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新课程百科知识-弹音论乐
45661000000009

第9章 外国音乐(5)

14世纪以后,由于市民阶层的觉醒,以佛罗伦萨为中心,形成早期文艺复兴的音乐风格的“新艺术”时代,奠定了世俗性的二声部、三声部的抒情歌曲(如牧歌、巴拉塔)、风俗歌曲(如猎歌)及器乐繁荣的基础。当时最大的作曲家是佛罗伦萨的管风琴家、盲人音乐家兰迪尼。这时定量记谱法已经流传。在音乐创作中只承认三度和六度,禁用平行五度和八度;感情丰富的多声部音乐与诗词结合得很紧密。牧歌有器乐伴奏,巴拉塔为三段式结构,猎歌为卡农曲式。这时产生了专业音乐学校,音乐理论得到发展,如威尼斯人扎利诺就是当时着名的音乐理论家。15世纪末是有伴奏的新的世俗歌曲体裁“弗罗托拉”的繁荣时期,16世纪中叶又产生了与它相似的“维拉内拉”。这些歌曲对确立和声性的主调音乐有重要意义。其作者多出自市民阶层,他们的创作反映了人文主义的世界观。

16世纪,意大利音乐由于佛兰德作曲家维拉尔特在威尼斯定居而得到进一步发展。他是威尼斯乐派的鼻祖,也是二重唱和器乐里切尔卡(赋格曲前身)的创始人。维拉尔特和他的弟子们把“弗罗托拉”与佛兰德乐派的复调技巧相结合,创作出新的牧歌。威尼斯乐派对牧歌的贡献给后来的马伦齐奥、杰苏阿尔多和蒙泰韦尔迪的创作以很大影响。这3位音乐家完成了牧歌发展的最后阶段(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牧歌的题材主要是表现爱情生活,但在杰苏阿尔多的牧歌中已经出现了戏剧性因素,蒙泰韦尔迪的牧歌中戏剧性因素更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并且加添了器乐伴奏。在上述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普遍运用了爱奥利亚调式和伊奥尼亚调式,这样大调音阶和小调音阶的地位便得到大大加强。

歌剧艺术中心在17-18世纪从威尼斯移到那不勒斯。以斯卡拉蒂为首的那不勒斯乐派发展了正歌剧体裁,在歌剧咏叹调和序曲等形式的发展上都有重大贡献。但这种体裁后来变成声乐家炫耀技巧的化妆音乐会,削弱了戏剧内容的力量。梅塔斯塔齐奥是18世纪最着名的正歌剧脚本作家,对意大利歌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意大利音乐在18世纪进入由巴罗克向古典主义转变的时期。作曲家在器乐创作中废除了数字低音,探索新的体裁。斯卡拉蒂受法国洛可可风格的影响,写了许多富于个性的哈普西科德奏鸣曲。1709年克里斯托福里(1655-1731年)发明了用小槌击弦的近代钢琴。克莱门蒂奠定了近代钢琴演奏技术的基础。以萨马蒂尼为代表的米兰音乐家们写作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曲,开古典主义音乐之先河。杰出的大提琴家博凯里尼是18世纪交响音乐和室内乐的大师之一。18世纪中叶在那不勒斯产生了歌剧新体裁趣歌剧。它的题材来自城乡民间生活,音乐接近民间音乐,是一种与宫廷贵族的正歌剧相对立的平民歌剧艺术。它的最着名的代表作曲家为.佩尔戈莱西、帕伊谢洛、奇马罗萨。

19世纪开始,意大利四分五裂,政治上反动和受异族压迫,这对音乐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除歌剧外,其他领域的音乐家都到国外活动,其中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帕格尼尼最为突出,他的小提琴曲(特别是《24首随想曲》)优美如歌,富于大胆的幻想和独出心裁的构思,发扬了民族风格。他的演出和创作,对德国、奥地利和法国等欧洲浪漫主义器乐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这时思想进步的歌剧作曲家都倾向于民族解放运动。例如罗西尼的许多歌剧,尤其是1829年在巴黎上演的他的最重要的英雄历史歌剧《威廉·退尔》发出了解放祖国的热情号召。贝利尼的英雄歌剧《诺尔玛》表达了解放祖国的热望,其中的合唱在上演时曾引起听众的强烈共鸣。威尔迪的爱国历史剧《纳布科》《第一次十字军远征中的伦巴第人》《阿蒂拉》中的咏叹调与合唱,鼓舞了意大利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罗西尼、贝利尼和多产歌剧作曲家多尼采蒂革新了意大利歌剧的音乐语言,使它在音调上接近民歌的优美曲调。他们善于创作发挥歌唱家特长的曲调,史称他们为“美声学派”的歌剧作家。这时意大利的着名歌唱家辈出,形成了意大利美声学派的传统。意大利歌剧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在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音乐正剧在威尔迪的《弄臣》《茶花女》中得到发展和深化。威尔迪在他的最后3部歌剧《阿依达》《奥赛罗》《福斯塔夫》中把情节、台词和音乐熔于一炉,将歌剧的现实主义推向更高阶段。19世纪70-80年代,意大利歌剧进入威尔迪派与瓦格纳派之争的时期,当时大部分青年作曲家成了“瓦格纳迷”,常常流之于单纯模仿。这一派的代表作曲家为博伊托,他的歌剧《靡菲斯特》在当时享有盛名。19世纪末意大利歌剧出现了新的流派——真实主义,其代表作曲家为马斯卡尼、莱翁卡瓦洛和普契尼。他们的歌剧题材取自日常生活,主人公多为社会中受压迫的小人物。他们推崇威尔迪和法国比才的现实主义创作,强调音乐的激情和情节的戏剧性,曲调流畅,通俗易懂。但在对题材的处理上常常缺乏深刻性,带有自然主义痕迹。

