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是后唐贵族李嗣源的女婿,李嗣源一直将其视为心腹。唐庄宗同光四年(公元926年),李嗣源奉命讨伐赵在礼。途中,石敬瑭提出占据汴州反叛的建议,李嗣源予以采纳。唐庄宗死后,李嗣源即位称帝,就是唐明宗。他先后任命石敬瑭为保义、宣武、天雄、河阳、河东节度使。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唐明宗去世,儿子李从厚继位,就是唐闵帝。四个月后,唐闵帝被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杀害。李从珂登基,就是唐末帝。唐末帝对石敬瑭有所猜忌,于是,清泰三年(公元936年),他命令石敬瑭移镇天平。野心勃勃的石敬瑭便与桑维翰谋反。唐末帝下旨讨伐石敬瑭。石敬瑭命掌书记桑维翰起草奏章,请求契丹出兵援助。奏章中提出了愿纳贡称臣、称儿、割地等条件。契丹国主耶律德光答应了。这时卢龙节度使赵德钧也贿赂耶律德光,请求其帮助自己称帝。石敬瑭惟恐事情有变,就派桑维翰为专使去拜见耶律德光。桑维翰面见耶律德光,陈述利害,苦苦哀求,甚至跪在账前痛哭流涕。最后,耶律德光决意出兵协助石敬瑭。石敬瑭带引契丹军队大举进攻,后唐军队溃败,唐末帝自焚而死,后唐灭亡。契丹立石敬瑭为儿皇帝,改国号为“大晋”,史称“后晋”。后晋建立后,石敬瑭依照规定,将包括幽州(今北京)、蓟州(今河北蓟县)、瀛州(河北河间)、莫州(河北任丘)、涿州(河北涿县)、檀州(河北密云)、顺州(河北顺义)、新州(河北涿鹿)、妫州(河北怀来)、儒州(河北延庆)、武州(河北宣化)、云州(山西大同)、应州(山西应县)、寰州(山西朔县东马邑镇)、朔州(山西朔县)、蔚州(河北蔚县)等在内的云燕十六州割给契丹。此外,后晋每年向契丹进贡帛三十万匹。
石敬瑭称帝之后,封桑维翰为宰相,四年后,又命其出任相州刺史。石敬瑭死后,侄儿石重贵继位,就是后晋少帝。当时契丹屡次派兵侵扰。桑维翰派人对少帝说:欲制契丹、安天下,必须重用桑维翰。于是少帝命桑维翰担任中书令兼枢密使之职。桑维翰权倾朝野,地位显赫,收受八方的贿赂,每年有上万银子。开运二年(公元945年),晋少帝生病,桑维翰秘密求见太后,请太后为皇弟石重睿置师傅。晋少帝得知后大怒,将其罢为开封尹。第二年,契丹军南下,张彦泽授少帝之意将其处死。
后来,人们根据桑维翰的故事引申出一句成语“磨穿铁砚”,形容立志攻读或善于笔墨。
四、忍辱负重
陆逊,字伯言,三国时期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起初,他在孙权的将军衙署内任职,做东西曹令史,后来出任海昌屯田都尉,兼管县中政事。当时,县中连年大旱,粮食歉收,他开仓赈济灾民,劝农督桑,政绩突出。吴郡、会稽、丹阳一带经常受山贼骚扰,百姓深受其害。陆逊深入险隘,率军征讨,将山贼一一荡平。
吴国都督吕蒙打算夺取荆州,谎称有病回到京城建业(今南京市)。陆逊去拜见他,对他说:“你的防地和关羽相连,怎么不远远地离开?最令人担心的是没有合适的人接替。”吕蒙说:“你说的没错,可是我病重了。”陆逊说:“关羽恃着勇猛惯于欺凌别人。如今他攻打樊城,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立下了大功,必定更加骄横,思想松懈,只专心北伐进军,忽略我们,听到你病了,一定更加不会有所防备。我们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定然可以成功。你见了主上,要好好商定主意。”吕蒙见了孙权,向孙权提出让陆逊接替自己,而且说:“陆逊计谋深远,才干和能力足可以担此重任。他还没有声望,关羽不会留意他。若任用他,命他不动声色,暗中行事,一定可以成功。”于是,孙权任命陆逊为偏将军右都督,让他代替吕蒙镇守陆口。到了陆口之后,陆逊写信给关羽,对关羽的功德大加称颂,表示自己能得到盟军强有力的庇护是非常幸运的,措辞极为谦恭。关羽本来就不重视陆逊,认为他只是个书生,后生小子,不足为惧。看了来信,他非常高兴,更加松懈,不再有什么防范。陆逊奏报孙权,提出偷袭荆州的策略。孙权依计行事,暗中调动军队,派陆逊和吕蒙为前锋部队,一出兵就攻战了公安、南郡,跟着又占领了宜都、房陵、南乡。关羽当时正在樊城前线,得到急报后,他赶紧回师,但已进退失据,终于败走麦城。荆州全部落入东吴手中。陆逊因为功劳显赫,所以被提升为右将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
