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夏小军医学文集
45452000000012

第12章 经典研读(11)

3内外儿妇各有心悟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4卷中,前3卷集录了缪氏对临床各科常见病的治疗心得、所用效方及临床验案,遍及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在内科方面,首先论述了伤寒、温病、时疫的用药要旨,涉及的病证有暑、疟、痢、泄泻、食积、胃脘痛、痰、饮、痹、蛊胀、黄疸、癥瘕、虚劳、梦遗、不育、昏迷、厥证、腰痛、盗汗、咳嗽、血证、郁证、消渴等。如治中风,分真中风与类中风两类,真中风用小续命汤。治阴虚滞下,“苍术温而燥,善闭气,故滞下家忌之”;“若夫滞下,本属湿热涩滞不行,治宜疏利,药忌兜涩”。“久嗽不愈,缘于肺虚有火,治当清肺润肺,忌用涩燥闭气之药”。“肾司二便,久泄不止,下多亡阴,当求责肾,破故子、肉豆蔻、茴香、五味子之属不可废也”。“九制黄连,最能止泻,须与人参等分乃可。盖久泻不止,多缘气虚,纯用苦寒,胃气愈闭;又下多亡阴,必用人参,亦阳生阴长之意也”。治饮大法,“要以降气、燥湿、散郁、健脾、行水为宗,乃治法之要领也”。目疾不愈,“世医治目多补肾,不知补心。心,君火也”等等,皆为后世所效法。妇科方面,论述的病症涉及到经、带、胎、产的经行先期、经行后期、不孕、胎动不安、妊娠恶阻、难产、产后调理、妇人杂病等。认为“童便一味,是产后圣药”。“白芍药、甘草,治血虚之圣药也”。“白带多属气虚,补气健脾,治法之要领也”。“赤带久不止则血虚,宜胶艾四物汤加锻牡蛎粉、酸枣仁、麦门冬”等等,皆是其临床经验的结晶。儿科方面,涉及到试口、护挤、灸脐、涂舌等初生养护的内容,以及撮口、夜啼、胎疟、便血及痘、痧、惊、疳等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认为“痘症有二:一曰血热毒盛;一曰气虚毒盛。气虚者,可以徐补。血热毒甚者,势必亟,一发热便口渴、面赤、气喘、狂躁、谵语,此其证也。一见点即宜凉血解毒,急磨犀角汁多饮之,十可疗四五,稍迟难救矣。……痘毒非元气壮实者,不可外治,大忌围敷药,戒之”。“痧疹者,手太阴肺、足阳明胃二经之火热,发而为病者也。……治法当以清凉发散为主。药用辛寒、甘寒、苦寒以升发之。惟忌酸收,最忌辛散。误施温补,祸不旋踵”。同时指出初发时“不得止嗽”,“慎用五味子等收敛之剂”,“慎勿用定喘药”,“切忌过用升麻”,以及“疹家不忌泻”。治疗惊风,琥珀丸是“幼科绝胜药”。治疗疳积用疳积散等,皆属经验之谈。外科方面,涉入到痈、疽、疮、疡、疔、疖、肿毒、瘰疬、喉痹、乳蛾、肺痈、乳癖、乳岩、便毒、下疳、蛀疳、痔疮、漏、火丹、鹤膝风、臁疮、霉疮、结毒、臀痈、杖伤、跌打损伤、蛇伤、蜈蚣伤、烫伤、火伤、癫犬咬伤等病症。提出“痈疽溃疡,忌术,肿疡,忌当归”等用药经验,列举除内服药物之外的熏洗、外贴、敷涂等30余种外治法,几乎包括了中医所有的外治方法,体现了简、便、验、廉的特点,亦如其所言:“乃知方药中病,不在珍贵之剂也”。内伤杂病方面,涉及到脑漏、癫痫、血痞、白发、牙疳、牙痛、耳聋、目内障、目外障、暴赤眼、疝气、肠风、蛔结、中毒、水淹等诸多病症,每种病症皆有其独到的治疗心得,且能沿用至今。

