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我创业我成功
45662000000004

第4章 你是否适合创业(3)

所谓职业资源,即创业者在创业之前,为他人工作时所建立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项目资源和人际资源。充分利用职业资源,从职业资源入手创业,符合创业活动“不熟不做”的教条。尤其是在国内目前还没有像美国或欧洲国家一样,普遍认同和执行“竞业避止”法则的情况下,选择从职业资源入手进行创业,已经成为了许多人创业成功的捷径和法宝。

职业资源不可小觑

对创业者来说,效用最明显的首推职业资源。

昆明的“云南汽车配件之王”何新源,在创办新晟源汽配公司之前,就在省供销社从事相同工作;有名的宝供物流,其创始人刘武原来也是汕头供销社的一名“社员”,被单位派到广州火车站从事货物转运工作,后来承包转运站,再后来利用工作中建立的各种关系,创立了宝供,通过为宝洁公司做物流配送商,一举成为国内物流业之翘楚。

四、敏锐的市场感觉

创业金言

敏锐的市场感觉是一位创业者最大的资本。没有市场,创业成功就无从谈起;没有敏锐的市场感觉,就不能抓住市场先机。所以说,敏锐的市场感觉是一名创业者的立身之本。

创业者的敏感,是对外界变化的敏感,尤其是对商业机会的快速反应。

潘石屹现在是商场的红人,潘石屹成为红人有他成为红人的理由。有谁能够从别人的一句话里听出8亿元的商机,而且是隔着桌子的一句话,是几个不相干之人的一句话?别人不能,但潘石屹能。别人没有这个本事,潘石屹有这个本事。

1992年,潘石屹还在海南万通集团任财务部经理。万通集团由冯仑、王功权等人于1991年在海南创立。冯仑、王功权都曾在南德集团做过事,当年都是“中国首富”牟其中的手下谋士。万通成立的头两年,通过在海南炒楼赚了不少钱。1992年,随着海南楼市泡沫的破灭,冯仑等人决定将万通移师北京,派潘石屹打前锋。

潘石屹奉冯仑的将令,带着5万元差旅费来到了北京。这天,潘石屹在怀柔县政府食堂吃饭,听旁边吃饭的人说北京市给了怀柔四个定向募集资金的股份制公司指标,但没人愿意做。在深圳呆过的潘石屹知道指标就是钱,他不动声色地跟怀柔县体改办主任边吃边聊:“我们来做一个行不行?”体改办主任说:“好哇,可是现在来不及了,要准备6份材料,下星期就报上去。”

潘石屹立即将这个信息告诉了冯仑,冯仑马上让他找北京市体改委的一位负责人。这位领导说:“这是件好事,你们愿意做就是积极支持改革,可以给你们宽限几天。”做定向募集资金的股份制公司,按要求需要找两个“中”字头的发起单位。通过各种关系,潘石屹最后找到中国工程学会联合会和中国煤炭科学研究院作为发起单位。万事俱备,潘石屹用刚刚买的4万元一部的手机打电话问冯仑:“准备做多大?”冯仑说:“要和王功权商量一下。”王功权说:“咱们现在做事情,肯定要上亿。”

潘石屹在电话那边催促冯仑快做决定,“这边还等着上报材料呢。”冯仑就在电话那头告诉潘石屹:“8最吉利,就注册8个亿吧。”北京万通就这样,在什么都没做的情况下,拿到了8个亿的现金融资。”

这就是潘石屹那个“一言8亿”的传奇故事。后来万通在海南做赔了本,多亏了潘石屹这一耳朵“听”来的8个亿,才有了万通的今天。后来兄弟几个又闹分家,于是诞生了潘石屹现在的红石和北京大北窑旁边的现代城。潘石屹能赚到这笔钱不是出自偶然,而是源于他的商业敏感。

1989年,在山城重庆开着一家小五金杂货店的夏明究,忽然发现来买水管接头的人多了起来。他觉得很奇怪,这些人买这么多水管接头干什么用?后来一打听,才发现是一些先富起来的山城人,为了自身和家庭财产的安全,开始加固家里的门窗。买水管接头,就是为了将它们焊接起来,做成铁门防盗。夏明宪发现这个秘密后,立即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他马上租了一个废置的防空洞,买来相应的工具干了起来。一个多星期,他就做了20多扇“铁棍门”,赚了一大笔钱。后来顺着这个思路不断发展,就有了现在的“关心防盗门”,与盼盼防盗门一起,成为中国防盗门行业两块响当当的品牌。