为报杀关羽、夺荆州之仇,刘备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征讨东吴。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带领五万人马前往迎敌。刘备从巫峡、建平直至夷陵连营七百里,先派吴班带领数千人在平地立营,显示老弱,进行挑战。吴军将领都纷纷要求出战。陆逊说:“这其中一定有诈,我军只许坚守,静候局势的变化。”果然刘备在山谷中埋伏了重兵,因诱敌不成,只好作罢。陆逊认为刘备军队初来,锐气正盛,应当避免与其正面交锋。敌方求战不得,相持时间一长,自然放松戒备,到那时再捕捉战机,出兵进攻。可是部下的将领不明白他的用意,以为他害怕强敌,胆怯畏战,都对其表示不满。这些将领,有的是孙策时的旧部,有的是公室贵戚,他们倚仗各自的身份地位,不想听从号令。陆逊按剑厉声宣布:“我虽然是个书生,但接受了主上的重任。国家之所以要委屈诸位听从我的指挥调度,是因为我有些过人之处,能够忍辱负重的缘故。各人要严守隘口,不得轻举妄动。军法如山,切莫违犯!”后来,刘备将营地驻扎在山林间,陆逊借机巧用火攻,火烧七百里连营,乘胜追击,大败蜀军,刘备连夜逃回了白帝城。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成语“忍辱负重”,意思是说能不忌他人的怨谤,忍受屈辱,承担重任。
五、百折不挠
桥玄,字公祖,东汉梁国都郡睢阳县(今河南省商丘县南)人。祖父、父亲都曾担任过太守之职。年轻时,他担任县里的功曹。有一次,豫州刺史周景巡视各地,来到梁国,桥玄便去拜见周景,向他陈述陈县长官羊昌的罪行,并请求周景答应让自己做他的从事,以彻底追究和查办羊昌的不法行为。周景很赏识桥玄的胆识和气概,就任命其为从事,派他去处理这件案子。桥玄刚到陈县,便迅速将羊昌的党羽全部逮捕起来,一一审问其贪赃枉法的罪行。羊昌和大将军梁冀的交情一向很好。梁冀飞马发出紧急公文营救羊昌。周景无奈,只好通知桥玄。桥玄将公文压下,并不宣读,而是加速审讯,终于判决了这件案子,用囚车将羊昌押送京城。桥玄从此名声大振。
后来,桥玄被推举为孝廉,出任洛阳左尉。当时的河南府尹为梁不疑,是梁冀的弟弟。一次,因为公事需要,桥玄需到府衙接受咨询查问。考虑到梁不疑可能会因旧事而怀恨报复,倚势污辱,所以桥玄索性辞官回乡。之后,桥玄又出任汉阳太守。当时县令皇甫祯贪污腐败,桥玄把他逮捕,严加审问,并依法将其在冀市处死,举郡震惊。
汉桓帝末年,鲜卑、南匈奴和高句骊相勾结,一起发动叛乱,骚扰边疆。朝廷封桥玄为度辽将军,率军征伐。桥玄到任以后,对士卒严加训练,然后率领将士攻击来犯之敌,敌人溃败。他任职三年期间,边境一直平安无事,无人敢犯。
汉灵帝时,桥玄被封为河南尹,后又升为少府,一直升任为司空、司徒。他向来和南阳太守陈球不和,但当他做了朝廷的三公官职后,却推荐陈球任九卿之一的廷尉之职。
桥玄有一小儿子,才十岁。有一天,他的小儿子独自在门口玩耍,不料被三个手持武器的贼人所劫持。贼人进入屋里,登上了楼,威吓桥玄拿钱来赎。桥玄不答应。司录校尉阳球得到消息,急忙带领着河南尹、洛阳令和士卒赶到桥玄家中,并把那座楼包围了起来。双方对峙着。阳球等担心桥玄的小儿子有生命危险,所以不敢指挥士卒冲上去。桥玄瞪着眼睛大声喝道:“贼人无法无天,我难道能够因为爱惜自己儿子的性命而放纵危害国家的强盗吗?”催促阳球命令士卒进攻。最终士卒攻上去,把贼人杀死了,桥玄的小儿子也被贼人杀害了。桥玄进宫谢罪,请求皇帝向天下宣布:“凡是发生劫持绑架的案子,就把贼人一起全杀掉,不准拿钱财去赎,以杜绝贼人犯罪的门路。”皇帝准奏,颁发了诏书。早年汉安帝以后,法令废弛,京城贼人利用劫持人质的方式进行勒索的案件时有发生,而且无论是豪门权贵,还是平民百姓,无一例外。自诏书颁发之后,绑架案件就完全绝迹了。
