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45699900000002

第2章 孙子兵法(2)

③用而示之不用:本来要打,故意装作不打;本来要用某人,故意装作不用他,等等。例如,公元219年,吴将吕蒙想乘蜀将关羽北攻樊城之机,夺取荆州。由于关羽对吕蒙有所戒备,仍留有重兵把守江陵、公安等地。吕蒙为了麻痹关羽,假称病重,孙权公开把他召回建业(今南京),并以“未有远名,非羽所忌”的陆逊来代替,以掩饰共夺取荆州的意图。后关羽果然放松了对荆州的防守,从江陵、公安调兵进攻樊城,吕蒙便乘机沿江而上,指挥吴军夺取了公安、江陵等地,很快攻取了荆州。

④近而示之远:本来要从近处进攻,故意装作要从远处进攻;本来马上进攻,故意装作不马上进攻,等等。例如,公元前478年,越王勾践率军大举攻吴,吴王夫差率军迎击,双方于笠泽(令江苏苏州东南吴淞江)夹水对阵。越军决定从当面渡江攻击,但为了隐蔽企图,故意派出小股部队从距敌较远的左右两侧利用夜暗鸣鼓佯渡。夫差受骗,分兵迎战。越军主力便乘机渡江,出其不意地实施正面突击,大败吴军。

⑤乱而取之:对处于混乱状态的敌人,要乘机攻取它。例如,公元383年,东晋军于洛涧(今安徽怀远南)大败前秦军;迫使秦军沿淝水西岸布阵,晋将谢玄利用秦主苻坚骄傲的心理,声称愿意渡河与秦军决一胜负,要求秦军先后退一步。苻坚也想利用这个机会诱使晋军渡河,乘其半渡而击之,于是命令部队稍向后退,但一退不可遏止,造成阵势混乱,晋军乘机抢渡淝水,大败秦军。

⑥强而避之:对于强大的敌人,要暂时避开它。例如,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为平定七王之乱,派周亚夫率军东攻吴,楚。周亚夫见吴楚联军兵势强盛,难与争锋,采取了“以粱委之,绝其粮道”的谋略。于是进据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避而不战,听任吴楚联军进攻粱军,以便利用粱地(今河南东部)拖住敌方。后进至下邑(今安徽砀山东),仍深沟高垒,坚壁固守。等到吴楚联军饥疲不堪而不得不撤退时,周亚夫才率军乘势追击,大破吴楚联军。

⑦怒而挠之:挠,挑逗。这句是指对于易怒的敌将,要用挑逗的办法激怒他,使其失却理智,轻举妄动。例如,公元前203年,汉军乘项羽东攻彭越之机,围攻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楚将曹咎起先按照项羽“谨守成皋,若汉挑战,慎勿与战”的告诚,坚守不出。后来由于汉军连续挑战和辱骂,曹咎一怒之下,便率部出击。汉军趁楚军半渡汜水时发起进攻,取得很大胜利。

⑧卑而骄之:对于卑视我方的敌人,要设法使其更加骄傲,然后寻机击破。另一说:对敌人要示以卑弱,使其骄傲,放松戒备,从而利于攻击。

⑨佚而劳之:佚,通“逸”。意即对于休整得充分的敌人,要设法使其疲劳。例如,公元前512年,吴王阖庐准备大举攻楚,孙武认为时机尚未成熟,加以劝阻。吴王于是根据伍员的建议,把吴军分为三军,轮番袭扰楚军,连续六年忽南忽北地骚扰楚国边境,使楚军疲于奔命,为公元前506年的破楚入郢(今湖北江陵北)创造了条件。

