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小老师
45450300000002

第2章 教师基本素养(2)

“动辄罚学生抄作业,重复练习是一种最简单、初级的教育方法。如果一个老师有足够的爱心和信心,有很好的教学水平,他就不用给学生贴上三六九等的标签。”山东桓县实验小学校长张连聿说。在这所小学,排名次是被绝对禁止的。张连聿说:“这种落后的、低水平的教学方法,容易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不排名次,老师依靠科学的教育方法启发孩子,在树立孩子们自信心的同时,也告诉孩子们掌握独立思考的能力更重要。”

学生的能力远非考试排名可以衡量。有一个关于南京大学教授卢德馨的故事颇为动人。有教授招他的学生为研究生,请他评价谁是第一名。一教授拿着小张的材料来了,卢教授说:“这是我们班最好的学生,我喜欢。”另一教授拿着小李的材料来,卢教授也说:“这是我们班最好的学生,我欣赏……”一连肯定了4个。教授们奇怪地问:“别瞎糊弄我们,到底谁是第一啊?”卢教授说:“张三思维敏捷,李四思考问题有深度……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优点,为什么一定要排出名次,强调他们的弱点呢?”

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曾作过一个调查,这个课题组对辽宁省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了检测,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对教师实行检测,结果令人难以置信:69%的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焦虑水平偏高。有心理问题的教师,小学多于初中,初中多于高中,城市多于乡村。教师的心理健康,当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

据介绍,上海也曾作过一份相似的调查,受调查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48%。而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发生率在20%左右。

陈玉琨教授将此归于社会对教师的压力太大,“尽管国家强调素质教育,但实际工作中,谁也没有因此而放松对升学率的追求。”

“升学的压力甚至扭曲了教师的人格。”张连聿说。他曾见过这样一件事,为了使班级考试成绩高,老师在安排座位时,有意将成绩好的学生和差生搭配,鼓励学生作弊。

家长对孩子过高的期望,也加重了教师心理负担。很多家长说:对孩子严格点。孩子调皮时,尽管替我打骂他。

陈玉琨教授带的研究生曾经对广西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当年轻教师的教育思想和社会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很快向现实妥协。这位学过现代教育心理学、曾经雄心勃勃要进行教育改革、追求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年轻女教师,像一滴水融入大海,没了自己的追求。她很快发现,训斥、责骂竟是立竿见影的教育方式。至于对孩子长期带来的心灵影响,却顾不上了。

“我们要关注教师的心理状态,没有健康心理状态的教师,教不出有健康人格的孩子。”陈玉琨教授不无担忧地说。“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一方面基础扎实,勤奋刻苦;另一方面存在着一些性格缺陷,性格内向,不擅长社会交往,过于死板,缺乏批判力和创造力。这实在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如果基础教育再不改革,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再不提高,只怕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会一败涂地。”

(第二节)形成广博的知识结构

具备比较渊博的知识是教师完成自己工作任务的基础。对一个教师来说,知识越多越好。然而,作为一个普通初级中学的教师,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包括下列三个组成部分:

一、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

教师所教的学科和专业是他用以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备的基础。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对所教学科的知识有比较系统而透彻的理解,还要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以及在本学科方面作出过重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学者的生平事迹要有所了解。

二、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

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还必须“育人”。因此,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必须是全面的。教师为了获得向学生施加全面影响的手段和才能,就应该在通晓一定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拥有比较广泛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包括一定的“文史哲”、“数理化”、“天地生”、“体音美”等学科的知识和一些相应的技能(如写作、计算、唱歌、绘画、体育活动等方面的技能)。

三、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能否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这是教师提高向学生传授知识、施加影响的自觉性,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必需的。教师仅仅有了广博的知识是不够的,他要善于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要教会学生自己去学习,还要善于“科学育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良好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修养,懂得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个性和品德形成的一般规律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特点和规律教育学生。

(第三节)教师课堂管理能力

教师课堂管理能力指的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建立并维持课堂秩序的师生互动过程所形成的一种在管理课堂纪律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的质量,也对学生学习产生极大的促进或消极作用。教师是课程改革中的主要力量,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而教师课堂管理能力是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对于课堂管理还只是停留在基本的“管学生”阶段,没有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来看待,没有形成全面的课堂管理能力。

一、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制约因素

教师课堂管理能力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课堂管理中,教师作为具体的管理者和领导者,他的管理能力受到内在的和外在的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内在的:教师个人的成长经历、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的人格魅力;外在的:学生个性特征和需要、社会意识形态、学校的管理哲学和办学理念等因素的影响。

(一)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内在制约因素

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内在制约因素主要是指教师个人的成长经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内在因素是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基础,也是教师能否胜任课堂管理的关键所在。

1.教师个人的成长经历

研究表明,教师个人成长经历对教师课堂管理中所采取的决策起着重要作用。克兰丁宁和康奈利(Clandinin  and Connelly,1986)认为,“教师是把自己的成见(在个人经历中已经形成的看法)和对课堂情景的判断互相结合来构思每一个实用策略的。”卡普卡(Kaplan)认为:“从教师原先在自己家中受到的管束方式,就可以预测他们将选择什么样的课堂管理策略。”可见,教师的个人成长经历和教师的管理能力有着实质性的联系。

2.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师确立在课堂管理中领导者地位的主要基础。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社会历史文化知识、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以及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师的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师权威的确立,也对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专业素质有利于教师权威的确立,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对减少学生课堂违纪行为有很好的作用。许多研究表明,学生课堂违纪行为大多数因为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没有兴趣而引发。

3.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课堂管理风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包括教师的个性特征,教师自身的品质修养以及教师为人处事方面的能力,对教育事业的情感、态度和兴趣等等。教师自身的品质修养,为人处事的方式手段以及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等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要加强自身修养,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注重课堂管理理念的改变,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

(二)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外在影响因素

教师课堂管理能力不是一个单纯的教师个体行为,而是与学生的个性特征和需要、学校变化和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有机联系的。

1.学生的个性特征和需要

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无论个性特征还是个人需要方面。因此,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应尽可能地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生理、心理特征。据相关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年龄、性别、性格等的不同在导致纪律问题行为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差异也导致了学生个人需要的不同。大量的研究表明,获得教师的关注、鼓励和赞许是学生的一种基本需要。

2.学校的管理哲学和办学理念

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基本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方向,学校文化对教师的成长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一个学校的管理哲学和办学理念对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具有内隐性影响,使教师在无意识中形成一种与学校管理哲学和办学理念并运用到课堂管理中来。因此,要提高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必须首先要转变学校的管理哲学和办学理念。

3.社会意识形态

教师课堂管理能力也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和社会方面,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必然要受到社会上流行的观念和意识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政治观念和意识的影响。社会意识形态对教师个体的影响必然又制约着教师课堂管理的发展趋向,对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形成一定的潜在制约。

二、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发展途径

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提高首先要从教师个体自身出发,树立一种全面课堂管理哲学和课堂管理理念,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加强专业素质修养,掌握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了解学生的需要,善于“发现他人”,并积极地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建构一种民主开放的管理风格。

(一)培养全面的课堂管理意识和课堂管理能力

教师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是教师形成全面课堂管理风格的重要因素。首先,教师要转变管理观念,要树立全面课堂管理的观念,崇尚人性化的管理。其次,教师必须熟悉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再次,教师要具有课堂管理的技能和方法。调查研究发现,许多教师在面对课堂问题行为时,经常采用的是简单的制止和批评的热处理和不加理睬的冷处理方式,教育或说服的方式很少,这些方式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都是不利的。

(二)教师要进行经常性、全面的反思,建构一种反思型课堂管理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