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思想课堂-教育笔记
45452700000014

第14章 论师范教育

(第一节)师范教育的任务与培养目标

师范的性质与中学不同:中学毕业后还要升学,师范毕业,就要当教员,师范是为培植将来的小学教员。诸位是将来的教员,不可不注重学校中一切的科学。中学各科有各科的教员,教师或只教一种科学,小学则不然。小学内常常以一人兼教各种科学,初等小学常以一人兼学校中一切科学,如手工、图画、音乐、体操,所以一个师范生可以办一个小学。师范生的程度,必须各科都好,才能担负这种责任。小学教师正像象工人一样,工人的各种器具都完备,才能制造各种东西,小学教师的各种科学都完善,才能得良好的小学教育。所以师范生须兼长并进,不能选此舍彼。

摘自蔡元培《对于师范生的希望》(1921年)《蔡元培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127—128页

师范生对于各科的知识,必须贯通,各有心得,多看参考书,参观实在情形,心身上才有利益。怎么叫做师范?范就是模范,可为人的榜样。自己的行为要做别人的模范,所以师范生的行为最要紧。模范不是短时间能成就的,须慢慢地养成。

摘自蔡元培《对于师范生的希望》(1921年)《蔡元培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128页

小学教员在社会上的位置最重要,其责任比大总统还大些。你们在学校中如有很好的准备,就能担负这责任,有益于社会真不浅呵!

摘自蔡元培《对于师范生的希望》(1921年)《蔡元培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129页

本社的乡村教育政策是要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我们主张由乡村实际生活产生乡村中心学校,由乡村中心学校产生乡村师范。乡村师范之主旨在造就有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教师。这种教师必能用最少的金钱,办最好的学校,培植最有生命力的农民。我们深信他们能够依据教学做合一的原则,领导学生去学习那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本领。但要想这种教育普遍实现,必须有试验、研究、调查、推广、指导之人才、组织、计划、经费及百折不回的精神,方能成功。

摘自陶行知《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1926年)《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3页

师范学校的使命,是要运用中心学校之精神及方法去培养师资。他与中心学校的关系也是有机体的,也是要一贯的。中心学校是他的中心而不是他的附属品。

摘自陶行知《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1926年)《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4页

(第二节)师范教育的作用与地位

中国人数四万万,此四万万之人,皆应受教育。然欲四万万人皆得受教育,必倚重师范,此师范学校所宜急办者也;而女子师范尤为重要。

摘自孙中山《女子教育之重要》(1912年)《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1017页

质言之,师范学校,名之曰教育及人格之专修学校可也。盖教员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不第贵有丰富之知识,擅长之技能,尤贵能通哓教育原则、儿童心理,利用其熏陶之法,善使其教育之术,庶几能于不知不识间,收教育之效果。故吾辈学生不仅以修其规定之学科为已足,更须练习其所修学科得以传于他人之精神方法,以为教授之妙术。故曰:师范学校为教育的专修学校也。伯拉图曰:教员之人格,为教育动作之要素,良否之所由分也。盖儿童之于教师,犹水之于源,木之于根。欲流清须浚其源;欲叶茂须固其根;欲感化生徒,活用教授材料,导之为善之境,大半在教员之品格之高尚也。然品格何由而高尚乎,苟不蓄之于平日,断难应之于临事。故当在学校时代,涵养德性,启迪知识,以备为人师、为人范也。故曰:师范学校为人格的专修学校也,且为教员者,又有一不可缺之资格也。教育职务,须连贯进行,不宜间断。运用心思才力于内,因应五官四肢于外。盖实为至劳苦之事业。设身体不健,精神不振,何能胜任所担诸务。故努力养成健全之体魄,强毅之决心,先尽尝苦中境味,实又师范生所当勉为者也。要而言之,学问以使心思道德日趋于完善为旨。若培植己材,而偏于体育,贲获而已;偏于德育,程朱而已;偏于智育,仪秦而已。必兼有三育,融会精彻,始能成为完人。而师范生于此必备之属性应切实修养外,又当求所以为教员之特性者而全之,则其生活自亦有不同者矣。

摘自杨贤江《我之学校生活》(1915年)《杨贤江教育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7—8页

学做教师有两种途径:一是从师。二是访友,跟朋友操练比从师来得格外自然,格外有效力。所以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教师,便是艺友制师范教育。

