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低碳生活:为了我们的地球家园
45665900000025

第25章 做个环境友好型低碳小公民(5)

继低碳技术开发和“低碳产品”生产之后,在包装和营销行业,低碳环保概念也正在被广泛得以采纳。低碳包装要求企业在产品设计、包装的使用和处理方面,降低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由于纸袋主要成分是天然植物纤维素,容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并重新返回自然循环,目前国际商界流行一种被称为“低碳包装”的纸包装。美国纸板包装协会正以数百万美元的广告费推行纸包装。麦当劳改用可再循环使用的纸来包装汉堡包,可口可乐公司率先在全球推广可以再循环利用的容器。有的专家甚至还从仿生学角度,探究自然的奥秘,研究和分析天然包装的巧妙,期望能从诸如橘子的“缓冲式”包装、豆荚的“颗料”包装、鸡蛋的气室防震功能和薄壳建筑式构造、贝壳中珍珠的养护与收藏等自然包装中,探索“低碳包装”的新路子。

低碳营销是以满足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共同利益为目的的社会需求管理,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的市场营销方式。也就是说,低碳营销指企业通过引进低碳理念来塑造企业的低碳形象、推出低碳产品、开发低碳市场、核定低碳价格、开辟低碳渠道、实施低碳公关,形成一套完整的低碳营销体系,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低碳营销适应了人类保护生存环境的要求,是企业营销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使企业具备了应付资源环境问题挑战的能力,并进一步推动了当前环保时代企业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推行低碳消费与适度消费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2009年年会发布的《城市发展的效率政策——建筑和交通部门》指出,实现城市节能的关键在消费领域。近10年来中国城市消费领域能耗年增长率已达到7%,超过中国总的能源消耗量5·9%的年增长率。在今后的20年中,中国城市消费领域能耗将逐渐成为能源消耗的主要部分。报告列举了城市消费领域用能的四个方面。一是居住能耗,主要包括住宅的照明、炊事、生活热水、采暖、空调、家电等。二是工作场所建筑能耗,如照明、采暖、空调、通风、办公设备等。三是休闲能耗,指的是人们在剧场、商场、健身房等非工作场所进行各种休闲娱乐活动时消耗的能源。四是交通能耗,城市居民往返于工作、居住、休闲场所因交通消耗的能源,包括公共交通、私人交通等各种交通方式。对于农村居民的能耗,国合会发布的《中国农村发展中的能源、环境及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也有评估:由于受传统能源消费模式影响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秸秆、薪柴等非商品的生物质能源占农村能源消费(尤其是生活用能)的主导地位。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煤炭、电力、成品油等商品能源消费在农业生产用能和生活用能两方面的比例都在提高,其中,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因此,要在全社会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生活方式的核心是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也就是做到低碳消费。

(一)、低碳消费热

低碳消费是指在社会消费中,不仅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安全和健康,还要满足子孙后代的消费需求、安全和健康。含义有三层:一是倡导消费有助于公众健康的低碳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向崇尚自然,追求健康方面转变。

低碳消费运动,目前正在世界各国蓬勃兴起,据联合国统计署提供的数字,早在1999年全球低碳消费总量已达3000亿美元。在欧洲市场上,40%的人更喜欢购买低碳商品,在美国,77%的人表示企业的低碳形象会影响他们的购买欲望。77%的日本消费者愿意购买符合环保要求的商品。随着低碳消费运动的发展,全球正日渐形成一种“保护环境,崇尚自然”的生活风尚。

1.低碳产品消费热

目前,既没有受到污染又不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产品备受消费者的青睐,人们把这种产品亲切地称为“低碳产品”,1990年进行的两项调查表明,67%的荷兰人和82%的德国人在超级市场购物时考虑环境污染的因素,英国的购物者约半数会根据对环境和健康是否有利来选购商品。消费者有环保要求,零售商也利用环保因素来推销商品,1989年德国的腾格尔曼超级市场集团通知供应商,从1991年起,所有含纤维素的产品和包装品都不得含氯。丹麦的埃尔玛超级市场集团对包装材料的要求更加严格,一切有害的物质都要除掉。

国外已经出现了一批专售无污染商品的“低碳商店”,虽然商品价格较高,可依然顾客盈门。现在形形色色的“低碳产品”越来越多,无论是对成年人还是对少年儿童,低碳市场都在迅速发展。美国1990年大约有600种新的“低碳产品”问世,这意味着,低碳产品的增长速度要比整个新的包装商品的增长率高出20倍。