⑩胜:佳妙、奥妙。

○11不可先传:指不可事先具体规定,意即必须在战争中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译文】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所以,能攻而装作不能攻,要打而装作不要打,要在近处行动而装作要在远处行动,要在远处行动而装作要在近处行动;对于贪利的敌人,要用小利引诱它,对于处于混乱状态的敌人,要乘机攻取它,对于力量充实的敌人,要加倍防备它,对于强大的敌人,要暂时避开它,对于易怒的敌人,要用挑逗的办法去激怒它,对于卑视我方的敌人,要使其更加骄傲,对于休整得充分的敌人,要设法疲劳它,对于内部和睦的敌人,要设法离间它。要在敌人无准备的状态下实施攻击,要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采取行动。这些都是军事家取胜的奥妙所在,是不可事先加以具体规定的。

【原文】夫未战而庙算①胜者,得算多②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①庙算:古时候兴师作战,要在庙堂举行会议,谋划作战大计,预计战争胜负,这就叫“庙算”。

②得算多:指计算周密,胜利条件多。算,计数用的筹玛,这里引申为胜利条件。《孙膑兵法·客主人分》:“众者胜乎?则投算而战耳。”这里的“算”也是指计数的筹码。

【译文】在开战之前,“庙算”能够胜过敌人的,是因为计算周密,胜利条件多,开战之前,“庙算”不能胜过敌人的,是因为计算不周,胜利条件少。计算周密,胜利条件多,可能胜敌,计算不周,胜利条件少,不能胜敌,而何况根本不计算,没有胜利条件呢!我们从这些方面来考察,谁胜谁负就可看出来了。

简评

本篇论述了研究和谋划战争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分析战争双方的条件,判断战争的胜负,发挥将帅在战争中的指导作用等问题。

孙武开宗明义地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注重战争的思想,是符合当时以武力推翻奴隶主阶级腐朽统治的历史要求的。这个思想是孙武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孙武强调在战前必须周密分析敌对双方的各种条件,研究决定作战大计。他认为,必须从道(政治)、天(天时)、地(地利)、将(将帅),法(法制)“五事”和“主孰有道,将孰有能”等“七计”认真地进行分析比较,探索敌对双方的优劣长短,这样,就可以预知战争的胜负。由此可见,孙武是把对战争的谋划建筑在朴素唯物论的基础之上的。

孙武在论述制胜条件时,把“道”列为“五事”的首位,认识到新兴地主阶级要夺取战争胜利,首要的是革新政治,做到“令民与上同意”,这样,才能够在战争中使民众和士卒“与之死”,“与之生”,“而不畏危”,为其效力。象这样明确地把“道’、“天”,“地”,“将”、“法”作为制胜的条件,特别是把“道”(“令民与上同意”)作为制胜的第一个条件,在孙武以前的军事论著中是没有过的。这是孙武对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孙武军事思想进步性的一个标志。

如何发挥将帅在战争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是孙武在本篇中论述到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他强调战争决策一经定下,将帅就要根据情况,“因利而制权”,造成有利的作战态势。他提出了“兵者,诡道也”的兵不厌诈的主张,要求将帅善于以各种手段隐蔽自己的企图,迷惑引诱敌人,给对方造成错觉和不意,以便“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

作战篇

本篇从战争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依赖关系出发,着重论述了“兵贵胜,不贵久”的速胜思想,并提出了“因粮于敌”等原则。

【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①,革车千乘②,带甲③十万,千里馈粮④;则内外⑤之费,宾客之用⑥,胶漆之材⑦,车甲之奉⑧,日费千金⑨,然后十万之师举⑩矣,

①驰车千驷:战车千辆。驰车,快速轻便的战车,驷(sì四),原指一车卷四匹马,这里作为量词。

②革车千乘:重车千辆。革车,有的认为指载运粮秣、军械、装具等辎重的兵车;乘(shèng剩),辆。

③带甲:穿戴盔甲的士卒,这里泛指军队。

④馈粮:运送粮食。馈(kuì溃),馈送、供应。

⑤内外:这里指前方后方。

⑥宾客之用:指与各诸侯国使节往来的费用。

⑦胶漆之材:胶漆是制作、保养弓矢器械的物资,这里泛指维修作战器械所需的各种物资。

⑧车甲之奉:指武器装具的保养补充。车甲,车辆、盔甲;奉,保养。

⑨千金:巨额钱财。

⑩举:出动。

【译文】凡兴兵打仗,出动战车千辆,辎重车千辆,军队十万,还要千里运粮:这样一来,前方后方的用费,外交使节往来的开支,器材物资的供应,武器装具的保养补充,每天要耗费千金,然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

