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的概述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
消化管是一条从口腔开始延续为咽、食管、胃、小肠、大肠,最终到肛门的很长的肌性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等部。
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它们都借助导管,将分泌物排入消化管内。
消化系统的基本功能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提供机体所需的物质和能量,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除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可以被直接吸收利用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物质都无法被直接吸收利用,只能在消化管内被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利用。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分解成结构简单、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就叫做消化。这种小分子物质透过消化管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称为吸收。对于没有吸收的残渣部分,消化道就经过大肠以粪便形式排出体外。
消化与吸收
消化与吸收是人们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的重要过程,也就是食物在消化道加工和提取的过程。
消化,就是食物入口后的一系列加工过程,最终使食物的精华——营养成分变成能够被吸收利用的形式。因为消化机理不同,可分为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物理消化主要是指食物的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的混合过程。凭借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化学消化物理消化主要是指牙齿的咀嚼,舌头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即将食物经过化学反应的变化,使之变成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的形式——水溶性的小分子,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淀粉部分在口腔淀粉酶的作用下消化。胃初步消化蛋白质之后再进入小肠,在小肠蠕动及肠液、胰液及胆汁等消化液的共同协助下,将糖、蛋白质及脂肪完全消化。胆汁是由肝脏合成的,经过胆道排入小肠,能帮助脂肪类的消化,因此肝功不良者,不愿食油腻食物。
吸收,就是将食物消化后的可吸收部分,提取其精华,输送到血液的过程。吸收的场所主要在小肠,能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无机盐、水、维生素等。大肠只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等。胃的吸收就更少了,仅是少量的水、无机盐、酒精等。一般少年儿童吸收能力较强,这也是身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吸收后的食物残渣通过肛门排出。
牙齿
(一)牙的形态
牙嵌于上、下颌骨的牙槽内。在外形上,每个牙分牙冠、牙颈和牙根三部分。暴露在口腔内的部分为牙冠,嵌入上、下颌骨牙槽内的部分为牙颈,介于牙根和牙冠交界部分为牙颈。切牙的牙冠扁平,尖牙的牙冠呈锥形,都只有1个牙根。磨牙的牙冠最大,呈方形,有2或3个牙根。每个牙根有根尖孔通牙根管,进而进入牙冠内较大的牙冠气腔。牙根管与牙冠腔合称牙腔或髓腔。
(二)牙的种类和排列
根据牙的形态和功能,可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
人的一生中换牙一次。第一套牙叫做乳牙,从出生后6~7个月开始陆续生长,到3岁左右长齐,共20个。第二套牙为恒牙。6~7岁时,乳牙开始脱落,恒牙中的第1磨牙首先长出,除第3磨牙外,其他各牙大概在14岁左右却出齐。第3磨牙萌出最迟,叫做迟牙或智牙到成年后才长出,有的甚至终生不出。恒牙全部出齐共32个。
乳牙在上、下颌的左半与右半各5个,共为20个。恒牙在上、下颌的左半与右半各8个,共为32个。
(三)牙组织
