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古代审计知识(上)
45710900000007

第7章 审计的正名

审计的正名是一个历史演变过程,追根求源,应当从“审”子字源探究,《尔雅》是早于许慎《说文解字》的词典,其《尔雅·释诂》中解:“覆、察、副(读pì),审也。”即在春秋战国之前的文字中,就将“审”字作为其邻近词意解释的母体,注解为:“覆:翻转,引申为审察、查核。察:审察,考察。副:部分,剖析,引申为审察。审:考察,审察,研究。”“审”字的本意,详见拙作《我国审计名称的历史演变》。那时“审”字的考察、审察之意已非常明确。其后,审计的邻近用意和间隔使用不断出现。概其要可分为:

审计的邻近使用

审计的邻近使用当属在春秋战国时期。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监管国家财政的主要办法是“上计受计”制度,具体办法是开展“大比”活动,但审计的邻近使用已出现。如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家——管子,在治理国家财政经济时,就要求国王“明法审数”。管子,又名管仲,安徽颖上人,幼年时家境贫困,与母亲相依为命,青年时做过马夫、小商贩,后与鲍叔牙结伴经商,交情至深,世称“管鲍之交”。管鲍经商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积累了丰富的生活阅历;后管子弃商从政,经鲍叔牙推荐当上了齐国的宰相,帮助齐桓公成了一代霸主。《管子·幼官》载:“计凡付终,务本饬末财富。明法审数,立常备则能治。”即凡事要计算到位,处理好本末关系就能富足。要有明确的方法,详知预算数字,常常具备这样的观念,就能治理好国家。我们知道,“计”产生于数,计与数是两个邻近的属,“审数”与“审计”极为邻近。正是管子的睿智,才辅佐了齐桓公,使齐国强盛,成为九合诸侯,雄霸天下的霸主。《史记·封禅书》载:“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过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上卑耳之山;南伐至昭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汉。兵车之会三,而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孔子也曾高度评价管子,《论语·宪问》载:“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九合诸侯是要靠经济实力为基础的,而经济的强盛,又是管理国家有方取得的;管理国家的方法是靠人去想,去做,这人就是管仲。与其说管子是经济家,道不如说管子是个会计家、审计家,以下就管子是怎样以“明法审牧”理念管理国家的事例略举一二。

《管子·七法》载:“不明于计数,而欲举大事,犹无舟楫而欲经于水险也……举事必成,不知计数不可。”即管子认为,不计算好就左办大事,就好像没有船去度过艰难险滩一样,提高预先的精密细改地计算得失,就会使事业成功。这预先的计数,还要有明确的方法作为保证,即要“明法审数”这里的审数是预先的,即如现代人的页算审计,事前审计。这里管子道出了事业的成功与审数的重要关系。

管子不仅在理论上对“审数”持这种观点,而且在实践上也是亲自践行的,《管子·海王》中“官山海”就是管子明法审数的著名一例。

一次,齐桓公为了国家财政税收应建立在何标的物时,问政于管仲,齐桓公说:“吾欲藉于台榭,何如?”即要征收房产税,管仲回答:“此毁成也”,意思是,这等于让老百姓拆房子;齐桓公又说:“藉上树木”,即征收树木税,管仲又回答:“此伐生也”,意思是这等于促使老百姓去毁坏树木;接着,管仲又提出“藉于六畜”即征收畜禽税,管仲又持反对意见,说:“此杀生也”,意思是这等于让老百姓去杀掉家禽家畜;齐桓公有些急躁地又问:“吾欲藉于人,何如?”即齐桓公要征收人头税,也就是后来的“口赋”,管仲又持反对意见,回答说:“此隐情也”,意思是这等于抑郁人的感情,不让老百姓生育。齐桓公见自己提出一个又一个方案都被否定,就有点恼火地说:“然则吾何以为国?”我究竟拿什么办法来治理国家财政呢?管仲胸有成竹道出了治理国家财政税收的观点:“唯官山海为可耳。”这里的官即管理之管,山海,即山海资源的统称,“官山海”就是管住山海盐铁资源,用盐铁资源专营来扩大财政税收。为了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管仲用“明法审数”的睿智,算了以下一笔账:

