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夏小军医学文集
45452000000035

第35章 理论探讨(9)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再障的研究中,提出对策如下:一是早期诊治。由于慢性再障有远心端骨髓损伤较重、较早,近心端骨髓损伤较轻、较晚等病理特点,如不及时发现,及早治疗,骨髓的损坏会向近心端发展,病情由轻到重,从易治到难治。因此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有进行性加重的困倦乏力、心悸头晕、面色苍白或伴有皮肤粘膜出血,月经过多,或有发热等临床症状和体征者,应及时作血常规及网织红细胞化验检查。若全血细胞减少,分类中有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增多,网织红细胞减少者,则应及时进行骨髓穿刺,并排除其它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早期进行诊断。诊断及疗效标准应统一,一般多采用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998年第2版)。确诊之后及时进行治疗,防止转变。二是中西结合。慢性再障一经确诊,则应首选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治疗原则遵循国内知名中西医结合专家裴正学教授提出的“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十六字方针,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祛邪与扶正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相结合。三是分型治疗。中医辨证分型按照1989年大连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术会议讨论的标准,分肾阴虚、肾阳虚及肾阴阳两虚三型辨证施治。西医方面也应注意分型治疗,如属慢性再障Ⅰ型的儿童及青春期妇女,可先用中药辨证分型治疗,半年无效者加用雄激素治疗;而非青春期女性及男性则多用中药辨证加雄激素的方法治疗,雄激素首选康力龙、丙酸睾丸素或安雄中的一种,并在使用足量雄激素6个月无效者,加用或改用环孢菌素A(CSA)治疗。有出血倾向时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属慢性再障Ⅱ型者,可采用脐血移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异基因骨髓移植等新型疗法,移植后加用环孢菌素或合用雄激素,有明显出血者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在以上治疗的同时均应配合辨证应用中药。四是坚持治疗。由于慢性再障的治疗周期较长,一般而言,中西医结合的有效病例至少连续治疗3个月~6个月后方可出现疗效,有的病例在1年以上则出现显著疗效,所以无论医者或患者,都必须树立信心与耐心,坚持正规治疗,切忌有病乱投医,耽误治疗。五是维持治疗。慢性再障患者血象的恢复一般是先红细胞,再白细胞,后血小板的顺序进行,其中血小板恢复最慢,需时更长,也有少数三系同步恢复者。但无论恢复情况如何,达到正常后仍需较长时间的继续治疗,短者1年以上,长者3年以上,所用药物的数量和剂量可逐渐递减,中药还可丸散之剂缓图,以降低复发率,提高远期疗效。六是综合治疗。中西医结合可取长补短,也是慢性再障药物治疗的最佳途径,但也不能忽视输血、成份输血、脐血、胎肝、骨髓移植等新型非药物疗法。同时,心理治疗、饮食调理及生活起居调摄等相关治疗也至关重要。事实也证明,综合治疗比单一方法治疗见效快,效果好。七是尊重科学。对待工作必须树立严肃、严密、严格“三严”的科学态度,尊重客观,切忌主观,不可粉饰。无论临床研究或实验研究,必须设立对照组,要做到随机分组,两组具有可比性,对比数据要进行统计学处理,实验室检查数据力求精准。同时不能忽视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生活质量的变化,要进行远期跟踪访查。临床研究的药物应进行毒理学及相关药效学试验,特别是组方中含有毒性成份的药物或制剂,更应重视毒理学试验。有苗头的方药应进行有效药物的筛选及有效成份的提取;并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制剂工艺进行剂型改革,既服用方便,又减少药源浪费。八是团结协作。相对而言,慢性再障发病率较低,病例积累过程较长,加之临床机构实验研究力量不足,实验研究机构又无临床阵地。因此,有苗头的课题要组织大协作,缩短科研日程,力争早出成果。

(刊登于《中医药临床研究杂志》2003年第2期)

十一、中药回生汤系列三步辨治急性

白血病思路与方法(摘要)

