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办事艺术大全集
4547900000014

第14章 办事的心态(2)

里根是一个演员,却立志要当总统。

从22岁到54岁,罗纳德·里根从电台体育播音员到好莱坞电影明星,一半人生都陷在文艺圈内,对于政坛一无所知,更没有什么经验可谈。这一现实,几乎成为里根涉足政坛的一大拦路虎。然而,当共和党内一部分人和保守派及一些富豪们竭力怂恿里根竞选加州州长时,他毅然决定放弃大半辈子赖以为生的娱乐圈,开辟自己新的人生。

当然,信心毕竟只是一种自我激励的精神力量,若脱离了自身条件,信心也就失去了依托,难以变希望为现实。大凡想有所作为的人,都需从自己的脚下踏出一条远行的路来。正如里根要改变自己的人生道路,并非异想天开,而是与他的知识、能力、经历、胆识密切相关的。有两件事树立了里根角逐政界的信心。

一是他受聘通用电气公司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为办好这个遍布全美各地的大型联合企业的电视节目,通过电视宣传,改变普遍存在的生产力低下的状况,里根用心良苦,他花大量时间巡回在各个分厂,广泛接触工作和管理人员。这使得他有大量机会认识社会各界人士,全面了解社会的政治、经济情况。他了解很多方面的事,从工厂生产、职工收入、社会福利到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税收政策等。

里根把这些话题吸收消化后,通过主持的节目反映出来,立刻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为此,该公司一位董事长曾意味深长地对里根说:“通过这次经验,为自己立下几条哲理,然后身体力行地去做,将来必有收获。”这番话无疑为里根产生弃影从政的信念打下了基础。

另一件事发生在他加入共和党后,为帮助保守派头目竞选议员,募集资金,他以演员身份在电视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可供选择的时代》的演讲。

因其出色的表演才能,演讲非常成功,立即募集了100万美元,随后又陆续收到不少捐款,总数达600万美元。《纽约时报》称之为美国竞选史上筹款最多的人。里根一夜之间成为共和党和保守派心目中的偶像,引起了操纵政坛的幕后人物的重视。

这时候传来更令人振奋的消息,里根在好莱坞的好友乔治·墨菲,是个地道的电影明星,与担任过肯尼迪和约翰逊总统新闻秘书的老牌政治家塞林格竞选加州议员。在政治背景悬殊巨大的情况下,乔治·墨菲凭着38年的银幕经验,唤起了观众们的巨大热情,意外地大获全胜。原来,恰当运用演员经历会为争夺选票赢得民众发挥作用。里根发现了这一秘密,便从塑造形象上下工夫,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五官端正、轮廓分明的好莱坞“典型的美男子”形象,邀约了一批著名的明星和画家等艺术名流出来助阵,使共和党竞选活动非比寻常,大放异彩,吸引了众多观众。

然而这一切对于里根的对手、多年来一直连任加州州长的老政治家布朗来说,却只不过是“二流戏子”的滑稽表演。他认为就算里根的外表再出众,其政治形象毕竟还有所欠缺。于是他以毫无政治工作经验为理由对其进行攻击。殊不知里根却顺水推舟,干脆扮演一个淳朴无华、诚实热心的“平民政治家”。里根固然没有丰富的从政经验,但有从政经历的布朗恰恰才有更多的失误,给人留下把柄,让里根得以反败为胜。

二者形象落差如此之大,里根再一次越过了障碍。帮助他越过障碍的正是障碍本身——没有政治资本就是一笔最大的资本。因而,每个人一生的经历都是宝贵的。不同的是,有的人只将经历视为实现梦想的障碍,有的人则利用经历作为实现目标的法宝,里根无疑属于后者。

就在里根如愿以偿当上州长问鼎白宫之时,与竞争对手卡特在电视节目中进行了长时间的辩论。面对摄像机,里根发挥出淋漓尽致的表演能力,时而微笑,时而妙语连珠,在亿万选民面前凭借演员经历,占尽上风。