管仲如数家珍地说:“十家之口,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终月大男食盐五升少半,大女食盐三升少半,吾于食盐二升少半,此其大历也。盐百升而釜。令盐之重升加分镇,釜五十也;升加一锄,釜百也;升加二银釜二百也。钟二千,十钟二万,百钟二十万,千钟二百助乘之国,人数开口千万也,高策之商,日二百万,十日二千万,一月六千万。万乘之国,正九百万也。月人三十钱之藉,为钱三千万。今吾非籍之诸君吾于,而有二国之藉者六千万。使君施令曰:‘吾将藉于诸君吾予。’则必嚣号。今夫给盐策,则百倍归于上,人无以避此者,数也。”“今铁官之数日: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来一箱一跳,若其事立;行服连福车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令针之重加一也,三十针一人之藉;刀之重加六,五六三十,五刀一人之藉也;耜铁之重加十,三耜铁一人之籍也。其余轻重皆准此而行。然则举臂胜事,无不服藉者。”

按照现代人的观点,管子所提倡的既不是房产税,也不是财物家禽税,而是资源消费税。以上古文的大意为:盐是生活的必需品,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成年男子每月食盐五升半,成年女子每月食盐三升半,小孩每月食盐二升半。百升盐为一釜,十釜为一钟,在盐上加税,每升提价两钱,一釜可得钱两百,一钟可得钱两千,千钟可得钱两百万。万乘之国人口千万,每日卖出一千钟盐,就可得钱二百万,每月就可得钱六千万。而在同一国家里,可以征收人头税的成年男子,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每人每月征三十钱,全国每月才可征三千万钱。如果公开征收人头税,还可能引起老百姓的反对,激起民众公愤。而实行在盐中加税的办法,就可以得到相当于两个万乘之国的人头税总数——六千万。这种在盐中加价中征税,表面上不曾征税,可人人都知道必须缴税,既不会激化社会矛盾,又能很快为国家财政积累大量财富。铁是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妇女必须有一根针一把剪刀才能做衣服,男子必须有一犁一锄才能种地,木匠必须有斧锯锥凿才能工作。如果每根针上加一钱,三十根针的收入就相当一个人头税;一把剪刀加六个钱,五把剪刀的加税收入就相当于一个人的人头税;一个犁头加十个钱,三个犁头的加税收入就相当于一个人的人头税,其余可以类推。这样从表面上看,并没有征收税,但实际上所有主妇、农夫和工匠等人,只要用铁制品,就必须向国家缴税。

当齐桓公提出:“然则国无山海不王乎?”即如果没有盐铁资源,国家就不可以强盛了吗?管仲回答道:“因人之山海假之。名有海之国臃盐于吾国,釜十五,吾受而官出之以百。我未与其本事也,受人之事,以重相推。此人用之数也。”大意为:可以借助他国的盐铁资源,施行低价购入,高价售出,统购统销实施专营。所以不产盐铁的国家同样可以采用“官山海”的政策使国家强盛。

管仲的“明法审数”,使齐桓公彻底折服了,并采用了管仲的盐铁论,使齐国逐步走向了富强。

以上审数,恐怕连现代风靡世界的计量经济学家也望尘莫及。因为其理论既涉及经济学的预算预知,又涉及会计学、审计学的计算审察,还涉及财政税收中的资源消费税的创立,更涉及税收征收标的特征确立。在我国以后的汉、唐、宋各朝代中,管仲的“盐铁”财政税收论,发展成为国家理财的三司(即户部、度支、盐铁)之一的“盐铁司”,足见其影响深远。

审计的间隔使用

审计的间隔使用,在《周礼》中,已出现了“审”字的审察之意的使用,但等同与审计尚不明显。在秦汉时期才广为应用,不过,这时的“计”,有时不单独指计算之“计”,而是又引申为计谋之“计”,也有会计计量之“计”,审计之“审”字的用意依旧。

