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45699900000031

第31章 百战奇略(16)

① 归战:即对主动退归的敌人的作战原则,重在查明退后的原因,如果真是力疲粮竭,可选轻锐跟踪追击;否则,不可轻举妄动。

② 蹑(niè):蹑踪,即追踪。

③ 归师勿遏: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归师,即主动退归的军队;勿遏,即不要拦截。

④ 张绣:董卓部将张济之侄,济死,继领张济的军队,屯据宛城,后投降曹操,不久复叛,建安三年五月,在安众被曹操打败,次年,曹操怔袁绍时,他再度降魏,任扬武将军,后在跟随攻乌桓时死于途中。穰(yǎng),县名,令河南邓县城东南。

⑤ 安众:县名,位于今河南邓县东北。

⑥ 荀或:曹操谋士,初附袁绍,后归曹操,官至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面失宠,被迫自杀。

⑦ 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译文】凡是与敌人相攻战,如果敌人无原无故退归,我们必须认真审查,要果真是力疲鞍竭,我们可以挑选轻装精锐部队跟踪追击他们。若是敌人是主动退归的话,我们就不能轻率地去拦截。兵法上说:“归师勿遏。”

东汉献帝建安三年,曹操率兵包围据于穰城的张绣。荆州的刘表派兵援救张绣。张绣想凭安众的险要地势坚守,来切断曹操的后路,使曹操的军队不得前进,处于前后受敌的地位。鉴于此种情况,曹操于是乘黑夜命部队于险要地方凿地道伪装成逃走的样子,同时暗设伏兵,等待敌人。张绣率领全部军队追到设伏兵的地方,曹操立即指挥状兵与步骑兵进行夹攻,大败张绣。事后,曹操对谋士荀或说:“敌军欲阻断我们退归之路,来同我们这被置于死地的部队较量,我因此推断我们是能够取得胜利的。”

不战①

【原文】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势不利;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宜坚壁持久以敝之,则敌可破。法曰:“不战在我。”②

唐武德中,太宗率兵渡河东讨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时年十七③,从军,与太宗登玉壁城④现贼阵,顾谓道宗曰:“贼恃甚众,来邀我战,汝谓如何?”对曰:“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以力争。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能持久,粮运将绝,当自离散,可不战而擒也。”太宗曰:“汝见识与我相合。”后果食尽夜遁,追入介州⑤,一战而败之。⑥

① 不战:即与敌人决战,战与不战,其主动权在我。如果敌人远来兵众而粮源不断,自己就应主动不战,以持久战拖垮敌人。待敌粮食耗尽,不能支持,逃遁之时,抓住时机,一举击败敌人。

② 不战在我:即不与敌人决战的主动权在我。紧语出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③ 李道宗:唐宗室东干王之子,武德元年封略阳郡公,次年,从李世民征讨刘武周有功,拜为灵州总督,贞观初,从李靖破突厥功著,升任礼部尚书,改封江夏王。

④ 玉壁城:军事重镇,位于今山西稷山西南。

⑤ 介州:故址在今山西介休。

⑥ 史例出自《旧唐书·李道宗传》。

【译文】凡是打仗,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力对比对我们不利;敌人或者从远地来,但粮食供应充足不断,这两种情况.都不可轻率出战,应当坚守营垒采取持久战来拖垮敌人,这样就可以打败敌人。兵法上说:“不轻易与敌决战,其主动权在我。”

唐朝武德二年,唐太宗率兵渡过黄河领兵向东征讨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当时只十七岁,随军出征,与当时是秦王的李世民一同登上玉壁城,观察敌人的阵势,李世民回头对李道宗问道:“敌人凭他们兵多势众,要来与我们决战,你看该怎么办?”李道宗回答说:“敌人人多势众,其锋不可当,我们可以用计谋使他们屈服,难以以力相争。现在我们应该筑探沟高垒,以不战来挫伤敌人的锋芒。敌人虽然多,但是乌合之众,不能持久作战,一旦到他们粮运将要耗尽,必定自己离散,那时我们不战也能俘获敌人。”太宗听了,答道:“我们的想法完全相合。”其后.敌人果然粮尽而连夜北逃,太宗率兵追到介州,只一战就把刘武周打得大败。