【原文】其用战也胜①,久则钝兵挫锐②,攻城则力屈③,久暴师则国用不足④。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⑤,则诸侯乘其弊⑥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⑦。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①用战也胜:指用兵作战宜速胜的意思。

②钝兵挫锐:军队疲惫,锐气挫伤。

③力屈:力量耗尽。屈,竭尽。

④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军队长期在外作战,就会使国家经济发生困难。暴,暴露。

⑤殚货:经济枯竭的意思。殚(dān单),枯竭;货,财货,这里指经济。

⑥弊:疲困,这里指危机的意思。

⑦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用兵打仗只听说宁拙而求速胜的,没见过求巧而久拖的。李贽注:“宁速毋久,宁拙毋巧;但能速胜,虽拙可也。”《孙子参同》卷二)

【译文】用这样庞大军队作战,就要求速胜。旷日持久,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攻城就会耗尽力量,军队长期在外作战,会使国家财政经济发生困难。军队疲惫、锐气挫伤,军力耗尽、经济枯竭,诸侯就会乘此危机起而进攻,那时,即使有很高明的人,也不能挽回危局了。因此,用兵打仗只听说宁拙而求速胜的,没见过求巧而久拖的。战争长期拖延会有利于国家的,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不能完全懂得用兵害处的人,就不能完全懂得用兵的好处。

【原文】善用兵者,役不再籍①,粮不三载②;取用于国③,因④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①籍:指征集兵员。

②载:运载、运送。

③取用于国:指武器装具等从国内取用。

④因:依靠。

【译文】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一再征集,粮秣不多次运送;武器装具从国内取用,粮秣在敌国就地解决,这样,军队的食用就可以充足供应了。

【原文】国之贫于师者远输①,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②,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③。力屈、财殚,中原④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⑤,甲胄矢弩⑥,戟楯蔽橹⑦,丘牛大车⑧,十去其六。

①国之贫于师者远输:师,军队。这句是说;国家因用兵而导致贫困的,远道运输是个重要原因。

②贵卖:物价飞涨的意思。

③丘役:赋税徭役。丘,古代地方行政单位,一般按丘征发人力,畜力、物力等赋役

④中原:这里指国内.

⑤破车罢马:破车,战车损坏。罢马,战马疲病。罢(Pí皮),同“疲”。

⑥甲胄矢弩:泛指装备战具。甲,护身的铠甲;胄(zhòu宙),头盔,弩,用机括发箭的弓。

⑦戟楯蔽橹:泛指各种攻防兵器。戟(jǐ几),将戈、矛合成一体的一种古兵器;楯(dūn盾),同“盾”;蔽橹(lǔ鲁),用作屏蔽的大盾牌.

⑧丘牛大车:指辎重车辆。丘牛,大牛。

【译文】国家因用兵而导致贫困的,远道运输是个重要原因,远道运输就会使百姓贫困。靠近军队的地方物价飞涨,物价飞涨就会使百姓财富枯竭;财富枯竭,就急于加征赋役。军力耗尽,财力枯竭,国内家家空虚。百姓的财物,耗去了十分之七;公家的资财,由于战车损坏,战马疲病,装备、兵器、战具的损耗,辎重车辆的损坏,耗去十分之六。

【原文】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①,当吾二十钟;忌秆②一石③,当吾二十石。

①钟:容量单位,每钟六十四斗。春秋时期齐国量器分升、豆、区、釜、钟。

②忌秆:饲草。忌(qí其),同“萁”,豆稭,秆(gǎn杆),禾茎。

③石(dān担):重量单位,每石一百二十斤。《汉书·律历志》:“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译文】所以,高明的将帅,务求在敌国解决粮秣。就地取给粮食一钟,相当于从本国运输二十钟;就地征集饲草一石,相当于从本国运输二十石。

