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45699900000023

第23章 百战奇略(8)

西汉宣帝时,先零羌的几个部落叛乱,进犯边塞,攻破城池,杀死官吏。当时西汉名将赵充国年已70多岁。宣帝看他老了,便召他来询问;“谁可以领兵出征?”赵充国回答说;“百闻不如一见,如何用兵打仗是难以预料的,我愿意立即赶至金城(今兰州),以后再好商量对策。然而羌军不过是小小的外族,他们违犯天意反叛朝廷,灭亡的时间不会长久,请陛下就将此事交给我吧!不必担扰。”宣帝笑着说:“可以”赵充国到了金城,等到聚够了万余骑兵,便准备渡河。又担心羌人半路阻击。便在夜晚派三名小将率领—部分人衔枚先渡河。过河后立即列好阵势,等到天亮,大队人马依次过了河。羌军数百骑兵奔来,在汉军左右奔驰徘徊,赵充国说:“我军刚到,人困马乏,不能出营交战。这些羌人的骑手挠勇善战,很难对付,更何况还要提防他们的诱兵之计。打击羌人要以消灭为目的,不能贪小便宜。”于是命令众将不得出击。赵充国派出骑兵进行侦察,四下瞭望,证实狭谷中并无羌军。半夜,部队来到洛都,赵充国召集各校尉和司马,对他们说:“我估计羌人兵穷智尽了,即使他们有几千人在四处伺机而动,在狭谷中我人多势众。他们也不能攻过来。”赵充国经常外出侦察,行军时一定做好战斗准备,宿营时必定加固防守营寨,尤其是遇事慎重,体恤士兵,先计算、准备,然后才进攻。终于讨平了先零羌的叛乱。

泽战

【原文】凡出军行师,或遇沮泽之地,宜倍道兼行速过,不可稽留也。若不得已与不能出其地,道远日暮,宿师于中,必就地形之环龟,形者中高四下为圆营,四面受制。一则防水潦之厄,一则各四围之寇。法曰:历沛泽,坚守环龟。

唐,调露元年,突厥阿史德温傅反。诏吏部尚书右卫大将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讨之。军次单于界,比暮,已立营,堑壕即周。行俭更命徒营高冈。吏曰:“吏士安堵不可扰。”不听,徒之。比夜,风雨雷霆暴至,前设营所,水深丈余;众莫不骇叹。因问何以知其有风雨也,行俭笑曰:“自今但依我节制,毋须问我所由知也。”

【译文】凡行军打仗,可能会遇到低洼的沼泽地。这时应加建兼程通过,不能在这里久留。如果实在没办法,或路远天黑走不出去,要在这里驻扎,就必须按照地形呈龟壳状驻扎军队,形成中间高,四面环绕的圆形营。四周向外。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水淹没,另一方面可以防备四周的敌人。兵法说;处沼泽之地,要坚守成环龟形状的营垒。

唐朝调露元年(公元679年),东突厥阿史德温傅叛乱,朝廷命吏部尚书右卫大将军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前往征讨。军队开到单于的边境,到黄昏时营帐已立好,四周挖好了堑壕.裴行俭却命令将营帐迁往高岗上。有部下说:“将士刚安睡,不宜再打搅他们。”裴行俭不听,仍然迁移了营帐。当夜,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突起,迁移前扎营的地方,水深有一丈多,部众无不称赞迁营这一举动。大家请教裴行俭如何料到今夜有大雨的,裴行俭笑着说:“从今以后只管听我的调遣,不必问我为什么这样做。”

争战

【原文】凡与敌战,若有形势便利之处,宜争先据之,以战则胜。若敌人先至,我不可攻,候其自变,则击之乃利。法曰:争地勿攻。

三国,魏,青龙二年,蜀将诸葛亮出斜谷。这时,魏将司马懿屯渭水。郭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不谓然。淮曰:“若亮跨登渭原,连兵山北,隔绝陇道。摇荡民心,此非国之利也。”懿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遂逆击之。后数日,亮盛兵西行,淮将皆以为欲西图,淮独以亮见形于西,欲使兵众;应之,必北攻耳。其夜,果攻阳隧,有备不败。