当时有一名太中大夫,名为盖升。他对汉灵帝曾经有过恩惠。盖升早年曾任南阳太守,在职期间,贪污受贿达几亿之多。桥玄将此事上奏皇帝,建议将他撤职查办,并将他的全部赃款没收。汉灵帝不但没有理会,还升了盖升的官职,封他为侍中。桥玄见朝政日益腐败,就以有病为借口辞去了官职。
蔡邕非常赞赏桥玄的正直刚毅,所以在所写的《太尉桥公碑》中称赞他“有百折而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后来,人们根据桥玄的故事和蔡邕的赞语引申出一句成语,即“百折不挠”。挠,弯曲,比喻屈服。这句成语的意思是屡受挫折而不屈服,指一个人的品节刚毅。
敬业奉献篇
一、披荆斩棘
二、赴汤蹈火
三、背水一战
四、公而忘私
一、披荆斩棘
汉光武帝年间,有一人名叫冯异,追随光武帝多年,与光武帝患难与共,屡立战功。
刘秀早年进军河北时,事业很不顺利。当时,王郎在邯郸称帝,悬重赏捉拿刘秀。刘秀带着部属由蓟县出发,向东南方转移,晚上在茅屋中休息,十分艰苦。到饶阳无萎亭时,天气寒冷,北风凛冽,战士饥寒交迫,冯异叫人煮了一大锅豆粥给大家吃。第二天早上,刘秀对将领们说:“昨晚喝了公孙(冯异字公孙)的豆粥,饥寒全部消除了。”后来,刘秀一行人来到了南宫县,遭遇狂风大雨,刘秀躲入路旁空屋里避雨。冯异抱来木柴,邓禹生起火,让刘秀对着火堆把衣服烘干。接着,冯异给刘秀端来了麦饭。这两件事,刘秀牢牢记在心里,久久不能忘怀。后来刘秀一行人渡过滹沱河到了信都,冯异奉刘秀之命到河间招募整编军队,回来后被封为偏将军。因他在消灭王郎的战役中战功卓越,因此被封为应侯。
刘秀称帝后,派冯异征讨赤眉军,平定关中,长期镇守长安。当时,有人向光武帝进谗言,说冯异在关中实行专制,威权太重,百姓人心归附,称他为“咸阳王”,要予以防备。刘秀将奏章送给冯异看。冯异看后很惶恐,急忙上奏章给刘秀,表明自己受知遇之恩,一定忠于朝廷,谨慎办事,绝不敢有叛逆之心。刘秀回信安慰他说:“将军和我,道义上是君臣,恩情上就像父子一般,有什么嫌隙?有什么猜忌?不必恐惧!”
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春,冯异奉诏由长安入朝,在朝堂上,刘秀指着冯异对朝廷中的公卿大臣们说:“他是当年我起兵时的主簿,为我披荆棘,平定了关中。”退朝后,刘秀不仅派人给冯异送去了珠宝、衣服、钱帛等,还写了一道诏书奖励他。诏书中说:“危难之中,无萎亭的豆粥、滹沱河的麦饭,这份恩情还未报答呢!”冯异入宫谢恩,和刘秀谈起了往事。他说:“我曾听说,春秋时期,齐国成就了霸业之后,管仲对齐桓公说:‘希望国君牢记着射钩的危难,我也牢记着囚车的忧苦。’齐国的强盛,与君臣们这种居安思危、奋发向上的精神是分不开的。现在我也希望皇上牢记河北所经历的危险和磨难,我也会牢记在巾车乡时皇上赦罪赏识的恩德。”自此以后,刘秀接连好几次召见冯异,对其设宴酬劳。在朝期间,冯异和光武帝一起商定了平定四川的计划,然后奉命回到关中,并将妻儿老小也一起带回了关中。
根据这个故事中刘秀夸奖冯异的话,后人引申出一句成语:“披荆斩棘”,比喻在创业过程中排除万难,艰苦奋斗。
二、赴汤蹈火
生活在西汉时的晁错是颍川郡(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一带)人。他原本是个学者,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之职。任职期间,他根据伏胜的口诵记录并整理了失传的《尚书》,因而升为博士,后又调为太子家令。由于他见识才学出众,所以深得太子的宠信,太子身边的人也都很敬佩他,称他为“智囊”。
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政府部门举荐贤良文士,晁错也被列入其中。皇帝亲自下旨命他们对策(即按皇帝出的题目发表政见)。在参加对策的一百多人中,晁错最为优秀突出,因此他被提升为中大夫。此后,他曾多次上书,向汉文帝提出许多有益于富国强国的建议,其中包括更改法令制度、削减诸侯王封地等。汉文帝虽然并未完全采纳,但却很赏识他的胆略和才识。当时,只有太子刘启对晁错的谋略持赞成的态度,袁盎和朝廷的大臣们全都排斥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