【原文】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①。故车战得车十乘已②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③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①取敌之利者,货也:货,财货,这里指用财货奖赏的意思。全句意为,要想夺取敌军的资财,就要奖赏士卒。孙武这种重赏士卒的主张,是他 的重要治军思想之一,是对奴隶制刑赏原则的否定。但由于新兴地主阶级毕竟也是剥削阶级,他们不过是用物质引诱作为激士卒作战的手段而已。

②已:同“以”。

③ 杂:混合、搀杂。

【译文】 要使士卒勇敢杀敌,就要激起他们对敌人的仇恨,要想夺取敌人资财,就要用财货奖赏士卒。所以在车战中,凡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要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士卒,并更换战车上的旗帜,混合编入己方车队之中,对俘虏来的士卒予善待和使用,这就是所谓战胜敌人而使自己愈加强大。

【原文】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生民①之司命②,国家安危之主③也。

①生民:泛指民众。

②司命:古星名。此处借喻为命运的掌握者。

③主:主宰。

【译文】因此,用兵作战最贵速胜,不宜久拖。深知用兵之法的将帅,是民众命运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的主宰者。

简评

在本篇中,孙武着重从战孚对人力、物力、财力的依赖关系出发,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的速胜思想,这是他以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研究战争的又一表现。孙武所处的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运输甚为不便,加之战争规模扩大,动辄“日费千金”,如果久拖,必然“屈力殚货”,特别是当时各诸侯国之间正激烈地互相兼并,如果战争久拖不决,随时都可能出现“诸侯乘其弊而起”的危险局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孙武提出速胜的作战指导思想,有其一定的道理。但孙武对速胜与持久的关系未能作辩证统一的认识,也区别不清战争全局与局部的关系,笼统地把速胜作为一条普遍军事原则,则是片面的。

为了解决战争需要与后方补给困难的矛盾,孙武在本篇中,提出了“因粮于敌”的原则,主张力争在敌国就地解决给养问题。同时,他还提出了“胜敌而益强”的思想,主张要厚赏士卒、善待俘虏,以及利用缴获补充壮大自己。这些,都是新兴地土阶级进步时期的产物。

在本篇末尾,孙武强调将帅责任的重大,这是对的,他把“知兵之将”的作用夸大到“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的地步,无视士卒和民众的决定性作用,这是他英雄史观的反映。

谋攻篇

本篇主要论述谋划进攻的问题,强调以谋胜敌,并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著名军事规律。

【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①,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②。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③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①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完整地使敌国屈服是上策,经过交战击破敌国就次一等。曹操注:“兴师深入长驱,距其城廓,绝其内外,敌举国来服为上,以兵击破,败而得之,其次也。”

②军,旅、卒、伍: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旧说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军,五百人为旅,百人为卒,五人为伍。春秋以后,各诸侯国发展情况不同,军队编制不完全一样。

③善之善者:好中最好的。

【译文】大凡用兵的法则,使敌国完整地屈服是上策,起兵去击破那个国家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完整地屈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它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完整地屈服是上策,击破它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完整地屈服是上策,击破它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完整地屈服是上策,击破它就次一等。因此,百战百胜,不算是好中最好的,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算是好中最好的。

【原文】故上兵伐谋①,其次伐交②,其次伐兵③,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韫④,具器械⑤,三月而后成,距闉⑥,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⑦,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拨者,此攻之灾也。

①上兵伐谋:最好的用兵方法是以谋伐敌,即以计谋使敌屈服。伐,讨伐、攻打。

②伐交:交,这里指外交。伐交.指通过外交途径,分化瓦解敌人的盟国,扩大、巩固自己的盟国,迫使敌人陷于孤立,最后不得不屈服;如战国时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谋略,灭了六国,就是以外交手段配合军事进攻而取得成功的。

③伐兵:以武力战胜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