在这里“低碳”当然不是真指绿的颜色,而是“无污染”、“无公害”、“环境保护”的代名词,是“生命”、“健康”、“活力”的象征。诸如不施化肥、农药种植的蔬菜,用不含抗生素、生长激素和其他添加剂的饲料饲养长成的鸡肉,不含有害物质、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洗衣粉,能够自行降解而安全回归大自然的塑料制品,用回收纸制作的文具用品,用不含氯氟烃物质作制冷剂的冷藏柜,既节省燃料又极易拆卸、回收、再利用的汽车,完全用木、石、土等天然材料建造的住宅等,都属于低碳产品。

2.低碳包装热

目前流行的包装材料和包装方式,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严重污染了环境。如塑料袋、易拉罐等,需要一个世纪才能分解。为此,一些国家已经或准备立法限制易拉罐的制造量和使用量,如意大利政府于1991年开始禁止在其境内使用非生物降解包装物。解决包装问题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为了达到既节省资源又保护环境的目的,许多国家正在积极地研究各种解决包装问题的办法,希望实现理想的低碳包装,即不制造任何垃圾的包装方法,这也是表现在包装上的低碳消费。

现在,对包装方法和包装材料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功。如德国发明了一种用淀粉做的遇流质不会溶化的包装杯,每年节约了制造40亿只塑料杯的材料,这种杯子吃下去不会增加太多的热量,弃置后在自然中也容易分解掉。瑞士有人发明了一种可食用的盘子,这种盘子是用谷物混合制成的,在一次性使用之后,也可以用做肥料或用做牲畜饲料。我国台湾的一位餐馆老板,用小麦为原料,研制出了可食性餐具。

低碳包装的另一个方向是包装材料的再利用。日本的消费者对产品包装一向十分讲究,在低碳消费浪潮的影响下,现在各大百货公司都率先在购物包装上做文章,为了避免更多的树木遭砍伐,东京的一家百货公司开始使用再生纸购物袋,其他公司也纷纷响应,结果用再生纸购物成为一种时髦,从而节约了大量的包装用纸。另一家公司则抓往年轻女性和青年学生的消费心理,率先推出利用具有日本传统色彩的棉质方巾作为包装,这种棉质方巾过去一直是滞销商品,如今,该公司在这种包装方巾上印上森林、长颈鹿、风景名画或受保护的动植物后,竟成了高档百货用品的包装物,解下来之后还可以当做桌布或装饰布使用,同时也使环境意识随着日用商品进入了千家万户。

“回归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是当今一个日益深入人心的口号,并形成了一种回归自然的潮流。当然,这种回归不是简单地回到原始状态的回归,而是各种崇尚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意义上的回归,是人们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顺应自然的生存方式。它主要包括低碳建筑、生态旅游、吃“环境餐”等方面的内容。

3.低碳建筑热

低碳建筑是一种新型的建筑类型,它按照生态平衡的原理进行设计,建造出人、生物和与居栖环境相融合、相弥补的空间,形成多层次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生活和环境更接近,使人的工作更惬意、生活更舒适、健康更有保障,这种低碳建筑,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一种建筑潮流。在这方面,美国的一些建筑师已走到了环保的前列,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他们在设计建筑物时,增加了采用可以循环、可以更新的建筑材料、安装节能的温度调节系统,设法减轻室内空气污染,并把树木、风、水带回市内环境,使建筑物与环境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美国建筑师协会正在制定一份环境材料指南,拟对常用的材料进行化学分析,并列出毒性较轻的替代材料。

4.低碳旅游热

低碳旅游也称为无污染旅游或生态旅游。基于旅游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近来一些国家和地区相继开展了“无污染旅游”,如日本,在国内大力提倡“无污染旅游”。日本富士山是着名的旅游胜地,游人络绎不绝,由于旅游者人人都自带塑料袋,把废弃物放入袋中,再扔到垃圾桶里,所以旅游地山上山下十分清洁。“生态旅游”是指在不损害野生动植物,不危害环境,不破坏地方风俗和人文古迹的条件下,让人们回归自然,进入自然景观,尽情地欣赏大自然的风光美景,享受在深山密林中远足,在激流险滩中跋涉所带来的乐趣,使大家既获得了知识,陶冶了性情,又增强了人们保护自然的责任感,保护了旅游资源。在美国,“生态旅游”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消费的新趋势。

