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夏小军医学文集
45452000000037

第37章 理论探讨(11)

22血管植入治疗小儿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王肇祥[26]等人根据复方丹参注射液扩张血管、活血化瘀的特点,用其血管植入治疗小儿股骨头无菌性坏死89例收到满意疗效。并发现复方丹参注射液对于防止植入血管束痉挛、栓塞和促进毛细血管网的再生,促进骨的修复有益。

23滴鼻治疗慢性单纯性鼻炎

倪爱民[27]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滴鼻,治疗慢性单纯性鼻炎38例,痊愈22例,显效10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92.11%/。其作用机制是丹参可增加血液循环,提高鼻腔抗炎能力,加速病变的恢复,使鼻塞不通的症状得到改善。

24加至腹膜透析液中用于提高腹膜透析功能

徐再春[28]等人将丹参注射液加至腹膜透析液中,观察其对腹膜透析功能的影响,并与单纯腹透液组及多巴胺组对照观察,结果发现丹参注射液能显著提高腹膜对血肌酐、尿素氮、尿酸的清除率和滤过量,同时漏过加入的丹参注射液三种不同浓度(4‰、6‰、8‰)组间比较,浓度以6‰的疗效最好。

25骨髓腔内输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王继亮[29]等人采用骨髓腔内输注丹参复兴液(丹参注射液、17种复合氨基酸、硝酸士的宁、654-2注射液、氟美松注射液),并辨证施治再生障碍性贫血30例,治愈8例,缓解7例,明显进步12例,有效率达90%。其作用机制是扩充了骨髓血容量,调整了血流速度,使局部血量增加,从而改变了脂肪组织在骨髓腔内的堆积,改善了缺血、缺氧的病理微环境,有利于造血干细胞生长与发育,从而使局部造血功能恢复,进而带动全身其它部位造血功能恢复。

26局部注射或患处涂擦治疗瘢痕疙瘩

杨卫[30]采用局部注射丹参注射液或局部涂擦的方法,治疗瘢痕疙瘩12例,总有效率达91.7%。认为主要与丹参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有关。

27静滴和局部喷涂治疗糖尿病性皮肤溃疡和坏疽

任海[31]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和局部喷涂,治疗糖尿病性皮肤溃疡和坏疽12例,结果9例溃疡全部治愈。认为通过全身和局部作用,达到消炎止痛,改善微循环,纠正血液高凝状态,增加组织血液供应,改善皮肤营养,促进创面组织修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守香,等.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2;6(2)︰26.

[2]田增光,等.中医药信息,1996;3︰17.

[3]杨建平.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3)︰184.

[4]张和平,等.实用中医药杂志,1994;10(2)︰30.

[5]施葵未.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2)︰115.

[6]张焕成.河北中医,1987;4︰23.

[7]周济朴.浙江中医杂志,1986;21(7)︰310.

[8]石庭芬.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4(9)︰552.

[9]王炳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5)︰295.

[10]田增光,等.新中医,1996;28(6)︰32.

[11]张兴友,等.新中医,1995;5︰29.

[12]田增光.辽宁中医杂志,1994;21(2)︰89.

[13]冯桂林.内蒙古中医药,1994;13(1)︰20.

[14]于万海.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5︰27.

[15]伍启刚.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8)︰488.

[16]尹树国.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7)︰389.

[17]刘永明.实用医学杂志,1991;7(4)︰205.

[18]杨卫.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8)︰501.

[19]董庆明,等.江苏中医,1998;2︰27.

[20]鄢水旺,等.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3︰46.

[21]戴铁生,等.江苏中医,1992;6︰27.

[22]黄学文,等.实用中医药杂志,1997;4︰39.

[23]胡翠芳,等.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6(8)︰505.

[24]杨建平.临床儿科杂志,1993;11(4)︰287.

[25]丁华民,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1)︰62.

[26]王肇祥.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4;9(1)︰59.

[27]倪爱民.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7)︰439.

[28]徐再春,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2)︰74.

[29]王继亮,等.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7(7)︰383.

[30]杨卫.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7)︰417.

[31]任海.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3)︰181.

(收载于廉援朝主编西安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丹参研究与应用》一书中)

十五、脐风的防治

脐风又名新生儿破伤风,多发生于初生7日之内,以唇青口撮、牙关紧闭,甚至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为特征,故陇东民间称之为“四六风”、“锁口风"、“撮口”等。

脐风的发病原因是由于初生断脐用具不洁及助产人员双手不净,致使毒邪由脐带创口人经络侵脏腑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多有家庭接生史及脐带处理不清洁史。其病来势凶猛,发病越早,证候越重,死亡率也越高。发作前有精神躁扰,经常啼哭等先兆症状,随后出现吮乳口松、拒食、吞咽困难、苦笑面容,并见阵发性抽搐,全身肌肉痉挛,神志尚清,光、声刺激可使抽搐加重。

脐风的防治方法是:

1积极推广无菌接生法。

2如遇急产,来不及消毒者,可将剪刀在火上烧红冷却后断脐,要求脐带残端留得长些,便于再次处理。结扎脐带用的线绳要预先在碘酒中浸泡消毒。

3脐带处理不当者,在重新处理时可用破伤风抗毒素、青霉素等及时预防。

4若已患病,应及早去医院治疗。在治疗上。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中药以祛风止痉,宣通经络之法为主,佐以兼证,可用玉真散、五虎追风散等煎服或鼻饲。西药先静注或肌注破伤风抗毒素2—5万单位,24小时后再肌注一次半量,同时应用抗痉挛药物如苯巴比妥纳,氯丙嗪等以及青霉素等抗菌素。脐周创口用3%过氧化氢消毒,再涂以2.5%碘酒或龙胆紫进行局部处理。

(刊登于《陇东报》1989年10月7日第3版)

十六、紫草浓煎液外用防治血栓性浅静脉炎

紫草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品。梁代陶弘景《名医别录》言其可“治恶疮疒呙癣”。唐代甄权《药性本草》谓其能“治斑疹痘毒,活血凉血,利大肠”。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则说其“煮汁洗疮肿,除血长肤”。受此理论启发,笔者在临床上采用紫草浓煎液外擦防治化疗引起的血栓性浅静脉炎,效果显著,介绍如下。

方法:取市售紫草饮片200g,加凉水1000ml,浸泡2小时,后用文火煎煮40~50分钟,至药液为250ml左右时过滤,收其滤液,装瓶备用。使用时以棉签蘸药液涂擦患处。每日4~6次,症状严重者每日可涂擦10次以上。若作为预防,则在每次静脉输液后即用上述方法沿血管走向涂擦,每日2~4次,且只能凉用,不能加热后涂擦。

如治李某,因患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2年,已分别应用DA3—7、HOAP方案化疗7疗程,致使左前臂2处、右前臂1处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症见局部血管变硬呈条索状,色暗红,刺痛明显,周围轻度肿胀,用上法涂擦10天后疼痛肿胀及条索状突起完全消失,局部色泽转正常。此后每次静脉化疗或输液前后均用以上方法涂擦,未见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生。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静脉化疗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特点是穿刺部位及化疗药物途经的血管产生疼痛,变硬或成条索状,周围皮肤呈充血性红斑,有时可伴水肿。若不及时治疗,不仅妨碍化疗的继续进行,而且给患者带来新的痛苦。根据其临床特征,属中医血瘀证范畴,依据“通则不通”的原理,拟定以上方法防治而获效。同时,还可用于长期静脉输液引起的血栓性浅静脉炎,以及药物外渗等,且方法简、便、验、廉,值得推广。

(1999年在甘肃省庆阳市中医学会学术研讨会上大会交流)

十七、仙鹤草可除疳止汗升血小板

仙鹤草始载于《图经本草》。《本草纲目拾遗》言其能“疗吐血各病,……疟疾、喉痹、闪挫、肠风下血、崩痢、食积、黄疸、疔肿痛疽、肺痈、乳痈、痔肿”。笔者在治疗小儿疳积、小儿虚汗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时常加用本品,取效明显,介绍如下。

1小儿疳积

小儿疳积,多因饮食失节或多种疾病影响而成。病位责之脾胃,并可累及它脏。症见面黄形瘦,毛发黄枯,厌食或嗜异,烦躁易怒,夜寐不安,脘腹胀大,便结或溏,或两目干涩,或口舌糜烂,甚则面浮肢肿,舌质红,苔薄黄而干,脉弦细。表现为一派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治以健脾益气、消积和中之法。常用:仙鹤草、太子参、茯苓、苍术、山药、炒谷芽、神曲、陈皮。用量依据年龄大小及虚实轻重而选择,每日1剂,水煎频服。由于仙鹤草具有消食积及补虚之功,性平不偏,故在此方中加入5~10g,消补兼施,且滋补不壅滞,消导不伤中,用药同时配合饮食调理,屡收捷效。如治高某,男,3岁半,2001年6月5日初诊。10月前患痢疾,经当地医院治疗2周后痊愈,继之出现食欲不振,渐见面黄形瘦,情绪烦躁,口渴喜饮,肋缘外翻,腹部膨隆,吮指磨牙,睡眠不安,大便时而溏薄,舌质淡红,苔薄微黄,脉细数。诊为土虚木亢、虚实夹杂之疳积。治以消积理脾、和中清热之法,上方加胡黄连5g,连进18剂而愈。