如湖北云梦县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其中《效律》篇就有:“计用律不审而赢、不备,以效赢、不备之律资之,而勿令赏(通偿还之‘偿’)”。即会计人员因使用的法律法规不当而造成的多记或少记差错,须比照审核财物发生的账大于实或少于实的法律法规处罚,但不令其赔偿。其中“计用律不审”就是审计间隔使用的典范。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在法制人看来,它是一部法制史巨著:在会计人眼里,它又是一部会计法规的经典,因为,全篇的内容,更多的是关于会计核算方面的内容,其中除《效律》(效,即校对、审核之意,校对审核出差错的责任处理,相当于现代的审计处理的法规依据)外,还有《仓律》(是关于粮食仓库保管方法的会计核算和会计责任认定、处理标准)、《金布律》(是关于金钱、布、衣服方面的会计核算规定和会计责任认定、处理标准)、《厩苑律》(是关于马、牛等禽畜类的会计核算的规定),且,那时的审计方法实施的是“与计偕”制度。

“计用律不审而赢、不备,以效赢、不备之律发之,而勿令赏”中的具体处理标准为:“官啬夫资二甲,令、丞资一甲;官啬夫资一甲,令、丞资一盾。其吏主者坐以资,淬如官啬夫。其他冗吏、令史椽计者,及都仓、库、田、亭夫坐其离宫属于乡者,如令、丞。尉计及尉官吏计有劾,其令、丞坐之,如它官然。司马令吏椽苑计,计有劾,司马令史坐之,如令史坐官计劾然。”大意为:会计未按规定的法核算,审查,而致使核验时的实物超过或少于账目实物数时,依据超出或不足数的法律予以处罚,在允许误差内不会赔偿。如官府的负责人官啬夭罚二甲,则令、丞应各罚一甲;如啬夫被罚一甲,则令丞各罚一盾。其主管误事的吏也负有连带责任,同样处以罚金或受严厉批评。其他群吏、令史椽参与会计工作的,以及都仓、库、田、亭承担下属于乡职能机构的罪责,都和令、丞同样受处罚。尉计、尉官吏在会计方面犯有错误,令与丞同样负有连带贡任,和其他官一样受处罚。司马令史椽的苑计(会计的别称)如有罚,司马今史负有连带责任,和其他官吏一样,司马令史、令史官计同样受到处罚。

以上“计用律不审”是审计处理的依据。“计审”孕育着“审计”。

司马迁《史记》中,也有“审计”或“计审”间隔使用。《史记·日者列传第六十七》记载了这么一段故事:西汉孝文帝时有个叫贾谊(又名贾生)的,其才学过人,“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都中”,“颇通诸于百家之书,”二十余岁时,被廷尉推荐给文帝,受到皇帝的赏识,被诏为博士。贾谊与同朝为官的宋忠较为要好,宋忠时任中大夫,官职为主计,何谓主计?《史记·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载:“迁为计相,一月,更为列侯为主计四岁。是时萧何为相国,而张苍乃自秦时为柱下史,明习天下图书计籍。苍又善用算律历,故令苍以列侯居相府,领主郡国上计者。”即张苍先为计相,后为列侯,从事“主计”四年,主管郡国“上计”,也即“主计”官负责对郡国的财政收支进行“上计受计”工作,即主管会计工作的官员,亦有受计(审计)职能。一日二人同去洗澡,相互闲论起“先王圣人之道术”话题。贾谊说:“我听说古代的圣人,不是居在朝廷,就必定在卜策(看像算卦)之中。现在我对三公九卿士大夫们,都很熟悉了,只是在卜策中的圣人,未一睹其风采。”于是,二人相约同乘舆车,游于街市,意欲领略一下卜篮之人的风采。到了街市,正值天上下雨,街上行人少,卜篮摊主司马季主正在与其三个弟子辩论“天地之道,日月之道,阴阳吉凶”之事。二大夫上前拜见,司马季主见二人状貌非凡,觉得似有知识之人,便以礼待之,让弟子置坐。坐定后司马季主又接前话题,谈“天地之始终,日月星辰之纪,差次仁义之际,列吉凶之符,”滔滔不绝,没有不合乎道理的。宋忠、贾谊突然似有所悟,便正襟危坐地说:“我看先生言状,听先生言辞,小子(谦称)窃观于世,从没见过。不妨请教先生,就人的身居而言,何谓卑?何种行为为污?”