牙由守本质、釉质、牙骨质和牙髓组成。牙本质构成牙的大部分。在牙冠部的牙本质外面覆有釉质,釉质为全身最坚硬的组织。在牙根部的牙本质外面包有牙骨质。牙腔内为牙髓,由结缔组织、神经和血管共同组成。
肝脏
肝脏是维持生命的重要器官之一,位于腹腔的右上方,重约1500克,由左叶、右叶和胆囊构成。肝脏有分泌胆汁和解毒作用,尤其对人体内蛋白质、糖类、脂肪等很多物质的代谢有重要作用,是人体的重要“化工基地”。
1.对糖代谢的作用。肝脏是维持血糖恒定的主要器官。饮食后,血糖升高,肝细胞将葡萄糖合成肝糖元贮存起来;空腹时,肝糖元又分解成葡萄糖,以提高血糖水准。肝脏还可以把糖变成脂肪,把某些氨基酸和甘油转变为糖元。
2.对脂肪代谢的作用。肝脏是制造胆汁的场所,胆汁经总胆管输送到十二指肠,对食物中的脂肪起乳化作用,使大的脂肪粒变成脂肪微粒,从而加快人体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进程。
3.对蛋白质代谢的作用。血浆蛋白质多数是在肝脏中合成的。肝脏内氨基酸代谢很旺盛,氨基酸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氨对人体是有毒的,肝脏可以把这些氨转化成尿素,由肾脏排泄出体外。
4.对维生素代谢的作用。肝脏分泌的胆汁可以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E、K)的吸收。肝脏可以把胡萝卜素转变为维生素A,人体内的维生素A有95%贮存在肝脏内。
5.解毒作用。肝脏是人体的主要解毒器官。胃、肠吸收来的一些有毒物质、药物以及体内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如氨),可以在肝脏作用下,转化成无毒物质,或氧化分解。
大肠与小肠
大肠长约1.5米,在空、回肠的周围形成一个方框。根据大肠的位置的特点,分为盲肠、结肠和直肠三部分。
大肠在外形上与小肠有明显的不同,一般大肠口径较粗,肠壁较薄,盲肠和结肠还具有三种特征性结构:在肠表面,沿着肠的综轴有结肠带,由肠壁纵行肌增厚形成;由肠壁上的横沟隔成囊状的结肠袋;在结肠带附近由于浆膜下脂肪聚集,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脂肪突起叫做肠脂垂。
小肠小肠位于腹中,上端接幽门与胃相通,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小肠与心互为表里。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盘曲于腹腔内,上连胃幽门,下接盲肠,全长约3~5米,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十二指肠在腹腔的后上部,全长25厘米。它的上部(又称球部)连接胃幽门,是溃疡的好发部位。肝脏分泌的胆汗和胰腺分泌的胰液,通过胆总管和胰腺管在十二指肠上的开口,排泄到十二指肠内用来消化食物。十二指肠呈“c”字形,从右侧包绕胰头,可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等四部分。
胰脏
胰由外分泌和内分泌两部分结构组成。它是人体重要的消化腺,胰液(外分泌)含有多种消化酶,有分解消化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作用。内分泌部就是胰岛,散布在胰实质内(胰尾较多),主要分泌胰岛素,参与调节糖代谢。
胰是一个狭长形的腺体,全长14~20厘米,胰体略呈三棱形,质地柔软,呈灰红色,重量为80.84~116.58克,横卧于腹后壁,约平第1~2腰椎,分头、体、尾3部,各部无明显界限。
胰头为胰右端膨大部分,其上、下方和右侧被十二指肠包围,胆总管在胰头后面的沟内或在胰头与十二指肠降部之间经过,因此胰头癌可因肿块压迫胆总管而出现阻塞性黄疸。在胰头的下部有一向左后上方的钓突,将肠系膜上动、静脉夹在胰头与钧突之间,胰头癌因肿块压迫肝门静脉起始段,影响其血液回流,可出现腹水、脾肿大等症状。回体位于胰头与胰尾之间,较长,占胰的大部分。胰体的前面隔网膜囊与胃相邻,故胃后壁的癌肿或溃疡穿孔常与胰粘连。胰尾较细,向左上方抵达脾门。外科或局部解剖学所指的胰颈,为位于胰头与胰体胰腺泡之间狭窄部分,长约2~2.5厘米,胃幽门位于其前上方,肠系膜上静脉和牌静脉在其后方聚集成肝门静脉。
胰管位于胰实质内,接近胰的后面,与胰的长轴一致,从胰尾经胰体走向胰头,沿途接受许多小叶间导管,最后于十二指肠降部的壁内与胆总管汇合成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在胰头上部常有一小管,位于胰管上方,叫做副胰管,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
胃
胃居于膈下,腹腔上部,中医将其分为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叫做上脘,包括贲门;中部叫做中脘,即胃体部位;下部叫做下脘,包括幽门。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与脾相表里。