一些人的商业敏感来自耳朵,一些人的商业敏感来自眼睛,还有一些人的商业敏感来自于自己的两条腿。有些人的商业感觉是天生的,如胡雪岩,更多人的商业感觉则依靠后天培养。如果你有心做一个商人,你就应该像训练猎犬一样训练自己的商业感觉。良好的商业感觉,是创业者成功的最好保证。

五、强烈的创业冲动

创业的酋要问题是创业的动机。强烈的创业冲动,对创业成功的美好憧憬,决定了你创业时的工作态度和面对失败挫折的耐受力。

深圳标准市场研究有限公司的一项大型调查表明,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深圳年轻人表现出了极强的创业冲动和工作热情——88%的被访者希望自己的工作更具挑战性,90%的人表示“如果可能的话,我想自己做老板”。

成功创业者的创业冲动,大多来自于现实生活的刺激,是在外力的作用下产生的。刺激的发出者经常让承受者感到屈辱、痛苦。这种刺激经常在被刺激者心中激起一种强烈的愤懑、愤恨与反抗精神,从而使他们做出一些“超常规”的行动。一些创业者在创业成功后往往会说:“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还有这两下子。”

因为想得到,而凭自己现在的身份、地位、财富得不到,所以要去创业,要靠创业改变身份,提高地位,积累财富,这构成了许多创业者的人生“三部曲”。

丝宝集团的梁亮胜现在很有名,上了《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但寻究当年,梁也不过是一打工仔。只是这个打工仔有点与众不同。1982年,梁带着他的太太,和所在内地工厂的其他40多名青工一道被派往香港工作。当时“(梁胜亮)一家在香港只有四五平方米的住房。那是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房子,住了三家人,除去公用厨房、洗手间、走道,房间之小难以想像。他两口子住厅,另两家人各租了一间房,因为别人白天上班时要走厅,他就从厅里拉一块塑料布,留一个过道,他们夫妻两人只能挤在沙发上睡。那时,梁的梦想就是想有个楼花。”

即使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梁还是每天晚上坚持去上学。在香港的3年时间里,梁系统学习了航运、英语、国际贸易和经济管理等课程。后来梁就依靠做国际贸易,向国内贩卖檀香木材淘到了第一桶金,再后来,就办起了丝宝集团,出品舒蕾、风影洗发水等。因为他觉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赚更多的钱,过更好的生活,他要给自己当老板,做自己的主人。而原来一起随他到香港做工的40多个工友,却没有他这样的欲望,所以他们20年前给别人做工友,20年后仍然只能给别人做工友,为别人赚钱。

创业者必须具备的上述5个条件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这意味着,即使你具备这5个基本条件,你的创业之路也不一定会一帆风顺,毕竟客观环境中左右着创业企业生命的偶然性因素层出不穷;但是,如果连这5个条件都不具备,那么创业的失败概率可以说是非常高的。不过,正如上面说到的,创业需要自信心和相当的冒险精神,如果你已经具备了这些基本条件,那就勇敢地迈出创业的第一步吧!

创业心语

梁胜亮站在成功者的角度说:“回头来看,一起到香港的40多人现在都还在工厂里做工,因为他们满足现状,觉得现在做工比原来在国内做工好多了。”

实例链接

浙江民企富豪“变身”轨迹

从乡村的穷小子或偏僻小镇的工人,到今天的富豪,这种悬身份的嬗变,引发了许多人探索关于致富奥秘的兴趣。肇始于上个纪末的全国大力发展民营企业的热潮,使此前一直在国有和集体企业夹缝中小心翼翼生存的浙江民营企业的老板们迎来了扬眉吐气的日子来自全国各地的由政府首脑带队的赴浙江招商团,成了近年杭宁温这些城市饭店里的常客;浙江民营企业家们在媒体上的位置也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即使是最近几年迅速崛起的新锐媒体,也常把某个浙江民营富豪谈企业经营谋略的文章放在显着位置。

可是,透过这些由社会舆论编织的迷人光环,我们分明到富豪们在当时的社会等级里相当“卑贱”的出身。

英雄莫问出处

笔者手上有一份浙江省工商局统计的“浙江非公有企业100强”的名单,在按去年销售额排名的前10位民营企业的老板中,他们创业之前的身份显得相当“寒酸”,这里列举其中8位:鲁冠球——打铁匠;徐文龙——农民;南存辉——修鞋匠;胡成中——裁缝;楼忠福——建筑工人;李如成——农民;郑坚江——汽车修理工;汪力成——丝厂临时工。

