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释之(生卒不详),字季,汉南阳郡堵阳(今河南方城县)人,汉代名宦。张释之是西汉文帝时南阳堵阳县(今河南方城东)人,官任廷尉,掌管全国司法工作。
张释之曾任谒者仆射,负责接待宾客,传达政令,跟随汉文帝出行。有一次,当他们巡游到皇家动物园时,汉文帝很有兴趣地观看园中的老虎和其他动物。看完后,汉文帝就问主管动物园的官吏上林尉,园中饲养的动物有多少种类,每类有多少,牲畜繁殖、存活情况如何等等,一连问了十几个有关的事项。负责此项工作的上林尉被问得张口结舌,一个问题也回答不了,只好左顾右盼地期待有人出来为他解围。正在焦急万分之时,站在旁边的管理虎圈的小吏啬夫,立即上前回答汉文帝所提的问题。他是想在皇帝面前表现自己,企图得到皇帝的奖赏。
汉文帝听了啬夫的回答后,就对身边的官员说:“上林尉作为皇宫动物园的主管官员,却什么都回答不出来,真是太不称职了。”于是命令张释之起草诏令,罢免原来的上林尉,并要提升啬夫担任上林尉的官职,全面掌管皇家动物园的工作。
张释之在皇帝问话时,一言未发,但对这个啬夫在皇帝面前夸夸其谈,多方表现自己的作风已经很不满意了。现在皇帝居然要他写诏书罢免原来的上林尉,而由这个夸夸其谈的啬夫来接任,他认为不妥。
于是,张释之就在脑子里想如何才能使皇帝改变这个决定。经过一番深思,他上前问道:“陛下认为国家的开国功臣周勃是什么样的人呢?”汉文帝回答说:“他是德高望重的功臣长者。”张释之又问:“那么功臣张相如又是什么样的人呢?”汉文帝又回答说:“当然也是德才兼备的长者。”
张释之接着皇帝的话说:“既然皇帝也认为周勃、张相如都是有德有才的治国能臣,可是这两个人都曾在回答皇帝的提问时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尤其是周勃,皇上不久前还亲自问他全国一年判案多少、钱财收支多少,他也没回答出来,当时皇上却并没有罢他的官,还认为他是德高望重的长者能臣。但是现在上林尉没回答出皇上的提问,而具体负责饲养动物的啬夫回答出来了,就要免去上林尉而提拔啬夫。要是这样做的话,岂不是提倡人们都去向啬夫学习,都在皇上或上级面前伶牙俐齿、喋喋不休地显示自己,以便得到嘉奖和提升吗?皇上您知道,秦朝重用的就是一批舞文弄墨、耍嘴皮子的官吏,他们在任期间不去体察民情,对百姓的痛苦毫无仁爱同情之心,只是挖空心思在官场上比谁有口才,以此向上升迁。结果,秦朝官吏不干实事,搞得朝廷各职能部门是徒具空名而无其实。这样一来,秦朝从上到下的官吏都把国家安危、百姓的命运置之不顾。由于秦朝都是这样一批只图虚名而不干实事的人掌握了国家大权,所以他们对秦始皇的过失不仅不谏阻,反而向朝廷隐瞒百姓的困苦和秦朝危亡的真情,从而加重了秦始皇的过失。这样,才会在秦二世的时候发生陈胜、吴广起义,秦朝也就土崩瓦解了。现在,陛下因为看到啬夫口齿伶俐、善于对答就要破格提拔他。我担心从今以后天下人都会争相仿效。我认为看人不能只重口辩之才,而不看重少说多干或只干不说的务实精神。再说,下面各地若知道这件事后,仿效起来就会如影之随形,响之随声一样快。所以朝廷办任何一件事都要考虑到后果,什么该办,什么不该办,必须慎重啊!”
汉文帝听了张释之的一番话后,改变了自己原来草率的决定,收回了罢免上林尉和任命啬夫的诏令,并真诚地对张释之说:“还是你说得对啊。”
后来,张释之被提拔为廷尉。有一次又随汉文帝出行。正当皇帝的车驾人马走到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窜出一个人,把皇帝的御马吓得又叫又跳,汉文帝大怒,立即派侍从把那个人抓起来,交给廷尉张释之去治罪。
张释之不敢懈怠,回去后立刻对那个人进行审讯。经过详细的审问后了解到,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一个乡下百姓,今天进城走到中渭桥时,正赶上皇帝出行,下了清道戒严的命令,所以就急急忙忙躲到桥下。他在桥下等了好大一会儿,以为皇上的人马已经过完了,就从桥下走了出来。刚出来就看到皇帝的御车和仪仗队伍正在桥上,吓得慌慌张张地赶紧跑开,没想到惊吓了御马。
张释之查明案情后,认为这个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清道令,根据法律的规定,判处罚金后就把人放了,并将处理根据和结果禀报给汉文帝。
汉文帝因为自己御马受了惊吓,龙颜大怒,原以为张释之为了替自己出气,一定会将惊马的人从重治罪。没想到张释之没有顺从皇帝的心意,只判了罚金就把人放了。
汉文帝火冒三丈,责问张释之:“这个人胆大包天,竟敢惊吓朕的御马。幸亏这匹马脾气柔顺,要是一匹烈马,朕不就受伤了吗?你怎么只判他罚金就完事了呢?”
