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破译人类起源之谜
45532400000018

第18章 基建工地上的惊人发现(2)

夏商文化的分界——偃师商城

安阳殷墟的发掘以及郑州商城、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极大地鼓舞着夏商文化的探索者。既然夏商的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夏王朝是什么时间灭亡的?商又是什么时间建立的?关于这些,文献中记载只言片语,没有一个具体的答案。因此,夏商文化的分界只有靠考古学的手段来解决。令人欣喜的是,在1983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占研究所在偃师尸乡沟发现了一座商代城址,并通过十多年的考古发掘,城址的大致轮廓已经探明,大量的文化遗迹被揭示出来并被证实——它就是商汤灭夏后所建的第一座都城。

偃师市西4千米的塔庄和高庄一带,北依临山,南邙洛河,东阻成皋,西挡崤函,依山带水,地势平坦,是人们生产、生活理想的地方。素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誉。其中高村附近地势隆起,当地人相传是商汤王建都西毫的地方;塔庄附近有一漫坡低洼的地方,叫尸乡沟。就是在这个地方,1983年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尸乡沟,即东汉班固记载的汤都西毫的故城,终于找到了沉睡3000多年的商代城址,发现了城内的宫殿遗址,并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这是我国考古界在夏商研究工作方面取得的一次重大突破,引起学术界的轰动。1988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

偃师商城的布局

考古发现,堰师商城城垣平面呈南北长方形,东墙南段内收,南墙已被洛河冲毁。南北长1700余米,东西宽度不等,最北部宽为1215米,中部宽1120米,南部宽740米,总面积约为190万平方米。在城墙的四面,目前已找到7座城门,其中北墙正中1座,东墙和西墙各3座。城内有纵横道路若干条。已发现东西向大道5条,南北向大道6条,与城门的方位基本对应。

在城内南部地势较高的平地上发现有3座城址。居中的为宫城,平面近方形,四周有2米厚的夯土墙,周长800多米。四周以3米厚的夯土墙相围,南面开一大门,围墙中部是一座长宽数十米的主体宫殿,左右两侧配置有两座侧殿。前面是笔直的大道直通南门之外,在大道的两旁和主体宫殿后面还有多座宫殿建筑,有的面积较大,有的面积较小,左右对峙。这些建筑错落有致,共同围绕着主体宫殿,组成一个庞大的宫殿建筑群。宫城内还有多座水井和较完备的排水系统,它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条用石板垒砌或上铺木料封益的排水暗渠,其中一条长800米,其工程构思巧妙,令人叹为观止。另外两座小城分别位于宫城的东北和西南,平面皆呈方形,面积稍小,边长近200米,周围都有2米厚的夯土围墙,城内布满了长条形房屋建筑,可能是武库、仓廪或防卫和拱卫城。

1996年5—11月,僵师商城的发掘再传捷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文物工作队在偃师商城东北隅清理出了商代的城墙、城壕、道路、墓葬、陶窑、排水沟和灰坑等遗址,出土一批陶器、铜器等。城墙的顶部,存宽14米,基部宽19米,现存高度2.3米。夯土层平整规划,土质致密坚实,护城坡由人工夯筑土层和人工铺筑料礓土层构成,城墙外侧有城壕。在城内则发现一座保存较好的商代陶窑,窑体下半部分保存完好。在城墙内侧护城坡顶层发现有一层人工铺垫的硬面,内含大量料礓石颗粒,已经长期践踏形成路面,且在路面上近城墙根部发现两道顺城墙而行的车辙印,轨距约1.2米左右。商代前期车辙印的发现,将我国车子的使用时间大约提前300年,这不仅证明我国商代前期已在城市中使用了双轮车,同时亦可推测古文献记载商汤灭夏桀时使用了战车及夏人发明了车子等,当为史实。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继1996年的发掘之后,偃师商城的考古又获重大突破。在偃师商城的中部和南部,新发现了更早的小城,即“内城”,其平面呈纵长方形,南北长1100米,东西宽约740米,城墙体宽约6~7米。建筑方法与大城城墙基本一致,其南墙和西墙的南段同大城城墙重合。通过对南墙和西墙的发掘证明,小城的修建早于大城。这就确认了偃师商城有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垣。宫城的城墙至少经过两次扩建。据此证明偃师商城的宫殿起码可分为三个时期。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偃师商城遗址又发现一处商代早期池苑遗迹。遗迹位于偃师商城宫城的北部,规模壮观,城市水利设施保存完好,为我国最早的帝王宫殿池苑遗存。其主体是一座人工挖掘、用石块垒砌成的长方形水池,水池东西约130米,南北宽约20米,深约1.5米。在水池的东西两端,各有一条渠道与水池相通并连接护城河,形成一个完整的水系。在帝王宫殿的附近凿渠掘池,引水造景,形成“青林重复,绿水弥漫”的御用池苑,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群落不可缺少的园林陪衬,因而成为我国古代帝都的重要内涵。汉唐长安城、汉魏洛阳城、唐东都洛阳城、宋汴梁城、元大都以及明清北京城,无不在宫殿区附近开辟御用池苑。偃师商城帝王池苑的发现,说明一脉相承的中国古代都城御用池苑的建筑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商代早期。

