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能沿弯道跑进,必须要有向心力。因此,跑进中身体必须向内倾斜,利用重力获得向心力,克服直线运动的惯性,使人体沿弯道跑进。从直道进入弯道跑时,身体要及时和有意识地向左倾斜。身体向左倾斜的程度视弯道半径的大小和跑速的快慢而有所不同。同时要加大右腿的蹬地力量和摆动的幅度以及加大右臂摆动的力量和幅度,有利于平衡,快速从直道进入弯道跑。弯道跑时右肩高于左肩。蹬地和摆动方向都应与身体向圆心倾斜趋于一致。摆动腿前摆时右腿的膝关节稍向外。后蹬时右腿用前脚掌内侧用力蹬地,左腿用前脚掌外侧用力蹬地。右臂前摆时稍向左前方,用力稍大,后摆肘关节稍向外;左臂摆动的力量和幅度都小于右臂,并靠近体侧进行摆动。弯道跑进入直道时应随弯道跑的结束,身体逐渐减小内倾程度。跑进直道时为了消除弯道跑引起的动作紧张,应顺惯性“自然跑进”2~3步。
22.200米和400米跑应如何合理地分配体力?
体力分配也称“速度分配”、“力量分配”。是指运动员根据自己和对手的水平、战术等情况在比赛中合理地分配自己的体力,通常用一个段落跑的时间来表示。如200米跑常用前后两个100米跑的成绩表示;400米跑用每100米跑或前后两个200米跑的成绩表示。合理地分配体力对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00米跑,前100米是在弯道上跑,第一个100米跑一般不用全力跑,采用接近最高速度跑,其跑速低于直道100米跑最好成绩0.2~0.4秒;第二个100米要全力以赴跑完全程。200米跑既要注意放松,又要快速,在弯道进入直道时要做1~2步的“自然跑进”。400米跑多采用“匀速跑”,这样消耗能量少,不至于过早出现疲劳。400米跑中,前半程200米步频要慢些,步幅要稍大;后半程200米的跑速一般比前200米慢2~3秒。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前、后半程200米的时间差会逐渐缩小。
23.常用的短跑专门性练习有哪些?其作用是什么?
常用的短跑专门性练习有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蹬跑和车轮跑等。这些练习主要用来体会跑的各环节动作要领,巩固技术,纠正错误动作,同时也用来发展动作频率和腿部力量。
24.小步跑的目的和动作要领及技术要求
小步跑的目的:体会前摆落地动作和上下肢协调放松技术,发展关节灵活性和动作频率。动作要领:上体正直或稍前倾,大腿稍抬高,与水平线成35度~45度角,膝关节放松,然后大腿下压,小腿顺下压的惯性自然向前摆出,以前脚掌积极后扒,柔和地着地。两臂自然弯屈配合两腿前后摆动。要求:①大腿积极下压,脚掌迅速有力“扒地”;②步幅小,步频快,动作放松。
25.高抬腿跑的目的和动作要领是什么?有哪些要求?
高抬腿跑的目的:体会蹬摆技术,发展抬腿肌群力量和关节灵活性,发展动作频率和上下肢及蹬摆协调的配合能力。动作要领:上体正直或稍前倾,提踵,提高身体重心,摆动腿高抬至水平面,髋前送,小腿自然下垂或微收,然后小腿积极下压用前脚掌着地,支撑腿三关节充分伸展两臂弯屈配合两腿动作做前后摆动。要求:摆动腿大腿充分向前高抬,支撑腿充分蹬伸,上体不后仰。
26.后蹬腿跑的目的和动作要领是什么?有哪些要求?
后蹬跑的目的:体会后蹬时髋、膝、踝三关节用力顺序和蹬摆动作的配合,发展腿部力量,纠正后蹬不充分坐着跑等缺点。
动作要领:上体稍前倾,支撑腿后蹬充分蹬直,摆动腿屈膝以髋带腿,膝关节领先向前摆动,摆动腿大腿摆至与地面平行后积极下压,小腿顺惯性自然前摆,接着向后下方积极“扒地”后蹬,两臂弯屈配合两腿动作前后摆动。要求:摆动腿以髋带腿积极前摆,后蹬腿充分,两臂协调配合前后摆动。
27.车轮跑的目的和动作要领是什么?有哪些要求?
车轮跑的目的:体会大腿带动小腿摆动和着地时的“扒地”
动作,发展腿部和腰腹力量,提高腾空后并腿剪绞的速度以及膝关节的放松能力等。动作要领:上体正直,大小腿折叠前抬,脚跟接近臀部,大腿前抬与躯干约成90度角,然后大腿下压,膝关节放松,小腿顺势摆出后积极着地,两臂弯屈配合两腿的动作前后摆动。要求:尽量提高身体重心,上体不要后仰,大腿前摆高抬并带髋前送。
28.加速跑的技术要领是什么?
