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要-忠心篇
45446800000004

第4章 诸葛亮鞠躬尽瘁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出任刘备军师。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辅佐刘备、刘禅两代君主,任蜀相27年。他身居高位,权盖朝廷,但一生克己奉公,始终保持清廉本色。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刘备被曹操攻伐,失徐州之地,败走荆州。在徐庶的推荐之下,刘备三往南阳,亲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纵观天下,以精辟的分析论述,使刘备茅塞顿开。可以说诸葛亮以曹、孙、刘三分论天下,是其一生军事政治生涯中的开场白。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兴兵50万南征,兵锋直指新野守将豫州牧刘备。刘备兵少粮寡,无法与强大的曹操抗衡,在这一态势下,诸葛亮建议放弃新野,走樊城入襄阳,以备曹军。而博望烧屯、火烧新野、白河决水是诸葛亮出山以后最著名的战例,也是奠定诸葛亮在刘备军中首席军师地位的前提。

三国前期,曹操灭袁绍之后,北方大部分领土已经归于曹氏,强大的兵力集团已经形成,以北方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以刘备当时之力根本不可能与曹操相抗衡。因此,诸葛亮根据刘备势力弱小的特点,制定了联吴抗曹的策略,将战争引向富庶稳定的江东地区,迫使孙吴政权与曹魏政权发生火拼,然后从中奠定自己的基础。

为此,诸葛亮亲往柴桑,说服孙权与曹操开战。诸葛亮之所以这样做,一个主要的目的在于江东地区的经济、文化和农业生产,经过近10年的恢复已经足以抗衡曹操的军队,更何况孙吴政权也揽集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再加上江东六郡在黄巾起义之时并没有遭到太大的破坏,因此,孙吴政权是代替刘备抗衡曹操的最主要的势力。

赤壁大战之后,曹操元气大伤。诸葛亮扶助刘备先后收取荆州、襄阳等地,又通过与孙权之妹的联姻,促成了孙、刘两政权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的稳定合作。在曹操无力南顾的态势下,刘备根据诸葛亮的建议,轻取四川,终于确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后来又在诸葛亮的谋划下,于定军山斩夏侯渊首级,与曹操争雄汉中。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吴袭取荆州,斩杀大将关羽。刘备亲起大军伐吴,诸葛亮劝阻无效。在彝陵刘备中陆逊之计,出征大军几近全军覆没。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病逝白帝城,临终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感念刘备托孤之情,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坚定地辅佐后主刘禅。

建兴五年至十二年(公元227—234年),诸葛亮为了消灭北魏的有生力量,实现匡扶汉室的宏伟大业,先后5次率兵北伐,六出祁山。

军中事务,无论巨细,他都一丝不苟亲自过问,每天起早摸黑,日理万机,终于因食少事烦、积劳成疾而心衰力竭,病倒在五丈原前线大营中。

病床上的诸葛亮,一想到自己未能完成先主遗愿,不禁老泪纵横。后主刘禅在成都听说丞相病重,立刻派李福前去探望。诸葛亮见到李福,嘴角边露出一丝笑意。他吃力地将军国大事、身故后的继承人等,向李福一一作了交代,又把自己死后如何退兵的安排详细嘱托给杨仪。说完这些最令他放心不下的事之后,诸葛亮已几乎喘不过气来了。稍息片刻后,他又声若游丝继续说道:“我死后,一定要把我葬在汉中定军山。丧葬务必求简,依山造坟,墓穴只要能容纳一口棺木即可。入殓时,让我穿上平时的便服,千万不要放任何陪葬品……”诸葛亮的声音越说越低,终于归入一片寂静。李福想到丞相为国家操劳一生,临终要求竟如此之简,不禁又感动又悲痛,忍不住潸然泪下。

诸葛亮生前曾给刘后主上过一份奏章,说明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成都有桑树800株,薄田15顷,留给儿辈作衣食之资,自有余饶。”

“臣在外任,没有别的安排,随身衣食,全靠官府供给,不另外经营产业来增加收入。我死的时候,家里不会有多余的布帛,外面不会有多余的钱财,决不辜负陛下的信任。”诸葛亮去世后,家中的情况确实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蜀国君臣百姓特地修建祠庙,以纪念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代名相。

唐代诗人杜甫来到武侯祠,写下了千古绝唱《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言行导航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蜀国丞相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的名言,也是他一生辅助两代君王成就千秋大业的真实写照。

诸葛亮受刘备之托:“如竖子无能,可取而代之。”然而,诸葛亮认为蜀汉是正统,他出于忠心,又身为老臣,对刘禅竭尽全力辅佐,呕心沥血,事必躬亲,同情百姓,关爱部属,以实现“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图伟业。

毫无疑问,诸葛亮是忠臣良相中的典型代表。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新的含义,成为对勤政者的最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