尸乡沟商城内还发掘不少商代墓葬,出土一些青铜器和大批陶器。在宫城基址内出土有铜镞、玉镞、釉陶和卜骨等。在门内侧发掘的商代中期墓葬中,出土有铜聱、铜戈、钢刀、玉璜和陶鬲等一批珍贵文物。

偃师商城发现的重大意义

偃师尸乡沟商城的发现,以其城墙规模巨大,城内宫殿建筑雄伟,结构严谨,保存完好,出土遗物丰富多彩而令人赞叹和馆服。尤其是由大城、内城、宫城构成的三重城垣,像这样规模之大、内涵丰富的商代城址,考古发现的只有郑州商城和安阳殷墟。因此,可以认定该城并非一般的村落,也不是一般的方国小城,而是一代王都。至于尸乡沟商城的年代与性质,曾有多种说法:有认为是汤都西毫,或认为是大甲所居的桐宫或桐邑,也有人说是商代早期为镇抚夏人所营建的军事重镇、陪都、别都。

综合分析,偃师商城作为汤都西毫的可能性最大。从文献记载来看,《史记·殷本纪》正义按:“毫,偃师城也。商丘,宋州也。汤即位,都南毫,后徙西毫也。”《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僵师西毫,汤都也。”《书·胤征》孔疏引郑玄注:“毫,今河南偃师县,有汤亭。”《汉书·地理志》河南郡偃师县条下班固自注云:“尸乡,殷汤所都。”《括地志》云:“毫邑故城在洛州偃师县西十四里,本帝喾之墟,商汤之都也。”又云:“宋州谷熟县西南三十五里南毫故城,即南毫,汤都也。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为景毫,场所盟也,因景山为名。河南偃师县西毫,帝喾及汤所都,盘庚亦徙都之。”偃师尸乡沟商城的发现与上述文献记载如此惊人的一致,绝非偶然。而且,在这一带发掘的唐墓中,曾出土有唐景龙三年(709年)的《唐故处士陇西李君墓志铭并序》碑和《唐故荣阳郑夫人墓志铭》,墓志中也称此地为“西毫”或“亳邑乡”,与文献记载不谋而合。考古材料和文献记载所证实的“偃师商城即汤都西毫”这一观点得以确立,便为夏商文化的分界提供了可靠的标尺,从而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长期萦绕在人们心中的谜团可望由此而得以解开,它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北京周口店遗址发现发掘纪实

龙骨与周口店

龙骨,顾名思义,就是指龙这种动物的骨骼。在我国,龙的各种传说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其最初的形体与蛇极其相似,二者之间应该有一定的渊源。后来,龙被一步步神化,以至成为中国古代封建帝王的象征。那么,龙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古代史书中常有“龙现于某地”的记载,宋人罗愿撰《尔雅翼》记述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掌似虎、耳似牛”。实际上,人们在各种各样的占代遗物中看到的龙的形象并不相同,尤其在不同的时代更有明显的差别,证明龙的形象并不相同,尤其在不同的时代更有明显的差别,证明龙的形象是杜撰出来的,真正的龙不只是我们,恐怕连好龙的叶公也没有亲眼见过。既然龙是虚构的,那龙骨又从何而来呢?在我国,约公元前5世纪成书的《山海经》中就有关于龙骨的记载。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龙骨被看作与蛇蜕相似的龙蜕。直至公元11世纪,宋人苏颂的《图经本草》中,才明确指出龙骨并不是龙蜕,而是龙死后的遗体的骨、角、齿等坚硬的部分。唐人颜真卿、来人沈括在各自著作中分别提及了龙骨与化石的关系,认为龙骨并非龙的骨头,而是一种未知的古代生物化石。在此后腐朽的明清封建王朝的统治下,科学探索和研究遭到压制,中国人对龙骨的认识水平停滞不前。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龙骨就是远古生物化石的认识才作为现代科学的一部分由西欧传人中国,或由西欧经日本传人中国。在这之前,中国人一直把龙骨作为一味中药使用,愚昧的村民偶尔从土中掘到后,将其全部砸碎再卖给药材铺牟利,无数珍贵的古生物化石就这样被研为粉末,倒人病者口中,进入病者的肠腹,最后重新回归泥土。这对中国最初形成的古生物学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直到西方现代科学传人以后,人们才认识到,龙骨并非龙的骨头,而是远古时期的脊椎动物化石,尤以哺乳动物骨骼化石最多,有鹿、马、羊、象、犀、牛等各种动物。正如旧中国许多重大考古发现一样,龙骨的秘密也是西方人最早发现的。当时,欧洲大陆上的德国发现了尼安德特人,亚洲的爪哇岛上发现了爪哇人,但众多学者对此议论纷纷,有的支持,有的反对,谁也说服不了对方。这时期,一位德国医生来到中国北京行医,他叫哈贝尔,他虽然对古脊椎动物学并无研究,但是北京中药铺里的龙骨还是引起了他的兴趣。他知道这些是古生物化石,而且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于是陆陆续续买了许多。后来,义和团来了,八国联军来了,北京城里一片混乱。哈贝尔医生无事可做,就收拾行李回国了,他的行李中就有一箱龙骨。回到德国后,他把龙骨送给了德国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施洛塞尔教授。这位教授仔细研究后,竟从中找到一颗远古人类的牙齿!在当时的背景下这个发现太重大了!它无疑为古人类的最早出现提供了新的证据。为了慎重起见,施洛塞尔教授最终说它是类人猿的牙齿化石。从此以后,中国的龙骨成为施洛塞尔教授魂牵梦绕的东西,他无时无刻不在向往能够到中国,到北京去,亲自揭开这个秘密,为已发现的古人类化石提供完美无缺的证据。可德中相距遥远,加上战乱频仍,这项计划一时难以实施,但它为日后的工作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契机。远古的北京猿人在经过几十万年的沉睡之后,开始向我们一步步走近了!