4吐血三要血证圭皋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载缪氏“吐血三要法”,其一曰:“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行经络者,气逆上壅也。行血则血循经络,不止自止。止之则血凝,血凝则发热,恶食,病日痼矣”。大凡血证,乃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致的疾患。就吐血而言,临床所见有偶吐一二口即止者;有来势凶猛倾碗盈盆者;亦有时轻时重、时发时止者。由于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若吐血不止,则血竭气越,危殆立至。对此,当以止血为第一要务。然《血证论》云:“瘀血踞住,则新血不能安行无恙,终必妄走而吐溢矣”。故对吐血,除积极止血外,还应适时加用行气活血之品,既防凝滞,又可引血归经,血行经络则吐血自止。亦合唐容川“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之旨。其二曰:“宜补肝,不宜伐肝”。“经曰: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肝为将军之官,主藏血。吐血者,肝失其职也。养肝则肝气平而血有所归,伐之则肝虚不能藏血,血愈不止矣”。吐血之证,临证所见由于气逆火炎者,不在少数,故清肝泻肝等伐肝之法临床常用。然肝体阴而用阳,伐肝太过,则肝失所藏,血愈不止。对此,应适时加用白芍、炙甘草等补肝养肝之品,以使肝有所藏,血有所归,而吐血自止。其三曰:“宜降气,不宜降火”。“气有余即是火,气降则火降,火降必用寒凉之剂,反伤胃气,胃气伤则脾不能统血,血愈不能归经矣”。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血为气之守,血随气行,气得之而静谧,气迫则血走。吐血之证,热证多而寒证少,实证多而虚证少,故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法最为常用。然“降火必用寒凉之剂”,虽可暂用,久服则损伤中焦脾胃,脾伤则血愈不能归经矣。对此,宜在制止炎上沸腾之火热的同时,加用降气之韭菜、番降香、苏子等下气之品,平息冲上之逆气而收功。以上三法,不仅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吐血,而且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皆相适宜,可谓临证治疗血证之圭皋。

(刊登于《中国特色医药杂志》2005年第10期)

十五、《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用药方法初探

明代名医缪希雍,字仲淳,浙江常熟人。精于本草,勤于临证,著《神农本草经疏》30卷、《本草单方》19卷、《先醒斋医学广笔记》4卷。其中《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是其好友丁元荐手集缪氏临床效方、验案,后经其本人“增益群方,兼采本草常用之药,增至四百余品,详其修事,又增入伤寒、温病、时疫治法要旨”而成。全书4卷,卷1至卷3主要集录了缪氏对内、妇、外、儿等各科常见病的治疗心得、所用效方及临床验案;卷4为炮炙大法及用药凡例,记叙了常用的400余味中药的炮炙方法、畏恶宜忌,以及丸散膏汤的制法、煎服法等。反映了缪氏精湛的医学造诣,独到的治疗经验和丰富的药学知识。兹结合对该书的学习,将缪氏的用药方法总结如下。

1剂型多变

缪氏用药,剂型多变,除汤剂之外,丸散之剂亦为其临症所常用,且对各种制剂制法的描述也很详尽,并认为“察脉施治,贵在合法,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

其用汤剂,多用水煎,亦有用酒煎或酒水同煎者,还有以少用的缲丝汤煎者。煎药用水,以河水为主,亦有用井水及泉水者。煎药容器,则以砂锅为主。如治疗女人血崩方的“河水煎”;治头风神方的“河水、井水各一蛊半,煎一盅服”;治悬痈方“用泉水二碗”;治疗横生的“益母草,酒煎浓汁”;治疗便毒的“棉地榆,白酒三碗,煎一碗”;治疗产后虚脱兼防血晕方的“水二碗,酒一碗,煎至一碗”;治疗消渴方“用缲丝汤十碗,煎两碗”;治疗风癫病神方用“清水十碗,入砂锅内熬至一碗”;治痹方“用河水砂锅内熬浓汁”。此外,还有加姜汁同煎、加姜枣同煎等。在煎法上,有治疗心口痛、胸中有物上冲方的“急煎服之”;治疗下部火丹方的“水煎服”;治疗阳明病衄血方的“浓煎与之”;治疗太阳脾疟方的“再煎五六分”;治疗胎前疟方的“渣再煎六分”;治疗胃脘痛属火证方的“煎七分服”;治疗三日疟方的“渣再煎七分”;治疗痰嗽吐不已方的“煎八分”;治疗久疟不已方的“隔夜先煎,露一宿,临服时再重汤炖温”;治疗产后虚脱兼防血晕方的“预煎,候产下即服”等。

其用丸剂,经验独到。从丸剂的制法来看,既有补虚丸方等“蜜丸”,治疗下痢的滞下如金丸等“和水跌丸”;治疗难产的琥珀丸等“蜡丸”;又有治疗血虚经行后期方的“醋煮怀山药糊丸”,治疗便秘方的“好酒少许和丸”,治疗胃中有痰饮欲吐方的“姜汁竹沥和丸”,治疗黄病有积神方的“枣肉丸”,防疟方的“米粉糊丸”,治疗胃脘寒痰结阻的神效沉香丸“糯米糊丸”,治疗脾经痰饮方的“山药糊丸”,治疗不育的种子方“蒺藜糊丸”,治疗痢疾初起壮实者的大黄丸“木香捣和为丸”,治疗风泪眼方的“羊肝为丸”;更有治疗风痰的化痰生津噙化丸,治疗久嗽的久嗽噙化丸;天王补心丹的“朱砂为衣”,神效沉香丸的“辰砂为衣”,杖夹神方的“金箔为衣”,碧霞丹的“铜绿一两五钱为衣”以及治疗中暑用“青蒿嫩叶,手揉如豆大”的手揉丸等。从丸之大小而言,有六味地黄丸“如梧子大”,治疗妇人白带方“密丸,光大如豆”,治疗肾泄的脾肾双补丸“如绿豆大”,治疗痫证的补心宁志丸“如碗豆大”,疳眼方为丸“如龙眼核大”,治疗小儿疳积方为丸“如龙眼大”,治疗结毒的牛黄丸“如麻子大”,保胎资生丸“如弹子大”等。