相比之下,从政经验丰富,但缺少表演经历的卡特就显得相形见绌了。

成功者大都有失败的经历,但坚定的信心使他们发现薄弱环节和隐藏着的“门”,从而更有效地谋取成功。

有人说那时里根红运高照,其实,里根的红运是他坚定的信心所带来的。

在他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充分显示出了他热衷于权力的品性,他曾下令出兵格林纳达,并空袭利比亚。但他并非一个缺乏自制的权力瘾君子,他明白“共存共荣”的重要性,并重视防御能力,因而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雷克雅卫克高峰会议上提出了武器裁减计划,试图打压里根的战略防御计划。若里根反对,就表明他破坏和平。里根素来在谈判桌上表现得很有风度,他强抑怒火,退出了谈判。但他并未退缩,继续与苏联人周旋,利用苏联委靡的经济迫使对方让步。最后,戈尔巴乔夫屈服了,签订了有史以来第一次核裁军条约。

通过里根的经历,我们深刻理解到:信心的力量在成功者的足迹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想事业有成,就必须拥有无坚不摧的信心。

信心对于立志成功者是非常重要的。有人说:成功的欲望是创造和拥有财富的源泉。人一旦拥有了这一欲望,并经自我暗示和潜意识的激发后形成一种信心,这种信心便会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力量”。它能够激发潜意识释放出无穷的热情、精力和智慧,进而帮助其获得巨大的财富和显著的成就。

所以,有人把“信心”比喻为“一位心理指导员”。在现实生活中,信心一旦与思考结合,就能使每个人的欲望所求转化为物质、金钱、事业等方面的有形价值。

每一个成功者都利用“信心”这一巨大的力量支持和推动着他们不断向自己的目标迈进。所以,拿破仑·希尔肯定地说:“信心是生命的力量。信心创造奇迹。信心是创业之本。不计辛劳,勇往直前,定让你的人生大放异彩。”

信心的力量是无穷的

充满信心的人是人生的胜利者。

有信心才有可能成功。

拿破仑·希尔曾说:“信心使我们充满力量。当你有强大的自信心去推动你的成功车轮,你就可平步青云。”

克服了看不见、听不到、说不出三重痛苦,终生致力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奇迹人”海伦·凯勒成功的一生,无疑是最好印证。

海伦刚出生时,是个正常的婴儿,能看、能听,也会牙牙学语。可是,一场疾病剥夺了她的视力和语言能力——那时她才19个月大。

小海伦从此性情大变。稍不顺心,她便会乱敲乱打,野蛮地用双手抓食物塞入口里;若纠正她,她就会在地上打滚乱嚷乱叫,简直是个十恶不赦的“小暴君”。父母在绝望之余,只好将她安置在一所盲人学校,特别聘请一位老师照顾她。

幸运的是,小海伦无助的悲剧中遇到了一个伟大的天使——安妮·沙莉文女士。沙莉文也是一位有着不幸经历的女性。她10岁时,和弟弟一起被送进麻省孤儿院。由于房间紧缺,姐弟俩只能住在太平间。在卫生条件极差又贫困的环境中,幼小的弟弟6个月后就夭折了。她也在14岁得了眼疾,几乎失明。后来,她被送到帕金斯盲人学校,有机会做了海伦的家庭教师。

从此,沙莉文女士与这个蒙受三重痛苦的姑娘的斗争就开始了。洗脸、梳头、用刀叉吃饭都必须一边和她格斗一边教她。固执己见的海伦以各种方式反抗着严格的教育。然而最终,沙莉文女士究竟是如何用一个月的时间就把海伦完全封闭的状态改变了呢?

