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破译人类起源之谜
45532400000029

第29章 古尸为什么能保存2000多年而不腐(3)

战国秦汉时期,竹简和帛书并用,为主要的书写材料。帛书、又称“素书”,为一种白色生绢,质地平软,极便书写,但在地下却极易腐烂,因此在考古发现中极为罕见。马王堆三号墓的发掘,使人们第一次见识到它的真面目。

这批帛书的宽度约18厘米。有的先用朱砂划好直行,即所谓“朱丝栏”,然后写字,有的未划行格。字体除个别为篆书外,绝大部分是早期隶书,有的书写十分工整,有的则比较潦草,看来并非出自一人之手。也许,它们就是轪侯公子的日常读物。

从内容来说,帛书主要保存了许多古代历史、哲学文献,以及相当一部分自然科学著作和兵书图籍等。经过整理,发现除《周易》、《老子》有今本传世外,其余多为古佚书。主要有:

(1)《老子》和附写佚书。有甲、乙二本。特别是乙本卷前古佚书,被国外学者称为“填补了我们对中国早期思想史认识上的空白”,“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文献”。

(2)《易经》和附写佚书。帛书《易书》要早于目前所传四家(施、孟、梁、宗)注引的《易书》100年左右。

(3)《战国纵横家书》。共27章,其中11章的内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其余16章是苏秦游说六国的记录,均为佚文。

(4)《五星占》。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书中根据实际观测,记录了从秦始皇到汉文帝75年间五星在天空中的运行位置,推算出了它们的公转周期,无论在推算数据的准确性和成书时间上,都比《淮南子·天文训》和《史记·天官书》早而且准确。

(5)《相马经》。主要是关于相马外形学的论述。它是汉武帝输人大宛马以前的著作,比传世的《相马经》早600多年,且大多数为后者所没有。

(6)《五十二病方》及卷前佚书四篇。内容主要包括经脉和医学等诸方面。佚书成书时间早于《黄帝内经》,填补了先秦医学史研究的空白。

(7)导引图。图前有一段关于医理方面的论述,图上分四排绘出40多个男女的各种运动姿态,当为后世气功和武术的先声。

(8)地图,共三幅。第一幅是《城邑和园寝图》,画中地形估计是轪侯家族墓地及其周边地区;第二幅为《长沙国南部地形图》,绘有山脉、河流、道路、居民点等,范围大约为湖南南部潇水流域。地图比例已达17万分之一到19万分之一,反映出当时较高的测绘水平;第三幅为《驻军图》,主要在地形图上绘制了兵力布置情况,采用黑、红和田青分层设色,是世界上现存最早,具有相当水平的实用彩色地图。

世界上最早的地图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幅绘在帛(丝绸)上的边长为96厘米的正方形地图。地图没有标注绘制的年代,但马王堆三号汉墓是公元前168年下葬的,此图绘制的年代当在此以前。据考证,该图大约绘制于日后末年,即公元前180年左右,距今已2160多年了。

这幅地图的方位为上南下北,与现在的地图上北下南恰恰相反。地图所包括的范围是东经111~112度30分、北纬23~26度之间,地跨今湖南、广东、广西三省区,具体地点大致是今天广西全州、灌阳等地以东,湖南双牌县以南,广东连县以西,南至广东珠江口外的南海。地图有主区和邻区的明显划分:主区详细,邻区简略。主区是汉初诸侯吴氏长沙国的南部,即今天湖南湘江第一大支流潇水流域(地图上叫深水)和九嶷山一带。邻区是汉初诸侯南越国的辖地,主区的比例大致为17万分之一至19万分之一,如果用当时的度量制计算,大约图上一寸相当于实地5000米,即为一寸折十里的地图。邻区的比例大致为主区的3倍,地图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作为自然地理要素的山脉、河流,又有作为社会经济要素的居民点、道路等,而山脉、水系、居民点、交通网四大要素,正是现代地图的基本要素,所以,这应是一幅相当于现在的大比例尺的地形图。