其用散剂,分内服及外用两种。内服者,有治疗小儿疳积的疳积散,治疗妇人乳癖的乳癖方为散,治疗痈疽的护心托里散及替针散,治疗腹中肿毒的会脓散等。外用者,有治疗对口疖的敷药方为散,治疗头面结毒的神效敷药方及升药五灵散,治疗小儿猴疳方为散等。同汤丸之剂一样,散剂既有单味药为散者,如治痧疹发不出,用“西河柳叶,风干,为细末,水调四钱,顿服”;治疗乳癖,用“白芨研末,水调,敷乳癖处”等。又有复方为散者,如前所举。

其用膏者,多采用“河水砂锅内熬膏”,有治疗臁疮的臁疮方为膏,治疗发背的太乙膏,以及补心肾、益气血、延年益寿的集灵方为膏等。其用丹者,有治疗梦遗的梦遗封髓丹,治疗阴虚的通真延龄丹,治疗久痢的护心夺命丹,治疗妇人经不调无子的加减正元丹等,而治疗眼疾的碧霞丹,则用于浸水洗眼。严格地讲,以上丹剂亦应归类于丸剂之中。其用药酒,有治疗结毒的浸酒方,治疗疝气的浸酒方等。其用油剂,有治疗小儿猴疳方的“研细浸油内”,“以鹅翎蘸油涂之”;治疗坐板疮方的“取滴下油擦上”;治疗臁疮久不愈方的“用薄油纸摊贴疮上”等。其用栓剂,有治疗痔疮的“荔枝草,以草手搓软,塞患处”。其用药饼,有治疗痈疽的灸痈疽药饼。其用药捻,有治疗发背神方的“研细末,用绵纸为捻”。其用泡服剂,有治疗结毒的十大功劳“或泡汤,或为末,不住服”。此外,应用鲜药汁也是缪氏用药的一大特色。如治疗痘毒,用“白花地丁滤汁,和淡白酒浆,少服之立解”;治疗疝气,用“牛蒡子根,有叶时用根叶,捣烂绞汁,和好酒服之”;治疗耳中肿痛,或出水出脓,用“金丝荷叶捣汁,滴入耳中”等。

2服法灵活

缪氏十分重视药物的服用方法,认为“服药贵及时。当早服晚投,当晚服早投,当热而温,当温而热,均失之也”。同时“戒以勿求速效”;“量之轻重,制剂大小,中病则己,毋太过焉”。

从饮食前后来看,有加味滞下丸的“饥时服”;治疗三日疟阴分方的“空心服”;治疗胃中有痰饮欲吐方的“食后服”;通真延龄丹的“空心饥时各一服”;“天王补心丹临卧服,加味六味地黄地黄丸宜空心服”等。

从用药时辰而言,有治疗间日疟方的“隔夜煎成,露一宿”,“五更服”、“天明温服”、“鸡鸣温服之”等,缘由“疟者,暑气为病也。暑得露即解,也鲜知者”。又有治臂痛方为丸的“凡四五更,定服至此方”;治疗脾虚有湿蛊胀方的“每晨米饮调三钱”;治疗升麻中毒噙化丸的“午食后临卧时各噙化一丸”;治疗疟疾方的“每日下午,另服开胃健脾、消食消痰、兼除寒热疟邪药一剂”;治疗痔漏丸剂的“空心下午各进一服”;牛黄丸的“空心上下午饥时日三次”,治疗伤风后耳聋方的“不拘时服”等。

从冷热程度分析,有治疗间日疟方的“露一宿,五更服”;治疗妇人伤暑霍乱“冷定,服一剂愈”;治疗洞泄方的“煎成将井水澄冷,加童便一杯始服”;治疗巴豆中毒“用大剂黄连澄冷方服”;调六一散的“冷水服”;治疗半身不遂方的“重汤炖热,调服”;治疗疳眼方的“隔汤炖极热”;治疗久疟不已方的“临服时再重汤炖温”;治疗下痢方的“温服”;治疗寒热疟方的“乘热服”等。

