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小老师
45450300000006

第6章 口才的训练(3)

生产者的素质培养与教师的培养有很大关系。前苏联教育家D.B达维多夫说得好:“学生的创造性永远是教师创造性的回声。”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创造,甚至比艺术家的创作更富有创造性,因而语言也应具有创造性。若学生不会创新,只会按部就班,照葫芦画瓢,那将影响他一辈子。正如列·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的那样:“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们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例1】有一位教师出道题目:“学校后面是什么?”学生答“草地”的都对了,而唯独答“草坪”的,老师则认为错了。其实,这个学生答“草坪”是对的,只是他没有照葫芦画瓢,这恰恰表现出他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2】有一道填空题:雪化了变成——(什么)。学生有的填变成水,有的填变成泥,老师都给打“√”,而有一位学生填为“雪化了变成春天”,被老师打“×”。

其实,这个学生答得多有新意啊!他运用形象思维创造出新形象。可惜的是,这种超常的思维能力、独特的思考,没有得到教师的肯定。

这两件事,反映出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呆板、忽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错误倾向。这是需要我们切实加以改进的。

(二)培养反应敏捷的思维能力

说话要求反应敏捷,即能快速反应。因为,在许多场合下,说话是受时机限制的,要求说话人快速抓住时机,敏捷地作出反应。因此,时机稍纵即逝,过后再说就是马后炮。如合同谈判、两人对话、法庭辩论。对抗赛上论辩发言、答记者问等等场合,面对人家的提问,如反应不敏捷,答不上来,或答不圆满,就没有弥补的机会,只能留下遗憾。

还有,在说话的过程中,情况是会发生变化的。诸如:谈话场合出现新的情况,话题变了;自己的语言引起了听者的反应,自己的语言失当,破坏了说话场合的原有气氛,等等。情况的变化,也要求说话人能够作出快速反应、敏捷应变。

教育艺术演讲家李燕杰,他拥有十个全国之最,即:“文革”后开展演讲活动最早;演讲之处最多;演讲场次最多;收到青年来信最多;接待青年来访次数最多;组织培训社会青年最多;为青年书写留念、鼓励的条幅最多;为人撰写书序最多;著作、演讲报告集发行量最多,其演讲被视为真善美的化身,被称为“爱国之举,铸魂之师”。前些年在一次演讲时,他仓促之间将“中国人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误说成“中国人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差”,话刚出口,台下的人就反应异常。这时,只见他不慌不忙,紧接着提出一句设问:“难道真是这样吗?不!大量事实驳倒了这种谬论!”这么一说,听众情绪恢复了正常,而且由于受此设问句的刺激,听众的注意力更集中了。于是,他就顺着这一条思路讲了下去。如果他不能敏捷应变,那么,这场演讲恐怕就要砸锅。

说话反应敏捷,实际是脑子反应敏捷,是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在说话中的反映。对于客观事物,有人反应快,有人反应准,有人反应深,有人兼而有之。如此作出反应,包括观察、分析、判断,以及语言表达,其中除了口舌功能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之外,都是属于思维活动。可见反应敏捷的思维能力是说话敏捷的内功和基础,要下工夫练好这个内功,打好这个基础。

(三)培养广泛缜密的思维能力

说话的思维广度,表现为以所谈的话题为中心,向四周发散思维辐射,思索一切有关的已知材料,充分展开联想,使所有正面、反面的论证,网罗成一个构思的整体。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拓宽思路。思维缜密,就是要在拓宽思路的同时,对所用语言进行周密细致的思索。

【例】纪晓岚为人机智、幽默,官居侍郎,他的轶事趣闻在民间广为流传,有一天他与官居尚书的和珅在花园饮酒,和珅见一条狗从旁边跑过,故意惊问:“是狼是狗?”“狼”与“郎”谐音,纪晓岚想到和坤官居尚书,便应声答道:“垂尾是狼,上竖是狗。”

纪晓岚利用“上竖”与“尚书”的谐音,一语双关,还兼顾了狗尾和狼尾的特征。他不仅对相似的情形联想得非常之快,而且语言十分缜密,既确切地表达了回击和珅意思,又反映出所联想事物的实际特征,毫无牵强附会之感。

作为一名教师,更应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处于错综复杂的状态,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要敏锐地适应千变万化的情况,搜集与话题有关的一切知识来驾驭课堂教学。

有一次,于漪老师给初二学生讲《记一辆纺车》时,开始就提问:“今天学习第11课《记一辆纺车》,昨天请同学们预习了,说说看,你们喜欢这篇文章吗?”她原以为学生喜欢散文,也学过抒情散文,想由此激发兴趣,引入课文。然而这篇叙事散文与学过的抒情散文存在着差异,同学们都不喜欢,只听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喜——欢——”她当时感到惊讶和意外,但随即镇定下来,搜索与课题有关的知识,讲了两种散文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然后自然地转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我们要训练思维的能力,对于讲课的内容,对于客观事物要进行广泛的想象和联系,增加一句什么话,减少一句什么话,效果有什么不同,应从多方面考虑,尽可能考虑周密一些。

(四)培养优选语言的思维能力

这是要求进行言语交际时,对自己设计的几种语言对策进行评估,准确地从中优选出最佳方案。最近,语言学界有人提出一个最新命题:认为语言是一种对策。如寒暄,是在人际关系中注入润滑剂的对策;做思想工作,是激励对方提高认识的对策等等。善于交际的人,能根据交际对象的特点,对言语对策作出最优化的选择,使之适应交际对象的情绪。心境,让人乐于接受。言语对策的优与劣,其结果是大不一样的。