地图绘制的水平很高,它已经用了统一的图例。全图共有80多个居民点,分为二级,即县级八个,乡里级70多个。县级用方框符号表示,乡里级则用圈形符号表示,同级符号也有大小的区别,这应是居民点大小不同的表示。用方框和圆圈区分居民点的行政等级,一直沿用到近几十年以前。地名注记在方框和圆圈之内,读者一目了然,不会混淆,现代地图采用小符号,只好把地名注在符号旁边,但在居民点稠密处,则容易误读。图中用直线或虚线表示道路,共有20多条,在县城之间以及重要乡里之间,均有道路相通,水道则用弯曲的由细而粗的均匀的线条表示,图中绘制了大小河流30多条,其中九条注明了河流的名称,有的还注记了河流的源头。把帛书地图与现代的地图比较,我们发现河流的骨架,河系的平面图形,河流的流向以及主要的弯曲均与今图大体相似。2000多年前我国地图测绘水平精确到如此程度,真叫人吃惊!图中山脉的画法很科学,它不仅用闭合的曲线表示山脉坐落、山体的轮廓,以及延伸方向,而且还用月牙形、柱形等符号表示山簇、山峰、山头、山谷等内容,尤其是九嶷山采用了类似现代等高线的画法。山脉的这些表示方法,比宋至明清地图采用人字形画法和山水画中山的画法要好得多。

从地图的内容看,这是一幅经过实地勘测的地图。但地图主区所绘的是一个万山磅礴、高山深水的地带,地形是如此复杂,但地图的比例的准确性很高,例如河系的平面图形、山脉的走向、城市的方位与现在同一地区的地图大体相似。两千年以前,绘出了如此高水平的地图,在世界地图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在时间上,也还没有发现比它更早的地图。所以,它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绘在绢帛上的地图。

全世界现存最早的天文专著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本天文专著,一本叫《五星占》,另一本叫《天文气象杂占》,这都是目前世界上保存下来最早的天文专著。

《五星占》是关于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这五大行星在天体运行的记载,它指出金星的会合周期是584.4日,比现今天文学家所测得的583.92日,只差了0.48日,误差只有万分之几。而土星的会合周期,帛书记载为377日,与今天测得的378.09日亦非常接近。帛书谈到金星的会合周期说:“五出,为日八岁,而复与营室晨出东方。”也就是说,金星的五个会合周期刚好等于8年。并且,帛书还利用这个周期列出了秦始皇元年到汉文帝三年之间,共70年的金星动态,也就是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177年的金星动态表。1965年我国翻译出版的法国著名天文学家弗拉马利翁的《大众天文学》第二册里说:“8年的周期已经算是相当准确的了,事实上金星的五个会合周期是8年减去2天10小时。”弗拉马利翁还利用这个周期预报了20世纪后半期到21世纪初金星的动态。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中国在2200多年以前,一个没有留下名字的中国天文学家,就发现了这个周期,并利用这个周期列出了从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至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间共70年的金星动态表。据考证,《五星占》的内容是战国时期《甘石星经》的内容,而《甘石星经》成书的年代为公元前370年至公元前270年,比世界最早的天文学家伊巴谷还早两个世纪,所以,《五星占》应是目前发现的全世界最早的天文专著了。

帛书《天文气象杂占》里的精华就是它有29幅彗星图。20多年前,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他编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部分《天学》中谈到彗星时,引用公元1644年我国手绘的一幅彗星图时说,他不知道北京明清两朝的档案中,是否还有这种手绘的彗星图。他认为公元1644年这幅彗星图就是我国最早的彗星图,但他根本没有想到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绘出了29幅彗星图,而且完好地保存在马王堆汉墓内。这些彗星图都绘有彗核、彗发和彗尾,十分科学,而且这些彗星图都是头朝下,尾朝上的,这是因为彗尾总是背着太阳的缘故。这一规律在国外直到公元1531年才由欧洲人波特尔·阿毕安发现,我国比他早发现1700多年。在国外,直至公元66年才有一个出现在耶路撒冷上空的彗星图;欧洲直到1528年还把彗星画成一个怪物。而我国的彗星图还早了200多年,比西欧则早了1000多年。由此可见,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29幅彗星图是全世界最早的彗星图。

我国现存最古的医方——帛书《五十二病方》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书《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医方。

《五十二病方》写在高约24厘米的半幅帛上。书首有目录,正文每种疾病都有抬头的标题,共52题。每种疾病题下分别记载各种方剂和疗法,少则一二方,多则20~30方不等。疾病包括外科、内科、妇产科、小儿科、五官科的病名。治疗方法主要是用药物,也有外科手术、炙法、砭法、角法、熨法及按摩法。书中涉及药名247种,其中一半是《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两书中所没有记载的。医方达283个之多。药的剂型有汤、散、丸、酒、膏等。《五十二病方》内容极其丰富,对于当时的广大人民来说,真是灵丹妙药。