【译文】凡与敌人作战,如果有地势便利的地方,应该抢先占据,依靠这种地形作战,战就能胜;如果敌人抢先一步,我军就不能进攻,应等候敌人内部发生变化,然后发动进攻才能胜利。兵法说:对互相争夺的地方不能冒然进攻。

三国,魏青龙二年(234年),蜀将诸葛亮率军出斜谷(今陕西眉县西南)。当时,魏将司马懿驻扎在渭水,部将郭淮推断诸葛亮必然争夺北原,主张抢先占据,议论的人全部不以为然,郭淮说:“如果让诸葛亮登上渭河高原,连接上山北,切断陇南道路,那就会动摇民心,这对国家是不利的。”司马懿认为他的话很对,于是就命郭淮率军驻守渭北高原。果然,防守的堑沟壁垒尚未筑成,蜀军便蜂涌而至。郭淮便率兵迎击。后来,又过了几天,诸葛亮忽然率主力向西进攻,郭淮手下将领都认为诸葛亮要向西进攻,惟有郭淮认为诸葛亮是故意西行,其目的是将魏军也引向西,然后一定会向北攻。当夜,诸葛亮果然攻打阳隧,魏军有了准备,终于没有遭到失败。

地战①

【原文】凡与敌战,三军必要得其地利,则可以寡敌众,以弱胜强。此言既知彼,又知已,但不得地利之助,则亦不全胜。法曰:“天时不如地利②。”

晋安帝讨南燕,慕容超召群臣议拒晋师③。公孙五楼曰:“晋师劲果④,所利在速战,初锋能锐,不可击也。宜据大岘⑤,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可徐拣精兵二千骑,循海而南,绝其粮道;别遣段晖率诸州之军,缘山东下。腹背击之,此上策也。各命守宰依险自固,较其资储之外,余悉焚荡,芟除粟苗,使敌来无所资,坚壁清野,以待其衅,中策也⑥。纵贼入岘,出城迎战,下策也。”超曰:“京都富盛,户口众多,非可以一时入也守。青苗布野,非可卒芟⑦。设使芟苗守城,以全性命,朕所不能。今据五州之强,带山河之固⑧,战车万乘,铁马万群,纵令过岘,至于平地,徐以精骑蹂之,必成擒也。”慕容镇曰:“若如圣旨,必须平原十里而军⑨,军垒成,用马为便,宜出岘逆战,战而不胜,犹可退守。不宜纵贼入岘,自贻窘逼。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险,终曲于韩信,诸葛瞻不守马阁之险,卒擒于邓艾⑩。臣以天时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岘,策之上也。”超又不从,而摄莒、梁父二戌,修城隍,拣马士,蓄锐以待之11其夏,晋师已次东莞,超遣其左军段晖等步骑五万,进据临朐12。俄而,晋师渡岘,慕容超惧,率兵四万就段晖等于临朐,战败,超奔广固,数日而拔,燕地平焉13。

① 地战:即利用有利的地形条件作战。此篇有两点要重视:一是指出“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只是把握了可打与能打的问题,还必须在战斗实践中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条件,得其地利之助,才能取得作战的全胜。

② 天时不如地利: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③ 晋安帝:东晋皇帝司马德宗,在义煕五年(公元409年)派刘褡率兵灭亡了南燕。南燕:十六国之一,公元379年北魏拓跋圭率兵击败后燕,慕容德率众从邺城迁至滑台(今河南滑县)称燕王,后又迁至广固称帝,占有今山东与河南的一部分,史称“南燕”。慕容超,慕容德之侄,晋义熙元年即帝位,因不恤政事,信用奸佞,丧失民心,于义煕六年二月被东晋大将刘裕俘获,送至建康斩首。

