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夏小军医学文集
45452000000050

第50章 科研撷英(1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系血液科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摄血丸是在我院原治疗ITP有效中药汤剂的基础上,经现代药物制备工艺精制而成的纯中药蜜丸剂。2001年1月~2004年12月,我们以摄血丸为主治疗ITP225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病例选择标准

1.1.1诊断标准:参照1986年首届中华血液学会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修订标准[1]进行诊断,并综合有关资料[2、3],分为急性型与慢性型两类。

1.1.2纳入标准:(1)年龄5周岁以上者;(2)非病情危笃的极重症患者;(3)坚持服药治疗者。

1.1.3排除标准:(1)同时合并其它疾病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2)治疗过程中转化为上述病症者;(3)输血、输注血小板及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者。

1.2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源于甘肃省庆阳市中医医院,共225例,其中门诊94例,住院治疗131例。男133例,女92例。按急性型与慢性型两类,分别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中药Ⅰ、Ⅱ组(摄血丸组)和中西药Ⅰ、Ⅱ组(摄血丸加激素组)。

急性型ITP共105例。其中中药Ⅰ组66例,男42例,女24例;年龄5~64岁,平均(20.0±15.7)岁;初诊41例,复诊25例;病程2~48天,平均(26.64±15.86)天;血小板计数(2~90)×109/L,平均(34.56±24.51)×109/L。中西药Ⅰ组39例,男19例,女20例;年龄5~66岁,平均(18.6±14.5)岁;初诊26例,复诊13例;病程3~52天,平均(28.62±17.44)天;血小板计数(3~88)×109/L,平均(36.64±28.02)×109/L。

慢性型ITP共120例。其中中药Ⅱ组91例,男58例,女33例;年龄5~66岁,平均(34.3±17.3)岁;初诊9例,复诊82例;病程3月~22年,血小板计数(6~86)×109/L,平均(36.56±18.30)×109/L。中西药Ⅱ组29例,男14例,女15例;年龄7~59岁,平均(31.55±13.6)岁;初诊6例,复诊23例;病程3月~18年,血小板计数(3~84)×109/L,平均(40.03±27.04)×109/L。

两型四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

中药Ⅰ、Ⅱ组均单纯服用摄血丸(由甘肃省庆阳市中医医院制剂室提供,院内制剂批准文号:甘药制字Z0410105)治疗,成人每次服2丸,每日2次;15岁以下儿童每次服1丸,每日2次,或煮丸服用。药物组成:茜草、墓头回、黄芩炭、白茅根、赤芍、牡丹皮、生地、仙鹤草、黄芪、当归、党参、茯苓、白术、肉苁蓉、鸡血藤。中西药Ⅰ、Ⅱ组除按以上方法服用摄血丸外,均加激素治疗。其中中西药Ⅰ组服强的松(1~2mg/d·kg)者32例,静滴地塞米松(5~10mg/d)者6例,静滴氢化可的松(200mg/d)者1例;中西药Ⅱ组服强的松者27例,静滴地塞米松者2例,用量均同前。合用激素者在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应用1~2周后均改为等量强的松口服,超过4周无论有无疗效均减量服用,总疗程不超过半年。

1.4观察指标与方法

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包括皮下、粘膜、鼻腔出血,吐血、咯血、尿血、便血、月经量多等一系列出血症状,以及乏力、头晕等伴随症状和毒副作用。采用日本东亚KX-21血细胞计数仪,每周至少进行1次血象检查,治疗前后分别采用2次检查结果的平均值作为统计资料。

1.5疗效标准及统计学处理

参照第二届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拟定的ITP疗效标准[4],分显效、良效、进步和无效。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医学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分析。

2结果

,2.1四组用药疗程比较

四组有效病例用药疗程分别为:中药Ⅰ组1~6周,平均(37.0±2.26)周;中西药Ⅰ组1~4周,平均(2.33±2.12)周;中药Ⅱ组2~11周,平均(6.04±3.60)周;中西药Ⅱ组1~10周,平均(5.81±4.49)周。

2.2临床症状改善及毒副反应

急性型ITP应用摄血丸治疗后首先是紫癜等出血症状明显改善,起效时间多在2~3周,随之化验血小板计数迅速升高,其次是乏力、头痛、头晕等症状减轻,精神渐见好转;应用摄血丸加激素后上述症状及化验结果的改善均较单纯应用摄血丸提前1周左右。慢性型ITP应用摄血丸治疗后可渐见各种出血症状的改善,多数起效时间在6周左右,随之化验PLT逐渐上升,而乏力、头痛、头晕等症状改善较晚,部分伴发贫血者血红蛋白的改善与临床症状同步;合用激素者不能提前其作用时间。四组均未见明显毒副反应,摄血丸合用激素者还能抑制激素的不良反应。