,2小儿虚汗

小儿虚汗,往往自汗盗汗并见。多因先天禀赋不足,阴阳气血虚弱,卫外不固,营不内守引起;或因后天喂养失调,脾胃虚弱及病后体虚,气虚不能敛阴,血虚心失所养而发。症见时时汗出,遍身浸泽,动则尤甚,或寐则汗出较多,以头身部为著,手足心热,伴面色少华,神情倦怠,胃纳不佳,平素易感冒,舌质红或淡红,苔薄白或少,脉细弱。治以益气养阴、固表止汗之法。常用方:仙鹤草、黄芪、防风、白术、太子参、麦冬、五味子、浮小麦、白芍、大枣、甘草。实验研究证实,仙鹤草所含主要成分仙鹤草素能增加小鼠、家兔等抵抗力,故在此方中加入具有收敛补虚之性的仙鹤草5~10g,不仅可以治疗小儿虚汗,而且对反复呼吸道感染者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如治朱某,女,8岁,1998年12月6日初诊。自幼汗出较多,近3年因反复感冒,致使汗出加重。就诊时面色少华,形体瘦弱,神情倦怠,多汗肢冷,纳食欠佳,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理化检查排除结核、风湿等疾病。诊为卫阳虚弱、营卫不和之虚汗。治以益气固表、调和营卫之法,上方调理月余虚汗愈,诸症平。后又服原方20余剂以固疗效。随访3年未发感冒,既使剧烈活动后亦未见汗多之象。

3小儿血证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中医“血证”范畴,多因外感风热燥火疫毒等不正之气,内扰营血,灼伤血络所致;或由于饮食、劳倦,或患病后失治、误治等因素,导致脏腑气血虚损,尤以脾虚气不摄血为要。其属实者,紫癜色紫红暗瘀,出血部位以上半身为主,多见鼻衄、齿衄、舌衄等,出血量较多,常伴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有力。属虚者,紫癜颜色淡红,苔薄,脉细数或弱。实热证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常用仙鹤草加清瘟败毒饮化裁;虚损者补气摄血、滋阴凉血,常以仙鹤草合归脾汤加减。然增加血小板数量与延长血小板寿命是治疗本证之根本。研究表明,仙鹤草内含维生素K,其醇浸出液动物实验有增进血液凝固及增加血小板等作用。故余在治疗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小儿或成人血小板减少时均加入仙鹤草,以期达到升提血小板而止血的目的,且用量宜大,小儿用量一般为15~30g。如治张某,男,12岁,1998年4月24日初诊。半年前因全身皮下瘀点瘀斑,伴鼻衄,赴某医院经血象、骨髓象化验,确诊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遂应用泼尼松为主治疗,半月后出血止,但家人嫌其副作用较大而自行停药,又屡服偏方、单方等多方医治罔效,血小板计数始终在20~50×109/L之间。现患儿仍偶发鼻衄,全身皮下无紫癜,精神欠佳,面色萎黄,乏力嗜睡,纳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血小板计数32×109/L。诊为气不摄血之鼻衄。治以健脾益气摄血之法,处方:仙鹤草30g、黄芪15g、当归、党参、龙眼肉各10g、茯苓、远志、炒枣仁、阿胶(烊化兑服)、炙甘草各6g、大枣5枚。服药24剂,鼻衄未发,诸症消失,血小板计数115×109/L,疾病告愈。又以原方更进18剂,后改用人参归脾丸连服2月以善其后。随访3年未复发。

(1999年在甘肃省庆阳市中医学会学术研讨会上大会交流)

十八、“白柴胡”应为“北柴胡”

,1993年9月4日《陇东报》刊发的《庆阳出现种白柴胡热》一文,对发展我市农村经济又创出了一条新路子作了及时报道,扩大了社会影响。但文中提到王氏引进的“白柴胡”,其确切名称应为“北柴胡”。

,柴胡为常用中药,在我国应用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现在已成为我国中药材主要出口品种之一。截至目前,全世界已知柴胡属植物约有100余种,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亚热带地区。我国现知有36种,17变种,7变型,多产于西北与西南高原地区。《中国药典》1990版收载两个品种,即柴胡(又名北柴胡)及狭叶柴胡(又名南柴胡)的干燥根。从文献记载来看,古今中外柴胡属植物中均未见“白柴胡”这一品种。据笔者同省药检所有关专家实地考证,我区目前种植的柴胡为北柴胡及银州柴胡两个品种,二者均可人药。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王年鹤等人研究认为,我区目前所栽培的柴胡大都是从外地引来的北柴胡。从植物形态及色泽方面来看,我国目前入药的20余种柴胡中尚无根之外皮呈白色的柴胡。王氏引进吉林的“白柴胡”倒有一种“主根不明显,须根发达,黑褐色”的“长白柴胡”,但在植物形态及色泽方面与王氏所种的“白柴胡”不同,具有银州柴胡“根之外皮淡红紫色,根顶端分出数茎,质地较软”特点,亦与王氏所种的“白柴胡”有异。笔者观察王氏所种的柴胡,系多年生草本,根条细长,外皮灰褐色或灰棕色,不易折断,味微苦辛,外观质量良好,产量也较理想,具备了北柴胡的特性。此外,“白”与“北”谐音,可能系讹传之误。所以,王氏引种的“白柴胡”应为“北柴胡”。

(刊登于《陇东报》1993年10月5日第3版)

十九、发挥中医优势提高医疗水平

,近年来,庆阳市中医医院通过深化改革、突出中医特色、加强内涵建设,使医院的科学管理、规范化和专科医疗建设、人才队伍培训、医疗质量及教学科研等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医院服务功能日趋健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1992年被列为全国示范中医院建设单位,1996年3月被甘肃省卫生厅授予“二级甲等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