④ 公孙五楼:南燕将领,官至征虏将军。劲,强劲;果,果敢。

⑤ 大岘(xiàn):即大岘山,位于今山东临朐东南,险峻路狭,上有穆陵关,向称“齐南天险”。

⑥ 芟(shán)除:即铲除。资.供给资助。衅,间隙。

⑦ 卒(cù):仓猝匆忙。

⑧ 五州:南燕把自己的领域划分为五州。带,用作动词,意为环绕。

⑨ 军:用作动词,即驻扎一支军队。

⑩ 昔成安君不守井陉:汉高祖三年,赵军主帅成安君陈馀弃守井陉遭兵败杀身之祸,参看《客战篇》。马阁,即马阁山,位于四川平武县东南。

11 莒、梁:今山东莒县、梁父,位于山东泰安东南。隍,无水的护城壕。

12 东莞:今山东沂水。临朐(qú),今山东临朐县。

13 俄而:不久。广固,南燕都城,今山东淄博东。此史例出自《晋书·慕容超记》。

【译文】凡是与敌人作战,全军必须占得地利,这样就可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我们讲的是即使已经知道了敌情也了解了自身,但是没有占据有利的地形,那也是不可能获得全胜的。兵法上就明确指出;“天时不如地利。”

东晋安帝派刘裕讨伐南燕,南燕皇帝慕容超召集群臣商议如何对付晋国的军队。征虏将军公孙五楼献计说:“晋师强劲果敢,对他们有利的是速战速决,他们初到。其锋势锐利,我们切不可立即迎击。而应当据守大岘山之险要,阻截敌人进入,以持久战来磨灭晋军锐气。我们可以从容不迫地挑选精锐的骑兵二千人,沿着海边南下,切断晋军的粮道;再派遣左将军段晖率领各州的军队,顺着大岘山东下,对晋军形成前后夹击之势,此方案为作战上策。另外还可命令各地将领各自凭险固守,计算好我们仓储而留足自己所需的物资,其余的一律焚毁.铲除田里的禾苗,使敌人全无资助的粮饷,以坚壁清野的方法,坐待敌方出现破绽,这是中策。任凭敌人越过大岘山,我们再去迎击,这是下策。”慕容超听后说道:“我们京都富庶昌盛,人口众多,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人迁入城内来防守。再说青苗布满田野也很难一时铲除光,即使用这种铲苗守城的方法,可以保全性命的话,我也不能这样。我们现在是据有五州的强国,山河环绕而地形险固,战车万辆,战马万群,即使让敌人越过大岘山进入平原地区,我们也可以从容不迫地用精锐部队把他们践踏在我们的铁蹄之下。来犯之敌我们必定可以擒获。”尚书令慕容镇提出建议:“如果按照陛下的旨意,那我们就必须在平原地带每十里而布置一支军队。构筑好工事,能便利地使用骑兵,我们应当出大岘山去迎击敌人,即使战而不胜,还可以退守大岘山。我们千万不能任凭敌人越过大岘山,给自己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从前成安君陈馀不坚守井陉之险要,终于被韩信打败;诸葛瞻放弃马阁山这一险要,最后被邓艾活捉而亡命。臣认为天时不如地利,我们坚定地守住大岘山这一险要,这是上策。”暮容超仍不同意,并统领莒、梁父两地的军队,修筑护城壕,选练兵马,养精畜锐等待晋军的到来。当年夏天,晋军已经进入东莞,慕容超派遣左将军段晖等率步兵骑兵五万人,进驻临朐。不久,晋军顺利越过大岘山。这时慕容超才感到害怕。便慌忙带兵四万奔临朐与段晖等的军队会合,结果被打得大败,慕容超逃回京都广固,没过几天,广固也被晋军攻克,南燕的领土全部为晋占领。

山战①

【原文】凡与敌战,或居山林,或在平地,须居高阜,恃于形势,顺于击刺,便于奔冲,以战则胜。法曰:“山陵之战,不仰其高②。”

战国秦伐韩,军于阏与。韩求救于赵,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否?”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曰:“可救否?”乐乘对如颇言。又召赵奢问,奢曰:“道远险狭,譬如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奢将,救之。兵去赵国都三十里,垒不进,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武安西,有一人谏,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仍增垒,非赵地也。”赵奢既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入谏,赵奢内之③。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奢曰:“请受教④。”历曰:“请受刑⑤。”奢曰:“须后令⑥至邯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者胜,后至者败;”赵奢曰:“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遂解其围⑦。

① 山战:即处于山陵地带作战,必须重视两点:一是我方部队必须占领制高点,二是要记住诸葛亮《便宜十六黄·治军第九》中所说的不要仰攻居于高处的敌人。其原因在于制高点能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无论是我方或者是敌方,如果先占领了军事制高点,就在地势上处于优越的地位,便于取胜。当然在现代军事上,不一定一律照搬,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过占领制高点也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② 山陵之战,不仰其高:语出自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军第九》。不,不要:仰,仰攻;高,即处于制高点的敌人。