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其中急性白血病与中医“急劳”的证候相似。其发病机理是由于机体正气不足,邪毒外袭,内窜营血,伤及骨髓所引起的一派邪实正虚、虚实夹杂之证。疾病早期以邪实为主,后期以正虚为主。根据其临床特点,辨证分为三型,即邪毒炽盛、痰瘀互结型,邪毒渐退、气阴两虚型及气血不足,阴阳两虚型。中药回生汤系列是在挖掘民间单方、验方的基础上,以中医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为理论指导,根据疾病过程中白血病细胞贯穿始终这一特点,拟定出以当地特产中草药天蓝苜蓿、墓头回、龙葵及紫河车作为治疗急性白血病的基本方,应用于疾病治疗的始末,异中寓同,共奏清热败毒、宁血祛瘀、益肾填髓之功效。具体应用时再根据疾病不同阶段病机的演变、邪正的盛衰及实验室所见,辨证分析后加入相应的药物,组成中药回生汤系列,三步辨治,同中有异,随证变化,灵活应用。其中回生汤I号清热败毒、活血化瘀、化痰散结,用于疾病初期末进行化疗或化疗诱导的辅助治疗;回生汤Ⅱ号益气养阴、解毒化瘀、健脾和胃,用于疾病中期或缓解后的巩固强化治疗;回生汤Ⅲ号补气养血、益肾填髓、扶正化毒,用于疾病后期或缓解后的维持治疗。该系列方既可单独作用于急性白血病,又可与化疗药物同用。组方体现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祛邪与扶正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原则。故对本虚标实的急性白血病疗效明显。

(1995年在上海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中医血液病学术会议上大会交流,与张鑫智合作)

十二、中西药物联合应用的比较

药物是人类用以同疾病作斗争的一大类武器,亦即用以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各种药物单独作用于人体可起到各自的药理效应,但疾病是多种多样的,病情大都是复杂的,当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时,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可使药效加强或副作用减弱,或出现不应有的毒副作用。因此,必须对药物的相互作用问题加以重视。西药对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主要是探讨体内药物联合应用的效应。两种或多种药物,不论通过什么途径给予,只要在体内起联合的效应,那就是产生了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的相互作用又分为有益的相互作用和不良的相互作用。中医学历来也十分重视药与药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且称之为“配伍”,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前人通过长期的实践与认识过程,把单味中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即中药的“七情”,并长期指导着临床实践。

1西药的联合应用

西药联合应用时若得到药效增强,毒副作用减弱等效果,则此种相互作用是有益的,临床上可以推广使用。如左旋多巴加用苄丝肼,则抗震颤麻痹作用得以增强,对周围的不良反应减弱。磺胺甲基异口恶唑加甲氧苄氨嘧啶,其抗菌效能大幅度增强。解磷定复活胆碱酯酶,减少乙酰胆碱蓄积;阿托品对抗乙酰胆碱,两者联合应用于有机磷中毒的急救,则可起协同作用等。

西药联合应用时若发生疗效降低或毒副作用增强,以及引起药理上或物理化学上的变化,从而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影响病人用药安全(亦称“配伍禁忌”)时,临床上则应避免应用。如磺胺与普鲁卡因合用,抗菌效能减弱。胃复安和阿托品合用,作用相互抵销。氨基糖甙类抗菌素和速尿合用,则耳毒性增强等。

2中药的联合应用

中药治疗疾病多是采用复方,将多种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在配伍方面,古代医家根据临床经验曾提出君臣佐使、七情、十八反、十九畏以及特殊煎服法等原则。而在七情之中,除单行外,其余六个方面都是谈配伍关系。所谓相须,指功用相同之药,合用可增加疗效。如石膏配知母,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之功;大黄配芒硝,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之效。相使是指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药物合用,而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则能提高主药的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合用,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相畏是指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和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相杀是指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相恶是指两药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种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此外还有生姜恶黄芩、天花粉恶干姜等。相反是指两药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据《蜀本草》统计,《神农本草经》所载药物中,相恶的有60种,而相反的则有18种。由此可见,“十九畏”的概念与七情之一的“相畏”,涵义并不相同。

七情中,相须相使者常用,相恶相反者一般不可同用,而相畏相杀者则可酌情慎用。亦正如《神农本草经》所言:“凡此七情合和时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

3中西药联合应用

由于单味中西药物作用于人体可起到各自的药理效应,而病情又多是复杂的,为了充分发挥中西药物各自的作用,减少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毒性和副作用,临床上常采用中西药联合应用的形式。但在具体应用时必须注意到中西药物各自联合应用的原则,同时还应掌握中药有效成份及其产生作用的原理,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生,最大程度地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