3讨论

ITP是以出血及外周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并伴有成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出血性疾病,属中医“血证”范畴,目前临床上一般分为血热妄行、阴虚火旺、脾不统血三型辨证治疗。我们在多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研究认为本病是一种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其主要病机为热、虚、瘀三端。急性型ITP疾病初起虽表现为一派火热之实象,但由于其病情进展迅速,出血量大,火热之邪伤气耗阴,气虚、阴虚、血亏等虚象接踵而止;慢性型ITP可因外感或过劳等因素而急性发作,经有效治疗后疾病又回到慢性期,本虚标实的特征尤为突出。合用激素后,常可显现一派阴虚火旺之象,随着激素的撤减直至停用,又可出现明显的脾肾阳虚之候;加之多数成人患者就诊时急性型与慢性型常不易区分,故对急性型ITP不能单纯采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法进行治疗,而应顾及气、阴之虚及血瘀;慢性型ITP不能一味应用健脾益气摄血法,更应兼顾血热、血瘀。

摄血丸方中茜草、墓头回、黄芩炭、白茅根、牡丹皮、赤芍、生地皆为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品,兼有化瘀之能,且有滋阴之效,再配以性平不偏、收敛止血的仙鹤草,能有效治疗因血热妄行及阴虚火旺引起的各种出血。方中黄芪、当归、党参、茯苓、白术味甘性微温,合而用之,共奏补气养血、健脾摄血之功,能有效治疗因脾虚不摄引起的各类出血;佐以补阳不燥、药力和缓的肉苁蓉,一则兼顾先天,二则阳中求阴;再合鸡血藤以增强补血祛瘀之效。诸药合用,不仅具有清热凉血、益气摄血之功,而且能够滋阴降火,兼能活血化瘀。全方寒温并用,攻补兼施,标本兼顾,气血并治,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性寒不伤胃,味甘不滋脾,止血不留瘀,故对因热、虚、瘀为主要病机的ITP,通过清热凉血、益气摄血而达到宁络消斑之功效。

临床资料表明,摄血丸对急性型ITP具有明显升提血小板的作用,加用激素后作用更加显著,起效时间平均提前1周左右,其中大部分患者可得到治愈。摄血丸对慢性ITP也具有比较明显升提血小板的作用,加用激素后不能明显缩短起效时间,其中部分患者可达到治愈,大部分患者病情可得到缓解。其既可用于急性型ITP,又可用于慢性型ITP,既可单独应用,又可与激素合用,且无明显的毒副反应,还可抑制激素的不良反应,加之携带服用方便,作用安全可靠,稳定性好,价格低廉,可望成为血液病临床一种中药新制剂。

参考文献

[1]张之南,等.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79.

[2]丁训杰,等.实用血液病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227.

[3]梁冰,等.血液病专病中医临床诊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01.

[4]张之南,等.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81.

(刊登于《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24期,与张鑫智、开金龙、肖志俊、姚金华、赵继胜、殷建峰、谢君国、俄静合作)

摄血丸治疗ITP病案举例

例1马某,男,12岁。主因双下肢散在皮下瘀点、瘀斑2月,偶发鼻衄,于2001年7月14日就诊。患者2月前因感冒而双下肢出现瘀点、瘀斑,伴发鼻衄,在外院化验血小板计数8×109/L,做骨穿确诊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遂住院治疗,应用强的松、大剂量维生素C、氨肽素,并先后输注机采血小板5U,病情仍未缓解,故求助于中医治疗。症见:形体虚胖,精神不振,面色欠华,多毛汗出,手足心热,双下肢散在皮下瘀点、瘀斑,呈青紫色,小如针尖,大如黄豆,唇红舌淡,舌苔薄白,脉细数。化验血小板计数13×109/L,血红蛋白118g/L。西医诊断:ITP(急性型)。中医辨证:阴虚火旺之肌衄。治以清热凉血、益气摄血、宁络消斑之法,摄血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同时强的松递减为40mg隔日1次顿服。7月29日复查:血小板计数40×109/L,双下肢皮下瘀点、瘀斑渐见消退。继续以原法治疗,至8月12日复查血小板计数110×109/L,双下肢皮下瘀点、瘀斑消失,未发鼻衄,精神好转,柯兴氏综合征已消失,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遂停用强的松,继续服用摄血丸治疗。8月28日复查血小板计数148×109/L,摄血丸减为每日1丸口服。9月18日复查血小板计数145×109/L,停用摄血丸。随访2年未复发。