听此言,司马季主捧腹大笑,“看大夫似有道术之人,怎能提出如此简陋而又粗野的问题!请问二位,你们认为何为贤?何为高?何为卑污?”

二位大夫说:“那些位于高官,受人尊敬,享受厚禄,可称得上高,这只有贤才之人才能有此地位。今看你所处的地位,不过是摆地摊算卦的,故谓之卑。卜筑之人言而不信,经不起实践检验,取人钱财不当,所以谓之污。卜筋者是摆弄世俗贱简的人。世人都说,卜者多是夸张言辞以得人情,虚高人的福禄寿命以满足人志,擅言祸灾以丧人心,矫言鬼神以骗取人财,厚求拜谢,都是为了自己私利。这正是我们感到耻辱的。所以卜篮者行为就是卑污。”

司马季主应对道:“二公安坐。你看我被发像童子一样,是日月所为,问之日月疵假吉凶,则日月不能理答。正是因此能观日月,知道贤与不肖的人太少了。贤人行为,直道正谏,三谏帝不听则退。誉人不望其报,恶人也不顾其怨,都是为了国家民众的利益。所以有官位不适合其任的不任,禄无功而不受,见人不正,虽贵不尊敬之;见人有污,虽尊也不屈下;得不为喜,去不为恨;这不是罪过,虽累辱但无愧自我。二公所谓贤者,自比周宾王,求尊誉以享受公俸;事私利,枉国法,猎农民;以官为威,以法为投机,求利施暴,这与操白刃抢劫有什么二样。初为官时为了以后的升迁,巧诈很出力,虚设功劳以骗上司,遇贤不让,反夸过去功劳,满口说谎,见伪说成实,用少说成多,为得到尊位;遇吃喝必到,与歌技玩乐享受,不顾亲情,犯法害民,损公肥私。这样的人与打人不拿矛弧、箭刀有何二样;欺父母有罪、我君王而未被惩伐,也能算得上高贤吗?盗贼不能治理,民族纠纷不能治理,奸邪之人不能阻塞,官耗乱不能严惩,四时不和不能协调,庄稼不熟不能适季节。才贤的人不用是不忠:才不贤而委以官任收奉利,妨碍贤人使用,这是盗窃官位也;有关系的人就提拔,送财的人就以礼相待,这是伪君子所为。我从未见过鸿袅能与凤凰同飞,兰在与书貌都很珍贵却被遗弃荒野,蒿萧成林使君子隐退其中,所以不显于广众之下,你们认为是么?”

“君子只说不作,卜人必效法天地,象四时,顺仁义,根据情况确定卦象,按棋式趋势定发展,然后再言大地利害,事情成败。古代的帝王安定国家,必先用龟策占卜后才敢举动;正时日后嫁;生儿育女必先占卜吉凶。自从伏羲创作八卦以后,周文王发展为三百八十四支而天下得到治理,越王勾践仿照八卦破敌国,最后雄霸天下。你能说卜盘不灵验吗?设摊扫除后而坐,衣冠整齐然后再言事,此算作有礼吧,说鬼神给人听,让忠臣好好做事,孝子更孝,慈父更慈,这叫有德,以义取求卜者十百钱,有病的或可能愈,快死或可能生,病患或能免,事情或能成,嫁娶后或能生。这样的德何只值数十百钱!这正如老子所说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卜篮者利大谢少,看似不德实如老于所说的那样为大德也。庄于说过:‘君子内无饥寒之患,外无劫夺之忧,居上而敬,居下而不为害,君子之道也’。我以卜盘为业,家无积聚,财产不用府库,搬家不用大车,出行没有重负,直到没有可被索取的为止。用的是取不尽的物,游荡于无穷世界,即便是庄子,也不能比我自由,你们怎么能说不能为卜者呢?天的西北有缺损,所以星辰向那移,地不满东南,所以海在那里为池;日中必移,月圆后必亏,先王治国之道,怎存怎灭亡,我们占卜人说的都是可信的,不可质疑。”