胃壁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四层组成,并有神经、血管和淋巴管的分布。
1.黏膜胃黏膜柔软,活体呈橘红色。胃空虚时形成许多皱襞,充盈时变平坦。幽门处的黏膜形成环形皱襞,突向腔内称幽门瓣。胃黏膜可分为三层。
2.黏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有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及神经丛、血管和淋巴管。
3.胃的肌层发达,由内斜、中环和外纵三层平滑肌构成。其中,中层环形平滑肌在幽门处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具有节制胃内容物排出的作用。
4.外膜为一层浆膜,由间皮和少量的结缔组织构成。
胆囊
胆囊分底、体、颈三部,颈部连接胆囊管。胆囊壁由粘膜、肌层和外膜三层组成。粘膜有发达的皱襞。胆囊收缩排空时,皱襞高大而分支;胆囊充盈时,皱臂减少变矮。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细胞游离面有许多微绒毛,胞质内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较发达,顶部胞质内可见少量粘液颗粒。固有层为薄层结缔组织,有较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弹性纤维。皱壁之间的上皮常向固有层内延伸,形成深陷的粘膜窦。好像粘液腺,可分泌粘液。肌层较薄,肌纤维排列不很规则,有环行、斜行、纵行等。外膜较厚,为疏松结缔组织,含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外膜表面大部覆以浆膜。
胆囊管的粘膜有许多螺旋形皱襞,粘膜的单层柱状上皮内散在少量杯状细胞。固有层内有粘液腺,肌层较厚,以环行为主。
胆囊的功能是贮存和浓缩胆汁。肝产生的胆汁经肝管排出,一般先在胆囊内贮存,胆囊腔的容积约40~70毫升。上皮细胞吸收胆汁中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是Na+),经细胞侧面的质膜转运至上皮细胞间隙内,间隙的宽度可按照吸收液体的量而变化,吸收的水和无机盐通过基膜进入固有层的血管和淋巴管内。胆囊的收缩排空受激素的调节,进食后尤其在高脂肪食物后,小肠内分泌细胞分泌胆囊收缩素,经血流至胆囊,刺激胆囊肌层收缩,排出胆汗。
肠道的疾病
肠道疾病十分常见,它不仅原发于肠道,也可继发于其它系统的疾病中。有人统计成人胃肠道疾病约占各种疾病的10%,因此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很大。
临床表现比较常见的有下列几方面:
食欲不振;其原因可能由于肠道的消化、吸收或运动功能发生障碍的缘故。不过,引起食欲减退的原因很多,除了胃肠道疾病外,也可因精神因素、药物反应或其它脏器疾病所致。
恶心、呕吐;高位肠梗阻或肠运动功能异常时,常有呕吐。但恶心呕吐症状也可发生于多种不同的疾病。
腹痛;肠道炎症、肠梗阻、肠穿孔、肠襻缺血等均可出现急性腹痛。肠道肿瘤或慢性炎性病变则常有持续性腹痛。
腹泻;急性腹泻多因肠道细菌感染、细菌毒素或其它有害物质损伤肠黏膜的结果。慢性腹泻则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吸收功能障碍、慢性炎症、肠道运动过速等疾病。
便秘;肠道运动减弱,肠壁肌层张力降低,或结肠、直肠因炎症、肿瘤而致肠腔狭窄时,可引起大便秘结。便秘也可由药物、生活规律的改变、饮食过少过精、食物中的纤维含量过少所引起。所以便秘不一定是肠道有器质性病变的表现。
消化系统的护理
1.危重及进行特殊治疗的患者,如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化晚期、肝昏迷、肝脓肿、急性胰腺炎等,应绝对卧床休息。轻症及重症恢复期患者可适当活动。
2.饮食护理对溃疡病、肝硬化腹水、急性胰腺炎、溃疡性结肠炎等患者,指导食用易消化、高蛋白、低盐或无盐、低脂肪无渣的治疗膳食。
3.当需要进行腹腔穿刺术、肝脾穿刺活检、纤维内镜、经皮肤肝穿刺介入疗法等检查时,应做好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工作。
4.备齐抢救物品及药品。
5.加强心理护理,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安慰工作,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
6.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参照消毒无菌技术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