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你会教孩子吗IV——兴趣是培养出来的
45670500000030

第30章 培养孩子其他方面的兴趣(4)

有些孩子就是对剪东西感兴趣,当一把剪刀在他们手中的时候,他们会把那些单一的纸片变成一个个美丽的小东西。面对孩子这门技能,有的父母不但不会欣赏,还会把孩子的剪刀给藏起来,或是直接告诉孩子不能用剪刀乱剪东西。父母这样做可能是害怕孩子会用剪刀伤害到自己,又可能是因为孩子乱剪东西会把屋子弄得乱七八糟,总而言之,对于孩子剪东西,父母是一万个不同意。然而,父母有没有想过,孩子对剪东西这么感兴趣,可能是因为他在这一方面有些天赋,如果加以发展的话,很有可能会在这方面做出成绩。但是,经过你这么一阻止,再有天分的孩子也会变成没有天分了。

如果孩子真的喜欢剪东西,父母可以有意地发展孩子对剪纸的兴趣。剪纸是一种在中国民间非常流行的一种传统艺术,它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生活积淀与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同时,剪纸也是一种综合的艺术,有利于孩子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增进。比如,对孩子创造力的发展,观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提升等方面都很有帮助,并且,还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种继承,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当父母看到了这些,是不是有些心动了呢?是不是想要知道更多剪纸所带来的好处呢?下面就请父母看一下剪纸具体能为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吧!

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剪纸这种民间艺术的题材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大自然。因此,在孩子创作剪纸的同时,首先必须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孩子也自然而然地在平时的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学会观察,并且善于观察。

培养孩子手眼协调的能力。剪纸的过程中要求眼准手稳,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孩子“看”和手“动”的频率保持一致,灵活自如的剪裁。这样,孩子便在不知不觉中,练就了手眼协调的本领。

培养孩子的耐性。剪纸是一种安静的艺术,它需要孩子专心致志的,按着画好的线条,小心的裁剪,不急不躁。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也就练就了“心静如水”的境界,也自然而然培养了孩子处世沉稳、耐心细致的好性情。

提升了孩子的智慧。着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我们也常常将“心灵”和“手巧”并称,因此不难看出,培养一双巧手也就意味着提升了智慧。这是因为手部肌肉群的训练有利于大脑的开发与潜能的挖掘。在剪纸中,孩子们通过眼睛的观察,大脑的构思,双手的剪裁等一系列步骤,在完成作品的同时,也使大脑得到了开发与提升。

剪纸对培养孩子各方面能力有如此多的好处,那父母应当怎样激发孩子学习剪纸的兴趣呢?

首先,要给孩子设置一个可以引发剪纸兴趣的环境。一般孩子对小动物比较感兴趣,所以,父母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欣赏一些动态的民间剪纸动物,像老虎、小兔子、小鱼等等,让孩子感受一下剪纸艺术的丰富多彩。

其次,让孩子欣赏一些剪纸作品。父母可以在家里的墙上贴一些剪纸作品,最好是孩子们的作品,这样就可以对孩子说:“看,这些都是和你一样的小朋友自己做的!”当孩子被作品所吸引的时候,父母可以适时地做一些引导:“只要努力,你也可以做出这么漂亮的东西。”这样一来,就会激起孩子自己亲自试试看的冲动。当孩子喜欢上剪纸这种艺术的时候,父母就要为他们提供剪纸所需要的材料了,除了要提供剪刀、手工纸外,还要为孩子准备充足的辅助材料。通过适当的辅助材料的提供,激发孩子的创造兴趣,丰富主题情节。比如,当孩子用对折的方法剪出各种美丽的花时,父母可以让孩子们通过粘贴辅助画来展现出美丽的花园。当孩子看到自己的作品那么美的时候,就会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自然就会对剪纸产生兴趣了。

第三,为孩子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精神环境。在平时观看孩子剪纸的时候,要经常鼓励孩子去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内心的情感,并且要及时给予表扬。比如,当孩子剪出一个很棒的作品时,父母可以这样说:“这是你自己创作的吗?天哪,我的宝贝真厉害!”这样孩子就会从父母那里得到认可,他的心情就会非常快乐,也更富有创造的勇气,以及对剪纸更加有兴趣。

当父母在培养孩子对剪纸兴趣的同时,也一定不要忘了孩子的安全,毕竟孩子手里拿的是一把剪刀而不是一个玩具。父母可以在孩子使用剪刀的时候告诉孩子如何正确使用、摆放剪刀,并让孩子了解一下剪刀的“威力”,让孩子不会用剪刀伤到自己或是别人。

让孩子有自己的“小九九”

父母箴言

对孩子灌输一些金钱的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让孩子对理财产生兴趣,再教会孩子如何花钱,这样一来,对于孩子在金钱方面的动向,父母就可以省下很多心了。不仅如此,这些观念和经历对于孩子的将来,也是一笔非常大的财富。

“理财”这个词在成年人的世界里非常普遍,但是如果放在孩子的世界里就有点不同寻常了。有些父母在听到让孩子理财的时候,会有点转不过弯来,“孩子理财!会不会有点太早了?”“让孩子小小年纪就有钱的意识,合适吗?”其实,对孩子灌输一些金钱的观念,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当孩子到一定的年纪时,就会有一定的自主性和“主动权”,这个时候,就可以开始培养孩子对理财的兴趣了,也可以让孩子学会如何“花钱”。

