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精粹
文明教师标准
一、尊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二、服从学校组织领导,服从工作分配,尊守考勤制度
三、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执行学校教学计划,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四、积极参加政治和业务学习。
五、安教、乐教、善教,教师之间团结工作。
六、热爱、尊重了解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七、衣服整洁,仪表端正,板书工整、美观,使用普通话教学。
文明
一、文明的含义
(一)文明的含义
文明是与野蛮相对的,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同时也是社会开化和进步的一种标志。不同的时代赋予了文明这个概念不同的含义。在我国古汉语中,“文明”一词早已出现,如《易·乾文言·九二》中就有“见龙在田,天下文明”之语,《尚书·舜典》中也有“壑哲文明”的提法。我国古籍中所提及的文明都具有文采、文藻、文雅、开明、明智的含义,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文明的内涵是不同的。
西方拉丁语中也有“文明”一词,即“Civilis”。它包含两种含义:一是指作为某一特定社会成员的公民所特有的素质和修养;二是指对社会成员有益的教育和影响。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文明”一词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被广泛地使用起来。法国启蒙运动时的思想家孟德斯鸠、卢梭等人认为文明是指民主、自由和平等,是与君主专制、封建等级制度、贵族特权相对立的。美国的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其所著的《古代社会》一书中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即蒙昧时期、野蛮时期、文明时期,认为文明时期是继蒙昧时期和野蛮时期之后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发展阶段。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也有自己的看法,如傅立叶就把整个人类社会划分为蒙昧、宗法、野蛮、文明四个阶段,用文明指代人类社会发展的资本主义时期。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诠释了文明的含义。马克思主义认为,文明是整个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变化的体现和反映,是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文明是在人类能够用文字记载自己的历史以后才开始的,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家庭、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形成而出现的。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的一切成果时也常常使用“文明”一词。这时所说的“文明”是与“文化”的含义相近的。
《辞海》中对文明的释义有三项:一是犹言文化,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二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与野蛮相对;三是光明,有文采。在现代汉语中,文明一般用来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可理解为:一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时代,与蒙昧时代、野蛮时代相对立;二是指人或社会教化、开化的结果;三是指健康、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方式与风尚。
(二)文明的分类
一般来说,从内容上看,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
物质文明是人类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方面的成果,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和保存的所有物质成果。
物质文明主要体现在劳动工具和劳动技术的改进,生产的发展和人的生活的提高。一定的物质文明总是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联系的,是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现实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人类改造和支配自然的能力越强,受自然条件的束缚越小,对自然的依赖性越低,就表明人类的物质文明程度越高,换言之,人类社会距离野蛮、愚昧的状态就越远。
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相应的,也发展了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而这方面的所有成果就称为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的内容表现为两个方面:
其一,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等方面。这方面的成果同物质生产有直接的联系,是物质文明发展程度的直接反映,受物质条件的制约。如党的“十二大”讲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指出:“文化建设指的是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知识水平的提高,它既是建设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同时,它还包括群众性的娱乐活动等等。
其二,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精神文明的此方面与社会物质生产没有直接的联系,而是与社会制度的性质密切相关,受社会制度性质的制约,由社会制度的性质所决定,同时又为该社会制度服务,维护该社会制度的性质。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思想建设决定着我们的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它的主要内容是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理论,是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是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主人翁思想和集体主义思想,是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权利义务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是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和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是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等等。概括起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革命的理想、道德和纪律。”
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物质文明的基础,也是物质文明发展状态的根本标志。物质文明可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和条件,决定精神文明发展的基本状况。因为,人们只有解决了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问题,才有可能进行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等精神活动。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过来的。”另一方面,精神文明不是仅被动地适应物质文明的发展,受物质文明发展的制约,而是对物质文明产生巨大的反作用。二者互为条件,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二、文明与文化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有时也特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属社会现象,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改变。文化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和延续性,新文化的产生总是脱胎于旧文化。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对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在阶级社会中,文化会打上阶级的烙印。文化还具有民族性,民族特征、民族语言、民族性格、民族传统、民族生活方式等,都是民族文化的构成因素,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一面。
从广义上讲,文明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所以,“文化”和“文明”两词有时也可以通用,如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亦可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文明除上述含义外,还专指文明行为等方面,如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道德、讲究礼貌,讲究卫生等,都是精神文明的表现。所以二者的外延是不同的。
三、文明与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