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科学伴你行-建筑奇观
45628900000014

第14章 经典建筑(1)

印度昌迪加尔法院印度的旁遮普省是印度从英国殖民地统治下获得独立后,本世纪50年代印度政府在喜马拉雅南麓山脚下称为昌迪加尔的一片干旱的平原上重新建立的印度最重要的一个省。法国著名建筑师勒·柯布西埃被聘请来作这个新省会的城市规划设计师和建筑设计师。他是印度总理尼赫鲁欣赏的建筑师。这次机会使他大显身手。他把整个城市划分为整齐的矩形的街区,形成一个棋盘式的道路系统,并明确地把各街区分为政治中心、商业中心、工业区、文化区和居住区等5个部分,功能分布非常明确。他还设计了政治中心的好几座主要建筑物,高等法院是其中最早落成的一座,于1956年建成,它的建成曾经引起世界建筑师们的广泛注意仿效。

柯布西埃的主要出发点是不依赖机械的空气调节,而利用建筑本身的特点来解决当地烈日和多雨的气候所造成的困难。法院建筑地上4层,它的主要部分用一个巨大的长100多米的钢筋混凝土顶篷罩了起来,由11个连续拱壳组成,横断面呈V字形,前后挑出并向上翻起,它兼有遮阳和排除雨水的功能;屋顶下部架空的处理有利于气流畅通,使大部分房间能获得穿堂风,这样以建筑物本身的设计方法来解决当地的日晒和雨季问题。

法院的入口没有装门,只有3个高大的柱墩一直支承着顶上的篷罩,形成一个高大的门廊,柱墩表面分别涂着绿、黄和桔红3种颜色,门廊气势雄伟,空气畅通。从入口进去就到了法院的门厅,进入门厅以后是一个柯布西埃经常在建筑中心采用的横置的大坡道,人们可以顺着坡道登楼。一层有一间大审判室和8间小审判室,楼上也有一些小审判室,办公室。另外还有对公众开放的图书馆和餐厅。它的平面形状是一个简单的L形。

法院建筑的正立面上满布着大尺度的垂直和水平的混凝土遮阳板,做成类似中国的博古架形式。到了上部,它们逐渐向斜上方伸出,使和顶部挑出的篷罩有所呼应。整个建筑的外表都是裸露的混凝土,上面保留着浇捣时模板的印痕。柱墩及遮阳板的尺寸特别大,使人感到十分粗犷,像是一座经过千百年风雨侵蚀的老建筑。门廊内部的坡道上也满是大大小小不同形状的孔洞,在其他地方,经常有一些奇怪的孔洞的凹龛;有的还涂上红、黄、蓝、白等特别刺眼的色彩。

法院的建成曾引起各国建筑师的广泛关注。这种巨大尺度的建筑构件,粗壮的入口柱廊,对比色块的处理,粗糙的混凝土饰面,大胆的抽象图案设计所形成的特殊建筑风格,被人们称之为“粗野主义”建筑。

积木堆式住宅在蒙特利尔1967年的世界博览会上,加拿大建筑师赛弗第和他的合作者们设计并建造的一组住宅轰动一时,这座像积木堆成的小山一样的住宅组合体就是所谓的“栖息处——76”。“栖息处”的目的,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要保证每个家庭在现代城市人口高度密集的条件下,生活得舒适些,即得到更多的新鲜空气、阳光和绿荫。在城市范围内给予人们想要到城外去找寻的,而在现代公寓中无法找到的东西。建筑物好像由许许多多“积木块”小单元堆积而成,每一个“积木块”就是一所隔离开来的住宅,经过巧妙安装,在这里每一所“积木块”住宅的屋顶都成为另一所住宅的花园或儿童游戏场所。并且每一家的花园平台都相对独立,相互之间不受别人视线的干扰。

这些建筑由354种标准构件构成,这些构件全部在工厂预制装配,然后在施工现场进行吊装、组合。“积木块”之间用螺栓联结。现在,这里已建成的住宅有158套,共15种类型的“积木块”盒子,高12层。

这组住宅建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的马盖·比埃河岸上,按照规划,这里将建成1000套“积木式”住宅,并有完善的公共活动及商业服务设施。

特大跨度建筑本世纪建筑史上,有两大类型的建筑是前所未有的,它们标志着现代建筑技术的飞跃,它们创造了新的现代奇迹,在它们的脚下,古代七大建筑奇迹的光辉突然黯淡了许多。

