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公元303—361年),字逸少,原籍琅琊,定居山阴。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王羲之48岁任会稽内史,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与谢安、孙绰等42人修葺兰亭,写下了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这篇序言,不仅文采斐然,书法艺术更是精美绝伦,为千余年来书家所公认。这实际上也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顶峰。王羲之书法艺术成就很高,不仅全面精通古代各种书体,而且创造出一种适应时代需要的新体,并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风格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王羲之从小就喜爱书法,7岁时跟书法家卫夫人习字。他练字心力集中,刻苦勤奋,长进很快,不到3年,已见笔力沉劲,顿挫生多,方圆百里颇有名气。赞扬声中,年纪方少的王羲之有些飘飘然起来。
有一天,王羲之路过集市,见一家饺子铺里宾客济济一堂,生意兴隆,可是,铺门旁的对联“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及横匾“鸭儿饺子铺”却写得十分呆板,没有一点功力。王羲之暗想:这笔字太差了,只配在小店铺门前献丑,贴在这里太不相称了。为什么呢?
为了探究明白,王羲之走进铺里。只见铺内有口大锅,锅中的水沸腾着,锅旁一道矮墙,一个又一个包好的饺子正从墙那边飞来,正好落入锅内。王羲之坐下来要了半斤饺子,伙计把饺子放在他的面前,他才发现,这一个个饺子好似浮在水中嬉戏的小鸭子,精巧极了。王羲之高兴地欣赏了好一会儿,才开始品尝,这饺子果真味道鲜美,一大盘子饺子转眼间就吃完了。“鸭儿饺子如此鲜美,可是那幅对联那么拙劣,我不如另写一幅赠予铺主。”王羲之想罢,便向伙计打听主人在何处。那伙计指着矮墙,说:“就在墙后。”
王羲之绕过矮墙,见一白发老妪坐在面板前,一个人擀皮包馅,动作异常娴熟,更令人吃惊的是,老妪包完饺子,就随手将饺子抛过矮墙,自己并不起身,也不看,饺子却不偏不倚正好落入锅中。
眼前的情景,使王羲之惊奇不已,他急忙问道:“老人家,您这么深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老妪回答道:“熟练五十载,深练需一生。”老妪的答话触动了王羲之,他怔了一下,似乎想到了什么,他又问道:“您的手艺如此高超,门口的对联为什么不请人写好一点呢?”这一问老妪脸色变了,她生气地说:“并非我不愿请,只是不好请啊!就说那个刚露脸的王羲之吧,让人捧得长翅膀了。说实话,他写字的功夫儿,真不如我扔饺子的功夫深呢!你可别学他。常言道,山外青山楼外楼,人人都应争上游,一次上游就骄傲,下次定落人后头。”听了老妪的话,王羲之羞愧极了,当即承认自己正是王羲之。老妪吃了一惊,对眼前这位书生少年,上下打量了一番,便道:“我年老舌长,请先生不要怪罪。”“哪里,哪里!”王羲之说着,恭恭敬敬地向老妪行拜礼,“是您老人家教我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老妪忙趋前合手还礼:“不敢,不敢,我斗大的字不识几个。”王羲之要来笔砚,马上写了一副对联送上。
后来,王羲之变得非常虚心好学,练字更加刻苦。他曾渡江北上,游历许多名山大川,见到李斯、曹喜、钟繇、蔡邕、张昶等人的手迹,并一一认真临摹,体味每家字的特点长处。
53岁时,他又进一步学习临摹古代遗留下来的碑帖。他没日没夜地练着,甚至走在路上、坐在椅子上,还揣摩名家书法的架势。
经过长期不停顿地勤苦练习,王羲之在集秦汉以来诸家之大成,并加以熔炼的过程中,创造出自己崭新的书法风格,达到了平和自然、含蓄有味的美的境界,成为书法历史上划时代的人物。
言行导航
知识不分贵践,人人可以为师。身边的人,每人都有比自己强的地方,切不可看不起任何人。
王羲之在向老妇人请教知识时没有因为地位差异而看不起别人,而是虚心学人所长,最终成为书法历史上划时代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