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社会与自然界生存,必须掌握各种基本活动技能。
生活中常常见到,遇到一条很窄的沟渠便一跃而过;遇到一个不太高的障碍,纵身跳过,这种以自身力量克服水平障碍(远度)和克服垂直障碍(高度)的方式,就是跳跃。
不仅仅是为了克服实际障碍的需要,而且人类运用这些方式锻炼自身体能,提高自身技巧,完善自身的素质,进而这种跳跃技能,逐步演进为一种体育运动的锻炼方法和内容。
跳跃运动作为竞赛项目也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的演变,至今才形成目前的男女跳远、跳高、撑竿跳高和三级跳远这些项目。
跳远运动
一、跳远
跳远是当代国际田径比赛中影响较大的项目之一。跳远运动历史悠久。早在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就有跳远比赛。但是,最初的跳法与现在有很大差别,运动员两手各持重物,从稍高于地面的物体上起跳,下落时将手中物体向后尽力抛出,然后落在挖松的土地上。在公元前656年的奥运会上,一位名叫齐奥尼斯的运动员用这种方法跳了7.045米。当时运动员手持的重物约1.5~4.5千克,跳远时旁边有人吹笛子伴奏。这种跳远是当时尚武勇、重健美、奉宗教的社会产物。
近代跳远比赛始于英国。1851年,跳远被列为英国牛津大学的田径比赛项目,此后,它便成了田径家族中的一名成员。现代跳远运动的发展是随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发展而兴盛起来的。
二、跳远技术
在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跳远的运动形式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但跳远的技术却发生过深刻的变化。跳远的技术是由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四个部分组成的,它们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在1896年第1届奥运会上,跳远选手采用的是最简单的蹲踞式技术。运动员在起跳腾空后,保持跨步的时间比较长,落地前,起跳腿向摆动腿靠拢,然后两腿一起上举,使膝接近胸部直至落地。1898年美国运动员普林斯坦首先采用“两步半”的走步式技术,跳出了7.24米的成绩。
这种技术是运动员起跳腾空后进行换腿,就如空中完成跑步动作一样。1900年,跳远比赛中首先发明并开始使用起跳板,这对于大幅度提高跳远运动的成绩,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20年芬兰运动员图洛斯以挺身式的新姿势,跳出了7.56米的成绩。运动员采用的这种技术,在腾空最高点时,身体充分伸展,形成“挺胸展髋”的姿势,两臂上举或后摆,然后收腹举腿,双腿前伸,完成落地动作。在40年代以前出现了“挺身加走步混合式”技术。
1.“走步式”跳远技术
1968年,在墨西哥举办的第19届奥运会中,美国黑人选手鲍勃·比蒙采用走步式技术,以8.90米的优异成绩超出了当时的世界纪录55厘米,这一惊人的成绩被誉为“21世纪的一跳”。他创造的新纪录比原纪录的提高率为6.59%,是世界田径史上罕见的表现。权威性的美国《田径新闻》杂志将比蒙评为1968年“世界最佳运动员”,他在这次比赛中的动作仍然是行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1991年8月,蓄势已久的美国跳远名将鲍威尔终于在东京举行的第3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上,迎来了他最为辉煌的一刻,他在风驰电掣般的助跑,准确无误地上板之后,身体像一只神鸟般跃向空中,走步、收拢、落地,一套动作干净利落,完美得无以复加。这时,电子屏幕上显示出了一个令世人惊叹的数字——8.95米,打破了比蒙保持了23年之久的8.90米的世界纪录。这两名伟大的跳远运动员在技术上有一共同的特点——采用了“走步式”的跳远技术。
可是“走步式”为什么能跳得比较远,被广大优秀跳远运动员所采用呢?