5.低碳饮食热

一向以食肉为主的西欧,越来越认识到多吃肉类的害处。如吃含大量牛肉的饮食而大量吸收饱和脂肪,是引发心脏病、肥胖症和其他失调症的因素。此外,提高牛肉产量必须增加谷物的生产,这就大大增加了对土地的侵蚀。所以,很多“环境保护主义者”都极力提倡少吃肉或不吃肉。欧美发达国家每人平均每年至少吃肉100千克,谷物产量的六成被充作饲料喂养家畜。少吃肉类等于少消耗谷物饲料,还可以间接起到保护土壤的作用。因此,人类根据人们食用数量的需要来发展,使食物比较平衡,既有益于健康,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二)、倡导适度消费与节约消费

1.以适度消费取代无节制的高消费

当西方国家物质匮乏的困境消除之后,人们的幸福指数并没有提高,“相反,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人们失去的宝贵的东西越来越多,人们不仅失去了洁净的生存环境,而且相伴而来的是灵魂的失落。”之所以如此,“其根源在于人们的消费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过度消耗大量的商品,已经完全超出了合理的人类基本需要,因而导致人均物耗的飞速增长,加速了对自然的索取。

占世界人口3/4的发展中国家,也大多正在以发达国家为榜样,用高度的热情发展本国的经济。虽然这些发展中国家目前还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让人民过上发达国家那样充足的物质生活,可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毫无例外地把汽车、豪宅、各种现代化的消费品作为自己追求和奋斗的目标。这种现象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深刻忧虑:如果全世界所有的人都像发达国家的人那样生活,地球资源能够承受得了吗?有人估算,如果按美国的消费水平,地球只能供养15亿~20亿人;也有人估算,如果全球60亿人都像美国人那样消费,则需要5~6个地球才能满足要求。这些估算可能并不十分精确,可是总的结论是十分肯定的,那就是地球上有限的资源不可能满足人类无度的欲望。一位美国学者在1992年向人们发出了警告:“向所有的人推广这种(指美国式的)生活方式,只会加速这个生物圈的毁灭”,“全球环境不可能支持我们当中的11亿人像美国消费者那样生活,更何况55亿人或以后至少可达到的80亿的人口”。人类社会不可持续性消费的严峻后果,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强烈关注,他们呼吁:“现在几乎全人类的物欲都在膨胀,都把自己对无限性的追求这股能量瞄准了物质对象,若干年后,地球会怎么样呢?”

无节制的高消费使人类面临的一个基本矛盾:人类对物质追求的无限性和地球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面对越来越多的人口和人们越来越多的物质追求,地球资源却是日渐枯竭。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地球的矿产资源,将要在未来的50~200年内开采殆尽,也就是说,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在未来的若干年内将要枯竭乃至耗尽。失去了物质资源的支撑,人类文明的链条就可能断裂,甚至人类本身的生存都将成为问题。“实利主义和消费主义所推崇的无节制的物质追求是非持续性的,它必然导致惨重的环境代价,甚至会将人类引向毁灭。”

要避免这种灾难现象的出现,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仅仅靠号召节约用水、用电、垃圾回收、低碳消费、清洁生产之类浅层次的技术性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些细枝末节,而不是从更深、更高的层次上,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予以认真的反思和调整,改变那种毫无节制的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话,就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根本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战略。所以,要想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环境教育推向哲学的层次,上升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的高度。必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支持这种生活方式的生产方式,发达国家必须放弃一部分既得利益,发展中国家也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不能把那些过度消费自然资源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当做楷模和追求的目标。

1992年里约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全球环境不断退化的主要原因是非持续性消费和生产模式”,解决的办法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提高生活标准,减少对地球有限资源的依赖,并与地球的支撑能力取得更好的协调”。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人们节制对物质享受的无限追求,改变目前这种过度浪费资源的生活方式以及支持这种生活方式的生产方式,建立一种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因此,不少学者提出了提倡简朴和节约生活模式的主张,提出用“适度消费”的观念代替“高消费”的追求,推崇简朴节约的生活,推崇以保证获得基本的人类需求为标准的生活方式。美国学者布朗就曾指出:“自愿的简化生活,或许比其他任何伦理更能协调个人、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的各种需求。它是对唯物主义空虚性的一种反应,它能解答资源稀缺、生态危机和不断增长的通货膨胀压力所提出的问题。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实行了自愿的简化生活,可以缓和人与人之间的疏远现象,并可缓和由于争夺稀少资源而产生的国际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