加速跑为田径运动径赛技术名词,是跑的一种专门性练习,有多种方法。如起跑后的加速跑、慢跑后接着加速跑、做各种跑的专门性练习后接着加速跑。距离的长短,可根据教学、训练的要求而定。进入加速跑时步长逐渐加大,步频逐渐加快,两臂配合两腿动作积极而有力地摆动,使动作轻松协调。
29.短跑教学的步骤和重点以及教学手段
短跑教学步骤是:①给运动员建立正确的短跑技术概念;②学习直道途中跑技术;③学习弯道途中跑技术;④学习蹲踞式起跑和起跑后加速跑技术;⑤学习终点跑技术;⑥改进和提高全程跑技术。短跑技术教学应以途中跑为教学重点,其次是蹲踞式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
为了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短跑技术,提高跑的速度,在教学中除了大量采用不同距离、不同速度的加速跑、反复跑、行进问跑之外,还可以把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与技术练习结合进行。如采用各种跳跃练习、跑的专门性练习、快速力量和柔韧性练习等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在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时,要结合正确技术要点,根据学生不同情况给以恰当的指导。
30.蹲踞式起跑和起跑后加速跑的主要教学步骤有哪些?
蹲踞式起跑和起跑后加速跑的教学步骤有:①学习起跑器的安装方法;②学习“各就位”、“预备”技术;③学习起跑和起跑后加速跑技术;④学习弯道起跑器安装和弯道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技术;⑤学习起跑、起跑后加速跑与途中跑衔接技术。
31.学习直道途中跑技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习直道途中跑技术的方法为:①学习摆臂技术。原地成弓箭步站立做前后摆臂练习。练习时讲清摆臂的方向、幅度和肘关节的角度变化,要以肩为轴摆动,同时肩部放松。②学习用前脚掌着地富有弹性的慢跑。要求用前脚掌着地,脚距离地较高,富有弹性的慢跑。以后逐渐加大幅度并要求大小腿折叠前抬。③学习中等速度的反复跑60~100米。要求跑的动作放松、协调,步幅开阔,同时强调后蹬和高抬摆腿的正确技术。④学习加速跑60~100米。加速跑60~80米,快跑时应强调放松;分段加速跑80~l00米,练习时跑的速度从中速跑(20米)一加速跑(20米)一中速跑(20米)一加速跑。⑤学习行进问跑30~60米。
应特别强调技术动作的正确和放松。
在进行途中跑教学时应注意:①开始教学时让学生一个一个跑,便于教师掌握、观察学生的技术,及时提出改进意见;②通过专门性练习改进技术,纠正错误动作,体会途中跑技术的基本环境;③先在直道上进行教学,后在弯道上进行跑的技术教学,跑时要注意呼吸方法与着地技术;④教师站在学生侧面(20~40米)或后面,观察学生跑的技术,从跑道上留下的脚迹研究跑的直线性和均匀性;⑤通过各种方式跑,提高学生跑的能力;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场地条件、教学时间进行组合与调配,按各自能力合理安排教学课的量;⑦在学习技术的过程中,不应要求过多的快速跑和教学比赛,不要过早用秒表计时;⑧在较好地掌握途中跑技术后,应要求提高跑速和加长跑距;⑨在途中跑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强调大步幅跑;⑩在途中跑教学时教师站立的位置,应根据不同练习要求,站在侧面、正面或背面。
32.短跑途中跑技术教学中容易产生哪些错误?
短跑途中跑技术教学中容易产生以下错误动作:
(1)前摆不正确,后蹬不充分。产生原因:①后摆折叠不好,直腿前摆;②对抗肌不善于交替放松;③髋、膝、踝各关节灵活性差;④后蹬过早用力和重心过低。纠正方法:①步幅开阔的中速跑与高速跑或加速跑;②后蹬腿跑;③支撑高抬腿跑或后腿跑,跨步跳;④肩负杠铃“蹬跨”走或原地高抬腿跑;⑤腿捆沙袋高抬腿跑或后蹬腿跑;⑥拖壶铃(或杠铃片)后蹬腿跑;⑦加强各关节灵活性练习。
(2)“坐着跑”。产生原因:①上体后仰,身体重心低;②收腹含胸和髋关节紧张以及摆动腿一侧髋部不前送;③下肢仲肌群力量差,后蹬无力;④错误习惯。纠正方法:①多做髋关节灵活性和送髋的练习;②加强腰、腹、背肌力量练习;③拖壶铃(或杠铃片)后蹬腿跑;④提高身体重心跑。
(3)脚跟着地或脚掌向下着地。产生原因:①大小腿折叠不好;②向前甩小腿跑;③膝、踝关节紧张和灵活性差;④错误习惯。纠正方法:①加强膝关节、踝关节灵活性练习;②重述技术要点。
(4)摆臂方向不正确(肘关节角度大或直臂摆动、向内摆动等)。产生原因:①技术要领不明确;②肩关节紧张和臂部肌肉力量差。纠正方法:①再次讲述技术要领和示范,加深理解;②加强肩关节灵活性和臂部肌肉力量练习,如徒手或持哑铃坐地摆臂。
(5)跑的直线性差。产生原因:①八字脚或摆腿时膝关节外展;②上体摇晃或低头或仰头跑;③摆臂方向不正,向左右摆动,动作不匀称;④左右腿力量发展不匀衡。纠正方法:①学生做练习时要注意跑中自然放松,均匀用力,沿跑道线跑;②加强摆臂技术和力量训练;③加强摆摆腿送髋的幅度及髋、踝关节的灵活性;④加强弱腿力量训练。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段与方法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动作。
33.如何纠正短跑起跑抢跑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