1.培养孩子理财的兴趣

(1)储蓄的乐趣

当孩子逐渐长大,就会更加认识到钱的“好处”——能够买很多零食和玩具,这个时候一定要培养孩子对储蓄的兴趣。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到银行,以孩子的名字开立账户,将孩子的压岁钱和平时积攒的零花钱存进去。

这个阶段,应该对孩子讲一下银行的作用,以及利息的计算。还要和孩子一起设计一下储蓄结构,比如,每年春节过后,将收到的压岁钱存成一年定期,第二年取出利息,再将本金和新一年的压岁钱转存定期,这样,真金白银的利息收入可以让孩子充分感觉到储蓄的妙处。在平时积攒的零花钱则以活期为主,达到一定数额之后再转存成期限短一些的定期存款,比如三个月。活期、短期存款与长期存款相结合,平时孩子有额外的消费时,从活期账户支配,而短期账户作为兼顾灵活与高收益与长期存款相配合,这样一来,孩子可以初步懂得搭配储蓄的合理性。

(2)零花钱的自由

孩子逐渐长大,就渴望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了。在小学阶段,零花钱可以是“定量”供给,但是,父母应该相应地将周期拉长,比如在三年级之前可以一个星期为一个周期,四到六年级以两个星期为一周期。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感到有一定的自主支配权,“自由”的感觉会让孩子对理财产生一定的兴趣,对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行为方式也有好处。

虽然给孩子一定自由,但零花钱的供给也要适量,避免孩子过于铺张浪费。同时,还是应该坚持“家庭小银行”的做法,以“利”诱惑孩子,提倡孩子节俭。

(3)支配“巨款”的信任

孩子有了一定积蓄后,对于一些必需的“大件”用品,比如衣物、运动器具等,可以让孩子动用自己的积蓄去购买,这可以让孩子觉得有成就感,而且能让孩子懂得储蓄对于满足需求的作用,进一步对理财产生兴趣。

2.让孩子学会花钱

有了自主支配的零用钱,孩子有可能会任意乱花,而父母也总是会一味地责怪孩子:怎么用了这么多钱?与其责怪孩子,还不如告诉孩子:怎么这么没有计划地花钱?这两者的效果可是会大不一样的。

(1)记录消费

刚开始的时候,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在领到零用钱时,就先把未来一个周期所需要的花费记录下来,额外的支出也要随后一一记录,养成孩子记账的习惯。慢慢的,父母不但可根据这份资金流量表,看看孩子的消费倾向,了解他对金钱的价值与感受,万一发现偏差,也可以适时纠正,或是作为奖励孩子节俭的依据。

(2)制订消费计划

周期性的零花钱对孩子来说,数目不小,为了防止孩子毫无节制地乱花,父母应该帮孩子先拟定这一星期的消费计划,从需用品到可有可无的东西,按照内容的重要依次排列。消费的时候,也按照这个次序,养成孩子有目的消费的习惯。

(3)学会做预算

有了计划表,那么父母就可以帮助孩子学习做预算。根据消费计划中列出的内容,可以预先算出大致的花费,如果少于零花钱的数目,则鼓励孩子储蓄;超出零用钱的数目,就砍掉那些可有可无的项目,如果确实都是些必需用品,但却超出孩子的支配范围,那么孩子就可以动用储蓄或是从下一阶段的费用中预支。

让孩子对理财产生兴趣,再教会孩子如何花钱,这样一来,对于孩子在金钱方面的动向,父母就可以省下很多心了。不仅如此,这些观念和经历对于孩子的将来,也是一笔非常大的财富。

3.父母要牢记“三项原则”

当然,在教孩子理财时,父母也往往会出现一些盲点,使得教导的过程中出现反效果,因此有三项原则是父母们要谨记于心的。

(1)让孩子真正拥有钱

在很多人的成长记忆中,小时候逢年过节的时,会从长辈的手中拿到不少的压岁钱。可是,父母通常都会将孩子好不容易才存下来的零用钱或是长辈们送的压岁钱给收回去,这样一来,就会造成孩子一拿到钱就赶快花掉的坏习惯。因为,他们怕父母把他们存下来的钱给“没收”。

(2)给建议但支配权交给孩子

大卫·欧文在其《我家老爸是银行》一书中点出,多数的父母即使让孩子拥有存款,也不会给他们完全的支配权。比如,当孩子想要买什么东西,而父母觉得没有必要的时候,他们就会极力阻止。与其在阻止的时候和孩子闹得不愉快,还不如给孩子一些意见让他自己去评估。在书中,作者以儿子想换新脚踏车为例,他们不赞同但也不阻止,只是给孩子进行了一些分析,儿子原本的脚踏车仍然是新的,并且还非常耐用,而他想购买的新脚踏车除了外形炫之外,并没有特别好用的功能,但价格却高出很多,可能会花掉他所有的存款。分析之后,决定权还是在孩子。儿子经过一些思想斗争之后,终于不再坚持。

(3)让孩子花自己的钱

孩子开始有零用钱之后,就要让他学习如何花自己的钱,这样孩子才会懂得珍惜金钱。可以和孩子协商,如果是学费、教材费用或是全家一起的花费,就由父母出钱,但如果是自己想买的玩具、出游时的纪念品、朋友的生日礼物等,则要让他们自己付钱。因为,如果父母给他付账,他就容易产生乱花、浪费的情况。

只要父母给予孩子正确的理财观,引导他们采用合理的理财方式,加上秉持上述这些原则,不要以自己的立场去干涉孩子的理财细节,那么孩子便可以从中学习一辈子受用的金钱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