19世纪末,意大利器乐在德国的后期浪漫派和法国印象派的影响下开始复兴。这时最突出的是钢琴家、作曲家布索尼。他的创作借鉴德国巴赫、舒曼、门德尔松,尤其是勃拉姆斯的传统,与李斯特和瓦格纳相对立。进入20世纪后布索尼提倡新古典主义,在下一代作曲家卡塞拉的创作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卡塞拉是20世纪初意大利音乐界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组织“意大利现代音乐协会”,推动意大利音乐的“现代化”。他创作的大型作品有3部交响曲和3部歌剧,其中最受人们欢迎的作品,是他在1909年创作的以西西里和那不勒斯民间曲调为基础的管弦乐曲《意大利》。意大利器乐复兴的最主要的作曲家是雷斯皮吉。他在配器上受施特劳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影响,在和声上受法国印象派的影响,在结构上则受德国音乐的影响。意大利现代器乐作曲家还有马利皮耶罗,他立志发扬从格列高利圣咏以来的意大利音乐传统,他的交响乐与19世纪的一般交响乐不同,是意大利古典交响乐以现代形式的再现,在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到从印象主义到新古典主义的转变。

非洲音乐

非洲音乐是一个囊括着多种音乐文化的集合概念,通常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黑非洲)源于本土的各种黑人传统音乐,至于撒哈拉沙漠以北(北非)的音乐,则属于阿拉伯音乐的范畴。

口弓演奏

非洲音乐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东苏丹的库施文明。这一铁器时代的文明延续了近千年,影响波及整个非洲。撒哈拉沙漠的岩石壁画表明,非洲的文明及音乐生活可能还要早些,公元前6000-前4000年,非洲就有了原始的舞蹈和兽角号。此后南非的岩石壁画也记录了早期的音乐生活,如布须曼人身披兽皮跳着典仪舞,一些妇女在旁拍手给舞者助兴的画面;巴苏陀人的一位乐师席地而坐,用弓杆敲击琴弦为舞者伴奏的情景;祖鲁人敲击盾牌的场面。

7世纪以后,阿拉伯人征服埃及,伊斯兰教开始在北非和东非沿岸一些地区流传。以后的几百年中,随着阿拉伯人对撒哈拉以南地区的入侵,伊斯兰-阿拉伯文化也对传统的非洲文化,尤其是对西非大草原和东非沿海地带的苏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音乐方面,非洲吸收了阿拉伯音乐的因素,可以说北非和苏丹北部的音乐完全阿拉伯化了,撒哈拉以南一些地区则是不同程度地受到阿拉伯音乐的影响,不少地区还完全保存着自己的传统音乐。

欧洲人在15世纪前后来到了非洲,留下了许多关于非洲音乐生活的记载。如14世纪西非马里宫廷乐师演奏琉特、鼓和号的情景。16世纪贝宁的乐器如象牙号、金属锣、葫芦响器和裂口树锣以及东非埃塞俄比亚及乌干达极为精巧的木琴。他们还目睹了中南非莫诺莫塔帕王国的宫廷歌手如何在小鼓、姆比拉琴和铃的伴奏下,围着国王尖声唱着赞美歌。那时欧洲人就注意到一种几乎遍布非洲大陆的独特的拨奏体鸣乐器——薄片琴。

传统的非洲音乐在西方音乐的冲击下仍被保存下来,并有所发展。如在西非兴起了约鲁巴族的民间歌剧和法语国家的民间歌舞和民间舞剧;各国纷纷成立传统音乐中心,建立民族乐团和民族歌舞团;高等院校也成立研究机构(如加纳大学非洲研究所),以整理、研究、发扬非洲的传统音乐;电台和电视台也开始播放传统音乐。各国在独立日及民族节日中给传统音乐以重要地位;在流行音乐和专业音乐的创作中,也注意运用传统音乐的因素等。从20世纪60年代起,重视传统音乐的趋势更有所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