。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写的字雄浑多变,宛转自如,独树一帜,名扬全国,历史上称他为“书圣”。

王羲之对儿子的教育也很重视,特别是对七子王献之,功夫下得最深。王羲之在会稽(今浙江)做官的时候,献之才七八岁,王羲之就教他练字了。由于他能勤学苦练,书法长进很快。和王羲之要好的朋友,大都是些文人学者,看了献之的字都赞不绝口,于是献之沾沾自喜,产生了骄傲情绪。

有一天,王羲之题了一幅字帖,挂在墙上,嘱咐儿子好好临摹,便出去办事了。回来后见献之换上了自己写的字,心想:这孩子如此高傲,不煞骄气,难成大器!于是破口而笑说:“看我,走得慌忙,这字帖写得如醉汉走路,东倒西歪,如何能不叫人耻笑!”说着,一把扯下墙来,顺手扔到地下。献之听了,觉得羞愧难当,可心里仍然不服气。

于是,王献之憋着劲地练,写了一张又一张,三天写了几十张,挑了一张最满意的送到父亲书房里去。王羲之见儿子下了工夫,字也确实有了长进,便认真地看起来。见有个“大”字,写得架式太大太松,便提起笔来,信手添上了一点,变成了“太”字。

听完了父亲的指点,王献之明白了许多,可仍然有些迷惑。于是他又将这张字拿给母亲看。母亲也是读书识字之人,书法虽不及王羲之,但辨字评字的水平很高。当下看过献之的字之后,指着“太”字底下的那个点说:“磨墨用了三缸水,只有一点像羲之。”王献之惊得目瞪口呆,这才信服了,知道自己比起父亲来,确实差得远呢。

“母亲,父亲是怎样练出了这笔好字的?”献之诚恳地询问说。

母亲说:“他是靠勤苦二字啊!”接着,她向献之讲了王羲之年轻时勤学苦练书法的许多故事:“……先用四五年时间,虚心临摹了许多名家的字样,博采众人之长;然后又用了七八年的时间揣摩创新;以后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为了练字,他晚上用手指在身上写,走路用手在大腿上比划,衣服都被他划破了许多。有一次在书房里练字,我把馒头和蒜泥放到他面前,叫他吃。过了一会儿,我去收拾碗筷,见他竟然心不在焉,把墨汁当做蒜泥,用馒头蘸着吃了,弄得满嘴乌黑……”

听了母亲的教诲,王献之十分激动,便又来到父亲书房,请教说:“父亲,孩儿学识太浅,书法不精,却又傲慢过人,不知天高地厚。如今孩儿如梦初醒,决心立志成才,请父亲严加管教……但不知要学有成效,有什么秘诀没有呢?”

王羲之听了,严肃而又慈祥地说:“秘诀有啊,那就是勤学苦练。”

从此以后,王献之真的下起苦功来,先从横、竖、点、撇、捺开始,一笔一画地练习,揣摩。几年之后,有一次王羲之外出做事,半月之后才回来,见自己书房的墙上贴了几幅字帖,分明是自己写的,可又不记得出门前写过。他问儿子,献之笑而不答。问夫人,夫人髙兴地笑着说:“这是你儿子写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