例2王某,男,36岁。主因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8年,于2002年6月7日就诊。患者8年前因牙龈渗血在外院经血象、骨穿、血小板抗体等检查,确诊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型),屡服中西药治疗无效,牙龈渗血时轻时重,多次化验血小板计数持续在20×109/L~40×109/L之间,故转我院治疗。症见:形体消瘦,精神欠佳,情绪低落,面色无华,每日晨起刷牙时渗血明显,食欲欠佳,唇舌色谈,舌苔白,脉细弱。化验血小板计数32×109/L,血红蛋白98g/L。西医诊断:ITP(慢性型)。中医辨证:脾气虚弱之齿衄。治以清热凉血、益气摄血、宁络消斑之法,摄血丸每次2丸,每日2次口服。6月27日复查血小板计数48×109/L,治法同前。至7月26日复查,血小板计数82×109/L,牙龈渗血已止,精神好转,纳食增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有力。继续服用摄血丸,治疗至9月12日,其间多次复查血小板持续在60×109/L~90×109/L之间。后间断服药,随访1年未复发。

摄血丸质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

1处方,

党参15g,当归15g,黄芪25g,血见愁15g

墓头回20g,鸡血藤15g,仙鹤草30g,生地黄15g

白茅根30g,肉苁蓉15g,牡丹皮10g,白术10g

赤芍10g,茯苓10g,黄芩(炒炭)15g

2制法

以上十五味,黄芩炒炭存性。鸡血藤加水煎煮两次(2小时、1.5小时),合并煎煮液,静置6小时,取上清液浓缩成浸膏(T=80℃,D=1.10~1.15g/cm)。其余十四味粉成细粉,过60目筛。将以上膏粉混合均匀,加入炼蜜(粉:蜜=100:140~160),待蜜晾至80℃时混合均匀,制成大蜜丸,即得。

3性状

本品为棕色的大蜜丸;气微香,味甜、微苦。

4鉴,别

4﹒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液溶化;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直径4~6μm。

4﹒2取本品9g,剪碎,加硅藻土适量,研匀,加乙醇20ml,温浸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当归对照药材1g,加乙醇10ml,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VI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已烷——醋酸乙醋(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4﹒3取本品9g,剪碎,加硅藻土适量,研匀,加乙醚40ml,低温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挥去乙醚,残渣加丙酮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丹皮酚对照品,加丙酮制成每1ml含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VI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已烷——醋酸乙酯(3: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盐酸酸性5%三氯化铁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蓝褐色斑点。

5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IA)。

6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益气摄血,宁络消斑。用于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肌衄、鼻衄、齿衄、吐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等。

7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2丸,一日2次。

8规,格每丸重9g。

9贮,藏密封,置阴凉干燥处保存。

10起草说明

10﹒1鸡血藤为木质,质坚实,不易粉碎,故水提煎汁取其有效成分;黄芩炒炭有止血作用。

10﹒2按《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规定的有关内容起草。

10﹒3茯苓具有不同于处方中其它药材的组织特征,在显微镜下易于查找和区分,因此特把茯苓的特异特征列为其显微定性鉴别。

10﹒4鉴别4﹒2参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P554逍遥丸(水丸)鉴别(2)以检出当归所含成分。

10﹒5鉴别4﹒3参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P415。六味地黄丸鉴别(2)以检出牡丹皮所含成分—丹皮酚。

11备注

此标准经庆阳市药品检验所修订,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

《药用柴胡》

夏小军编著,14万字,安徽科学出版社出版,1995年第1版。获首届庆阳市优秀图书奖。

内容摘要柴胡为临床常用中药,也是我国中药材主要出口品种之一,在我国应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本书作者曾主持完成了“北柴胡人工栽培及质量研究”及“柴胡人工栽培技术”等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该书是作者多年来从事药用柴胡研究的成果总结,是国内迄今唯一一本比较全面、系统的药用柴胡专著。全书包括柴胡中草考证、药物名实、药名释义、植物形态、生境分布、栽培技术、采集加工、药材鉴别、商品规格、饮片炮制、性味归经、有效成份、药理作用、功能主治、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内容,其中还含有方剂、制剂精选及历代名家论述,并对中草药主要出口国日本药用柴胡生产与资源现状进行了论证,为振兴经济,开发、利用我国药用柴胡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可供有关临床、科研、教学,医药卫生部门生产、采挖、收购,城乡专业户及医药院校学生参考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