摘自陶行知《艺友制师范教育答客问》(1928年)《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5页

我们希望新师资的培养,富有劳动生产的技能,富有建设组织的能力,不但人格、行为,可做人家的楷模,而且服务、为人,都可做人家的榜样。不但要做一个优良的儿童教师,而且要做一个优良的社会领导者,这样重大的任务非需要实验师范学校负起来不可。

摘自陈鹤琴《师范教育为什么要实验》(1942年)《陈鹤琴教育文集》北京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646页

(第三节)师范教育与其它教育的关系

师范学校既以中心学校为中心,那末有那一种的中心学校就有那一种的师范学校。有幼稚园为中心学校,就可以办幼稚师范;有小学为中心学校,就可以办初级师范;有中学或师范为中心学校,就可以办高等师范或师范大学;有各种职业机关或学校做中心学校,就可以办各种职业师范。

师范学校既以中心学校为中心就得跟着中心学校跑。凡有好的中心学校的地方都可以办个师范。凡是没有好的中心学校的地方都可以取消师范的招牌,否则就应当根本改造中心学校和各方面的关系,使他名实相副。

摘自陶行知《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1926年)《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6—47页

中心小学以乡村实际生活为中心,同时又为试验乡村师范的中心。平常师范学校的小学叫做附属小学,我们要打破附属品的观念,所以称他为中心小学。中心小学是师范学校的主脑,不是师范学校的附属品。中心小学是师范学校的母亲,不是师范学校的儿子。中心小学是太阳,师范学校是行星。师范学校的使命是要传布中心学校的精神、方法,和因地制宜的本领。

摘自陶行知《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1926年)《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2—53页

我以为一个师范学校之中,训练师范生之重要设施有三:其一是秩序严肃的寄宿舍及运动场,这是训练师范生品性之所在;其二是内容充实的实验室及图书馆,这是培养学殖之所在;其三就是附属学校,这是完成教育者资格之所在。师范与附属学校之关系,有点像骨和肉。若师范没有附属学校,就等于没有筋肉的枯骨。而附属学校若离开师范,就等于无骨的一块肉,已失掉其效用。

摘自林砺儒《附属学校之使命及其与师范本部之联络》(1930年)《林砺儒教育文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9页

新型的师范学校不仅孤零零地办一所师范学校,或是像孤星伴月似的附加上一所附属小学,而是以师范学校为中心,同时举办十几所甚至于几十所国民学校,民众夜校,妇女识字班,民众教育馆等,以足够学生学习,使学生有用武之地为原则,这些学校不必另请校长、教员、全部由师范生充任,这样师范学校好像大后方,好像练兵的兵营,举办的各学校好像前方作战的战场,学生初入学的一个时期,先加以做教师最低限度的知识、技能、理想的训练,并经常往前方各校参观见习,与实际工作保持接触,这一时期不必太长,少则数月,多则一年。当然,一开始就参加实际工作未常不可,不过先给以总的方向指示,必要知能的准备(为实践而学习)比摸黑路盲目乱碰比较合理而有效,第二步便是往各校参加实地工作,正式的充任校长教员,或去创办一所新的学校,这一时期,把初步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用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发挥,并获得更丰富的实际经验。这一时期少则半年,多则一年。第三个时期再调回学校作更深入的训练,根据实际工作进步加以知识的补充,经验的整理,理论探讨,同时经常有参观实习,与实际工作保持接触。经过这样三个时期的教育,便可以离开母校到社会去服务了。

摘自程今吾《新教育体系》(1944年)《程今吾教育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32—133页

培养幼稚师资。要发展幼教,师资问题必须解决。我们在抗战初期所提出的主张,今天还是一样的适用。全国要设立国立幼稚教育专科学校,以造就幼教的专才与工作干部。同时各大学师范学院应设幼稚教育系,以配合各独立的幼稚教育专校,以造就幼教专才,其中还可包括儿童福利工作人员的训练。各省应当设立一所幼稚师范学校,训练省内的幼稚教育师资。各师范学校,也应附设幼稚师范科,以补助独立的幼稚师范学校之不足。为了迅速普遍起见,我们还可以创立短期的训练班与讲习班,专为已任的教师与有志于幼教者进行再教育。

摘自陈鹤琴《战后中国的幼稚教育》(1947年)《陈鹤琴教育文集》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第129页