张释之见皇帝不满意自己对惊马人的依法判决,而是想要超越法律,按他一时的情绪来重判,张释之义正辞严地回答道:“国家的法律是皇帝和老百姓都应该共同遵守的。惊马人的案子,依据现在的法律,只应当判处罚金,可是皇上却想要超出法律加重处罚。若是按皇帝的意见办,以后法律就无法取信于民了。这个案子交给廷尉来审理,廷尉的职责就是要掌握轻重,主持天下公道。一旦廷尉断案稍有差错疏忽,全国各地的执法官在量刑时就会忽轻忽重,甚至随意变更。这样一来,老百姓就会手足失措,无所适从了。请陛下三思。”
汉文帝听了张释之的这番话后,沉思良久,感到张释之所说的话句句在理,都是从维护国家法律来考虑的忠言,就接受了张释之的意见,并称赞说:“你的处理是恰当的。”
惊马人的案件处理后不久,西汉朝廷又发生了一起重大案件。有人胆大妄为,偷窃了汉高祖庙中神座前的玉环。汉文帝对窃贼敢于盗祖庙大为恼怒。很快,盗贼就被抓到了。汉文帝下令把盗庙贼交给廷尉严加惩治。张释之依据西汉法律中规定的偷窃宗庙珍宝、服饰、器物的条款,判处盗贼斩首示众的“弃市”刑罚。
张释之把这个判决上奏汉文帝后,汉文帝勃然大怒,责问张释之:“这个贼无法无天,为非作歹,竟敢盗窃皇家祖庙中的玉环器物。我之所以把此案交给你去处治,就是要你严加惩处,判以诛灭九族的重刑。可是你却像办普通案子一样,只是按照法律条文的规定办理。你这样处置他,怎么能够维护先帝高祖的尊严呢?再说也违背了朕尊奉祖先的孝顺心意。”
张释之看到汉文帝大发脾气,于是连忙脱帽叩头谢罪,口里却依然据理力争道:“根据法律规定将窃贼判处‘弃市’就是最重的了。到底是判斩首弃市罪还是判灭族罪,应该按照罪行情节的轻重,根据国家的律法来定刑,而不能感情用事。”
开明的汉文帝听后沉思不语,下朝后与太后商量,并接受了张释之的正确意见。
由于张释之执法严明,依法办事并敢于坚持正确主张,不以个人好恶来论罪,对皇上也不阿谀逢迎,所以在他任廷尉期间避免了许多冤案,得到了当时百姓的称颂。历史上有记载说:“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
当然,张释之不阿权贵,依法办事,必然会得罪很多人。汉文帝死后,汉景帝即位。张释之知道有人会借机报复,所以装病准备辞官。这时,有一个叫王生的道家老者来到张释之办公的衙门,当着众多官员的面,对张释之说:“你替我把袜子脱下来。”过了一会儿又对张释之说:“你给我把袜子穿上。”张释之当着众人,跪下来为王生老人脱下又穿好了袜子。过后,许多人责备王生老人为什么要在衙门当着众人这样侮辱廷尉张释之,太过分了!
王生意味深长地说:“我又老又穷,自己这一生都没能为廷尉张释之做什么事情,也不知怎么样来报答他。张廷尉是全国有名的德高望重的大臣。我故意耍弄他,让他为我脱袜穿袜,是想借此提高他的声望。”
张释之没有责怪王生的无礼,反而恭恭敬敬地按老人的要求去做,使当时在场的大臣更加敬重张释之的为人。王生老人为了提高张释之在君臣中的声望,甘冒戏弄大臣之罪。这说明张释之受到了当时广大臣民无比的敬慕。他以法治国的精神一直受人称颂。
言行导航
张释之严守法纪,秉公断案,刚正不阿,违法必究,依罪量刑,不以身份不同而随意量刑,不搞株连,不因人废法,不因尊者之言而改变法规;他敢于直言,曾多次同文帝辩论量刑轻重,说服文帝依法办事。
张释之执法如山,刚直不阿,不畏权势,不徇私情的精神成为我国历代执法严明之楷模,故当时有“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的美谈。司马迁称他“守法不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