答案是这样的:自我成功与重塑命运的秘诀是相同的——信心与爱心。

海伦·凯勒在《我的一生》一书中,对这件事做了感人肺腑的描写:一位年轻的复明者,在没有足够“教学经验”的情况下,将无比的爱心与惊人的信心,注入一位全聋全哑双目失明的小女孩身上——先通过潜意识的沟通,为她们的心灵搭起一座桥。接着,自信与自爱在小海伦的心里产生,使她从痛苦的孤独地狱中出来,通过自我奋发,发挥潜意识中无限能量,步向光明。

就是如此,两人同舟共济,用爱心和信心作为“药方”,经过一段不足为外人道的挣扎,将海伦唤醒。一个既聋又哑且盲的少女,初次领悟到语言的喜悦时,那种令人感动的情景,难以用语言描述。

海伦曾写道:“在我初次领悟到语言的那天晚上,我兴奋不已,那是我第一次希望天亮——我想没有任何人可以感觉到我当时的喜悦吧。”

仍然失明、聋哑的海伦,凭着触觉学会了与外界沟通。在她10岁那年,名字就已传遍全美,成为残疾人士的模范。

1893年5月8日,是海伦最开心的一天,因为贝尔博士这位成功人士在这一日成立了他那著名的国际聋人教育基金会,小海伦是当时的会址奠基人。

若说小海伦没有自卑感,那是不可能的。幸运的是她自小就在心底里树起了颠扑不破的信心,超越了自卑的障碍。

小海伦成名后,并未因此而自满,她继续孜孜不倦地学习。1900年,这个20岁的姑娘,通过指语法、凸字及发声等途径获得了超过常人的知识,进入了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她说出的第一句话是:“我已经不是哑巴了!”她发觉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兴奋地重复说:

“我已经不是哑巴了!”

4年后,她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受到大学教育的盲聋哑人,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海伦不仅学会了说话,而且能用打字机著书和写稿。她虽然是位盲人,但读过的书却比正常人还多。她著了7部书,同时有很高的鉴赏音乐的能力。

海伦的触觉极为敏锐,用手指感触对方唇动的频率,就能知道对方在说什么;把手放在钢琴、小提琴的木质部分,就能“鉴赏”音乐。她能通过收音机和音箱的振动来辨明声音,还能够通过碰触对方的喉咙来“听歌”。

如果你和海伦·凯勒握过手,5年后你们再见面握手时,她也能凭着握手来认出你,并判断出你是美丽的、强壮的、滑稽的、爽朗的或者是满腹牢骚的人。

这个克服了常人“无法克服”的残疾的“造命人”,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和赞赏。她大学毕业的日子被人们设立为“海伦·凯勒日”。她始终对生命充满信心,充满热忱。她爱好广泛并懂得生活。

海伦·凯勒,一个三重残废,她凭着坚强的信念,战胜自己,体现了自身价值。她虽然没有发大财,也没有成为政界伟人,但是,她获得了更大的财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她在各地巡回演讲,唤起了社会大众对残疾人的注意,被《大英百科全书》称颂为有史以来最有成就的残疾人士之一。

一个不“信”任自己“心”灵力量的人,不懂爱护自己,更不能推己及人,也不会有什么成就;海伦·凯勒既盲且聋,但她“信”任自己的“心”灵力量,爱护自己,推己及人,于是,她的“心眼”亮了,“心耳”开了,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心灵财富。

对此,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评价说:19世纪中,最值得一提的人物是拿破仑和海伦·凯勒。

身受盲聋哑三重痛苦,却能克服它并向全世界投射出光明的海伦·凯勒及其优秀的辅导者沙莉文女士的成功事迹,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拿破仑·希尔给我们作出了最好的回答:“信心是成功的催化剂。当信心融合在思想里,潜意识会立即利用这一力量,把它变成等量的精神力量,再转送到无限智慧的领域里促成成功。”

的确,只要相信自己就能成功。

信心的力量惊人,它能将恶劣的现状转变成圆满的结局。

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分析那些伟人的人格特质,可以看出:他们都很有自信地去做事。如果一个人不自信,那么他时刻会受到外界的影响。

