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思想课堂-教育笔记
45452700000010

第10章 教育的方法(3)

(3)有规律的学习。计划已订出之后,就得设法保证,由此在学生中就产生各种学习规律,大概有这样的三条:遵照计划、按照时间(保证每天八小时的学习),按照上课的进度。

(4)自动集体学习。功课不仅是靠教员上课时间讲解,主要的还是依靠学生自动的集体的学习。具体的方法就是小组、分队、全队的讨论会。……

(5)革命竞赛的战斗的学习。

摘自邵式平《陕北公学实施国防教育的经验与教训》(1938年)《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38—339页

上课时候令学生讨论,由教师作主席、评判人与订正人,这是很通行的办法。但是讨论要进行得有意义,第一要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准备得充分……第二还得在平时养成学生讨论问题,发表意见的习惯。听取人家的话,评判人家的话,用不多不少的话表白自己的意见,用平心静气的态度比勘自己的与人家的意见,这些都要历练的。如果没有历练,虽然胸中仿佛有一点准备,临到讨论是不一定敢于发表的。这种习惯的养成不仅是国文教师的事情,所有教师都得负责。

摘自叶圣陶《〈精读指导举隅〉前言》(1942年)《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1—12页

精读指导必须纤屑不遗,发挥净尽;略读指导却需提纲挈领,期其自得。何以需提纲挈领?惟恐学生对于当前的书籍文章摸不到门径,辨不清路向,马马虎虎读下去,结果所得很少。何以不必纤屑不遗?因为这一套工夫在精读方面已经训练过了,照理说,该能应用于任何时候的阅读;现在让学生在略读时候应用,正是练习的好机会。……精读的时候,教师给学生纤屑不遗的指导,略读的时候,更给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其目的惟在学生习惯养成,能够自由阅读。

摘自叶圣陶《〈略读指导举隅〉前言》(1943年)《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0页

学生课外阅读,能了解大意,还是靠讲读教育——虽然这种讲读教育没有很大的效率——或者靠自修。阅读有时候不止于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也就是言外之意,不能读得太快,得仔细吟味;这就更需要咬文嚼字的工夫。再说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增进写作的能力,固然是事实,但是一目数行地囫囵吞枣地读下去,至多只能增进一些知识和经验,并不能领会写作的技术。要在写作上得益处,非慢慢咬嚼不可。一般人的阅读大概都是只观大意,并且往往随读随忘;虽然读得很快,却是毫无用处。随读随忘,不但不能帮助写作,恐怕连增进知识和经验的效果也不会有。所以课外阅读决不能无条件的重视,而讲读还是基本。不过讲读不该逐句讲解,更不该信口开河,得切实计划,细心启发,让学生们多思考,多讨论,多练习,才能有合乎课程标准的效率。

摘自叶圣陶《〈国文教学〉序》(1944年)《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53—54页

我们当国文教师,必须具有两个基本观念。……

请容我先指明那两个基本观念是什么。第一,国文是语文学科,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第二,国文的涵义与文学不同,它比文学宽广得多,所以教学国文并不等于教学文学。

摘自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1945年)《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56页

我们的任务既是新的任务,那么这个方法也必须是新的方法。在完成任务上来说,我们是学以致用,不是无的放矢:在方法上来说,我们是从用中去学,不使它脱离实践;专念书本(理论与实践结合)。我们并不是轻视书本的阅读,并且要经过书本吸收古今中外人类的一切文化遗产。

摘自徐特立《在教师节谈新民主主义教育》(1949年)《徐特立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28页

新教学法不外以下各点:

1启发其自觉自明——反复教育说明,从各方面去启发学生自己明白过来,这就需要:

(1)把一切新知识与事物和学生的亲知亲闻或切身经验结合起来。

(2)多用对比的方法,分别是非。

(3)多从实际出发,原原本本从历史上去分析和说明问题。

(4)由近及远,由浅及深,由已知到未知地去说明问题。

(5)积极的帮助与鼓励,和教师以身作则,促进自觉。

2在实践中学习,使理论与实际一致——这就是使他人的知识与经验变为自己的;是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加自己的新经验与新知识。为此就须:

(1)把自然科学教学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多到工厂、农村去参观,尽可能做试验与种植饲养,把自然科学教学和人民国家各种建设事业结合起来。

(2)把社会科学教学和目前人民革命运动结合起来,联系时事,联系群众运动,联系社会上所发生的事,并适当地参加各种革命活动或社会活动。

(3)把语文教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小学作文就可以改成写话。过去死读书和先生出题目做文章,不但枯燥而且脱离实际。

(4)如果是先有书本知识,就需要到实践中去证明,就需要与学生切身经验联系起来:这就是指导学生去行动,在行动中得到更深的理解,获得新概念、新知识;就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向前生长或发展了一步,这就不是死读书和死教书的教条主义了。

(5)如果是先有做或行动,那就必须参考书籍,研究理论,讲出行动的道理,提到理论上去。

3我们采取这种教学方法,就是要使学生一方面从书本上获得知识,一方面又能从行动上获得经验与知识,总之要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而使这种知识能在儿童心里根深蒂固地向前发展并指导他的行动。

摘自戴伯韬《目前教育上几个问题的研究提纲》(1949年)《戴伯韬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79—180页

(第三节)修养方法

吾又谓:人之爱国,不可徒存消极主义,而独善其身,必也有动人之力。如火把燃,自燃之后且能助燃,以次相燃,则功著矣!苟遇有不易燃者,当有忍耐之心。惟燃时不免有风浪之阻碍,设火力不足,值此未有不扑灭者。如本校自开办以来,屡遇险阻,其所以夫颠覆者,以火力足也。故吾甚愿诸生以火把自命,匪独自然,且能助燃,则方为真正之爱国。

摘自张伯苓《谈爱国》(1916年)《张伯苓教育言论选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0—31页

故贤于我者,奋心力以则效之;不如己者,兴同情而启迪之。刚柔相济,长短相补;互励美行,互戒过恶;实行泛爱亲仁之德,克除意必固我之私;且感且施,相扶相助,于以养成积极进取之行动,与夫愉快恳挚之校风。则所谓民胞物与者,由此肇其基;利己攘人者,以是死其根。论语载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孟子称莫大乎与人为善;又称乐取于人以为善。窃取其义,以贶学生,而名之曰:“兼善思想。”

摘自杨贤江《学生之兼善思想》(1918年)《杨贤江教育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9—20页

个人的立志,都须确切的适合于其人实际生活上发展的要求。所以“志”是用以适应环境和时代,以实现个人生命的开展,当随前进的环境和时代而变迁,而其实也正受生活环境所支配。……

找求职业以维持个人生活,同时努力发展人格,为社会谋利益——从事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革命事业,实为今日中国青年该立的大志。

摘自杨贤江《青年的立志》(1926年)《杨贤江教育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61—265页

一、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二、努力工作,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条理。

三、习作合一,要注意时间、空间和条件,使之配合适当,要注意检讨和整理,要有发现和创造。

四、要与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坚决的斗争。

五、适当的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的纠正自己的短处。

六、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过集体生活,注意调研,遵守纪律。

七、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

摘自周恩来《我的修养要则》(1943年)《周恩来选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