(第四节)师范教育的管理

我国师范学校,大抵有轻视实习之通病。殊不知师范生在学受教,不过是一种准备功夫,其充教师之学识性格,皆未完足,在附属学校实习,就是为得要完成其充教师之资格。实习之意义:第一是使师范生得实际的教育经验,以印证其平时之所学;第二,培养其指导儿童,尽瘁于教育事业的兴味;第三,练习教授、训练及处理校务之方法。

摘自林砺儒《附属学校之使命及其与师范本部之联络》(1930年)《林砺儒教育文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4页

据我的意见,师范生在附属学校之实习,可分作两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师范生在学之三四年间,每周或隔周,由教员领导往附属学校参观一次。遇附属学校有游艺会、展览会、运动会等大典,则分派师范生随从附属学校教员帮助工作。这样的练习,当然不会立刻就有什么心得。然日久则增加相当的见识,发生相当的兴趣。须知经验要习而后得,趣味要浸淫而后成。第二期是于学业修了之后,多则一年,最少也要半年,用全副精神,全部时间,在附属学校实习。此时之实习第一步师范生要受师范本部教员及附校教员切实指导研究教材,拟制教案。第二步细心参观附校教员之教授法、训练法以作自己将来工作之法式。等到准备充足,有了把握,第三步乃开始实习。

摘自林砺儒《附属学校之使命及其与师范本部之联络》(1930年)《林砺儒教育文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4—25页

因此乡村师范学校,即宜设置于整个乡村改进范围中,使一般师范生,以一部分时间研究理论,输入知识,同时以一部分时间在教师指导下,从事于农村教育和其他一切改进事业的实习。本文所提出三通则,即(一)须实地去做,(二)须先试验有效,(三)须深入这项职业的环境,是完全适用的。吾们平时所提倡做学主义,他的纲要:

做,学。

一面做,一面学。

从做里求学。

从随时随地的工作中间,求得系统的知能。

在乡村师范教育上,也是完全适用的。

摘自黄炎培《怎样办职业教育》(1931年)《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90页

实习是专业训练上必不可少的一门功课。凡是专业性质的学校如农校、工校、商校、法校、医校等等,对于毕业的学生,都认为非经过实习这门功课不可。

小学教师,也是一种专业,预备将来做小学教师的师范生,自不得不经过专业化的训练。所以,实习在师范学校里,不但不能轻视,而且无疑地是专业训练上一种切要的过程。

摘自陈鹤琴阴景曙《新实习》(1936年)《陈鹤琴教育文集》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第533页

自全国国民教育推行以来,已经从量的扩充,趋向质的改善了。不论是量的扩充或质的改善,目前所感到最迫切的问题,就是“怎样培养师资”。一方面要培养大量师资,另一方面要谋师资的质的改进。所以继国民教育运动而起的全国师范教育运动,不但有迫切的必要,而且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们认为要培养优良的国民师资,必定要改进现阶段的师范教育。但不是托诸空言就可改进,或则改头换面就算改进的。我们的主张是:“师范教育一定要实验”。只有经过实验,才能获得切实的改进。不但师范课程要实验,教材教法也要实验,以至师范学制种种,都要通过实验和研究,才能产生一部恰当而完整的师范学校新课程,适合中国国情的师范教材和教法,然后才有完美的师范新学制。虽然我们不立刻主张把全国师范学校,都改为实验师范学校,但至少有设立一二个国立实验师范学校的必要。拨给充裕的经费,罗致国内专家,给予自由实验研究的机会,使其集中研究现师范教育,一面谋充实现有的师范学制、课程、教材及教法;一面谋新的师范学制、课程、教材、教法的完成。

摘自陈鹤琴《师范教育为什么要实验》(1942年)《陈鹤琴教育文集》北京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643页

要大量地造就幼稚师资。如果全国幼稚教育普遍展开,那么,一定需要大量的幼稚教育师资,要造就大量师资,非设立幼稚师范不可。各省宜先设幼稚师范至少一所,来负责训练全省的幼教师资。再进一步说,我们如要各省都设立幼稚师范,那么这些省幼稚师范的师资又从什么地方来呢?所以,我们还应当有一所专门造就幼稚师范师资的学校,最好是设立一个幼稚教育学院来做训练、研究与实验的工作;或者在各大学添设幼稚教育系或专修科;再不然,先办幼稚师范专科学校,来造就大批的幼稚师范师资,以应当时的迫切需要。

摘自陈鹤琴《战后中国的幼稚教育》(1947年)《陈鹤琴教育文集》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第1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