必战

【原文】凡兴师深入敌境,若彼坚壁不与我战,欲老我师,当分兵攻其军,捣其巢穴,截其归路,断其粮草,彼必不得已而须战。我以锐卒击之,可败。法曰:“我欲战,敌虽深沟高垒,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三国,魏明帝景初三年,召司马懿于长安,使将兵往辽东讨公孙渊①。帝曰:“四千里征战,虽云用骑,亦当任力,不当计要,后费也。度渊以何计得策?”懿曰:“弃城预走,上策也;守辽东拒大军,其次也;坐守襄城,此成擒耳。”曰:“三者何出?”懿曰:“惟明君,能量彼量我,预有所弃,此非渊所及也。”曰:“往还几日?”对曰:“往百日,还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一年足矣。”遂进军。渊遣将坤步骑数万,屯辽隧,围堑二十余里。诸将欲击之,懿曰:“此欲以老吾兵,攻之,正堕其计,此王邑所以耻过昆阳②也。彼大众在此,巢穴空虚,直抵襄平,出其不意,破之必矣。”乃多张旗帜,欲出其南,贼尽锐赴之。鳃潜弃贼,直趋襄平。贼将战败,鲍围襄平。诸将请攻之,懿不听。陈珪曰:“昔攻上庸,旬日之半,破坚城,斩孟达;令远来,而更安缓,愚且惑之。”懿曰:“达众少,而食支一年;渊军四倍于达,而粮不淹月。以一月图一年,安可不速?以四击一,纵令失半而走,比当为之,是以不计死伤而计粮也。今贼众我寡,贼饥我饱,而雨水乃尔,攻其不设,促之何为?自发京师,不忧贼守,但忧贼走。今贼粮垂尽,而围落未合;掠其牛马,抄其樵采,此故驱之走也。夫兵者诡道,善国事变。贼凭众恃雨,故虽饥困,不肯束手,当示无能以安之。若求小利而惊之,非计也。”即而雨霁,造攻具攻之,矢石如雨。渊粮尽窘,急人相食,乃使其将王建、柳甫请降,懿斩之渊突围而走,懿复追及大梁水上,杀之,遂平辽地。

① 公孙渊:辽东太守公孙康子,其父曾斩杀袁尚,袁熙首级献给曹操。公孙渊于魏明帝时自立称燕王。

② 王邑耻过昆阳:王莽将领王邑,率兵42万进攻刘秀,部将严尤曾建议放弃昆阳,直攻宛城;王邑说:“遇城不拔,如何示威?”结果在昆阳被刘秀惨败。

【译文】凡兴兵深入敌人境内,敌军如果坚守不与我交战,想拖垮我军,就应当分兵进攻敌军,捣毁他的巢穴,切断他的退路,断绝他的粮草。这样,敌军就不得不与我交战。这时,我用精锐兵士进攻,就可以打败敌军。兵法说:“如果我军想战,敌人虽然深沟高垒,但攻击他必须救援的地方,敌人就不得不离开阵地与我交战。”

三国时期,魏景初三年(239年),明帝召司马懿到长安,派他率兵往辽东(今辽宁沈阳以南地区)讨伐公孙渊。明帝说:“遥遥4000里路程的征战,虽说是用骑兵,也要费很大力气,也需妥当的计谋和后方的费用。你看公孙渊对此使用什么计策才比较得当呢?”司马懿回答:“公孙渊如果弃城先逃,这是上策;拒守辽东,抗拒我大军,这是中策;坐着不动防守襄平城(今辽阳市),这就会被我擒获。”明帝问:“三种计策中,公孙渊会使用哪一种呢?”司马懿回答说:“只有明晓事理的人,才能正确估量敌人和自己,事先有所放弃,而这不是公孙渊所能做到的。”明帝问:“往返需要多长时间呢?”司马懿回答说:“去用100天,回用100天,攻战用100天,用60天休息,一年足够了。“司马懿遂进军辽东。公孙渊派大将率步兵和骑兵几万人,驻扎在辽隧(今鞍山市西辽河上),开挖堑壕二十多里长。魏军将领都想进攻,司马懿说:“这时想拖垮我军攻他,就正好中了他的计,像王邑耻于放过昆阳一样。敌军大部分在这里,巢穴里必然空虚。我现在直接奔襄平,出其不意,必然能攻破城池。”于是,魏军广张旗帜,做出要进攻辽隧以南的样子,敌精锐部队全部奔往那里去了。司马懿偷偷避开了敌人,径直奔向襄平。城外敌将被打败后,司马懿便包围了襄平。各将领请求攻城,司马懿不听。陈珪说:“过去您进攻上庸(今湖北竹山西)时,10天之内打破城池,斩杀孟达;现在从这么远地方来,反而却安安稳稳的,在下智愚,确实疑惑呢!”司马懿说:“孟达兵少,而粮食可以支持一年;公孙渊兵力是孟达的四倍,但粮食支持不了一个月。用一个月的时间进攻能支持一年的敌人,怎么能不速战呢?如果是以四击一,即使现在损失一半而能战胜,我也会进攻的。因此不是计算死伤,而是在计算粮食。现在,敌众我寡,敌饥我饱,雨水这么大,我如进攻他不设防的地方,会促使他增加防备,这有什么好处呢?自打京城出发,我就不担心敌人防守,只担心敌人逃走,现在敌人粮食已尽,但我们的包围圈还未合上,如果抢夺他的牛马,拦截他砍柴韵樵夫,这就是故意驱使他逃走。用兵,是一种诡诈的道理,全凭具体事情的变化而变化。敌凭着兵卒众多,依赖着雨水,虽然饥饿困倦,但仍不会束手投降。所以,我应显示出不能攻克的样子,这样暂时稳住他。如果为了小利而惊动他,这不是好计谋。”不久,雨停了,魏军赶快打造攻城战具。攻城时,莆和石头像雨一样飞向城里.公孙渊粮食已尽,陷入窘境,危急中恨不得人吃人,便派将军王建和柳甫去魏营请求投降。司马懿杀了这两人。公孙渊突围而逃。司马懿又追到大粱水(今太子河)上,斩了公孙渊,终于平定了辽东地方。

