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你不可不知的防癌抗癌100招
4553200000006

第6章 良好生活环境可以防癌杭癌(2)

(7)减少油烟在厨房中的停留时间。有条件的家庭可在室内栽种一些绿色植物,既可观赏又能吸收室内有毒气体,如月季、蓝铃、天竺葵等对油烟的吸收效果都比较好。

如果已经得了油烟综合征,首先要停止油烟的继续吸入,同时采取消炎、止咳等对症治疗措施,并加强运动,每天早晨到室外呼吸1-2小时新鲜空气,一般1-2个月即能治愈。

过度曝晒会患皮肤癌

现在研究结果已非常清楚,曰光中的紫外线是皮肤癌的主要致癌因素之一。

皮肤癌可分为非黑色素性皮肤癌(有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两类型)和黑色素性皮肤癌(即恶性黑色素瘤)两大类。基底细胞癌最为常见,约占皮肤癌的80%。其次是鳞状细胞癌,约占15%。恶性黑色素瘤最少见,约占5%,但死亡率很高。

过度曝哂会增加患皮肤癌的风险,尤其是有痣人群风险更高,要做好皮肤癌的预防工作,在夏季避免曝哂非常重要。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原因除与外伤、摩擦等因素有关夕卜,也与反复曰光照射有关,约65%以上的恶性黑色素瘤和96%的非黑色素瘤性皮肤癌起源于紫外线的照射。

一般黑痣有以下改变者,就有患恶性黑色素瘤的可能:黑痣一般在20-30岁之前出现,年龄较大时还发生新的损害,应引起怀疑;单个痣比其他痣变黑变大时,应特别注意;黑痣近期明显增大,发生与原来不同的颜色改变,或表面有糜烂、溃疡、出血以及有触痛等表现时则应引起高度警觉。如果有上述癌变的征兆时,应立即进行及时相应的诊治。

少量光照射也存在危险

德国科学家认为,即使是接受中度的曰哂,也与今后皮肤表面的痣发展成为恶性黑色素瘤有关,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最高的皮肤癌。父母皮肤上痣的数量将有助于预测将来其孩子会出现多少痣,这就意味着遗传因素可能与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有关。曰哂是导致皮肤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尽管这种相关性对于恶性黑色素瘤并不明显。这种恶性黑色素瘤发生的危险性会随着儿童期和青少年时期曰哂量的增加而升高。

研究发现,儿童体表痣的数目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而且儿童体表大量的痣与其在曰光下度假的时间、户外活动情况、皮肤类型、面部斑点、父母种族和父母胳膊上痣的数量有关。

皮肤颜色较浅的个体,以及那些有皮肤癌家族史的个体发生皮肤癌的危险性增加。

要预防皮肤癌,首先要减少过度曝哂,避免在烈曰下工作或活动,阳光强烈时外出要涂防哂霜,戴太阳帽;避免接触沥青、石油等具有较强致癌性的化学物质。其次要避免过度喝浓茶、吸烟、熬夜等,多吃些葡萄、石榴、柑橘等,多喝绿茶,预防和清除癌基因。

老年人在晒太阳时应注意以下事项:①在夏季要适当减少户外活动时间,不要在过强阳光下久晒。②不要在上午11点至下午3点之间晒太阳。③在阳光下劳作时,应穿长袖衫,戴宽边帽等,有条件者可适当使用防晒霜。④当皮肤出现性状、颜色改变,或黑痣迅速增大、溃烂等现象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诊治。

乙肝转肝癌症状六多不明显

并非所有肝癌患者,特别是早、中期的患者都有明显面黄肌瘦和腹痛的感觉。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比起甲型病毒性肝炎,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并没有那么明显,因此不少染上乙肝的患者自己感觉没有什么不舒服。而且,根据临床观察,乙肝患者在缓慢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的过程中,也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因而,靠身体感觉,看有没有病症表现,并不是肝炎、肝癌的确诊指标。

肝区疼痛是由病变的肝脏异常迅速生长,刺激肝包膜和膈肌所引起的。虽然是肝区疼痛,但不同的人发生的位置却不同。病人最为常见的感觉是右上腹疼痛,但也有人觉得腰背痛、肩胛痛,其实这是由于肝脏压迫膈肌引发的放射状的疼痛,“罪魁祸首”还是肝脏损害。然而由于疼痛不发生在肝脏,而出现在其他部位,容易使患者把肝区疼痛误认为腰背痛、肩胛痛,而延误了治疗。