“我见二位谈士辩人,考虑事情定先要计算,是由人来确定的,然而不能用一句话来表明让人满意的主意,所以说话必引用先王、上古:虑事定计谋,多来粉饰先王的功劳,说其败害的地方以迎合主人的志趣,满足其欲望。多是夸张之词,莫有比此还大的,但是想强国成功,向上敬忠,不这样又不行。我今为卜,是导惑教愚,对那些愚惑之人,怎么能只用一句话就使其明白呢!故言不厌多。驳驳不会与罢驴为伍的,凤凰不会与燕雀为群的,贤者也不会与不肖者同列的。所以君子处卑是为了躲避众目,自我隐藏,从细微之处见德顺为除群害,用明白的天性来助上养下,助人以功利,而不求个人的尊誉。你们这些人怎么知道长者的道理!”

宋志、贾谊若有所失,表情尴尬,哑然无声。于是掠衣而起,再拜而辞,洋洋而走,出市门不能自己上车,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

隔三天后,宋忠与贾谊在殿门外相遇,二人躲在屏风后惊叹地说:“懂得道理高的人益安,拥有权势高的人益危。位居显赫的人,终有一天会失势的。卜篮之人如有不审,不见有人夺其饭碗;为人主计如果不审,将无容身之处。将卜篮与主计官相比,如天地之别。这正如老子所说的,‘无名者,是万物开始。’天地这么大,万物这么多,或安或危,不知居之。我与你何须去预料他们的安危!他们越长久越感到安全,与卜篮之人所讲的道理没有什么二样。”

故事的结尾如宋志、贾谊所料,身为主计官员不审,二人分别被转职处置。“宋忠被出使匈奴,不至而还,抵罪。而贾谊为梁怀王傅,王堕马幕,谊不食,毒恨而死。此务华绝根者也”。而司马季主仍游说于街市,以卜盘为生。以上故事说明:为人主计不审,尚不及卜滚之人洞察世事;为人主计要审,才不至于亵渎其职能。此文关于贤与卑污的论战,其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独到,仍不失现代人借鉴。(详见司马迁《史记·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西汉时主管会计、审计的官员叫主计。“为人主计不审”已有了“审计”用语间隔使用的范例。由此可见,西汉时期虽没有审计用语诞生,但有了计审称谓,《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中亦有“故定计审处之。”“此两计者,显明厚实也,愿公详计而审处一焉。”但此计多以计谋之“计”,不足为取。唯“为人主计不审”中的审计间隔用语符合现代审计用意,这是继《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计用律不审……”中的计审间断使用后又一次审计颠倒称谓。

审计的正名

审计机构及具体审计别称,自汉上计受计之后,多用钩、拘(读gōu)、勾、勾考、勾检、勾校、钩稽、钩考、勾覆、比、磨、磨勘等称谓,据《宋史·职官二》载,公元992年,根据户部使樊知古的建议,“置勾当马、步军专勾司官各一人。”后改为“马步军专勾司”,“特掌骑兵、徒兵给受之数,犹未及诸司也。”公元1080年“合马、步军两院置两专勾司,分勾百官、诸军请受。”两专勾司,又曰诸军专勾司和诸司专勾司,两司合称为诸军诸司专勾司,分管军队和诸司机关经费审计。

《宋会要·职官》载:“高宗建炎元年五月十一日诏:诸司专勾司、诸军专勾司,勾字下犯御名同音者,改作诸军诸司审计司”即在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康王赵构登基的前一天,高宗下诏将诸军诸司专勾司改名为“审计司”,原因是专勾司中的“勾”与赵构之“构”谐音,犯了忌讳。高宗四年,帝号由“建炎”改为“绍兴”,此后的绍兴也由原来的“会稽”改为“绍兴”(详见本书《绍兴与会计审计起源》)。审计史学界多认为:自始,审计司无论是从其职能还是从其名称而言,得到了正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审计机构,这是审计正名的重要标志。有南宋时期的官印为证。