从次数用量观察,既有治疗噤口痢方的“小杯缓服之”;治疗齿痛方的“常服”;治疗结毒方的“不住服”;治疗痰症方的“不时呷”;久嗽噙化丸的“不时噙化”;治疗酒疸方的“渐饮之”;治疝痛药酒的“随量饮”;小儿初生试口的“以绵为乳,蘸药汁入儿口中吮之”;治疗尸厥方的“急煎枳,橘推荡之药灌之”等。又有治疗便秘方的“煎一碗,顿饮”;治疗胎将堕欲死方的“分作二次服”;加味滞下丸的“日三服”;治疗臀痈方的“日进四五次”等。更有除每日服药之外,治疗间日疟的“发日五更温服”;治疗产后虚脱兼防血晕方的“候产下即服”,治疗乳疬方的“间两日一服”;治疗脾虚有湿蛊胀方的“间五日服一钱”;稀痘神方的“每年服一次”;治疗洞泄方的“坚守二方,服几三年“;治疗痹证“平生服苍术丸”,“终身止服术”等。再有治疗妊娠腹胀满蠡鱼汤的“以愈为度”;治疗伤暑霍乱神方的“入口立瘥”、“饮之立愈”,“服一剂,立愈”;治疗悬痛方的“熬至一碗,空心服尽即愈”;治疗感冒后余热未退及口渴方的“一帖即愈”;治疗嗳气方的“服半年全愈”;治疗阴虚火旺失眠方的“约百余剂而瘳”;治疗虚证腹痛方的“服药六百剂,全愈”等。

从调服方式总结,有治疗癫犬咬方为散的“温滚水调下”;治疗伤暑藿乱神方的“沸汤调”、“新汲水调服”;治疗痢兼头痛发热方的“冷水调”;治疗中暑手揉丸的“井水吞下”;治疗脾虚有湿蛊胀方的“米饮调”及“酒送下”;疳眼散的“甜酒,少加熟白汤调服”;治疗久痢丸剂的“米汤下”;治疗半身不遂丸剂的“白汤下”;治疗阴虚喉痹方为丸的“白滚汤吞”;治疗小儿撮口散剂的“和蜜汁饮”;稀痘神方的“糖调”;疟母丸的“淡姜汤下”;加减正元丹的“淡醋汤吞”;治疗时气伤寒方的“水、醋各半服之”;神效沉香丸的“烧酒磨服”、“陈酒磨服”、“葱汤嚼下”、“葱汤磨服”;治疗阳明病热入血室方的“以童便对饮”;治疗噎膈方的“加姜汁三匙、竹沥一杯,饥时服”;家宝丹的“益母汤下”;疳积散的“陈皮汤调下”、“砂仁汤调服”、“灯芯汤加入熟蜜调服”;保胎资生丸的“用白汤或清米汤、橘皮汤、炒砂仁汤嚼化下”;治疗胃脘痛方的“豆蔻仁口嚼之下药”;通真延龄丹的“龙眼汤吞”;护心夺命丹的“人参煎浓汤吞”;琥珀丸的“人参圆眼汤下”;滞下丸的“乌梅汤吞”;大黄丸的“白莱菔汤吞”;治疗虚劳过度方的“石斛汤加竹沥送下”;治疗蛀疳方的“土茯苓汤吞下”等。

此外,在汤丸并用、汤散并用的基础上,还有如下特点。如治疗疟疾,“书三方五剂,一昼夜饮尽”,以汤剂交替服用。治疗不育症,“归脾汤、六味地黄丸,朝暮间服不辍”;治疗妇人腹胀兼崩漏下虚,“立二方”,“各为丸,分食前后服之”;以丸剂交替服用。治疗脾虚证,除服汤药之外,“更定一加味集灵膏相间服之”,以汤膏并用。治疗腿痛方,“半入煎,半调药送下”,以一方两用;治疗臂痛方,除煎服外,并“以渣敷上立散”;治疗发背神方“内服外敷”,以内外合治。治疗小儿猴疳,除外敷药物之外,“儿服末药”,“乳母服汤药”;治疗小儿丹毒,除患儿服药之外,“另疏一方”,“令煎与乳母服之”,以母婴同治。治疗痨疳方,“每日分许,日入鸡肝内,饭上蒸服”;治疗痢疾,在服用汤药之时,“间米汤一匙,渐渐饮之”,以药食并用。治疗小儿疳积,用疳积散,“服后病愈,再用肥儿丸调理”,以药物调理。治疗疝攻上作痛秘方,“和好酒服之,覆被出汗”;治疗痘后泄,“以糯米、莲肉作糜,一瓯立愈”,以药后饮食调理等。

3重视外治

善于外治法也是缪氏用药的一大特色。他认为“治病全在活法,不宜拘滞”。“凡外科宜以开刀为戒”。并认为“痘毒非无气壮实者,不可外治,大忌围敷药,戒之”。崇尚外治而不拒泥,在临症时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外治法,也可以说是集中医外治之大成。分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