【例】历史上记载着这样一件事:朱元璋做了明朝的皇帝,他从前相交的一班苦朋友,有些还是照旧过着很穷的日子,其中有两个穷朋友,先后去求见朱元璋。由于言语对策不同,结果,一个成了刀下之鬼,一个却留京城做了御林军总管。前者和朱元璋一见面,就直通通地说:“我主万岁!还记得吗?从前,你我都替人家看牛,有一天,我们几个放牛娃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了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到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上抓豆子吃,却不小心连红草叶子也送进嘴里去了,叶子梗在喉咙口,苦得你哭笑不得,还是我出主意,叫你用青菜叶子放在手上一拍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带下肚子里去了……”朱元璋嫌他不会顾全体面,等不得他说完,就连声大叫:“推出去斩了!”而后者是这么说的:“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坛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皇上听得高兴,把他留在京城当了御林军总管。

有一位师范院校的老师叫宋健,给本校二年级学生讲韩愈《师说》一文,提出了一个难度并不大的问题,准备让学生思考后主动起来回答,谁知很长时间都没人回答,师生双方交流出现了障碍,这实际上并不是学生答不上这个问题,而是因为学生年龄大了,自尊心较强,怕答不好丢丑,不愿主动口答。要打破这种僵局,必须优选语言,巧妙地让学生接受,克服怕出丑的心理。于是,这位宋老师灵机一动,笑着说:“我们现在正在学习《师说》,大家都不会像韩愈那个时代的人耻于答问,这恐怕也是一种偏向吧!”果然,同学们听后都笑了,在笑声中打消了自己的顾虑,当场就有20多个学生举手要求回答问题。

(第四节)即兴的艺术

一、即兴讲话与教师活动

即兴讲话,是在多人或者众多的人聚集的场合,对眼前的情景有所感触,临时触发兴致而作的讲话,或是临时应邀而作的讲话。

即兴讲话是讲话的一种形式,具有讲话、讲演的基本特征。它是面对多人或者众多的人发表意见,这一点与谈话的双向交流思想的形式不同。它也不同于一般的经过准备的正规讲话,相比之下,它有以下不同的特点:

第一,讲话的临时性特点。即兴讲话,一般都是未经事先准备,没有讲稿,没有资料,是讲话人临时有感而发,或者被他人提议、邀请而临时讲话。临时性是即兴讲话的第一个特点。例如,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就是有感而发的即兴讲话。1946年7月11日,国民党特务在昆明用无声手枪暗杀了民盟负责人李公朴。在为李先生举行的追悼会上,事先没有安排闻一多讲话,但当李公朴夫人、李公朴惨案的目击者张曼筠女士声泪俱下地讲述李先生死难经过时,会场的特务肆意捣乱,气愤之际,闻一多先生不顾个人安危,跳上讲台,即兴讲了一番气壮山河的话,讲话后的几个小时,他被特务的子弹暗杀了。这就是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

第二,话题的单一性特点。即兴讲话,因为没有经过事先准备,临时起意,临时思考,加上特定的场合和情景不适宜作长篇讲话,所以一般都是讲一个话题,不涉及更多更复杂的话题。例如,郭沫若先生的《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演讲》,就是围绕“年轻精神”这一个话题来讲的。

第三,内容的短而精特点。即兴讲话不仅话题单一,而且一般都是围绕一个话题列出几点或者几个层次来讲,围绕话题抓住要点讲,不拖泥带水,不节外生枝,不画蛇添足。

即兴讲话在教师的职业活动中大有用处,在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活动中也经常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中经常会突然地发生一些问题,教师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需要面对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因为教师不可能事先预料到会发生什么问题,所以也不可能事先准备讲稿,这就只能作即兴讲话。如果一个教师离开讲稿就讲不了话,或是不得要领,或是语无伦次,或是讲不清理,就不能有效地说服教育学生,管理工作也就很困难。相反,如果一个教师善于即兴讲话,临时讲起话来能抓住要害、表述清楚、说出道理,就能有效地说服教育学生。这是教育实践所反复证明了的。

【例】江苏省丹阳师范学校,汤金洪老师记叙过他当班主任时处理过的一件事,下面是他的自述:期中考试到了。一天上午,我班考语文,监考的是一位年过半百且很有个性的老教师。考试铃声一响,监考老师刚跨进教室,教室后面的角落里就传来了一个声音:“哟,×××监考么!”(×××是监考老师的名字)这位教师非常气愤,大声吼道:“我的名字是你们叫的吗?有胆的站起来!”顿时,教室里一片寂静,紧张的气氛简直令人“窒息”。五分钟过去了,竟然没有一个人敢站起来。监考老师更加火了,便要周围的同学“揭发”,否则,就不让大家考试。班级气氛越来越紧张。我闻讯赶到教室,了解情况后,就心平气和地对大家说:“同学们,人的名字有两种功能,一是‘符号’功能。人名作为一种符号,是供人叫的。但是,叫人的名字也要分场合,看对象。比如,你妈对你爸直呼其名,既自然又大方。但你对你爸直呼其名,在我国的传统习俗中,就显得有失修养和尊重。同理,学生当面直呼老师的名字,不仅有失分寸,更是不礼貌的表现。人名除了具有“符号”功能以外,更重要的还具有‘人格’功能。它告诉人们,你是否是一个诚实、正直、勇敢、堂堂正正的人。这位同学可能是因为考试紧张,一时说漏了嘴。但我相信,你不是故意的,更相信你的人格是诚实、美好的,你一定会敢于战胜自我,勇于承认错误。考试结束后,老师愿意随时在办公室恭候你,相信你一定会来的。”我的一番话,立即缓和了僵持许久的局面,同学们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第二天一大早,我刚上班,就发现一份“检讨”已静静地放在了我的办公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