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峰岭之战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五月,在台州之战中,参将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上峰岭(今浙江临海西北)伏击倭寇的作战。
是年五月,倭寇2000余人自健跳、圻头登陆,掳掠大田(今浙江临海东北),欲攻台州(今浙江临海)。时台州守军仅1500人。戚继光率军迅速进至大田与倭寇对峙。倭寇见无隙可乘,冒雨西窜,欲掠处州(今浙江丽水)。戚继光率兵赶至倭寇必经之地-上峰山设伏以待。初五日晨,倭寇2000余人成一字长蛇阵通过上峰山南侧狭谷,戚继光待其过半,下令开火。戚家军鸟铳突发,居高临下,以鸳鸯阵冲锋。倭寇仓卒应战,大败,退据小山。戚家军一部从后路直抵小山,形成四面仰攻之势,并在北山树起白旗,招降倭寇。数百名倭寇往旗下缴械投降。其余倭寇登上界岭拼死抵抗。戚家军登顶奋击,再败之,余众败逃白水洋。戚家军乘胜追击,将倭寇层层包围,歼敌300余人,活捉寇首5人,缴获兵器1490多件,救出被掳男女1000余人。
浑河之战
努尔哈赤
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四月,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的战争中,在浑河南岸、界凡至南山(今辽宁抚顺县东部)一带击退哲陈等部5寨联军的作战。
是年四月,努尔哈赤率步骑500,征讨哲陈部。时洪水泛滥,行军困难,遂令众兵回寨,只带绵甲50人、铁甲30人继续北进。托木河、章佳、巴尔达、萨尔湖、界凡5寨合兵800人,共同阻御。努尔哈赤所派侦察兵未能及时报告敌情,致行至浑河附近时,联军已在浑河、界凡至南山一带严阵以待。大敌当前,努尔哈赤亲执大旗率先进战。见敌阵不动,他决计下马率其弟穆尔哈齐等4人直入重围,当即射死20多人。联兵虽众,但互不相属。见努尔哈赤来势凶猛,阵营大乱,纷纷渡河逃命。努尔哈赤稍作休息,待后续兵至,重整盔甲,继续追敌,直至胜利。
萨尔浒之战
中国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1619年)春,后金军在萨尔浒山(今辽宁抚顺东)及其附近地区,集中兵力击败明军进攻的着名反击战。
努尔哈赤探悉明军分进合击的企图后,决定采取“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明史纪事本末补遗·辽左兵端》)的对策,集中八旗军精锐6万余人,先破明西路军,以少量兵力抵御其余三路,尔后相续逐个击破。
宁远之战
中国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宁远(今辽宁兴城)军民击败后金军进攻的城邑守卫战。史称宁远大捷。
此战,明军杀伤后金军1.7万人,挫败了努尔哈赤夺占辽西和山海关的企图,是明朝对后金作战的一次重大胜利。
贵阳之战
明天启二年(1622年)十二月,在明平安邦彦之战中,贵州巡抚王三善为解除贵阳受围与叛军进行的一次作战。
是年二月,叛军首领安邦彦亲率数万军包围贵阳。时贵州总兵张彦芳镇守铜仁,都司黄运清驻遵义(均属贵州),贵阳兵力空虚。官军数救不果。至十一月,城中原有民户10万,存者仅1000余人,城中危急。新任贵州巡抚王三善决定分兵三路进援破围:何天麟督兵7000人从清水江进为右翼,杨世赏督兵1万人从都匀(今贵州都匀市)进为左翼;王三善亲自率军2万人,与道臣向日升、副总兵刘超、参将杨明楷等从中路进击叛军主力。王三善连夜进军,十二月四日,前锋刘超率步卒冲入敌营,阵斩叛军猛将阿成,攻夺龙里城,六日,王三善乘叛军不备,率军进击,安邦彦退屯龙洞(贵阳市南),官军攻夺高寨七里冲,乘胜进兵毕节铺(在龙里卫境),参将孙元谟、杨明楷大败叛军,擒获安邦彦弟阿伦,斩首万余级,叛将安邦俊中炮身亡,官军进抵贵阳城下。安邦彦走渡陆广河,贵阳围解。
鸦片战争
战争背景为19世纪初,鸦片开始大量流入中国,流毒极为严重,不仅损害吸食者的健康,造成白银外流,而且还引起银贵钱贱,直接破坏社会生产,影响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鸦片的大量输入,还加深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危机。鸦片贸易使清朝的吏治愈益腐败,军队更加失去战斗力。而白银源源外流,使清朝财政陷入困境。因此,严禁鸦片的主张曾居上风。道光十八年冬,林则徐奉召晋京。道光帝多次召见,授以钦差大臣,赴广州查禁鸦片。1839年6月3~25日(四月二十二至五月十五),林则徐率地方官吏,在虎门海滩将缴获的烟土全部当众销毁。禁烟运动获得初步胜利。