印蜕释文:“宣抚处置使司随军审计司印”,宣抚,即安慰、安抚之意;其“宣抚使”为官名,唐玄宗十六年(公元728年)始设,以字文融充河北道宣抚使,以派朝官巡视经过战争及受灾地区;宋代在用兵时多以宰执大臣充任,负责督察军事重任,职位高于安抚使。以上南宋官印文意为:宣抚处设置专司军队审计事务的使(有派遣之意)官和机构的印鉴。

南宋时期审计得到了正名,这是审计史上的重大事件,在此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审计用语以“审、磨”并存,这在对审计人员的奖惩制度中,可见一斑。

宋代对审计人员实施激励制度,堪称审计史上的又一大贡献,《庆元条法事类·点磨隐陷》载:“诸州审磨税租簿,史人故为隐漏者,徒二年;有失亏损磨不出,杖一百;即因而受乞者,论如吏人乡书手揽纳税租受乞财物法。”“诸请给,粮审院失点检致误支钱物者,各杖八十;累及五百贯,杖一百,命官降半年名次,吏人勒停;一千贯以上,命官降一年名次,吏人仍永不收叙。”看来审计官员故意隐情的或直不出的,重则判刑服役,开除永不为官;轻则打板子,降低当年俸禄等。其惩罚政策的适应对象既有审计官员之“审”又有磨勘官之“磨”。其奖励措施同样也是审计院、磨勘司之“审、磨”具名并列,如《庆元条法事类·税租账》有关于审计人员查出成绩请奖的文书规定:

保明磨勘出税租亏失酬赏状

某路转运司

据某州申据某官姓名状准某处差,磨勘出某州某县某年夏或秋料税租某物亏失,陈乞酬赏,今勘会下项:

一某官某年月日准某处差,磨勘某州某县夏或秋税租钞旁簿历等。

一某县税租共管若干户,于某年月日磨勘,至某月日毕。

磨勘出亏失税租下项:

某乡村某产姓名下系某年月日如何亏失,某料租税某物若干,至今计若干料,共计亏失若干两户以上——并以此开。

——审计院、磨勘司审磨,并同官吏姓名。

——干系人姓名等,各以如何勘断及追理。

——磨甚吏人姓名等,如何给赏——各详具之。

——检准令格云云。

右件状如前,勘会某官磨勘出某州县亏失某年某料税租某物共若干——系隐陷旧额致久远亏失者,具说事因。

准令格该某酬赏,本司保明并是诣实。谨具申——尚书户部谨状年月日依常式(原格式为坚式右起首)

宋代不仅规定了以上奖励文书格式,还规定了奖励标准,《宋史·食货》载:“钩考隐漏官钱,督及一分赏三厘”,奖励额占查出的违纪金额的百分之三十。其领奖者具名时,“审计院、磨勘司审磨”官员同存,说明这个时期的审计用语是“审、磨”共用,这个时期的审计机构是审计院与磨勘司并存,都赋有审计职能。

《庆元条法事类·上供》中规定的“起发上京供年额钱物状”即地方州县每年上供的钱物文书格式,同样规定了双重审计制度,钱物供状上须有“审计院”与“磨勘司”官员的勘验签证,即有“审计院勘同系书如常式”、“磨勘司勘同系书如常式”字样,以表示审计人员与审磨一致,并签名以示责任。

据此,我们可以看到,宋代审计的主要特点:一是为审计正了名,这是前所未有的。二是制订了审计人员激励制度,对审计人员的奖惩与其工作好坏(查出的违纪资金额多少)挂钩,使审计人员的个人利益与其监督业务紧密结合,这对审计业发展在一定的时期内。环境中起到了促进作用。三是实施了双重监督制度,即审计院与磨勘司共存,共同对审计事项负责。