③ 内:通纳,让他进入。

④ 请受教:谦语,表谦敬的副词,意即请允许:受即接受:教即教导。

⑤ 请受刑:因赵奢下令谏军事者死,这里即请您给我处罚。

⑥ 须:等待:后令与前令相对而言,即等待以后的新命令行事,即未以前令处死。

⑦ 史例出白《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凡是与敌人作战,有时处于山林,有时处于平原,都必须占领制高点,凭借这居高临下的形势,既便利用兵器刺杀,又便于驰骋冲锋,凭着这种优势就能战胜敌人。所以兵法上说:“山陵之战,不要仰攻居高临下的敌人。”

战国时期,秦国攻打韩国,秦军驻扎在阏与。韩国向赵国请求出兵相救。赵王先召见廉颇,问能否相救,廉颇回答:“路远而且又险又狭,很难相救。”赵王又召见乐乘,乐乘的回答也和廉颇相同。于是,赵王又问赵奢。赵奢说:“路远而险挟,这就如两只老鼠在洞穴中相斗,最终将是勇敢者得胜。”赵王于是命赵奢率军,前往救赵。军队离开都城三十里时就构筑工事不再前进,并且命令部队:“有谁敢以军事问题提出意见的处死。”秦军进驻武安西,军中有一个人建议火速去救武安,赵奢立即处以死刑.赵奢率军坚守营垒二十八天不行动,并进一步增筑营垒。秦军派间谍到赵军侦察,赵奢以好饭好菜招待后让他们返回,间谍回来将这一情况报告给秦将。秦将听了大喜,说:“赵军离开国都三十里就不再前进,竟然还在构筑营垒,这样看来,阏与不再是赵国的土地了。”赵奢送走秦国的间谍后,下令部队收拾盔甲火速前进,两天一夜就赶到前线,命令优秀射手在距阏与五十里的地方驻扎,构筑好营垒之后,秦军才听到消息,率兵立即赶来迎战。这时,军士许历为军事问题请求进言,赵奢让他进入帐中,许历说:“秦军意想不到我们一下子就来到这里,他们来势凶猛,将军您须集中兵力以对待他们的进攻,不然的话,就会被挫败。”赵奢说:“我接受你的意见。”许历然后说:“我愿意接受您的处罚。”赵奢说:“等回到邯郸后再听新的命令吧。”许历于是进一步献策说:“谁先占领北山谁就得到胜利,谁后到达谁就失败。”赵奢听后采纳了他的意见,说:“好吧!”随即发兵一万火速占领北山制高点。秦军后到,企图争夺北山,但未能攻上去。赵奢挥军反攻,把奉军打得大败逃离,终于解除了阏与之围。

谷战①

【原文】凡行军越过山险而阵,必依附山谷,一则利水草,一则附险固,以战则胜。法曰:“绝山依谷。”

后汉将马援为陇西太守②,三降羌③与塞外诸训为寇,杀长吏。援将四千余众击之,至氏道县④。羌在山上,援军据便地⑤,夺其水草,不与战,羌遂穷困,豪帅。数十万户亡出塞外,诸种万余人悉降。羌不知依谷之利,而取败焉⑥。

① 谷战:处于山谷地带的作战。《孙子兵法·行军篇》中提出了“绝山依谷”的作战原则。绝山,即穿越过险山,不可在此停留:依谷,即选择凭借有水草物资利用的谷地安营扎寨。

② 后汉:东汉。马援:战国时代赵国名将赵奢之后裔,因他的先祖以赵国名将赵奢封号“马服君”而改赵姓为马姓。”在东汉朝廷任将二十二年,曾参加北击匈奴、乌桓,西平先陵羌。南定交趾、武陵等战争,因功累官伏波将军,封新息候。

③ 三降羌:即汉代羌族的一种,即参狼羌,主要分布于武都郡(今甘肃武都地区)。

④ 氏道县:故址在今甘肃礼县西北。

⑤ 便地:即对作战有利的地形。

⑥ 史例出自《后汉书·马援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