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清政府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2500人赴朝。日本也派兵入朝。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授权驻朝公使大鸟圭介挑起衅端,发动侵略战争。当中日两国向朝鲜出兵时,朝鲜政府和东学党起义军已签订休战和约。朝鲜政府为消除日本出兵借口,于6月13日请求中国撤兵。清政府要求日本同时撤兵。但日本决心扩大事端,继续向朝鲜增派军队,并提出所谓共同“改革”朝鲜内政的方案。大鸟圭介于19日和20日,胁迫朝鲜政府废除中朝通商条约,并驱逐中国军队出境。23日,日军攻占朝鲜王宫,拘禁国王李熙,成立以大院君李昰应为首的傀儡政府。25日,大鸟指令大院君宣布废除中朝两国间的一切商约,并授权日军驱逐屯驻牙山的清军。当天,日本不宣而战,在丰岛海面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同时日本陆军向驻牙山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挑起战争。8月1日(七月初一),中日政府同时宣战。甲午战争开始。
南京之战
1911年(清宣统三年)11月至12月,江苏、浙江革命军联合攻占南京(时称江宁)的作战。
此次战役,苏浙联军团结一致,统一指挥,密切协同,集中兵力,攻占要点,终于以少胜多,力克坚城南京,给清王朝以沉重打击,为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第一次反围剿
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先后调集十一个师另三个旅,分布于樟树、抚州、南昌、靖安、高安、上高及闽赣边地区,由江西省主席兼第9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采取分进合击的作战方针,准备向中央根据地的红1方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争先。
这时,红1方面军有第1、第3两个军团,共约4万人,部署于靖江至分宜的袁水两岸地区,以战备姿态进行群众工作和筹款。在面临敌人大规模“围剿”的情况下,1方面军总前委和江西省行委,于10月在新喻县罗坊举行联席会议,确定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红1方面军总部于11月1日下达了“诱敌深入赤色区域待其疲惫而歼灭之”的命令,随即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反“围剿”的准备。根据红1方面军总部的决定,11月上旬,红军主力从袁水两岸地区转移到赣江以东的新淦、吉水、永丰、安乐、宜黄、崇仁等地,以战备姿态开展工作。与此同时,向部队、地方干部和人民群众进行深入的政治动员,讲清敌人进攻的必然性、严重性和红军实行战略退却、诱敌深入的必要性,说明我们一定能取得胜利的道理以及对付敌人“围剿”的方法,统一思想,消除顾虑,增强胜利信心。
第二次反围剿
蒋介石在第一次“围剿”失败后,于1932年2月派他的军政部长何应钦代行总司令职,权兼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调集18个师另3个旅,20万人的兵力,“以厚集兵力,严密包围及取缓进为要旨”,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作战方针,积极部署对红1方面军的第二次“围剿”。
对第二次反“围剿”的战略方针问题,党中央曾指示:“当着敌人力量尚未集中的时候,我们必须利用优势兵力,去击溃敌人的主力”。红军总司令部在组织决战中,采取诱敌深入苏区的策略,在当时的阶段中(年底及年初)是正确的。
第三次反围剿
蒋介石在第二次“围剿”失败后,于1931年6月21日,亲自带着德、日、英等国军事顾问到南昌,就任“围剿”军总司令,何应钦为前敌总司令,调集23个师另3个旅,约30万人的兵力,准备发动第三次“围剿”。
在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下,中央根据地区红军经过三次大规模反“围剿”,取得了丰富的作战经验,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红军的作战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是:在敌人“围剿”开始之前,积极作好反“围剿”的准备;在强敌“围剿”开始时,一般是先实行战略退却、诱敌深入、造成反攻的条件、尔后转入战略反攻,打破敌人的“围剿”;在战略反攻时,慎重初战,实行歼灭敌的指导方针,作战形式以运动战为主,并与游击战相结合,在战役战斗上实行速决战,集中优势兵力,逐个歼灭敌人;在敌人“围剿”被打败转入守势时,红军转入进攻,依托根据地向外发展,并适时准备打破敌人新的“围剿”等。这些作战原则是在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十六字诀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是建立在人民战争基础上,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作战原则。