从遥远的乡村穷小子或者偏僻小镇的工人,到今天城市里的富豪,这种悬殊身份的嬗变,经常在引诱至今依旧是“布衣”的普通人探索关于致富奥秘的兴趣。

富豪们的共性

以上面8位企业家作为例子,我们来分析一下他们发的共性:

没有靠山,全靠自己白手起家。据笔者掌握的资料,这位企业家都没有“意外之财”的支持。

8人做的都是制造业,而且都是传统行业,

农民或者工人具备的一些优秀品质也有很好的反映,比如节俭,勤劳,精于算计等等。

宏观面上的一些要素也提供了很多的实质性的支持:们大多发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刚刚赶上国有企业逐渐转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转轨期隐含了很多巨大的机遇,抓住的人,就成了今天的富豪,抓不住的人,到今天还是普通人。除此之外,有没有一些内在的更为本质性的东西主导了他们的发财轨迹?

也许,我们可以试着从他们不断变换的身份中读到其中的财富密码。

我们以鲁冠球为例,来看看到目前为止,鲁的身份演进过程:农民——打铁匠——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负责人从(1969年到1979年卜一承包了当时已更名为万向节厂的萧山公社宁围农机修配厂(1980年至1989年)——以1500万元向宁围镇政府买断万向节厂股权(1988年)——创建万向集团公司(1990年)——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榜第四位,总资产5-7亿美元(2000年度)。

一个农民成为一个大型企业集团的老板,花了20多年的时间,这个过程浓缩了一个农民的奋斗史。相似的经历在其他7位老板身上也有体现。

踏准节拍是关键

在这个过程中,尽管身份不断变化,但有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却贯穿至今——掌握稀缺资源的能力。虽然在不同的时期,稀缺资源的内涵是不同的。

从事制造业的创业者,在白手起家的时候,有两件要素必不可少:技术资源和市场销售能力。我们惊讶地发现,这些创业者对于这两件稀缺资源的掌握能力十分强劲,先来看技术这个稀缺要素:如今看来即使是最为粗糙原始的制造技术,在当时却很可能是宝贵的稀缺技术。事实证明,当地的传统工艺往往成为当时最为宝贵的技术资本,因为当时的工业品制造的关键在于民营企业仿制能力的高低。比如永康民间传统的打铁工艺,使永康人在进入五金行业时,拥有远比别的地区更为宝贵的技术人才;相似的情况还有:奉帮裁缝和当今宁波服装的辉煌一脉相承;杭州、宁波的机械工业基础和今天两地汽配行业的辉煌有很大的关联。

而温州老板、义乌商人显然在掌握市场营销能力上十分出色。无论是修鞋匠南存辉还是裁缝胡成中,在补鞋匠走南闯北的时候,累积了两件今后弥足珍贵的东西:熟悉了全国各地的民情,造就了坚韧实干的性格。这也为其以后在全国铺设销售渠道打下基础而在全国游荡的经历往往为他们发现商机创造了必要条件,比如上世纪80年代前期,当时国内五金电器市场供不应求,聪明能干的温州柳市人找到了商机。他们将国营企业弃置不用的机器低价买来,拆卸清洗,再将有用的零件卖给企业,这样简单地一转手,赚回了大把的钞票。后来,头脑灵活的柳市人干脆自己开始生产这些零部件,闻名天下的柳市电器就这样诞生了。

很明显,技术资源、潜在市场网络的形成,还有清晰的私有产权体制,这些在当时极其稀缺的资源掌握在具有艰苦和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手里,财富之门就打开了。

浙江的民营企业攫取第一桶金后,掌握了更为稀缺的资源——先发优势,它包括了比别的地区企业更多的资金、技术、产能,以及更多的软性元素:对市场的理解,对企业的管理能力等等。

在今天,资本已经不成为稀缺资源。从农民或者工厂临时工变身过来的浙江企业家现在拥有的稀缺资源,已变成了企业家和企业的社会美誉度、企业掌握的知名商标、销售网络的竞争力、企业家的战略眼光等等。

因此,如何在当时的条件下掌握稀缺资源,可能是贯穿于浙江富豪的”变身”轨迹的一条主线。

(参考资料:邵捷,上海证券报,200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