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精通战术兵法,而且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千百年来,他已成为智慧的化身,为世人所传诵。
诸葛亮在《诫外甥书》中曾写道:“志当存高远,慕先贤”。这句话恰恰是他青少年时期的自我写照。
诸葛亮13岁时,曹操攻打当时占据徐州的陶谦,使诸葛亮的家乡面临毁灭的灾难。为了躲避战乱,诸葛亮、诸葛均和诸葛亮的两个姐姐随叔叔诸葛玄辗转来到襄阳,投靠荆州牧刘表。诸葛亮到襄阳后在城南的学堂里读书。
这个学堂在岘山下,依山傍水、绿树成荫,是个读书的好地方。诸葛亮非常用功,每天天还不亮的时候,便叫醒弟弟诸葛均,一起到岘山顶上学习。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诸葛亮兄弟二人刻苦读书的事情很快就被老师黄承彦知道了,他觉得早上读书效率很高,是个学习的好方法,便号召学生们向诸葛亮兄弟学习,并把晨读作为学堂的一项制度规定下来。从此,学风为之一新,岘山顶上每天都有朗朗的读书声。
诸葛亮读书的方法很特殊,他不像一般的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观其大略,记其精粹。诸葛亮平日沉默寡言,但是文思敏捷、才华横溢。每次吟诗作赋,他都能即席而起,出口不凡,所作诗赋言简意赅,高雅隽永。
年方20的诸葛亮,最景仰的先贤是帮助齐桓公推行法治、开发经济、“尊王攘夷”、成就霸业的相国管仲和为燕昭王攻下齐国70多个城池的燕国上将军乐毅,并不畏时人的鄙视嘲笑,“自比于管仲、乐毅”。
由于诸葛亮有慕效先贤的高远志向,因此他的治学态度也不同于常人。他摒弃了当时大多数读书人本末不分只知背书,以便捞个一官半职的做法,而是务大略、去细碎、追本源、忌庸俗,年轻时就树立了经世济民的远大理想。最后,他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军事家。
言行导航
诸葛亮从小就胸怀大志,立下经世济民的远大理想,所以才能如此刻苦学习,不怕被别人嘲笑,把历代先贤当成自己的榜样,最终成为蜀国的栋梁,千古留名。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人心中都应该有一个远大的志向,并且全心全意去努力实现它,这样,人生才有意义、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