今天人们认为外科手术是西医的事,中医只用汤药。但是,《五十二病方》中记载了外科手术。如“牡痔”一题记载:“巢塞者,杀狗,取其脬,以穿籥,入中,吹之,引出,徐以刀割去其巢,治黄芩而屡傅之,州不可人者,以膏膏出者而倒悬其人,以寒水溅其心腹,人矣。”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人的直肠内有了痔疮瘤子之类,就杀狗取出膀胱,套在竹筒上,从人的肛门插入直肠内,用嘴吹胀,将直肠下端患部引出,然后开刀割去患部,在伤口上敷上黄芩。如果直肠不能复位,就涂上膏,使其润滑,倒悬其人,再用冷水溅其心腹,以刺激腹腔,令其收缩,直肠就自动回到腹腔里去了。除此外,还记载了烧灼、结扎、瘘管等搔抓和结扎摘除等手术。说明我国外科手术在2000多年前已经很进步了。

医书中关于用水银软膏治疗肿痛和皮肤病的疗法,是世界医学史上一项重要的发明。在国外,直到公元12世纪才发明这种疗法。

医书中已经有了辩证施治的观念,如对疽病的治疗,有这样的医方:“治白蔹、黄耆、芍药、桂、姜、椒、茱萸、凡七物。蛆疽倍白荃疽黄耆、肾病倍芍药,其余各一,并以三指大撮一人杯酒中,日五六饮之。”这个方子有七味药,针对不同疽病的需要,调整药的比例。这种辩证施治的观念,是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发现。

医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医学方面通过长期实践取得的光辉成就。它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一项历时2100年的古科技试验

在马王堆古汉墓发掘过程中,考古专家们的工作认真而有序,对每一件出土文物物品都编上号。同时也发现了奇观——保存2100年之久的杨梅色泽紫红夺目,有如新摘。藕片如新切,漂浮水上,绿叶如新落之叶,翠绿油然。然而,一接触空气,转眼间一切全变,面目全非,随后消失。这是多么神妙的景象,相当于古人做了一项历时2100年的试验。下面介绍其详细情节。

当考古人员打开1号汉墓东边箱编为133号的陶罐时,人们有些惊奇地发现罐内装有紫红色的杨梅,而且还有果柄,竟和新鲜的差不多。

人们小心翼翼地把陶罐搬出椁室。然而,在搬动的过程中,因为罐内的水在动荡,紫红色的杨梅果肉离开了果核,颜色也变得暗淡起来。在场的人们无不懊丧地看着这变化的一幕。真是可观而不动也!这些变化也给人们留下了遗憾。

另一件编号为100号的云纹漆鼎搬上来,人们打开盖一看,鼎内有半鼎莲藕片浸泡在水中。2000多年前的藕片和今天的新鲜藕片居然没有什么差异。但是,使人不解的是,随着搬动次数的增加和暴露于空气中时间的延长,鼎中的藕片在不断地减少,待到从马王堆运回省博物馆,藕片竟然全部神奇般地消失了。

人们疑虑:紫红的杨梅和漂浮的藕片在地下2000多年新鲜如初。为什么一见天日便分崩离析,并且神奇地消失?

专家们分析认为,出土时清晰可见的杨梅藕片,其时其内部纤维早已腐溶,仅仅保存了一个完整的外形而已。如果人们这时不去晃动它,而又避免空气的氧化作用,其外观是不会改变的。

专家们分析还认为,紫红的杨梅和漂浮的藕片正说明了长沙地区2000多年来很少发生地震,尤其是大地震更是少见。如果经常发生地震,间或还有大的地震发生,杨梅和藕片早就会发生改变。湖南的地震历史资料似乎也验证了这一解释。从东汉至1972年间,湖南发生3.5级以上的地震仅60次,具有破坏性的地震仅有9次。这种解释也许是正确的。但是藕片消失之谜,恐怕是与见光和与空气接触有关,与振动的关系应是次要的。

在发掘3号汉墓时,当一点点挖掘白膏泥时,突然间发现白膏泥中有嫩绿的新鲜树叶。

人们惊异了。人们首先怀疑自己的眼睛。

这不可能是2000年前的绿叶。2000年前的绿叶怎么可能不腐烂呢?肯定是发掘时一阵风把绿叶从别处刮来的,甚至是从山上的树上刚刚掉下来的。

发掘的人说是白泥膏中发现的。围观的人不信。于是有人提议:“再挖一下。如果能再挖出树叶来,就说明刚才的是真的。”

在众目睽睽下,挖着挖着,奇迹又出现了:有人喊:“看!”,果然又发现了几片嫩绿的新鲜树叶。

人们投以惊讶的眼光,“真像是刚从树上摘下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