第四次反围剿
这次“围剿”,敌人采取的战略是逐次转移重点,实行各个击破,即首先集中兵力进攻鄂豫皖、湘鄂西根据地,得手以后,再转移兵力完成对中央根据地的包围,转入“围剿”的第二个阶段,对中央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达到围歼中央红军的狂妄目地。为此,蒋介石于1932年5月,自任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在准备对我鄂豫皖、湘鄂西根据地发动“围剿”的同时,又组成以何应钦为首的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指挥江西、广东、福建以至湖南的国民党军队,牵制削弱中央苏区红军的力量,配合北线作战,并为大举进攻中央苏区作准备。
第四次反“围剿”,创造了红军大兵团伏击歼敌的重要经验。这次反“围剿”所以能取得胜利,是由于周恩来、朱德等运用前三次反“围剿”的成功经验,坚持正确的作战指导思想-从实际出发,毅然决定撤围南丰,实施战略退却,抵制了“左”倾军事冒险主义方针的结果。
孟良崮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山东省蒙阴县东南孟良崮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进攻作战。
此役,华东野战军在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密集前进的态势下,从战线中央割歼其精锐整编第74师及整编第83师1个团共3.2万余人。这一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鲁中决战”计划,为挫败其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具有决定性意义。
晋中战役
此役历时40天,人民解放军连克县城14座,除太原孤城外,晋中地区全告解放。歼灭了阎锡山的野战军总司令部、5个军部、9个师、2个总队及保警团队、民卫军等共10万余人,保卫了晋中麦收,为日后夺取太原创造了有利条件。
豫东战役
豫东战役是我军所经历的最复杂、最剧烈、最艰苦的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和中原野战军一部在河南省开封及睢县、杞县地区,对国民革命军进行的城市攻坚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战役。也称开封睢杞战役。
豫东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在中原地区进行的一次会战。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和中原野战军一部,连续作战20天,歼灭国民革命军1个兵团部、2个整编师师部、4个正规旅、2个保安旅,连同阻击战共歼灭国民革命军9万余人。削弱了中原国民革命军的有生力量,动摇了其据守战略要地和远程机动增援的信心。同时,也锻炼了人民解放军进行城市攻坚战、运动战和平原地区阻击战的能力。为进一步开展中原、华东战局创造了有利条件。
淮海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和华东、中原军区及华北军区所属冀鲁豫军区地方武装一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江苏海州、西迄河南商丘、北起山东临城(今薛城)、南抵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另两大战役为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之一。当时,国民党军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所部80万人,分布在津浦路徐州至蚌埠段及陇海路海州至商丘段两侧。1948年11月6日,遵照中共中央军委的作战部署,淮海战役总前委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等60万人发动了淮海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