这两大类型的建筑,一类是被人们称作摩天大楼的高层建筑,另一类就是大跨度建筑。

所谓大跨度建筑指的是建筑空间看不到密密麻麻的小柱子支撑,而是以巨大的屋盖覆盖着巨大的空间的那类建筑,我们生活中的火车站、音乐厅、体育馆等,就是属于这类建筑。

1967年,三座划时代的建筑富于戏剧性地同时出现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上。一个是赛夫迪的“积木堆式”住宅,一个是富勒的球体网架美国馆,还有奥多的帐篷式西德馆。美国馆和西德馆都属于大跨度建筑。

帐篷式的西德馆属于张网结构,像支帐篷一样,只需要竖几根钢管,拉几根钢索,再铺上屋顶,很快就可以将一个巨大的空间覆盖起来。当然拆起来也一样方便快捷。为了使屋顶透明,一般用特制的塑料透明薄膜做屋顶,沙漠中的吉达机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种结构最适用于大空间,如果用于较小的空间,并且要开门开窗加隔墙的话,反倒成问题了。

联合国城在美国纽约市内的东河之滨,建有一座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国际城市”,这就是城中之城的联合国城。

联合国的建立是本世纪的大事,它是一个权威性的国际组织。在反对侵略的二次大战期间,中国、前苏联、英国、美国联合发表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声明有必要建立一个由一切爱好和平国家参加的、以尊重各国主权与领土完整等原则为基础的普遍的国际组织,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反对侵略战争,促进平等的国际合作。这个宣言发表后,受到各爱好和平的国家的普遍欢迎。经过广泛的磋商,1945年4月6日,在旧金山召开了联合国宪章制宪会议,51国代表经过讨论,一致同意并签订了联合国宪章。同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参加制宪会议的51国为联合国创始成员国。中国不但是联合国创始成员国,而且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拥有否决权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当时美国国会便敦请将联合国总部设在纽约长岛成功湖畔,这就是现在的联合国城。到现在,参加联合国的成员国已增加到179个。

联合国城市的占地面积有109.26亩。这块地皮是由美国大资本家洛克菲勒花850万美元买下,捐赠给联合国总部的。因此,这块领土的所有权已经不属于美国,而是世界上惟一的一块“国际领土”。

联合国城由一支联合国警察部队负责警卫。城中建有一座39层的联合国秘书处大厦,设有各国驻联合国大使的办事处,38层是联合国秘书长的办公室,悬挂着瑞士赠送的“世界钟”,陈列着“阿波罗”宇宙飞船从月球上带回的月岩。

联合国总部门前旗杆上飘扬着179个成员国的国旗。中华人民共和国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迎风招展。正门内院主旗杆上悬挂着一面天蓝色的,以一对橄揽枝环绕着地球为图案的联合国旗帜。

秘书处大厦北边是联合国大会和3个理事会的会议楼。大会会议厅每年举行多次讨论重大国际问题的联合国大会,并对重要议题进行表决。大会主席台上悬挂着巨大的表决器,在各国名下各有表示赞成、反对、弃权的绿、红、黄三色显示牌。在进行议题表决时,台下各国代表团只要在自己席位桌上按动电钮,台上三色灯一亮,就能显示出是赞成,还是反对,还是弃权。

联大会议楼内和两侧大厅里还陈列着各国赠送的纪念品。中国赠送的是绣着万里长城的巨幅壁毯。

会议楼南侧是拥有10万册图书的联大图书馆。整个建筑群四周环绕着花圃和草坪,地下室有餐厅、咖啡馆、书店、邮局、商场等,为这座城市的上万名工作人员、市民服务。

每年有近百万游客买门票进入联合国城参观游览。

波特兰市政厅在80年代的美国办公建筑中,15层高的俄勒冈州波特兰市政办公大楼是最引人注目的一幢,同时也是引起激烈争论的一幢。

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有些怪,一种未曾见过的形象,既不像充斥世界的冷冰冰的火柴盒式现代建筑,也不同于法国凡尔赛宫那样繁琐的古典主义建筑。它平面方形,是个粗粗的方方筒子,如果不是进行了多种的立面划分,并加上色彩和装饰,它简直像一个巨大而沉重的下蹲的实体,一个傻头傻脑的家伙。

建筑的底部是三层厚实的基座,其上12层高的主体,大面积的墙面是象牙白的色泽,上面开着深蓝色的方窗。正立面中央11层至14层是一个巨大的楔形,仿佛放大尺度的古典建筑的锁心石,或者你也可以想象成一个大斗之类的。大斗的中央,是一个抽象、简化了的希腊神庙。大斗之下是镶着蓝色镜面玻璃的巨大墙面,玻璃上的棕红色竖条纹形成某种超常尺度的柱子的意象。柱子之上,正面是一对突出于建筑表面的一层楼高的装饰构件,样子像风斗,而在两侧的柱头之上则是一横条亮丽的深蓝色装饰,好像包装礼品的花带子或者表示密封图章的飘带。大楼的设计者本来还想在屋顶上放置一个古典庙宇式的农村屋顶,可惜未能实现。