肝脏健康检查三步走

肝脏检查可进行如下三步:

第一步,通过检查肝功能和乙肝病毒DNA看看是否染上肝炎,特别是乙肝。一般情况下,没有肝炎病史的人群发生肝癌的机会不大,但也不排除发生的可能。

第二步,如果检查患有肝炎特别是乙肝的人,建议每半年到一年进行一次肝B超检查,观察肝脏是否出现了癌变的情况。

第三步,如果肝B超检查异常,应马上进行血甲胎蛋白检查,看看是否罹患肝癌以及情况如何。

预防乙肝癌变的关键

如果能预防肝炎,必定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肝癌的发病率。目前乙肝疫苗已经普遍应用,并已被国家列为儿童计划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城市对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已经10余年,目前婴幼儿及小学低年级学生中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已经很低。乙肝疫苗预防乙型肝炎的作用已经肯定。可以预测,再过30年左右的时间,由于乙肝疫苗的普遍接种,预防了肝炎也就预防了肝癌,肝癌的发病率将会显着下降。

通过对35岁以上、血中乙肝抗原抗体阳性或有慢性肝炎病史的人,每6个月做一次甲胎蛋白(AFP)与超声波检查,证明可以发现早期的肝癌。有研究表明,在这群人中检查发现肝癌的机会要比在一般人中检查高出35倍之多。称为肝癌的“高危对象”。他们不一定患肝癌,而且应该说绝大多数不会患肝癌,但是他们患肝癌的危险性确实比别人要高出许多。

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阳性的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阳”、“小三阳”,甚至只有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或乙肝核心抗体(抗HBc)阳性的人,除了要十分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注意养生保健和必要的治疗之外,还需要有防癌的意识,尤其是35岁以后,作为肝癌的“高危对象”,应该主动地定期就医检查。以便万一有癌变时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而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甚至获得根治的机会。

预防EB病毒可以防癌抗癌

EB病毒又称人类疱疹病毒。是Epstein(爱泼斯坦)和Barr(巴尔)于1964年首次从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而建株,并在建株细胞涂片中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故名EB病毒。

病毒与癌

有研究表明,EB病毒是伯基特淋巴瘤和鼻咽癌的主要病因之一,并可导致霍奇金病。

与EB病毒关系最密切的两种癌——伯基特淋巴瘤和鼻咽癌,前者主要流行在非洲。鼻咽癌的高发区是我国南方的广东、广西、湖南、福建和江西等地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对鼻咽癌病例的检查发现,90%以上的鼻咽癌患者,血清中EB病毒抗体为阳性。绝大多数情况下,鼻咽癌患者因为存在EB病毒才会发病,但只有EB病毒还不足以致癌,还需要许多协同因素,如遗传因素、免疫因素或同时接触其他致癌物或促癌物。

EB病毒仅能在B淋巴细胞中增殖,可使其转化,能长期传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具有EB病毒的基因组,并可产生各种抗原,已确定的有EB病毒核抗原、早期抗原、膜抗原、衣壳抗原、淋巴细胞识别膜抗原。除淋巴细胞识别膜抗原外,鼻咽癌患者核抗原、膜抗原、衣壳抗原、早期抗原均产生相应的IgG和IgA抗体,研究这些抗原及其抗体,对阐明EB病毒与鼻咽癌关系及早期诊断均有重要意义。EB病毒长期潜伏在淋巴细胞内,以环状DNA形式游离在胞浆中,并整合在染色体内。EB病毒在人群中广泛感染,根据血清学调查,我国3-5岁儿童EB病毒衣壳抗原-IgG抗体阳性率达90%以上,幼儿感染后多数无明显症状,或引起轻症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青年期发生原发感染,约有50%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也可经输血传染。EB病毒在口咽部上皮细胞内增殖,然后感染B淋巴细胞,这些细胞大量进入血液循环而造成全身性感染,并可长期潜伏在人体淋巴组织中,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的EB病毒活化形成复发感染。人体感染EB病毒后能诱生抗核抗原抗体,抗早期抗原抗体,抗衣壳抗原抗体及抗膜抗原抗体。已证明抗膜抗原的抗体能中和EB病毒。

病毒特舁性杭体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