这必须从人的重心谈起。人体的重心,静止时一般是在脐部略下的位置。但是,人体是活动的,任何一个动作;都能改变重心的位置。如向上举腿,重心就向上移动;向左侧举臂,身体重心就向左移动。也就是说,人体的重心,是随身体姿势的改变而产生变化的。有时重心在人体之内,有时重心在体内。如跳远腾空时重心就在体内;临落地时,身体向前屈体,重心就移向体外。
运动员起跳完成瞬间,地面的反作用力是不可能正好通过人体重心的,因而会造成人体向各个方向的转动,特别是向前的转动。运动员完成空中动作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沿着已确定好的身体重心的抛物线轨迹,改变身体各个不同部位的姿势,减少身体向前、后、左、右的旋转动作,并在着地前,把双足尽可能地伸到身体重心之前,以获得最大的成绩而又不至于失败。“走步式”之所以能跳得比较远,就是因为它比其他两种姿势能较好地达到上述目的。
另外,“走步式”的空中技术与助跑技术衔接紧密,能有效地发挥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并使起跳加快、蹬伸充分。
随着运动成绩的不断增长,“蹲踞式”“挺身式”要维持较长的腾空时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这两种空中动作较单一,容易产生前、后、左、右的回旋,而使身体失去平衡,影响成绩。而“走步式”技术克服了其他两种姿势所存在的缺点,能较好地维持身体在空中的平衡,以获得最大的益处。所以,目前“走步式”跳远技术被广大优秀跳远运动员所采用。
2.“空翻式”跳远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在70年代中期,世界上曾有人尝试过前空翻式跳远。运动员借助于快速助跑,采用制动性起跳,腾空后低头含胸,抱膝收腹,在空中旋转一周,然后打开身体落地。这种大胆的设想与尝试,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当时有人在正式比赛中跳出了7.93米的成绩。
但是,后来国际田联认为“空翻式”技术的危险性太大,不宜推广。最终作出裁决,取消“空翻式”跳远的成绩,并规定,在比赛中不允许采用任何空翻的姿势。不过,最近又有人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场地的不断更新,空翻跳远技术的不断完善。
田径运动中的跳远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易于普及的运动项目深受群众的喜爱和参与。
跳远技术比较简单,人们容易掌握,但要跳得很远,取得优异成绩就不是很容易的事了,它需要具有良好的速度和弹跳力,还需要有很好的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因为跳远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自身的能力,运用助跑和起跳,把整个身体“抛射”到最远的水平距离,并且要平稳地落在所规定的沙坑里。这就必须掌握正确的技术,完成一系列的技术要求。
由于跳远具有深远的历史沿革,漫长的历史发展,使这个项目的技术几经变迁。从回顾跳远历史来看,跳远技术有蹲踞式跳远、挺身式跳远和走步式跳远三种技术。目前初学者仍然是从蹲踞式跳远入门。优秀运动员大都采用走步式跳远技术。众多人认为这种走步式跳远技术和助跳衔接最紧密。
空中动作也自然流畅。
三、跳远世界纪录的演变
①男子跳远世界纪录的演变如表1所示。第一个有记载的成绩是1864年创造的5.80米,1875年爱尔兰人罗尔跳出了7.04米,1899年提高到7.49米。
1905年爱尔兰运动员奥康纳跳出了7.65米,并保持了相当一段时间。1921年美国人E.高迪跳出了7.69米,刷新了奥康纳保持16年的纪录,而后提高到7.93米。1931年日本的南部忠平创造了7.98米的新的世界纪录。不久美国运动员欧文斯以10秒2的百米速度,一下把纪录提高到8.13米。
那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个纪录一直保持了25年之久,直到被美国的波斯顿所打破。波斯顿在1960年跳了8.21米。进入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波斯顿和苏联运动员捷尔·奥瓦涅相两霸争雄,纪录被提高到8.35米。1968年美国年轻跳跃运动员比蒙在墨西哥(高原)创造了8.90米的惊人世界纪录。现在的世界纪录是1991年8月30日在东京举行的世界田径锦标赛上由美国运动员米·鲍韦尔创造的8.95米。
(2)8.25米森长正树日本1992.5.5
卡尔·刘易斯的空中姿势(两步半)
②女子跳远世界纪录的演变如表3所示,1926年英国人卡恩跳出了5.48米。进入到20年代后,卡恩与日本的人见娟枝争相改写世界纪录。1928年人日本人见娟枝把成绩提高到5.98米。1936年德国运动员舒尔茨跳了6.12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1954年至1964年期间,苏联的契卡诺娃和英国的莱特先后创造了6.70米和6.76米的世界纪录。1968年在墨西哥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罗马尼亚的比斯科波安娜跳出了6.82米。1976年民主德国的捷古尔把成绩提高到6.99米,1978年苏联的巴尔道斯基涅酋次突破7米大关(7.09米)。
进入到80年代以后,女子跳远成绩突飞猛进,1986年民主德国运动员莱库斯娜把成绩提商到7.45米。两年后1988年苏联运动员契斯科娃创造了7.52米的世界纪录并保持至今。
(2)未来跳远世界纪录的预测