灭亡于胚胎时的审计院

自宋之后,元、明、清各朝代分别设立了监审合一的审计体制,其审计机关突出为科、道审计,其审计常用语为磨勘、勘合、勾勘、照磨、照刷、刷卷、稽察等,直至清末,才萌生重新筹建审计院,审计用语历经数百年才被重提。

胚胎中的审计院是清末预备立宪的重要内容,其模式,一是继承古代财经监督,重提审计用语;二是拟订了《审计院官制草案》,即相当于现代人的人员组织编制:三是规定了审计职责范围、工作程序、审计处理办法等;四是明确了审计体制为独立于政务机关之外的专门审计机构。同时预定于宣统四年(公元1912年)正式设立审计院。不料随着1909年清王朝统治的寿终正寝,筹建中的审计院在胚胎时夭亡。

清末何以重提筹建审计院呢?凡原因有四:一是政治因素,清末外国势力的侵略,世界文明发展,对中国的影响,极大地动摇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封建统治者在外迎列强,内滋官吏腐败,清醒地体味到弱肉强食,只有国家强盛,才能不受外国列强的凌辱:于是统治者试图在政治制度上寻求突破,即实行新的政治体制,其中当然也包括监督机制。二是借鉴于我国古代的经济监督制度,尤其是南宋时期的审计制度,至少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又使宋朝的江山延续了一百多年。三是借鉴外国经济监督的成功经验,试图在加强监管中能使国家强盛起来。四是国内爱国人士要求民主治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呼声日益高涨。外患、内忧、民主、强国愿望极大地动摇了封建统治,刺激了封建王朝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成了必然。

有趣的是,官僚们为了实现改革的愿望,不是直接力谏上书,而是采用的迂回诱导的办法,即借到外国考察别国经验,然后以劝导封建统治者,实行君主立宪。如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七月六日,礼部尚书戴鸿慈和闽浙总督端方,在考察普鲁士、日本的政治体制后,向朝廷呈上的奏折中写到:“有宜于内阁之外,增设而别为独立机关者:曰会计检查院。考各国财政行政,均操之户部大臣,而监督之者则为国会及会计检查院。凡国库金之出入、会计员之决算报告,均需经本院判决……中国产部徒掌本部收支,而各部岁计出入之当否,户部无从过问,各省奏销则凡外销一项,亦皆无从稽核,是全国财政无一监督之机关也……今宜仿普、日之制,特置会计检查院,设正卿、少卿各一人,凡关于检查会计之事,各地方行政官皆受其监督指挥。”此两位官员是建议设立“会计检查院”,独立于行政之外,专司审计监督。同年七月二十八日,出使德国的大臣杨景在其呈上的考察奏折上,也建议设立会计检查院,负责对财政及内外百司财务收支的监督。而真正以审计院命名的建议的提出:是庆亲王奕等在《厘定中央各衙门官制缮单进呈折》中提及,“虑其权之太重也,则有集贤院有备咨询,有咨政院以持公论,有都察院以任弹劾,有审计院以查滥费,有行政裁判院以待控诉。凡此五院,直隶朝廷,不为内阁所节制,而转足以监内阁,皆所以巩固大权,预防流弊。”这里肯定设立的审计院,其性质属节制内阁并且独立于内阁之外监督机制;其地位,与其他四院平行,直接对朝廷负贡;具体职能为查处滥费;设计五院的总体目标为;巩固大权,预防流弊。以上建议及所有立宪的预设方案,都伴着辛亥革命的胜利而成为尘封的档案。

纵观审计正名的历程,审计的发展与统治者对审计的作用认识密切相关,审计的作用被封建统治者认识了,其就得到发展;审计是法制与民主的产物,其对权力的制衡作用是计量经济社会必不可少的监督机制。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社会民主法制的需求,经济计量手段的创新,审计的现代价发展,将来又会孕育出新的名词,诸如:计算机审计、信息化审计、效益审计、管理审计、决策审计、远程互联网审计……必将赋予审计新的内涵,谱写出现代化审计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