波特兰市政厅是一次设计竞赛的中标方案,设计者名叫格雷夫斯,大楼建成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激烈的反应,斥责与褒奖之声此起彼伏。有人严厉斥责它是“时髦的超现实主义”,如果别的建筑师跟着格雷夫斯走,其后果将是“危险”的。1984年,美国建筑师在新奥尔良的年会上,甚至有人特别做了反对波特兰市政厅的徽章,一枚是在印有波特兰市政厅的形象上打上一枚带有红色斜杠的交通禁行符号,另一枚章上写着“我们不掘坟墓”的英文字,在英文中格雷夫斯的名字恰好与“坟墓”写法一样,这句话是一种双关语的玩笑,一方面意思是说我们不是想跟格雷夫斯过不去,另一方面则表示不赞成掘墓式地模仿古典主义的建筑形式。

欣赏格雷夫斯的人说,波特兰市政厅是属于波特兰的,是理智与精神在这个城市的胜利。说这幢建筑代表了一个文化信念,如果住进这幢房子里就再没人想住现代办公楼了。它是想象出来的,而且思想丰富,它也许有些花俏,令人眩晕,但却真正具有量感、气势、高贵、热情等种种魅力。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构造装饰,而是有古典根源和深刻寓意的。

建筑师格雷夫斯同时是大学里的著名教授,还是小有名气的立体派画家和拼贴艺术的喜爱者。他将棕红色、蓝色、象牙色以及各种涵义的装饰构件组合在一起,使这个体态笨拙的大房子成为一幅美丽的抽象拼贴画。

波特兰的人们每天从这个大家伙身边走过,它像一架巨大的音乐播唱机一样,为人们带来浪漫欢畅的气息。不管怎样,比起那些人们看都不想多看一眼的现代建筑,波特兰市政夺要显得有趣可爱得多。

古根海姆美术馆在美国纽约市第五街,有一座与众不同的美术馆,美术馆展览厅部分的外形,很像一个白色的蜗牛倒立在高楼林立的建筑群中,美术馆的主人叫做所罗门·古根海姆。古根海姆家族原籍瑞士,移民美国后经营采矿和冶炼,渐渐发家致富而成为美国炼铜业的豪门,所罗门·古根海姆是这个家族的第二代人物。

所罗门1937年创办美术馆,1947年他委托当时在美国名望极高的建筑师福兰克·赖特设计了这幢都市中的蜗牛。该建筑1959年建成后,吸引了许许多多好奇的观众,他们不仅为美术馆中的艺术品所吸引,更是为大师设计的奇特魅力所折服。当然,也有批评家对古根海姆美术馆加以指责,认为它破坏了建筑景观的和谐关系。不管怎样,它是独特的,它成为人们街头巷尾议论的中心话题,它在人们的脑海中印下一幅永不褪色的形象记忆。1990年10月30日,古根海姆美术馆被正式列为纽约的古迹,它是目前纽约最年轻的古迹,只有31年的历史。

美术馆分成两个体积,大的一个是陈列厅,6层;小的是行政办公部分,4层。陈列大厅是一个倒立的螺旋形空间,高约30米,大厅顶部是一个花瓣形的玻璃顶,四周是盘旋而上的层层挑台,地面以3%的坡度缓慢上升。参观时观众先乘电梯到最上层,然后顺坡而下,参观路线共长430米。美术馆的陈列品就沿着坡道的墙壁悬挂着,观众边走边欣赏,不知不觉之中就走完了6层高的坡道,看完了展品,这显然比那种常规的一间套一间的展览室要有趣和轻松得多。

建筑师赖特多年来一直探求以一条三向度的螺旋形的结构,而不是圆形平面的结构,来包容一个空间,使人们真正体验空间中的运动。他认为人们沿着螺旋形坡道走动时,周围的空间才是连续的、渐变的,而不是片断的、折叠的。为了这个观点,他曾在旧金山设计一家螺旋形的商店,在匹兹堡建一处螺旋形的车库,这次又说服业主,使他相信螺旋形是美术馆最好的形式。

1986年,古根海姆美术馆获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25年奖的殊荣。

落水山庄建筑在山林之中的度假别墅,也许大家已经看过很多,但是建在溪水瀑布之上的别墅,你可曾听说过吗?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叫做“熊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