如果你能成功地摆脱对自身能力的怀疑,遇到困难时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最终你也一定能成功。要坚信你来到世间就是为了在人生中取得成功。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她的自信不仅帮助自己圆了作家梦,而且帮助了两个弟妹。

她14岁时进入露海德学校。那时,她爱尔兰口音很重,外表条件不好,严重近视(看书时鼻子几乎碰到书本,甚至接不住别人抛过来的球),这些事引起了同学们的讥笑。但是在课堂上、在集体活动中,她不失时机地表现自己,突显优点,同学们很快就发现,这个瘦骨嶙峋的穷丫头,拥有超人的学识、想象力和才智。她以优异的成绩连续三个学期获得学习银奖,并获得一次法语学习奖。渐渐地,她得到了同学们的尊重,还交了几个好朋友。

她的妹妹艾米莉则无法适应学校的生活,她比其他同学入学晚,个子也比别的同学高,除此以外,她的处境和夏洛蒂当初一样。她被孤立、被嘲笑。每天与那些人生活在一起,成了她的噩梦。她打心眼里瞧不起那些奚落自己的人,知道他们不如自己聪明,但她不会像夏洛蒂那样主动证明自己。她根本不和同学们来往,也没有机会显露才华。她连一个朋友也没有,在学校熬了三个月,就回家了。

夏洛蒂的弟弟布兰威尔的情况更糟,他被送到伦敦皇家美术学院学习,丧失了自信,因为这里有很多人比他画得好。在家里,他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有才华的,现在,他怀疑自己根本没有绘画的天赋。他在伦敦的酒馆里花光了所有的钱,灰溜溜地回家了。情绪好转以后他又拾起了画笔,但是每当他看到别人的作品比自己的好,就开始怀疑自己,在沮丧心情的笼罩下重新考虑前途。他一会儿画画、一会儿写小说,但是没有一件事做成功。

与弟妹不同,夏洛蒂始终坚持自己的人生道路。毕业以后,她成了母校的老师,但她不热爱这职业,也懒得应付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于是,她笃定了从事文学创作的志向——要靠写作挣钱、挣脱命运的桎梏。当她向父亲诉说这一想法时,父亲却说:“写作这条路太难走了,你还是安心教书吧。”但她却没有因此放弃。她给当时的桂冠诗人罗伯特·骚塞写信,两个多月后,她日日夜夜期待的回信这样说:文学领域有很大的风险,你遐想的习惯,可能会让你思绪混乱,这个职业并不适合你。夏洛蒂对自己在文学方面的才华充满自信,不管有多少人在文坛上挣扎,她都坚信自己会脱颖而出。她忙里偷闲地从事创作,不是为了自娱而写,而是以出版为目的的创作。这期间,两个妹妹仍然在自己笔下的幻想王国中自得其乐,既没想到出版也没想到发表。那个弟弟曾经梦想当画家,却有一颗脆弱而敏感的心,一次次自我打击之后失去了自信,堕落为一个酒鬼、鸦片烟鬼。

在夏洛蒂的鼓动下,姐妹三人自费合出了一本诗集,结果只卖出了两本。夏洛蒂没有气馁,她随后创作了长篇小说《教师》《简·爱》,而且打定主意让出版商掏钱。与此同时,艾米莉写出了《呼啸山庄》,安妮写出了《阿格尼斯·格雷》。

现在,这些已成为很有价值的作品。如果没有夏洛蒂的自信心和不懈的努力,她们或许会自得其乐地写一辈子而不为人知。

人来到世间就是为了取得成功,一个人的成就不会超越自信程度。

自信者的姿态

一个自信的人,谈话时不可能有掩口、摸鼻和抓头等姿态。因此在观察自信者的姿态时,要注意表示怀疑或其他消极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