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中华国学百部——白话聊斋
45671000000001

第1章 序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是中国古代灵异、志怪小说的集大成之作。

《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山东省淄川县蒲家庄人,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蒲松龄自幼聪慧好学,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乡里,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他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然而坎坷的遭遇和长期艰辛的生活,使他加深了对当时政治黑暗、科举制度腐朽以及社会弊端的认识和了解,为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蒲松龄自谓“喜人谈鬼”,“雅爱搜神”,从青年时期便热衷记述奇闻异事,写作狐鬼故事。40岁时,他将已作成的篇章结集成册,定名为《聊斋志异》,并且撰写了情辞凄婉、意蕴深沉的序文——《聊斋自志》,自述写作的苦衷,期待为人理解。此后,他没有屈从社会的偏见,抱着“纵不成名未足哀”的信念,仍然执着地写作,直至年逾花甲,方才搁笔,可以说为《聊斋志异》的创作倾注了毕生的精力。

《聊斋志异》共16卷,491篇故事。故事全是短篇,最长的也不过3000多字,短的才20多字。《聊斋志异》承袭了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的衣钵,但在观念和作法上却有了质的飞跃,作者在谈狐说鬼中,对封建王朝统治下的社会政治、人情世态、道德伦常的“孤愤”胸怀隐约可见,虚构出奇幻瑰丽的故事,来针砭时弊,抒发忧愤,表达个人的感受、经验和情趣,寄托精神上的追求、向往。将宗教迷信意识转化为文学的审美方式正是《聊斋志异》超越以前的志怪传奇小说,成为这一类小说中最杰出的文学名着的根本原因。

《聊斋志异》内容十分广泛,多谈狐、鬼、花、妖,并以此来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其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反映社会黑暗,揭露和抨击封建统治阶级压迫、残害人民罪行和歌颂被压迫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作品,如《促织》、《红玉》、《梦狼》、《梅女》、《窦氏》、《商三官》、《席方平》、《向杲》等。

第二类,是反对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礼教,歌颂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和为争取自由幸福而斗争的作品,如《婴宁》、《青凤》、《阿绣》、《连城》、《青娥》、《鸦头》、《瑞云》等。

第三类,是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和种种弊端的作品,如《叶生》、《考弊司》、《贾奉雉》、《司文郎》、《王子安》、《三生》等。

从艺术成就上看,《聊斋志异》吸收了古代白话小说的长处,形成了独特的简洁优雅的文言风格。同时,它又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众多鲜明生动、性格典型的艺术形象。写贪官污吏,无不面目丑恶,朋比为奸;写科举考试,考生鹦鹉学舌,考官则有眼无珠;写爱情,则痴男怨女,楚楚动人;写女子,则拈花微笑,娴雅多情。书中既有对漆黑如墨的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怀才不遇、仕途难攀的不平;既有对贪官污吏狼狈为奸的鞭笞,又有对勇于反抗、敢于复仇的平民的赞叹;而数量最多、质量最好、描写最美、最动人的是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美爱情。

从故事结构上看,其情节曲折离奇,布局严谨巧妙,语言简洁生动,每个故事的情节安排也都显出作者的智慧和匠心,让读者开卷后兴味盎然,不愿释手,回味无穷。

《聊斋志异》问世后,一开始只是在民间传抄,直至蒲松龄去世50年后,才在浙江刻版问世。《聊斋志异》中的“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书刊行之后,风靡坊间,人们公认为“小说家谈狐说鬼之书,以《聊斋》为第一”。直到现在,在我国的古典小说里,几乎没有哪一部作品能够像《聊斋志异》那样雅俗共赏、老少皆爱。

为了便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层次的读者阅读,本书特别挑选了《聊斋志异》中的经典篇章,翻译成白话文,定名为《白话聊斋》,以便让更多的现代读者也能从中体味到作品的深远魅力。

本书编排严谨,校点精当,并配有精美的绣像插图,这些插图和作品中的情节、人物相互对应以达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效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此外本书版式新颖,设计考究,双色印刷,装帧精美,除供广大读者阅读欣赏外,更具有极高的研究、收藏价值。

编者

200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