避战

【原文】凡战强敌,初来气锐,我之势弱,难以相持,且当避之。伺其疲惫而击之,则胜。法曰: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汉灵帝中平六年,凉州贼王国围陈仓,以皇甫嵩讨之。董卓请速进,嵩曰:“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之。是以善用兵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陈仓虽小城,固有备未易拔。王国强攻陈仓不下,其众必疲,疲而击之,全胜之道也。”围攻之,终不下,其众疲惫解去,嵩率兵追击之。卓曰:“穷寇勿追,归师勿遏。”嵩曰:“不然。”乃独追击,而破之,卓由是有惭色。

【译文】如果敌军强大,又是初来气盛,而我力小势弱,难以与敌争锋时,就应当暂时避开敌人。等敌人疲惫以后我再发动攻击,就可以胜利。兵法说:避开敌之锐气,等待敌人士气懈怠衰落时攻击之。

东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凉州王国包围了陈仓(今宝鸡市以东)。灵帝用皇甫嵩为将前去讨伐。董卓请求迅速进攻,皇甫嵩说:“百战百胜,不如不战就能使敌人屈服高明。所以善于用兵的人,先要作出不能战胜敌人的样子,以等待战胜敌人的机会。陈仓虽然是一个小城,但原来就已有设防,敌未必就能容易攻破。王国强攻不下,部队必然疲劳,等他疲劳时再攻击他,这是取得彻底胜利的办法。”王国围攻陈仓,始终没有攻下,部众疲惫;只好撤去.皇甫嵩率军追击。董卓说:“对穷寇不能追击,对回归的部队不能阻止。”皇甫嵩说:“不能那样。”便独自追击,打败了王国。董卓因此而有惭愧之色。

围战

【原文】凡围战之道,围其四面,须开一角,以示生路。使敌战不坚,贼城可拔,军可破,法曰:“围师必缺。”

汉末,魏曹操围壶关①,攻之不拔。操曰:“城拔皆坑之。”连日不下,曹仁言于曹操曰:“围城必示活门,所以开其生路也。今公告之必坑,使人人自为死。且城固而粮多,攻之则士卒伤,守之则延日久。今顿兵坚城下,攻必死之敌,非良策也。”操从之,乃拔其城。

① 曹操围壶关:袁绍的甥高干于建安十年在邺城降曹,但随后又叛守壶关(今山西黎城东北大行山口)。曹操于建安十一年,率军围攻壶关。

【译文】凡围攻敌人的办法,应包围他的四面,还须放开一角,以表示给敌人活路,使他作战不坚决。这样,就可以攻克敌城,打败敌军。兵法说:“包围敌军必须要虚留缺口。”

