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华生于1875年,自幼母亲去世,与父亲相依为命。陈天华天性好学,经常在学堂边旁听先生上课。
1896年陈天华21岁时,随父迁至湖南省新化县城,不久,考入求实学堂,后又入长沙岳麓书院学习。这时广泛传播的维新思想对陈天华影响很大。陈天华心中腾起报国之志,他在作文中写道:大丈夫当立功绝域,决胜疆场。
1903年春天,他留学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当时,清政府一方面将新兴的革命浪潮视为洪水猛兽,另一方面却甘为列强所欺凌。政府无能,民生凋敝,国将不国,对此,当时许多中国人却浑然不知。因此,宣传革命、组织革命活动成为拯救民族的要务。敢为人先的陈天华就是其中一个。
陈天华留日不久,日本和俄国在东北争夺中国领土,燃起战火。列强在中国土地上的暴行激起了陈天华的义愤,他公开演讲,陈述亡国的悲惨、当亡国奴的辛酸及中国所面临的巨大危险,号召同胞们振作精神,推翻“洋人的朝廷”。同时,陈天华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写出不朽名著《猛回头》与《警世钟》,书中洋溢着炽热的爱国热情和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深仇大恨,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这两本书一版再版,流传很广,民族精神为之一振。
1903年秋天,在日本留学的陈天华听到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后,当时便嚎啕大哭。回到宿舍后,他咬破自己手指写下“救国”二字,他写了一张又一张,字字血,声声泪,申诉着亡国的悲愤,号召同胞起来斗争!他嘴里还在不停地喊:“救国!救国!救国!”直到流血过度,晕倒在地。
同学们赶快把他救醒,但他挣扎着站立起来,把血书一份一份封入信封,从千里迢迢的日本寄回祖国。凡读到他的血书的人,无不为之感动。这几十份血书,犹如几十把火炬,点燃了同胞的爱国热情。
1904年2月,陈天华同黄兴等人在长沙成立了革命组织华兴会,准备在湖南发动起义,事泄后逃亡日本。1905年初,他与宋教仁等在日本创办《20世纪之支那》杂志。
7月,参与发起组建中国同盟会,参与《同盟会总章程》等的起草工作。
同年11月,日本政府颁布《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严禁中国留日学生参加爱国活动。此时,学生内部良莠不齐,意见相左。他怒火中烧,满腔悲愤,为了激起民众的斗志,认清清政府的嘴脸,陈天华做出了惊世骇俗的一举。12月8日,他于日本大森海湾投海自杀,以期用自己的死来唤醒沉睡的东方巨狮,死前他呼喊着:“去绝非行,共讲爱国,坚持斗争,誓死救国!”当时,陈天华年仅31岁。
1997年,陈天华纪念广场在湖南省新化县开始兴建,历经五载建成。宽阔的广场中央挺立着陈天华气宇轩昂、卓尔不凡的铜像,可见他在人民心目中占据的重要位置。
言行导航
陈天华悲愤填膺写血书和义无反顾赴沧海的壮举,决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一种长期思考的结果。他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国家,他以自己的死来警醒世人。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他所起的作用犹如“民族的脊梁”!他把对祖国的忠心、执着演绎到了极致。
作为当代的青少年应该继承和发扬陈天华这种爱国主义的精神,努力工作,报效祖国,这是时代赋予我们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