龙骨被认识特别是类人猿的牙齿被发现之后,因为系中药铺中购得,一时难以确定产地。因为华北盛产“龙骨”,它的发现地又在北京,故化石产自华北是可以肯定的。但是究竟产于华北地区的何地呢?的确又费人思量。一些国外古生物学家思考之余,开始注意寻找北京龙骨的出土地。

1914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接受当时的中国政府聘请,来华担任矿政顾问,协助开展煤田及其他矿产的调查工作。但是这位先生并没有为中国找到多少矿藏,却整年整月地东奔西跑,热衷于调查古代文化遗址,发现史前动物及人类遗迹,更是念念不忘北京发现的龙骨。他始终相信施洛塞尔教授的鉴定,深知弄清龙骨产地的重要性。为此,他几乎使出了浑身解数。他给在华的外国人写信,要求提供龙骨出土线索;他甚至招募了一批技工,授以简单的化石知识之后,让他们分赴河南、甘肃、山西等地寻找化石。他通过这种方法得到了大量的化石,并把化石通通运往瑞典,交给维曼教授研究,但化石中却没有发现类似人类的骨骼化石。安特生仍不死心,东寻西找,企冀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找到那魂牵梦系的特殊“龙骨”!

命运之神最终眷顾了这位不懈追寻的人。一次偶然的机会,安特生巧遇了化学家格雷戈·吉布,这位化学家拿出了一些龙骨碎片给他看,并告诉他这是从北京西南的一个小山村附近的山上采集的,那座小山叫鸡骨山,那个小山村——就叫周口店。这件事情给安特生以极大的鼓励,时隔不久,他特意到周口店鸡骨山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考察,使用的交通工具则是驴子。鸡骨山在周口店村西南,是一座石灰岩构成的小山,化石就发现于山上一种深红色砂质泥土里。安特生采集到一些动物化石,但个体都较小,也没有更大的意义。北京人化石究竟在何处呢?安特生苦苦思索着离开了周口店。他却料想不到,北京猿人化石就在不远处向他微笑,等待他的到来,但驴蹄声得得远去,夜色迅速笼罩了小山村,北京人化石重新开始了漫长的等待。这时,安特生派出的技工在河南发现了很多三趾马化石,这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他的注意力。直到三年之后,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来中国配合安特生工作,安特生才重新安排他到周口店发掘鸡骨山,体验一下中国的农村生活,为日后开展工作打下基础。就在他们发掘鸡骨山的时候,当地一位农民好奇地看着他们刨刨挖挖,当得知他们寻找的是“龙骨”时,就不屑一顾地说:“在这里待下去没有什么用,离这里不远有一个去处,你们可以在那里采集到更大更好的龙骨。”在这位农民的指引下,安特生一行终于来到了龙骨山下,初步的搜索发现了许多大型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证明农民所言不虚,这个地点较之鸡骨山显然更有价值。因天色渐晚,人们满怀希望地返回驻地,期待明天的发掘会有更大的收获。但是人们万万没有想到,他们已涉足古老北京人的圣地,他们日后的伟大发现将要名扬世界!而这一切,都与周口店这个名字密切相关。

现在的周口店,早已是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纷至沓来到北京旅行的游客,除了到故宫、颐和园和长城等风景名胜区观光外,大多数人还要来到周口店,参观人类祖先生活居住的圣地,抒发一下怀古念祖之情。因此,随便打开一张北京市地图或者游览图,你会很容易发现周口店这个名字,北京城内也有舒适的旅行车可以直达,交通十分便利。但是,在70多年前,安特生等人进行考察和发掘时,周口店还是一个无名的小山村,而且僻居北京的西南边隅,交通十分不便,环境闭塞,周口店村的居民仍然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