东汉末,魏王曹操包围了壶关,攻打不下。曹操说:“城破之后,要把城里的人全活埋掉。”这样连续多日仍攻不下。曹仁(曹操堂弟)对曹操说:“围城一定要留个活门,这样才使敌人有生的希望。现在您告诉敌人要活埋他们,这样敌军人人都要死战。况且这座城池很坚固,粮食也很丰厚。我军如攻打,官兵伤亡必然很重;包围着不打,时间又拖得太久。现在把军队驻扎在坚固的城下,进攻抱着必死之心的敌人,不是好办法。”曹操听从了曹仁的话,才攻下壶关。

§§§第九卷

声战①

【原文】凡战,所谓声者,张虚声也。声东而击西,声彼而击此,使敌人不知其所备,则我所攻者,乃敌人所不守者也。法曰:“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②

后汉建武五年,耿弇与张步相拒,步使其弟蓝将精兵二万守西安③,诸郡大守合万余人守临淄④,相去四十余里。弇进兵画中⑤,居二城之间。弇视西安城小而坚,且蓝兵又精;临淄虽大而易攻,乃敕诸将会,俟五日攻西安。蓝闻之,日夜为备。至期,弇敕诸将夜半皆蓐食⑥,会明至临淄。护军苟梁等争之,以为宜速攻西安。弇曰:“不然,西安闻吾欲攻之,日夜备守;临淄出其不意,至必惊扰,攻之则一日可拔。拔临淄则西安孤,张蓝与步隔约,必复亡去,所谓击一而得二者也。若先攻西安,不卒下⑦,顿兵坚城,死伤必多。纵能拔之,蓝帅兵奔还临淄,并兵合势,观人虚实,吾深入敌地,后无转输⑧,旬日之间,不战而困,诸君之言,束见其宜。”遂攻临淄,半日而拔之,主据其城。张蓝闻之,果将兵亡去。⑨

①士声战:也属于示形之战术的一种,即声言攻东而实攻西,使敌人无法预料,不知所措;面我们就能攻其不备,获取胜利。

② “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即声战的战术是要通过示伪形迷惑敌人,让其不知从何处防守 。

③ 西安:县名,故址位于今山东桓台东。

④ 临淄:县名,故址位于今临淄北。

⑤ 画中:邑名,位于今山东临淄西。

⑥ 蓐食:蓐,厚;此处意为让士卒饱餐。

⑦ 卒通猝:突然、立即。

⑧ 转输:转运军需物资。

⑨ 史例出自《后汉书·耿弇传》,弇(yǎn)

【译文】凡是作战,兵家所说的声战,就是指的虚张声势,声明攻在东而实击西,声明攻彼而实击此,使敌人不知在何处防备。这样我们要攻打的地方,也就是敌人没有防守的地方。兵法上说:“善于实施攻击的军队,能使敌人不知在何处防守。”

东汉建武五年,耿弇率兵与割据势力张步的军队相抗拒。当时张步派遣他的弟弟张蓝率领二万精锐士卒,拒守西安,并命令所辖各郡太守合兵万余人守临淄,这二城相距四十余里。耿弇率兵进至画中,画中位于西安与临淄之间。驮弇侦察知西安城小而坚,又有张蓝的精锐部队防守;临淄城虽大但容易攻取。于是命令诸将集中,准备再过五天攻打西安城。张蓝闻知消息,日夜进行准备。到了第五天,耿弇命令诸将半夜就让士卒吃得饱饱的,天亮时分进至临淄城下。此时,护军荀粱等人为攻打临淄的问题发生争执,他们认为应当速攻西安。耿弇分析指出,“不能先打西安,西安听说我们要攻打,日夜守备;而临淄根本未有防备,出于他们的意料,必然心慌失措,猛攻一天就可占取。只要临淄一攻破,西安就势孤而无援,把张蓝与张步两军阻断,不能相互为援,各处孤立之困境,这样必然会弃城逃跑。这就是所说的一箭双雕。如果先攻西安,不能迅速拿下,而我们只好顿兵于坚城之下,这样死伤必多,即使能够打下西安,张蓝必率兵奔逃临淄,与张步的军队合在一起,就可观我方虚实而改动进攻,而我们探人敌境,全无后援,军需物资运输困难,十日之内.不战而自困。诸位所提意见,未见恰当适宜之处。”于是攻打临淄。半日就攻破,大军进入临。张蓝听到这一消息,果然率兵逃走。

和战①

【原文】凡与敌战,必先遣使约和。敌虽许诺,言语不一。因其懈怠,选锐卒击之,其军可败。法曰:“无约而请和者,谋也。”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