一般而言,某些中西药物联合应用,可明显增强其治疗作用,如中药清热药黄连、黄柏与西药抗菌素土霉素、痢特灵联合应用治疗痢疾,较单纯应用中西药物疗效高;恶性肿瘤患者用西药化疗时,服用中药扶正培本的贞芪扶正颗粒,则可起到增敏减毒的效果等。西医称这种作用为协同作用,中医称之为“相须、相使”,故在临床上可推广使用。某些中西药联合应用,可使药物效应减弱或对消,如中药甘草内含糖皮质激素样物质,长期大量应用会使血糖升高,若与降糖药合用,可使药物效应减弱或对消;酸性中药乌梅、山楂等与碱性西药碳酸氢钠、胃舒平、氨茶碱等同用,可因酸碱中和失去药效;中药神曲内含乳酸杆菌,若与抗菌素合用则疗效受影响等。西医称这种作用为拮抗作用,属中医之“相畏、相杀”的范畴,故不宜合用。此外,某些中西药联合应用,还可产生副作用。如中药麻黄与西药优降宁等单胺氧化酶制剂合用,可引起血压过高;中药补骨脂与西药磺胺合用,可加重出血倾向,严重者引起血尿等。西医称这种作用为毒副作用,中医称之为“相恶、相反”,属配伍禁忌,故应严格避免使用。

(1996年在桂林召开的全国中西医结合学术研讨会议上大会交流)

十三、中成药治疗白血病概况

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其特征是某一种血细胞或多种血细胞自发地无限制增生和幼稚化,并广泛浸润于体内其它器官组织。临床常有发热、贫血、出血、感染、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表现。祖国医学中虽无此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而包括在“虚劳”、“温病”、“血证”、“癥积”、“痰核”等范畴。自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应用传统的中医药治疗白血病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文拟将中成药治疗白血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1当归芦荟丸

出自《宣明论方》。由当归、龙胆草、芦荟、黄芩、山栀、黄连、黄柏、大黄、青黛、木香、麝香组成。功能清热、利湿、通便。I966年中国医学科学院液病组[1][2]在辨证施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发现当归芦荟丸有效,并单独用其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8例,缓解16例,进步6例。多数患者服药至开始呈现疗效的时间约需l7~30天。16例缓解病例的缓解期最短1个月,最长达1年以上,平均4.9个月,且病程短者疗效好。用量每日服3~4丸,能耐受者则逐渐增加到每日6~9丸。有腹泻反应时加服红枣5~6个,每日2次。1974年通过实验研究,确认是该方中青黛起主要作用,并于1977年成功地提取有效成份靛玉红,用于临床有效率达60.5%,与马利兰相比较,近期缓解率虽稍差,但远期疗效优于马利兰,且长期使用无毒副反应,成为我国首创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最为有效的药物。彭光斌[3]报道用当归芦荟丸配合化疗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39例,并设对照组41例,结果中西医结合组中的生存期为57.5个月,而化疗组为28个月,中西医结合组中数缓解期为10个月,化疗组只有3个月。

2大黄蛰虫丸

出自《金匮要略》。由大黄、地鳖虫、干漆、生地、甘草、水蛭、白芍、杏仁、黄芩、桃仁、虻虫、蛴螬虫组成。功能祛瘀生新、缓中补虚。陈兆孝[4]用大黄蛰虫丸每日2~3丸,配合马利兰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6例。并与单独用化疗药物组20例进行对照,4周为1疗程,共治疗l~8个疗程不等。结果用大黄蛰虫丸组完全缓解8例,部分缓解6例,总缓解率为87.5%;化疗组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6例,总缓解率为50%。两组疗效相比差异非常最著(P<;0.01)。作者认为,大黄蛰虫丸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缩小脾脏,抑制幼稚细胞,提高缓解率有一定的临床作用。

3梅花点舌丹

出自《外科全生集》。由藏红花、珍珠、牛黄、麝香、熊胆、蟾蜍、血竭,沉香等2l味药物组成。功能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戴锡孟[5]报道用梅花点舌丹治疗白血病16例,根据病情每日服l8~36粒,连服10~60天,至白细胞下降至正常再停药,结果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1%。一般服用7~10天血象改善,继而症状改善,肝、脾及淋巴结缩小。

4六神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