根据世界纪录演变的情况,可以推测出不远将来的世界纪录。图所示是女子跳远世界纪录的演变情况和对将来成绩的预测。从迄今世界纪录提高的速度,作者1979年推测到2010年世界纪录是8.10米。但近年来成绩提高的速度非常明显,推测到2010年女子跳远成绩的上限值是8.50米,男子是7.50米,但考虑到推测的误差,大体在8.97~9.49米的范围。
女子跳远世界纪录的演变和对未来成绩的预测现在世界跳远正处于新老运动员交替时期,人们都在期待古巴优秀跳远运动员帕特罗逊能在不远的将来刷新跳远的世界纪录。
四、跳远比赛有关规则介绍
(一)跳远比赛按预先抽签的顺序进行。每人可以试跳6次,也就是三次预赛、三次决赛,以其中最好的一次作为最岳成绩。
(二)跳远比赛必须是单腿起跳。
(三)起跳时如果踏上起跳线,或超过起跳线都作为犯规,以试跳失败论。
(四)运动员无故延误时间,超过1.5分钟者作为一次试跳失败论。
(五)如果参加比赛的人很多,还要进行及格赛;通过及格赛标准后,才能参加正式比赛。及格赛上每人也只有三次试跳机会,及格赛的成绩不作为比赛成绩。
三级跳远
一、三级跳远的发展概况
三级跳远现在的跳法是19世纪后期在英国发展起来的,1896年,在希腊雅典举行的第1届奥运会上,美国运动员康诺利以13.71米的成绩获得现代奥运会三级跳远的金牌。
如今,三级跳远世界最好成绩已经突破18米大关。技术发展特点是助跑速度快、起跳能力强、动作幅度大。前两跳水平速度损失小,促使第三跳获得相当远的距离。
女子三级跳无运动于1990年被国际田联列正式比赛项目。尽管起步较晚,但是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提高较快。在技术上,她们借鉴男子运动员的模式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二、世界纪录的演变
据考证,三级跳远始创于1800年,但当时的跳法不尽相同。形成现在这种单足跳、跨步跳、跳跃步的统一跳法是在班克斯的三级跳远1900年巴黎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后。1909年有人首次突破15米,到1930年为止,其成绩进展幅度不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1951年,巴西运动员达·西尔瓦跳出了16.0l米,雨后和苏联运动员西契尔巴科夫、里霍洋斯基、费多谢耶夫不断刷新纪录,1959年费多谢耶夫跳出了16.70米。第二年波兰运动员施密特一下子把成绩提高到17.03米,从而使三级跳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以后苏联的萨涅耶夫在1968~1972年期间把成绩提高到17.44米。1976年巴西的奥刹维拉在墨西哥奥运会上创造了17.89米的世界纪录,并且一直保持了九年。1985年美国运动员班克斯跳出了17.97米。现在的世界纪录是1995年英国运动员爱德华兹创造的18.29米。
跳高运动
一、世界跳高纪录的变化
跳高作为竞赛项目于公元1700年左右始于英国。当时的跳高被列为体操比赛项目,比赛时既没有沙坑,也没有跳高架。而是在草地上由两根木桩中间系一条绳子,绳子前面放一块木板,运动员从正面助跑,单腿蹬踏木板,向上跳起,然后两腿屈曲成蹲立姿势越过绳子。这种屈膝蹲跳、双足过杆的姿势一直延续了一百多年。
美国运动员威尔逊在1827年跳过1.57米的高度,这是跳高史上第一个被丈量高度。1839年加拿大运动员沃弗兰德跳过1.69米,这是公认的第一个正式跳高纪录。
1864年,跳高在美国被列为正式的田径比赛项目。这一年,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田径对抗赛中,英国运动员罗伯特·柯奇创造了从侧面助跑,用两条腿先后交替过杆的跳高姿势,并成功地越过1.70米的高度,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他采用的这种跳高姿势就是后来称为的“跨越式”。
跨越式跳高技术的出现,是跳高史上的一次革命,跳高这项古老的运动从此翻开了它崭新的一页。
1895年美国人斯维尼在跨越后仰的基础上,演变为在杆上急速转体,面对横杆落地,他以这种姿势跳过了1.97米的高度,这个纪录一直保持了17年之久。这种新的跳高技术后来被称为“剪式”。
1912年5月29日,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运动会上,霍林采用从左侧斜向横杆助跑起跳,并用身体左侧滚过横杆。他用这种独创的“滚式”跳过了2.007米的横杆,成为世界上第一次突破2米大关的人。从那以后,滚式跳高技术风靡一时,并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多次刷新世界纪录。
1923年,苏联运动员伏洛佐夫采用了一种身体俯卧而“伏着横杆”的过杆姿势,美国运动员阿尔布里顿于1936年创造了2.07米的世界纪录,才引起了人们的认同和重视。1941年6月,另一位美国运动员斯蒂尔斯采用同一种姿势,在洛杉矶创造了2.11米的新的世界纪录。
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选手。
1968年,美国运动员福斯贝里在第19届墨西哥奥运会上,以独特的弧线助跑,单腿起跳转体背对横杆,头、背、腿依次过杆,然后是肩背部落地的过杆方法,跳过2.24米,摘走了男子跳高的桂冠,全世界的电视观众都被他这种简练、舒展而优美的姿势征服了。他的成功立刻在国际跳高界掀起了一场革命,年轻的运动员和初入此行的新手纷纷效仿背越式。经过不长的时间,美国运动员斯通斯采用此技术以2.30米、2.31米、2.32米连续刷新世界纪录,使背越式技术在70年代得到了很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